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文·豪/纽约知识分子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欧文·豪因不满当时日趋保守的社会风气,在《这个顺从的年代》一文中从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学意识形态等方面抨击知识分子顺从、安于现状的风气,试图拯救文学先锋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欧文·豪与《党派评论》合作的结束(尽管欧文·豪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还定期向《党派评论》投稿)。《党派评论》的编辑和撰稿者们在欧文·豪眼里都是退缩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拥护的是一种日益保守化的自由主义。此时欧文·豪已经把特里林看作他的知识对手之一,这篇文章的发表也是欧文·豪和特里林交恶的开始。特里林认为美国当时的文化状况比三十年前大有改观,财富和知识和睦共处。在《自由想象力》一书中特里林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则为知识分子们不断退缩、日益妥协、安于现状的行为提供了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而欧文·豪在文章中则言辞犀利地指责大部分纽约知识分子已丧失了他们原有的激进精神,对于特里林所用的“财富”和“知识”两词大加讽刺,并批评特里林“沉湎于美好的幻想”之中。这引起特里林的强烈不满。两人在其后的八年间鲜有交往,关系到了60年代才有所缓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同派别交替影响着欧文·豪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欧文·豪的观点是受到多重因素的作用而形成,他与这些群体的关系也随着时间、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着。当然,欧文·豪从来没有盲从于其中任何一个群体,也从没有与任何一个群体完全决裂。50年代的欧文·豪虽然蔑视《党派评论》在麦卡锡年代的右倾,但在对现代主义犹疑而拥护的态度上他与《党派评论》是一致的。事实上,《党派评论》所特有的文体风格和批评的敏锐性,在欧文·豪50年代的批评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且一直是他余生作品中的一个亮点。明晰、直接、聪颖、干脆、热情,欧文·豪作品中的这些特点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审阅《党派评论》稿件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就在1954年欧文·豪与《党派评论》的合作关系告一段落后,他与布兰迪斯大学同事、社会学家刘易斯·科泽、特拉弗斯·克莱门特、迈耶·夏皮罗等人共同创办了《异议》杂志,试图在这个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知识界都盛行顺从的毫无生气的年代里激起一些波澜。《异议》在创刊号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将斯大林主义者排除在外,也不屑和接受社会现状的前激进分子为伍。当然,《异议》也并非对所有立场都持异议。它还是坚决支持“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该杂志关注政治与文学,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唯一的激进派杂志,虽然发行量有限,仅有约9000册,但却是当时美国知识界声誉最高的少数政论性杂志之一。欧文·豪和其他编辑声明刊物的宗旨在于与顺从政府的潮流相抗争,捍卫民主、人文和激进的价值。他们将揭露和对抗不管是法西斯还是斯大林的极权政治,与一切开明思想坦诚、友好地对话,重新审视处于美国政治与文化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信条。刊物创办之初以抵制国际上的斯大林主义和美国国内的麦卡锡主义为首要任务,并鞭笞当时美国盛行的自大情绪,关注贫困问题、官僚主义、大众文化以及“普遍的异化”等问题,并对美国社会的一些负面因素如社会贫富不均、社会医疗保障缺乏、自动化对工人阶级的冲击等进行抨击,主张合作,让民众参与决策,缩减工业生产单位规模,发展、壮大民众基层组织以抗衡权力的集中化。这份宣扬民主社会主义的杂志吸引了不少对共产主义失去希望的知识分子读者,在他们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异议》将知识分子和当时正在逐渐兴起的民权运动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变革潮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外,与早年的社会主义刊物相比,《异议》在思想深度和哲学思辨性方面也更胜一筹。因此,罗登认为《异议》“象征着美国知识界一个新纪元的到来”。索林也认为欧文·豪和科泽通过《异议》所宣扬的“个人自主性和个体抗争”在一定程度上对50年代中期“垮掉的一代”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欧文·豪和其他纽约知识分子对“垮掉的一代”评价都不是很高,认为他们强调绝对的个人主义和个体解放,缺乏行动纲领,轻视思想,属于一种反文化潮流。

P24-P25

书评(媒体评论)

欧文·豪是美国文化和智慧的辉煌之一,而且这辉煌毋庸置疑是充满人性的。

——《纽约客》

欧文·豪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奉献精神,他的不偏不倚和思想的独立……使得他的批评不断赢得我们的注意,敦促我们去反思,使我们成为很荣幸的读者。

