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泥 (1971年10月11日——)本名蒋爱民。男,汉族。籍贯江苏泰兴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199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其作“才情盈溢,一似人籁,具有难得的真诚和真知”(岳建一语),是“属于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具有批判力量的作品”(孟繁华语)。
《今年毕业》是蒋泥的又一力作,讲述了毕业难难毕业,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小人物的辛酸苦泪的故事。
图书 | 今年毕业 |
内容 | 编辑推荐 蒋泥 (1971年10月11日——)本名蒋爱民。男,汉族。籍贯江苏泰兴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199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其作“才情盈溢,一似人籁,具有难得的真诚和真知”(岳建一语),是“属于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具有批判力量的作品”(孟繁华语)。 《今年毕业》是蒋泥的又一力作,讲述了毕业难难毕业,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小人物的辛酸苦泪的故事。 内容推荐 青葱校园。青春如歌,永恒的成长,不朽的追求。《今年毕业》是蒋泥的又一力作,讲述了毕业难难毕业,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小人物的辛酸苦泪的故事。 蒋泥在《今年毕业》一书里描绘了几位女人。而最核心的角色却是一位男士.一个出身寒微的小知识分子。在都市拥挤的街头,在地铁乱哄哄的车厢里,我们随时都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神色憔悴,目光凝滞,永远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是沉浸在一个梦中迟迟不肯出来,或者是想出来却掉得太深而出不来了。是的,他们在做梦,梦里没有别的,只有一样东西——欲望。这东西变幻不定,有时候是一个女人,有时候是一堆人民币.有时候是一栋华丽的房子,有时候是一尊奖杯……总之.它会变戏法儿一样,不停地搬出一些蛊惑人心的东西来,让你在混沌之中乃至屈辱之中束手就擒。这还不算完。你明明俯首称臣了,它竟然拂袖而去,永远不打算满足你,却又不打算放过你。它只打算永久地玩弄你于掌股之上,命你背负着欲望的重担,在俗世中演尽俗人的喜怒哀乐,最终以死亡为契机,将你的臭皮囊扔掉。小说里的人物如此,小说之外的芸芸众生也是如此。反观我们自己的人生行状,又何尝不是如此啊!蒋泥的小说刺破现实的肌肤,将隐蔽的灵魂剥出来示众,其拳脚之凶狠,虽不及利斧之巨,却不输于匕首之快了。 目录 代序:男人梦 刘恒 一 扫把星 二 金色的芒 三 意气摇荡 四 贼忒兮兮 五 异香撩人 六 清雅出尘 七 狂狂喜喜 八 红玫瑰,白玫瑰 九 受宠若惊 十 灯红酒绿 十一 星眼朦胧 十二 涩涩儿的心 十三 叠床架屋 十四 受惊的蚂蚁 十五 疑难杂症 十六 撒娇的女娃 十七 致命诱惑 十八 龌蹉的心 十九 不择手段 二十 老牛吃嫩草 二十一 昏天黑地 二十二 狡兔三窟 二十三 原始的黑 二十四 露出花心 我曾夜夜惊心(代后记) 试读章节 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高尚的职业都需要学历,这是资格,也是资本。至于学过后能力如何,那是进门芝后的事,可以慢慢来。假如连学历都没有,那就处处是墙壁,遑论就业,遑论向什么人讨教了。 这样的远见得到乔乐万的赞许,给她搭了桥,居然风顺雨顺,办成了。早上拿到录取通知书,她喜滋滋奔了他的办公室.口里喊爹,敲开门。 姚瑶一屁股坐在地板上,晃着乔乐万的腿,撒娇似的,让侨乐万早早定,她是急于要见一见出力最多的单、严二位,上学后依仗人家的地方还很多。 