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笔者厉震林的第三本论文集,收录了2009年以来发表的部分没有汇人其他学术著作的论文以及主编著作的导论内容。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笔者三年以来的关于电影、戏剧、艺术教育的学术思考,以其由于个人心境变迁所带来的学术气质变化。
前两本论文集名为《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和《体验文化现场》,这本称为《艺术的自在》。因为现在的我,确实很想体悟和追求一种人生以及艺术的“自在”之境。已过不惑之年,经历过了一定的人和事,不能说是一切皆已看空,但也多少有些看淡了,心态静然。
图书 | 艺术的自在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笔者厉震林的第三本论文集,收录了2009年以来发表的部分没有汇人其他学术著作的论文以及主编著作的导论内容。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笔者三年以来的关于电影、戏剧、艺术教育的学术思考,以其由于个人心境变迁所带来的学术气质变化。 前两本论文集名为《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和《体验文化现场》,这本称为《艺术的自在》。因为现在的我,确实很想体悟和追求一种人生以及艺术的“自在”之境。已过不惑之年,经历过了一定的人和事,不能说是一切皆已看空,但也多少有些看淡了,心态静然。 内容推荐 《艺术的自在》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震林近三年的论文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震林教授三年以来的关于电影、戏剧、艺术学科的学术思考及其由于个人心境变迁所带来的学术气质变化,既有对电影、戏剧本体问题的美学阐释,也有对艺术热点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的哲学辨析,多篇论文曾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引起了理论争鸣。《艺术的自在》作者厉震林教授体悟和追求一种人生以及艺术的“自在”之境,形成了个人化和自在性的独特表述方式,并印刻上自身的思想标识符号及其风格。本书适合相关专业人士阅读。 目录 艺术的自在与文化的自觉 ——厉震林《艺术的自在》序 电影篇 新世纪泰国电影文化及其表演形态 中年“第六代”:“父”和“代”的命名 《一个和八个》:电影美学的基因突变 电影《一个和八个》造型意象的修辞学分析 论电影《黑炮事件》中的“赵书信性格” 论电影《黑炮事件》中的“情绪团”美学 论电影《黑炮事件》的画面造型与模糊表演 “百花奖”和“金鸡奖”的美学坐标 影视评论的文化担当 电影应该肩负更多的文化责任 戏剧篇 若隐若现的先锋话剧及其宿命 话剧岂能成为影视的“剩饭剩菜” 先锋话剧导演批评纲要 散论篇 关于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的再度现代化 论国家形象与城市气质的艺术图谱 论青春美学及其精神等级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江南意象 导演的文化身份及其表达 电视艺术的多重视域与文化分析 艺术教育篇 论德国戏剧教育的“洪堡思想”及其启示 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再论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师徒式、主体性与风格化——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艺术随笔篇 关于文化自觉的若干关键词 艺术批评之维 编剧的手艺和艺术 《外滩》的诱惑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艺术的自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厉震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131002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3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8 |
CIP核字 | 2013140400 |
中图分类号 | J-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