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汉达小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汉达先生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一生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民主运动还是从事教育问题、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或是翻译工作、历史普及工作,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广大工农群众。我觉得这是今天我们解读汉达先生勤奋、坎坷、光辉一生的唯一钥匙……这是来自慈溪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的《林汉达小传》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林汉达小传》编辑部慈溪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为了保证“史料的严谨”,尽可能多方地搜集各方面的材料。从2007年开始,他们搜集林汉达先生的资料,寻找林汉达的后人,走访林汉达先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我们曾赴北京、上海、杭州、宁波拜访林汉达先生的家人,走访他参加过的民进组织,他工作过的之江大学、四明中学……林汉达的幼子林文虎先生以七十余岁高龄的抱病之身(2010年10月病逝),翻箱倒柜地寻找汉达先生的材料,他撰写的回忆文章《林汉达》对此书的成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文虎先生的妻子谢文漪女士,以家人般的热切接待了我们,她保存的《纪念林汉达先生特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林汉达的长孙林力平先生,这个舞蹈理论领域里的专家一如他的祖父一样的真诚善良,为这本书的成稿,付出了真心和感情,他从自己家和姑姑(林汉达女儿)家搜集的照片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张景成的儿子张统尉先生,这个已经是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找到了他父亲与林家的书信来往;童银舫老师提供了他收藏多年的林汉达著作,这些泛黄的、价格不菲的旧书,有的已经脱线,一翻开来,有纸屑落下。而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三次研讨活动,各位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学习文史组老师们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帮助,更令我受益匪浅。民盟慈溪市基层委员会、慈溪市委统战部、慈溪市图书馆、民盟宁波市委会、民进宁波市委会、民进中央委员会、民进上海市委会,都对此书表示了关注,并提供了方便。

十几万的文字并不多,但落实到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却都实实在在。五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子,在人生长河中并不长,但落实到一饮一啄、一颦一笑却真真切切。罗科技、罗马、康俊,还有我年过古稀的老父亲,他们承担的资料筛选、整理、修正,以及走访工作,为本书的成稿赢得了大量的时间,从时间意义上来说,他们延长和丰厚了我的生命;而从心理意义上,《林汉达小传》因为他们的共同参与,成了我们一家共同的成果,它见证着我们这一生的相伴,温暖而亲密。

目录

在林汉达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代序)

第一章 意志坚韧的寒窗学子

第二章 独树一帜的英文编辑

第三章 破旧立新的教育名家

第四章 追求进步的民主人士

第五章 开启民智的扫盲先锋

第六章 演绎历史的故事大家

第七章 碧血丹心的拳拳赤子

附录一 林汉达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林汉达主要著作和文章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破旧立新的教育名家

一部《向传统教育挑战——学习心理学讲话》破旧立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挑战传统教育,并提出了新的见地。

1.之江任教

1937年的秋天,林汉达带了500美元来到美国,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民众教育。

跟其他在美国的留学生一样,林汉达学习十分勤奋,一年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加上三个假期,读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文字改革的关系》,中心思想是利用拉丁化新文字作为扫除文盲的工具。为此,他还获得了一枚金钥匙的奖赏,有了这把金钥匙,美国的大门就向你敞开。

但是,美国并没有留住林汉达,1939年秋天,他回到了中国。

1939年秋天的中国,正是疮痍满目。

1937年的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杭州,林汉达就读过的之江大学校舍成为日寇宪兵司令部,几十幢绿树掩映的建筑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和柔和。

之江大学在处于桂系保护中的安徽屯溪短暂避难之后,迁到了上海。

此时的上海,华界地区都已被占领,租界在日军包围之下如同孤悬的小岛,人称“孤岛”。鉴于日本一时还不敢公然对美英下手,孤岛这块弹丸之地上,聚集了大量的难民和各式机构,仅大学就有30多所。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相当一部分教会大学联合了起来。1937年底,迁往上海的之江大学,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合并组建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在租界内的南京路慈淑大楼租赁了几I司房屋作为教室。

回到上海的林汉达,受聘于之江大学,担任英语教师。

1941年,日本空军袭击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日寇占领上海租界,“孤岛”全部沦陷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

一批高校和教会学校的师生西迁,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被迫停课。原之江大学的部分师生,离开上海去内地,辗转于福建邵武、贵阳、重庆等地。林汉达依然留在上海。

  ……

P37-38

序言

在林汉达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许嘉璐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回顾林汉达先生,勾勒出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让像我这样只读过其书,未得拜见其人的年轻一辈得以想见先生的风范。由大家对汉达先生的回顾中想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汉达先生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一生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民主运动还是从事教育问题、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或是翻译工作、历史普及工作,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广大工农群众。我觉得这是今天我们解读汉达先生勤奋、坎坷、光辉一生的唯一钥匙。不了解汉达先生这种光明磊落的人生观,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下能那样冒着掉头的危险奋不顾身地进行斗争,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党交给他的任何行政工作都那样全力以赴,为什么在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以后依然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那样忠心耿耿,为什么对学生、对朋友总是那样热情爱护、关心备至,为什么他在身患严重心脏病的情况下仍能够那样夜以继日地完成周总理交给的翻译任务。今天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的这样一颗纯净、单一的心和对自己信念的赤诚。