前天,乔乐万曾经预约那两位今晚上吃饭,却把在哪里吃饭给忘掉了,不是姚瑶找上门,他压根儿想不起来。不是不上心,而是他一天一夜没上床,在外头搓麻将,姚瑶进门时,他正插着门倒在沙发里熟睡。 姚瑶打他的手机,一直关着机,不能不着急。 她急匆匆走路,掩不住心头之喜。人生得意,难免忘形。 这时候、这情形之下,冒失鬼胡炜推门进来,让他们大吃一惊,连忙分开,仍是来不及。 是个新来的实习生! 乔乐万虚惊一场,反倒宽了心。 他不露声色,心里却有一股无名的火在升腾、膨胀:奶奶的,有多危险啦!差一点小沟里翻船!下一次.绝不许姚瑶来这种地方,时候也不对。 胡炜走后,姚瑶的紧张、不安,很快就消失了。她稳稳坐实,收起包,翘着屁股。乔乐万和她商议,把时间定在晚上七点。 他手头却没有酒店的电话,平日都是吃请,请吃的事,由办公室安排。 他拨出几个电话,想问问自己常去的那几家吃海鲜的店怎么联系,却是一个人都问不出。 姚瑶在旁边点醒:问问查号台,那里有。 乔乐万依她话拨去,在阜外门旁边的大自然鲍翅店,订了房。 他朝姚瑶眨一眨眼睛,又给单校长、严司长打电话,告诉他们走车的路线,在哪里出二环等事,很有耐心,极尽礼数。 办完这些,不愉快就都忘光了。 姚瑶极开心,甜甜笑着,说她回去准备准备。 乔乐万忙道:“你在家等吧,我下午四点过去接。” 姚瑶说:“我打的好了。你有事的话,还是忙你的吧。这么大个单位,事情多!不在这里打扰你办公。” 乔乐万笑道:“已经打扰了!你不在这儿吃饭吗?我叫司机送你。” “不了,我顺路去新世纪,买一件衣服。”姚瑶说着,提提她裙口的边儿,笑道,“这一身还是去年的呢,式样不新了,也 有点小。” 乔乐万呵呵笑着,问她现在还长不长个儿。姚瑶轻轻回首,勾起眼角,妩媚一笑:“当然的啦,人家还不到二十岁嘛!” 乔乐万揣上眼镜盒,起身怪她道:“那你怎不早说呢?早说的话,上礼拜和那条链子一块儿买,多好!” “人家也想不到这礼拜要会客的嘛。我本想这周末和你出去……” “周末不行,小雨快毕业了,我得带她出去拜拜码头。” “她都毕业啦?比我大……” “啊,你先逛吧。等会儿我有会。”说着他们一起出来。 路过办公室,乔乐万看见司机正神聊,满脸的得瑟劲儿。 他叫姚瑶等一等,自己立于门前。一屋子人忙起来,纷纷招呼。他听不见似的,抬手招着喊:“小方子,过来。你开上车,把我女儿送到西单,吃饭前赶回来。” 司机应一声,快步跑出门,去他的小屋取包拿钥匙。 姚瑶说她在大门口等,先行下楼。 站在檐口前的台基上,她眯眼望去,这时的阳光很有点火烈意味,热哈哈的空气,化作弯弯曲曲的光流,如同涟漪里的倒影,切割着虚幻莫测的世界。 往后的气温只能更高。要是整天在商场里泡着,不值当。 回家换一换衣服,朴素、庄重、学生气一点。再到燕京大 P5-7 序言 认识蒋泥很多年了。却很少见面,交谈也不多,相处淡然如水,可谓君子之交了吧。为他的小说写序,我并非合适的人选。然而,既然邀我来做这件事,必是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无须深究,一再推辞则更为不妥,惟有从其所命罢了。经常读蒋泥的文论。读他的小说却是头一次。他的文章行笔奔放,立论犀利,屡有常人不及之语。此类文风吹入小说的江湖.将掀起怎样的波澜呢?我很好奇,读者想必也是如此吧?那就好办了,掏钱买一册.去灯下细细深究便是。答案在这本书里.无须我来多嘴,且多嘴是不顶用的。 我不妨扯得远一些。被视为扯淡也在所不惜。人一旦生下来,伴随着他的肉身落地的,便是欲望。这所谓欲望将紧紧缠住它所依附的内身。直至其消亡。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欲望之于人生,扮演的便是这一角色。大而言之,成也欲望,败也欲望,恰恰是人类共同的宿命。没有欲望,则人生无以求进,进而求善也不可得。然而,有了欲望,则人生永无宁日,求其多多益善更不可得,无不落个多欲生恶的下场。个人的小麻烦,乃至人类共同的大麻烦,都来自这个地方。最要命的是,我们看清了它,却奈何不了它。前有古人,受制于它;后有来者,仍然受制于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永远寻不来解脱之道,惟有投江而去。此为笑言,所喻却是欲望之累,乃千古之累也。 这本小说里的主题便蕴含于此.蒋泥讲的是个关于欲望的故事。就作者而言.所有故事都是自己的故事;就读者而言,所有故事都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故事。作者在镜子里面,读者在镜子外面,彼此打量。