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可以看成爱情之书,也可以看成是面对疾病,甚至面对死亡之书。整本书里,崔雅自己的描述以及肯·威尔伯加进来的叙述交叉进行,它是注解,同时也是对话,很可以看成是两个人相互鼓励及扶持的历程。他们走他们的踽踽人生,其实未尝不是在走每个人都必须走的生死路。他们走得可真是不平凡,因为就在记录崔雅的生死历程时,它也替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人得以窥视更大的人生意义。

内容推荐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简介: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目录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

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南方朔

也是自疗(译序)/胡因梦

第二版导言

给读者的短笺

1 几次拥抱,数个好梦

2 超越物理

3 被意义定罪

4 平衡与否的问题

5 内心的宇宙

6 身心脱落

7 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

8 我是谁

9 自恋还是自我紧缩

10 自疗的时候到了

11 心理治疗与灵陛

12 一种不同的声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

15 新时代

16 听鸟儿歌唱

17 春天是我现在最喜爱的季节

18 可是我还没死

19 热情的静定

20 支持者

21 恩宠与勇气

22 闪耀之星

审校后记

试读章节

那一天之后,我有一星期没看到肯。他告诉我他必须去洛城一趟,回来之后再和我联络。他不在的那段时间我做了两个有关他的梦。我很清楚这是一个重要的相会,但是我故意泰然处之。因为我很可能只是在幻想,或是建造空中楼阁,毕竟过去有过太多的失望。这个关系若要发展下去,到底拥有什么基础?不过是几次拥抱,数个好梦罢了。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正式约会。肯一整晚都在谈他去洛城看望的那位女友。谈这些事有点令他困窘,我却觉得十分有趣。最后我才知道,他是为了隐藏他对我的感觉,才谈起别人的。我们从那一天开始便真的在一起了。如果分开,我们会让对方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么。当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喜欢亲密地触摸彼此。我觉得我好像渴望他很久了,不只是肉体,也是情绪和心灵上的,只有一个方式可以解渴,那就是尽可能相处在一起。

9月上旬某个可爱的傍晚,我们坐在我那幢位于穆尔海滩的房子甲板上品酒。四周充满着太平洋和尤加利树的气味,夏日傍晚的声籁轻柔地奏着,薰风轻拂过林间,远方有狗吠,下方的海浪拍打着沙滩。也不知怎么办到的,我们竟然可以一边喝酒,一边麻花卷似的缠在一起,真是神乎其技。沉默了一阵子.肯开口问我:“这样的事,你以前发生过吗?”

我毫不迟疑地回答:“没有,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你呢?”

“这样的感觉,从未有过。”我们突然大笑了起来,他学着约翰·韦恩的声音,很夸张地说:“朝圣者!这件亭比我们两人要伟大多了。”

我的脑子填满了有关肯的念头。我爱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情,他的各种动作、衣着和一切。他的脸孔无时无刻不跟着我,我因此发生了几次不小的灾难。有一回去书店买几本他的著作,没想到因为想他想得太专注,竟然在开出停车场时撞上了一辆旅行房车。我开了那么多年车从未发生过意外。另一个傍晚我正要和肯碰面.脑子里同样塞满了有关他的念头,结果车子在靠近金门大桥的附近竟然没油了。这个意外让我很快地回到现实,不过还是迟到了好几个小时。

对我们两人而言,我们好像已经结婚了,只有一件事还需要做的,就是让别人也知道。崔雅和我从未提过要结婚,我们似乎都不认为有必要提,只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

令我惊讶的是我们两人都早已不再寻觅那“最合适”的人。崔雅两年来没接受过任何约会,我也是,然而我们却对结婚这件事有把握到只字未提。

在正式手续未进行之前(即我尚未求婚之前),我希望她和我非常要好的一位朋友——山姆·伯克尔兹见面。山姆和他的妻子及两个孩子住在博尔德。

山姆是香巴拉出版社的创办人兼社长,香巴拉被视为有关东西方研究、佛学、奥秘哲学与心理学最卓越的出版社。我们很久以前便认识了。那时山姆还开了家书局,即现在非常著名的柏克莱总店。当年二十岁的山姆总是亲自把邮购单放在书里,在地下室忙着打包寄书给不同的客户。如同时钟一般准确,每个月他一定收到来自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一名小伙子的大量订单。山姆心里想着:“如果这个家伙真的把这些书都读了,我们一定会听到他的消息的。”