二、他一生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新知,追求进步,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新中国成立前汉达先生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我国的民主革命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政府任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和实际工作,同样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等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时教育界的弊病提出“向传统教育挑战”等独立的先进的见解。他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是国语拉丁化运动的大将,他的《国语拼音词汇》影响很大,是拉丁化运动的重要论著。现在人们已经逐渐取得共识:实行汉语拼音化不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拼音化会不会成为汉语发展的方向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但是,这并不影响汉达先生当年心血的光辉。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充分认识前人的功绩,并从中学习他们的精神。拉丁化运动,首先,其出发点是为人民大众,诱发的原因是旧中国贫穷落后,工农大众由于没有文化更加重了苦难。知识界的一批先驱们得出结论:要改变国家命运,必须唤起民众,民众就需要有文化有知识,汉字难认难写,要让民众掌握文化,就必须扫掉这个拦路虎。显然,这一运动在当时是革命的,是先进的,是当时为建设中国新文化必然要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在旧社会,不要说汉字拼音化,就是对汉字进行些许简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运动在当时只局限于一些知识分子圈子也是必然的。但是这一运动对旧社会的冲击作用已经起到了,是民主革命的一个方面军。其次,包括鲁迅、瞿秋白以及汉达先生在内的拉丁化运动的一批骨干,其论著中的许多思想,以及语文的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等等,正在成为现实;汉达先生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的词儿连写、同音字问题,至今仍是实现中文信息处理自动化路途上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包括汉达先生在内的拉丁化运动的先驱们当年的努力,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他一生始终勤奋、乐观,热爱家庭和生活。纵观其一生,可以说他从20多岁起,就始终笔耕不辍、“舌耕”不辍;做行政工作,同样勤勤恳恳、夜以继日;无论是在好的环境还是在逆境中,他总是那样豁达开朗,对未来、对事业充满信心;他对妻子、儿女、兄弟情深似海;他的广泛业余爱好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总之,汉达先生是一位有血有肉,对人民、对国家、对家人感情真诚丰富的人。汉达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8年了,在座的许多同志,包括我在内,未曾当面受到过他的教益,但是现在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是那样亲切,那样贴近,那样可以学习。

四、汉达先生是一位极其务实的斗士、学者。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图虚名,都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一丝不苟,事就然后心安。

(许嘉璐,中国当代训诂学家、语言学家,曾任第九届民进中央副主席)

后记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那么,作为对慈溪地域元素及特质文化的最深层面的阅读,即以“慈溪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丰润的不仅仅是深层阅读后的作者的精神,也为慈溪这座发展迅猛的城市留下了诗意的精神栖息地,挖掘出这座城市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我以为慈溪政协组织开展“慈溪文化”课题研究,意义深远。

文史资料的写作与文艺作品创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我觉得它更像建筑一座城墙,它的材料是货真价实掷地有声,经得起时间和岁月的风吹雨打的,偷工减料的想象和浮夸只会损坏它的坚固。

为了保证“史料的严谨”,我们一家人尽可能多方地搜集各方面的材料。从2007年开始,我们搜集林汉达先生的资料,寻找林汉达的后人,走访林汉达先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我们曾赴北京、上海、杭州、宁波拜访林汉达先生的家人,走访他参加过的民进组织,他工作过的之江大学、四明中学……林汉达的幼子林文虎先生以七十余岁高龄的抱病之身(2010年10月病逝),翻箱倒柜地寻找汉达先生的材料,他撰写的回忆文章《林汉达》对此书的成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文虎先生的妻子谢文漪女士,以家人般的热切接待了我们,她保存的《纪念林汉达先生特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林汉达的长孙林力平先生,这个舞蹈理论领域里的专家一如他的祖父一样的真诚善良,为这本书的成稿,付出了真心和感情,他从自己家和姑姑(林汉达女儿)家搜集的照片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张景成的儿子张统尉先生,这个已经是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找到了他父亲与林家的书信来往;童银舫老师提供了他收藏多年的林汉达著作,这些泛黄的、价格不菲的旧书,有的已经脱线,一翻开来,有纸屑落下。而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三次研讨活动,各位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学习文史组老师们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帮助,更令我受益匪浅。民盟慈溪市基层委员会、慈溪市委统战部、慈溪市图书馆、民盟宁波市委会、民进宁波市委会、民进中央委员会、民进上海市委会,都对此书表示了关注,并提供了方便。

十几万的文字并不多,但落实到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却都实实在在。五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子,在人生长河中并不长,但落实到一饮一啄、一颦一笑却真真切切。罗科技、罗马、康俊,还有我年过古稀的老父亲,他们承担的资料筛选、整理、修正,以及走访工作,为本书的成稿赢得了大量的时间,从时间意义上来说,他们延长和丰厚了我的生命;而从心理意义上,这本书因为他们的共同参与,成了我们一家共同的成果,它见证着我们这一生的相伴,温暖而亲密。

任何成就都是前人层层叠叠的辛勤积累而成的。这本书在大家的共同帮助和努力下成稿,如果有一定的价值,那么也是林汉达先生之子林文虎的《林汉达》、民进上海市委会和上海之江大学校友会联合编印的《纪念林汉达先生特刊》、慈溪市政协编写的《慈溪文史资料第六辑》、慈溪籍现代汉语大师房玉清先生的《林汉达传略》,还有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对林汉达先生关注多年的各位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是书中提及的所有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共同造就的。也因此,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我要向所有帮助、支持本书出版的亲友们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康华君

2012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汉达小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慈溪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03354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