那面镜子,便是欲望本身,能让我们看清各自的趣味。如果有幸的话,我们还能触摸到彼此的灵魂。 蒋泥用以写小说的笔,与他写文论的笔颇为不同。这或许与文体有关。凡是文论,面对的大体是客体,是他人。一旦做小说,则不得不将自己搁进去,与角色附体,并尽力地扮演之。文论的雄浑与犀利.好比是旷野上的战阵之斧,而今转战陌巷暗室,则只能以拳脚之术来施展太极之功了。蒋泥在小说中展示了坦率的一面.还有轻捷的一面.或许也有随性的一面。得失如何,不同口味的读者可以聚而一断。 蒋泥在小说里描绘了几位女人。而最核心的角色却是一位男士,一个出身寒微的小知识分子。在都市拥挤的街头,在地铁乱哄哄的车厢里,我们随时都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神色憔悴.目光凝滞,永远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是沉浸在一个梦中迟迟不肯出来,或者是想出来却掉得太深而出不来了。是的,他们在做梦,梦里没有别的,只有一样东西——欲望。这东西变幻不定,有时候是一个女人,有时候是一堆人民币.有时候是一栋华丽的房子,有时候是一尊奖杯……总之,它会变戏法儿一样,不停地搬出一些蛊惑人心的东西来,让你在混沌之中乃至屈辱之中束手就擒。这还不算完。你明明俯首称臣了,它竟然拂袖而去,永远不打算满足你,却又不打算放过你。它只打算永久地玩弄你于掌股之上,命你背负着欲望的重担.在俗世中演尽俗人的喜怒哀乐,最终以死亡为契机.将你的臭皮囊扔掉。小说里的人物如此,小说之外的芸芸众生也是如此。反观我们自己的人生行状,又何尝不是如此啊!蒋泥的小说刺破现实的肌肤,将隐蔽的灵魂剥出来示众,其拳脚之凶狠,虽不及利斧之巨,却不输于匕首之快了。 面对欲望的奴役,人类创造了无数自我救赎的法子。以政治来管控它,以宗教来安抚它,以科技来满足它,以战争来宣泄它……魔高兼以道高,此消彼长,胜负尚在未定之间。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人类永恒的困境。在人类自我救赎的法子里还有一种,便是文学。我们以文学来审视欲望,审视大家共同的困境。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在欲望面前,能够冷静一些,能够站得直一些,吃相或哭相不要太难堪,仅此而已了。 我相信这也是蒋泥行文的目的,读者的目的何在,彼此则心知肚明。只要怀了些许善意,便足以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领略到相同的善意。两厢共鸣之际,朴素的文学之善就美在其中了。 蒋泥以文论得名,熟于此也强于此。其小说则非熟作,也非强作。我期待他不输此阵,更期待他下一阵挥斧力战,得巨胜而归。那时无须我来哆唆.而必有高人为其观敢嘹阵,胜之可期也。 人之期待,亦为一欲,适可而止。作者期待于读者的,无非一读而已。读后一悲一喜,抑或一叹一骂,则由其自便。当今之世,知音难觅,有人肯把我们的书轻轻掀开,那几乎就是恋人的示爱之举了。我以同行的名义,预先在这里替蒋泥谢谢那些有缘的朋友.谢谢背负着欲望潜行于人海之中的读者诸君!鞠躬搁笔。 二O一三年六月十一甘午后匆匆 后记 我曾夜夜惊心(代后记) 1992年9月,我刚上大学,在西安念书。周末坐电车,四站到鼓楼,我直奔书店,淘书买书购得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巨人三传》、《艺术哲学》等书,都是安徽文艺社出版,编辑江奇勇。想必当年是咬紧牙关,心一热买下的,因为我只是个穷学生,这套书并不便宜,实在爱不释手。此后,它们陪我行南闯北,从扬州到上海去新疆,最后来了北京,搬家无数次,丢失的书不知有多少,可这几本曾经深深触动我、启发我、引领我向前的巨著,一直留在身边,可算奇迹。 尤其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至今都记得读它时振荡激越的情流,在胸内翻滚,如同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派浩然壮阔的气流,抽拔心神,去接纳、领受名著巨力的冲撞。 