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教育研究论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从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复杂性两个层面,讨论了社会发展离不开批判的原因,认识到社会精神动力的激发与行动方向的启示,都需要批判的参与;从史实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与批判的基本关系,认识到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巨大作用与独特优势;本书通过现有材料的调查分析,探究了大学不容乐观的精神状

内容推荐

大学是社会的精神家园,批判功能发挥的程度体现着大学的精神状况。为此,《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信任性危机”,从诠释“批判”及其意义入手,研究了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久远历史与独特作用,批判功能被遮蔽的表现、原因与危害,以及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进而指出,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恢复和强化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也事关中华民族之未来与当务之急,让高等教育在释放批判功能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可谓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根本策略。

“批判”是潘艺林的《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对事物做出深刻而全面的反思与评论。它是一种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也不必然站在其对立面的文化活动。

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精神动力的激发与行动方向的启示都离不开批判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不够完善又追求完善的存在,通过批判,人与社会才有向前的动力,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否则,人的弱点就不能明确,人的错误就难于纠正,人类求善的欲望也无法得到强化和满足。也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非常复杂,社会行动易于陷入盲目。通过批判,人们才能透过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找到人与社会“应该怎样”的行动方向,才知道该如何“扬弃”,才能推动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了批判,社会的发展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批判包括社会组织的自我批判、相互批判,但种种批判都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社会组织还需要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从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批判功能的存在和作用:高深知识的自由探究,使高等教育的批判具有独特的权威;最为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能确保高等教育批判的深度和广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气质,则使高等教育的批判方式因其“保守”与稳健而独具魅力。所有这些,同时也就是高等学校发挥批判功能的有利条件。知识经济的逼近,人们会更加重视和关注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这就更有利于批判功能的发挥。

然而,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销蚀的历史与它被呼唤的历史几乎同样地久远。一些人欢迎它,另一些人则排斥它。这与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片面的教育需求观等复杂的社会因素相关,但关键在于批判功能自身的特点:它是社会所需要的,却不是社会所欢迎的。社会既需要又阻抗批判,既呼唤批判,又销蚀批判。这就使有的人不仅失去了个性,而且正在失去人性。

从批判功能被遮蔽的现状、原因与危害来看,遮蔽批判功能虽然有难以避免或可以理解的一面,但并不是合理的,高等教育必须从应然状态的缺失中,去寻求对实然状态的批判与变革。深入高等教育组织内部,才能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找到更充分的存在理由。

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存在理由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是关于价值的事情,凡有价值的地方就有探究的因素,有探究的因素就有批判的参与,因此,教育离不开批判,教育过程、教育改革、教育模式诸方面都与批判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教育的最高级形态高等教育也离不开批判。离开了批判,就没有教育,更没有高等教育。

第二,批判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parent function)。“亲本”表明了批判功能的基础地位和衍生作用,是批判功能最深层次的生存依据。这种依据,是由批判、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决定的。一方面,批判是高深知识得以增长的动力与理论源泉,高深知识离不开批判。离开批判,知识更新缺乏动力,学问就难于发展。另一方面,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独特的工作内容与对象,高等教育离不开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和追求。因此,离开了批判,高等教育就会因迷失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而迷失自身。

批判功能的释放对当代中国极为重要——创新是民族灵魂的反映,而创新的基础是批判。中国高校应以“探索和应用高深学问”为行动核心,以培养知识分子为己任,让知识分子致力于承担应该与可能的社会批判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学精神,彰显大学的独立品格。

目录

引言 信任性危机与超越之路

第一章 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

 一、批判的本意是“评论”

 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批判

 一、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以批判为己任历史久远

 三、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独特优势

 四、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重大社会作用

第三章 社会阻抗批判

 一、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遮蔽的现状

 二、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遮蔽的原因

 三、高等教育批判功能被遮蔽的后果

第四章 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

 一、两种教育哲学的对立与超越对立之路

 二、基本依据: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批判

 三、内在依据: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

第五章 大学的独立品格

 一、批判功能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挥批判功能的策略

结束语 让高等学校和知识分子承担应该与可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后记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2014年

再版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教育研究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艺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719432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3226036
中图分类号 G64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