——《芝加哥论坛报》

欧文·豪是他同道之中最后的、也是最不情愿放弃不妥协的激进姿态的人。

——内森·格里克

在一个潮流掌握大局同时又稍纵即逝的年代,一个批评家们还没驶离安全的大众之港便奋力跳船的年代,欧文·豪的研究是来自“稳定努力”的收获,正如他一本书的书名所示。

——桑福德·平斯克

文学,对于欧文·豪来说,总是极其重要和严肃,不忍心把它交给学究、符号贩子和肤浅的当代作者们。

——杰伊·帕里尼

后记

本书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我要衷心地向他表示感谢。张杰教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杰教授以他渊博的知识积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使我得到了非常珍贵的教育和启迪。在他热情的鼓励和细致的指导下,我最终顺利完成了题为《欧文·豪的历史文学批评》的博士论文。后来在将博士论文扩充成书的过程中,张杰教授继续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书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满素教授主持的研究课题《美国20世纪社会文化批评家研究系列》的一部分。钱满素教授是美国文化和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感谢她发现了“纽约知识分子”这一极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更感谢她对本书的写作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衷心感谢我的合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秦海花老师,感谢她在百忙之中不辞辛劳地参与这本书的写作,书稿有一半内容为她所作,正是由于她的鼓励和参加才使书稿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介之教授、华明教授,外国语学院的傅俊教授、姚君伟教授,南京大学的朱刚教授、杨金才教授都曾在我写作期间给予了我很多鼓励、指导和帮助。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秦文在国外访学时帮助搜集了许多宝贵资料。感谢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童慎效教授在资料查找上给予我的热心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爱人王中秋和儿子王泽宇,他们对我在学术上的追求非常支持和配合,他们的爱和鼓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目录

前言

一 生命轨迹:从贫困犹太移民后裔到公共思想家

1. 生命轨迹

1.1. 出生在布朗克斯的犹太移民后裔

1.2. 离开布朗克斯:大学、入伍

1.3. 知识分子生涯的开始:从《劳工行动》、《党派评论》到《时代》

1.4. 进入学术圈:在布兰迪斯的日子

1.5. 顺从年代的异议

1.6. 充满纷争的20世纪60年代

1.7. 20世纪70、80年代:反思、回归批评

2. 欧文·豪的精神导师

2.1. 莱昂·托洛茨基

2.2. 乔治·奥威尔

2.3. 伊尼亚齐奥·西洛内

2.4. 埃德蒙德·威尔逊

二 欧文·豪的三重身份

1. 犹太性:从挣脱到回归

1.1. 挣脱传统的束缚

1.2. 犹太性的萌动

1.3. 犹太性的回归

2. 社会主义者:从激进的托洛茨基主义到温和的民主社会主义

2.1. 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2.2. 社会主义信仰的嬗变

3. 公共知识分子:社会文化关怀

三 欧文·豪的文学批评历程

1. 欧文·豪的文学评论概述

1.1. 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安德森和哈代

1.2. 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1.3. 现代主义文学之后

1.4. 犹太文学研究

2. 欧文·豪所关注的文学主题

2.1. 超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2.2.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2.3. 文学:人类对“自我”的探询

四 欧文·豪的历史文学批评

1. 欧文·豪的批评风格

2. 欧文·豪的批评理念

2.1. 批评的出路:超越流派、兼收并蓄

2.2. 批评:个人的艺术

2.3. 批评的目的:与普通读者的交流

2.4. 批评的对象:基本文学性

3. 欧文·豪的批评方法

3.1. 文学的历史批评

3.2. 两对矛盾的平衡:同情与批评、内容与形式

五 欧文·豪的难题:政治信仰和文学品味的矛盾

1. 欧文·豪早期文学批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交锋

1.1. 以政治性为衡量标准

1.2. 现代主义文学:从艺术至上到人文关怀

2. 文学品位和政治立场分离的批评原则

2.1. 初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局限性

2.2 文学保守主义:新批评和南方文学传统

3. 《政治与小说》

4. 与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抗争

4.1. 对激进女性主义的批判

4.2. 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对文学的冲击

5. 与埃里森的辩论:文学和政治之间的游移

6. 经典之争:与多元文化和政治正确的抗衡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主要译名英汉对照表

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纽约知识分子”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起活跃在美国文坛的几十位知识分子,他们中不少是东欧犹太移民后裔,生活在纽约地区。他们关心社会,热衷政治,钻研文学,从事认真严肃的社会文化批评。欧文·豪在1968年的文章《纽约知识分子:实录与评判》中首次使用了这个称号。

他们早年信仰马克思主义,亲近美国共产党,憧憬伟大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激进政治与高雅文学的结合可以说是他们最初的理想。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国际时势的急遽变化,他们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姿态。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在1937年底复刊的《党派评论》杂志抵制斯大林主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的。他们声称这是一份开放的文学月刊,不跟从任何意识形态,不规定任何创作技巧,以赞成民主争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分析和评价的工具,立志为被扭曲的激进主义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党派评论》的高格调开风气之先,影响了美国其他刊物,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类杂志,吸引着世界一流的作者。

纽约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代几个年龄层次:第一代有威尔逊、悉尼·胡克、特里林、威廉·菲利普斯、拉夫等。比他们年轻的有卡津、索尔·贝娄、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查·赖特·米尔斯和小阿瑟·施莱辛格等。第二代有丹尼尔呗尔、豪、欧文·克里斯托等,较年轻的还有苏珊·桑塔格等。显然,少了这群出类拔萃之辈,20世纪的美国文化将是另外一种面貌。