冲撞不过瘾,又访来罗曼·罗兰的其他作品,跟着看了给罗曼·罗兰写传的茨威格的全集,可见它在我的精神生命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约翰‘克利斯朵夫》为罗曼·罗兰赢来巨大声誉,他也在19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爱屋及乌,我便对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怀着深深的敬意。 这是二十年前,安徽文艺出版社和我的“前缘”。 2012年10月11日,我的老师莫言先生荣得诺贝尔文学奖,安徽文艺出版社又在第一时间推出我的《大师莫言》,从选题申报到图书面市,仅仅一个月时间,成为莫言获奖后的“第一书”,速度之快,媒体关注之多,影响之大,让我惊异。 五个月前,由王干、汪朗先生引荐,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朱寒冬社长等,曾来北京,邀我去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乡党、前辈汪曾祺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暨作家苏北《忆·读汪曾祺》新书发布会。我一口泰州腔,朗读了《花香水影汪曾祺》《天才的裂变》第154页,西苑出版社,2013年1月,原载于《北京晚报》2012年5月16日),不清楚有几个人能听懂我饱含乡音的北京话。那一次,我和寒冬匆匆晤面,几乎没有任何交谈。 10月29目,我在新浪微博邂逅朱寒冬,寒暄道:“没想到《大师莫言》是请你们出书。等书出来,我另给贵社一部写毕业生找工作的长篇《今年毕业》,不知有无兴趣。”寒冬即告:“《毕业》好主题。请发来!” 这就是《今年毕业》的由来。 最近三年,我曾面试过数十位博士、硕士,他们在职业、户口、薪水、爱好、专长之间,无一不苦恼、彷徨,对前途无可自主,忧心忡忡。专业能对口的,薪酬少;薪酬多了,不解决户口;解决户口的,又是自己根本陌生的岗位。一位北京大学的博士,为解决北京户口,我鼓动他先去中学做教师;一位人民大学的博士,为求稳定,选择了大型国企;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为能留在北京和大学,去往偏远的郊区…… 2013年1月,清华大学一位文学博士,在清华读书十四年,文论写了一大堆,却准备去电信局做秘书。作家好友以为不妥,推荐过来,让我赞叹不已。我们见过面,简单沟通,这一次我只能请他自己选择了,因为他是老北京。他则对我说:“同是喜爱文学的人,我的顾虑与困惑你都理解。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起初的选择决定一生的走向,我,得仔细掂量、比较,做出决定。不管是什么决定,确认后就不会后悔地走下去。条条大路通罗马,我需要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 “博士满街走,硕士不如狗”,今天的学子另有自己的机遇和不幸,不少被逼上绝境,让我想起十二年前,自己求学、择业时的夜夜惊心。 那时候我读研,属于大区定向分配,日夜苦恼、焦虑、愁闷,大把大把掉头发,就怕被分回老单位。后来还好。分去7远在西安的母校,教授大学语文。我未曾报到,而由同乡帮忙,留在北京,做的是文化,一块大石才落地。但我的亲友中,许多就进行过错误的选择,走出许多弯路,有的至今仍在弯路上,付出高昂的代价,真所谓“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这段体验刻骨铭心,驱动我断断续续、写写补补,前后修订五遍,用去十年时间,完成《今年毕业》的创作。 虽然这个数字和“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伟大的《红楼梦》相同,但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根本不可比。唯一能说明的是我的切实、尽心与独立,只听从心灵的召唤。这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所表现的精神吻合,与老师莫言的追求一致。 2013年1月27日,莫言老师剐刚接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的教授聘请,就给我来信,对我说经验,呼吁为文要如天马行空,无所顾忌。这本是作家创作生命的保障。 