我真的把那些书都读了。我那年二十二岁,正要完成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本来我只想当一名医生,正就读于北卡罗来纳州都拉姆市的杜克大学医学院预科,读了两年才发现,医学对我的心智而言太缺乏创意,只要记住一些知识和资讯,非常机械化地应用于良善而毫不质疑的人身上。我觉得这份职业就像被美化的铅管工人,况且他们治疗人的方式并不仁慈。于是我离开杜克大学返回家乡(我的爸爸是一名空军,他和我妈妈被派驻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欧富特空军基地)。我在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州立大学选修两门科目(一是化学,一是生物),话来才主修生化。生化比较有创意,至少可以做点研究或发现一点东西,发表一些新讯息、新观念,而不仅仅是应用别人教给我的知识。

虽然毕业时成绩优等,但我志不在此。生化、医学和科学当时已无法解决我心中最根本的傻问题,譬如“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和崔雅一样,我当时正在寻找某些东西,某些科学无法提供的东西。我开始着迷般地研究东西方伟大的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我一天阅读两三本书,生化课时常不上,实验室里的实验也找借口不做(我们每周要切割上百只牛眼以研究视网膜,这真是令人厌恶透顶的工作)。我诡异的兴趣令我的教授们非常担忧,他们怀疑我正在搞一些不合乎科学的事。某回我本来应该向师生们做一次有关生化的“精彩”演讲,题目是《从牛的视网膜杆外缘分离出来的视紫红质的光异构作用》,我却仓促地将题目改成《现实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它》。这篇演讲严厉地攻击依赖经验的科学方法论的不当,与会教员十分专注地聆听,并提出许多很有智慧而且思考周全的问题,他们完全理解我的论点。演讲结束时,后座有人耳语,但声音十分清晰,那句话总结了每个人的感觉:“嘘!终于回到现实了!”

当时的情况真的很有趣,大家都笑了。但可悲的是“现实”的意义指的仍然是依赖经验的科学现象,也就是意味着只有人类感官或因此延伸出来的工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照相底片等等所能接收的现象。在这个狭窄的世界之外的任何东西——任何与人类灵魂、神、上帝或永恒有关的东西——都被视为不科学,也就是不真实的。

P8-10

序言

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

南方朔

尽管卷帙浩繁,但仍热切地将这本书用心读完。最后在叹息中阖上书本,心里一直萦绕着崔雅所说的那句话:“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勘透与安详,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了悟与升华。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崔雅身上,它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是个爱情故事。长得好看而活跃的崔雅,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肯·威尔伯,他是当代有关神秘信仰及意识研究的卓越人物。他们两人的初次邂逅,彼此都有“好像生生世世都在寻觅对方”的感觉。于是,1983年8月3日相识,两周后求婚,四个月后结婚。但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罹患乳癌,于是,一出浪漫的爱情喜剧,遂变成两人相互扶持的痛苦故事。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煎熬过五年漫长的时间。五年里,崔雅由只是右胸肿瘤,逐步扩散至左胸,最后是脑部和肺部也都恶化,终而不治。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依靠着对爱的许诺,携手走过这一段苦厄。但纵使如此,他们仍许下将在未来继续寻觅的诺言。他们完成了这个时代已少有的爱情诗篇。

但爱情只是书里众多主题之一,灌溉爱情的其他部分毋宁是更重要的焦点。在这五年里,除了不断地求诊与手术外,他们更专注于灵修,并在灵修中共同成长。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疾病已不再是病,反而成了让人得以学习及超越的媒介;而一切痛苦折磨也因此成了使人走向彼岸的津渡。这是人生的大修行,他们在修行中放下了自己。这不但让人们的爱情被灌溉得更加灿烂如花,而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因而获得发扬。