本丛书由于专业等原因,仅选择了在文学批评领域成就卓著的五位作为代表。其中威尔逊生于19世纪末,是资格最老的,现在仍然可能是他们中最重要的一位,五人中唯有他不是犹太人,而是有浓厚的新英格兰清教背景。在《党派评论》创刊前他已经颇有权威,是刊物首选的撰稿人之一。特里林和拉夫都生于20世纪初,年龄相仿,但两人经历和性格却很不同。特里林生于美国,家庭虽为犹太移民,但已步入中产阶级,因此能在当时一般犹太移民青年很难进入的哥伦比亚大学接受良好教育,日后还成了哥大英语系的第一位犹太教授。他不那么政治化,主要成就在文学评论方面。相比之下,拉夫经历坎坷,自学成才,思想激进。他生于俄国,14岁才移民美国,正是他和菲利普斯两人创办了《党派评论》,并且以顽强的意志和敏锐的才智顶住各方压力,将它办成一份特立独行的左派刊物。卡津和豪又比他们年轻十来岁,卡津在美国文学上贡献很大,而豪是这群人中坚持左派政治最久的一位,后来自己还办了刊物《异议》。20世纪90年代末,这些人都已陆续告别这个世界,2003年《党派评论》的停刊无疑标志着曾经左右美国文坛的纽约知识分子群体已成历史。

纽约知识分子个个博学多才,自成一家,可谓各有特点。但只要略为深入,便能发现他们信念上风格上的很多共同之处,正是这些相对持久的共性使这个群体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吸引力。

首先是他们的世界主义。他们虽然多为犹太人,但犹太性或种族性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他们的立场是世界主义的,也许这正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吸引他们的原因。他们思想开放,反对教条,主张文化的多元,力图从人类的大视角来思考问题,而不囿于彰显本族的文化。

其次是他们公共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富于政治激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不可能一贯正确,但从不媚俗或盲从权威。由于他们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故常能发挥社会良心的作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的社会文化评论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各种杂志刊物上,拥有大量读者,影响社会舆论。

第三是他们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他们大都文学造诣很高,谙熟西方文学文化,尊重并维护西方文明的优秀传统,特别是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光辉遗产。同时,他们又善于创新,在对美国文明和美国文学的梳理总结上尤为突出。现如今有人会说他们的文学批评缺乏理论和体系,但他们本来就不追求这些形式。他们的文章清晰典雅,形成特定的品位和风度,本身就给读者一种文学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评论无公式理论可套,凭的是深厚的积淀和睿智,非平庸之辈拾人牙慧便能写就。  以纽约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文化的重要性而言,国内对他们的了解尚待深入。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青年才俊们有志于此,在充分掌握资料后以十年磨一剑的严谨态度,几番增删修润,终于完成了这套研究丛书,奉献给有兴趣的读者。

内容推荐

《欧文·豪/纽约知识分子丛书》编著者叶红、秦海花。

欧文·豪(1920-1993)出生于美国纽约,是东欧犹太移民的后代。分别于纽约城市大学和布鲁克林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并先后执教于布兰迪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他是《异议》杂志的主要创始人。1977年以《父辈的世界》一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代表专著有:《舍伍德·安德森评传》(1951)、《托马斯·哈代批评研究》(1968)。代表批评文集有:《政治与小说》(1957)、《一个更诱人的世界——关于现代文学与政治》(1963)、《批评点:关于文学与文化》(1973)和《批评家笔记》(1994)。著有自传《一线希望》(1982)。

《欧文·豪/纽约知识分子丛书》通过梳理欧文·豪的生命轨迹和他的社会文化批评历程,向读者展示了贯穿他一生的三重身份,即犹太移民后裔、社会主义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介绍了他对犹太文学研究的贡献,系统分析了他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客观评价了欧文·豪的文学批评思想,将他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概括为文学的历史批评,并肯定其超越流派、兼收并蓄、探究文学本质的不懈努力。

编辑推荐

《欧文·豪/纽约知识分子丛书》编著者叶红、秦海花。

作为“纽约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代表,欧文·豪是20世纪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中杰出的一员,不论在政治理想、民族情感还是学术思想上都具有超乎常人的热情和智慧。

正如《纽约客》所言,“欧文·豪是美国文化和智慧的辉煌之一,而且这辉煌毋庸置疑是充满人性的”,他信念坚定,用一生的时间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调和政治关怀和文学兴趣之间的矛盾。他在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他朴素的文学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批评观。他的文学观在时间维度上超越了对现代与传统的普遍迷惘,在空间维度上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也极为清晰;他的批评观是对形式批评和内容批评二元对立局面的突破。

最重要的是,欧文·豪在引领西方文论摆脱理论纷争,打破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狭隘局面,走上探究批评阵地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作者认为欧文·豪是“一位不该被历史风尘淹没的当代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以生动的语言和事例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认为重新审视欧文·豪的文学观和批评观,对中国把握世界文坛发展走向、认识中国文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文·豪/纽约知识分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红//秦海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8897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3111867
中图分类号 I712.06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