本于此,《今年毕业》写得颇为大胆,它让主人公四处碰壁,满地留情,职场上似乎荆棘密布,情场上却是风生水起。明星的出道更是好戏连台…… 我原是《红楼梦》一派的“情教”中人。但在小说里,男男女女虽有纯洁、动人的爱恋,却让他们步入桂会时。经不住挫折、诱惑、困扰,纷纷变身脱节,染污得面目全非。 《今年毕业》以看似通俗的故事,探究着我们严酷的生命状态、生存方式。 莫言在瑞典学院讲演时宣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冥冥之中,我是将他“讲故事”的技艺偷了来,结合金庸小说里的悬念、变幻,波澜迭起,茨威格心理小说里的层层推进等特色,让故事有趣好读。这应该是“返回古典”的一种尝试。 它是莫言和我共同的文学老师刘再复先生的倡议。 再复先生认为,当下的个体生命“被巨大的市场机制和政治机器所掌握,人显得特别脆弱,特别没有力量,比卡夫卡时代还脆弱还没力量。……当代人的荒诞性比卡夫卡所发现的荒诞性严重一千倍一万倍”,人是宇宙的精华,也是被欲望所控制的“双脚动物”。因此,刘再复先生和李泽厚先生呼吁我们参与“建构”。他们发现,“现代主义不一定非得走向后现代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致命伤是只有解构(破坏、颠覆)”,“返回古典”就是返回已经“完成的伟大建构,那里有开掘不尽的资源,可以化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依据和灵魂的活水”(《随心集》第203—204页,三联书店,2012年lO月)。 泽厚先生强调的是“回归孔子”,这一脉“重伦理、重教化、重秩序,这是从孔孟一直到曾国藩的一脉。另外还有一脉是重个体、重自然、重自由,这是从老庄一直到禅宗到《红楼梦》的一脉”(同上,第191页)。 前一脉是思想、哲学的回归,后一脉是文学、性灵的回归。再复先生侧重的正是后一脉。 从小说的角度切入,后一脉讲究的其实就是中国白话小说说故事的传统,只是融入了现代经验元素。 《今年毕业》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回返”,其效果如何,留请读者评议。 蒋泥 2013年2月5 El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今年毕业》是都市情感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米热。失去后复得、复得后再失。男主角的求职和爱情故事,矫治跌宕,紧紧拽去我们的心。 ——著名作家、编剧 周梅森 青春是走向社会才慢慢消失的。蒋泥的长篇小说通过毕业找工作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经历过的过程,放大了青春被催熟的烦恼、忧懑、残酷,小说在形式上颇费心思。语言也时不时露出《围城》式的幽默和滑稽来,读后令人啼笑皆非。 ——著名评论家、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干 十年辛苦,精心雕琢。一部关注青春成长、讲述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长篇小说,体现了蒋泥把生活写入大地、唱赞诗意人生的情怀与良知。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柳建伟 蒋泥的小说,故事好,把人性里的善与恶,描写的催人泪下、惊心动魄。尤为难得的是,流水叮咚,其行文,风趣明快而富于韵律。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周大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今年毕业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蒋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64503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185 |
宽 | 13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