崔雅和威尔伯在疾病中的修行,无论从意识发展或生命意义的角度来思考,都极具启发性。他们都是那种具有夙慧的人物,而且在信仰上有普世主义的关怀,认为各种神秘信仰有其会通之处。因此,自崔雅被发现罹患癌症起,尽管他们一如常人那样也有悲伤、愤恨与怨怼,但他们却能一步步地借着冥想与修行,将这些逐渐消融,并提炼出智慧与慈悲。例如,五年的艰难岁月,两个人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很容易在彼此的相互服侍中相互受伤,也使爱被翻转成痛恨及抱怨,这些因爱而生的感情渣滓只能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他们两人的这段过程,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语日:“没有地狱,只有自我;没有天堂,只有无我。”话说得简单,达到这个境界却千难万难,他们为我们作了证言。

而这种自我的超越与升华,也就是意识在痛苦中的成长。意识不是个平面,而是仿佛阶梯般的历程,它使人得以由最简单的自我状态,一步步地更加接近那更宏大的世界。它可以称为“宇宙心灵”、“上帝”,或“道”等任何名称,这个阶梯的过程乃是人类意义的终极,它使人能够打开紧缩的自我,使自己从囚笼中获释。它是一种意识的神秘进化力,也是人的内在转换机制,它是人的可能性,正因具有这种可能性,我们遂将这一切视为一种“恩宠”,而它的完成则要靠人们自己。在崔雅长达五年的癌症经历中,他们夫妇两人由疾病的意义开始,一步步地展开探究。崔雅最先和每个人一样,以旺盛的战斗意志来对付病魔,既为战斗,就难免挫折与愤怒的煎熬。但到了第二阶段,她的癌症的主要对抗力量则来自臣服,她让自己被一切穿过,反而多出了开放与慈悲,并因而与沮丧、悲愤、怨恨等一一告别。照顾自己,哀怜别人。她终于救赎了自己。而所有的这一切,当然也就是学习死亡的历程。她活得尊严,死得高贵。书的结尾写她离开人世前的最后两天,风雨将她迎接,她在祝福与感谢中欣然就道,她并未死亡,只是要到另外一个前路上去守候她的许诺。这段描写让人惊心动魄,或许可视为临终状态最精准的叙述。

因此,这本书可以看成爱情之书,也可以看成是面对疾病,甚至面对死亡之书。整本书里,崔雅自己的描述以及威尔伯加进来的叙述交叉进行,它是注解,同时也是对话,很可以看成是两个人相互鼓励及扶持的历程。他们走他们的踽踽人生,其实未尝不是在走每个人都必须走的生死路。他们走得可真是不平凡,因为就在记录崔雅的生死历程时,它也替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人得以窥视更大的人生意义。

孰谓“恩宠”?它是一种感激之心。我们感激被赋予自我提升的进化可能性,它是一种神示的动力,可以让人追求更大的自我完成。此外,它也是对周遭帮助我们得以完成自己的感谢,如同崔雅感谢威尔伯和威尔伯感谢崔雅。“恩宠”是一种庄严的生命认知与态度。

孰谓“勇气”?它是一种自我合离的豁达与决意。它使人能将痛苦、烦忧、沮丧,以及对命运的抱怨升华到大我的境界。就神秘体验论的角度而言,这是在忘却自己中重新记起神;就现世升华的角度而言,它则是一种更高意志力的提升,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对众生的祝福。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可能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当我们阖上书本,或许即可张望到生命的另一番境界!

(作者现任《新新闻》周报发行人兼总主笔)

后记

心理学家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感到好奇。

关于这个问题,肯·威尔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灵性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自己的妻子崔雅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全部,作者还引导我们了解了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正如肯·威尔伯说:“这本书说的两件事情:第一,那则故事。第二,书中介绍了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或称长青哲学(perennial phnosophy)。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肯·威尔伯所说的“故事”,就是指他和崔雅从相识到分别的全过程。所谓长青哲学,则是崔雅和肯·威尔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肯·威尔伯说:那故事和长青哲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崔雅和肯·威尔伯在一起的五年之中,他们与癌症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的修炼、思想的探索是交织在一起的。

通过肯·威尔伯讲述的故事,我们感受到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书籍,不是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长青哲学的深度,也就是那故事的深度。

承蒙一位台湾朋友推荐,我在2002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当时就非常喜欢和感动。感动之余,曾经向一些朋友介绍这本书。他们大多都会问:“崔雅的癌症最后痊愈了吗?”我说:“崔雅最后还是去世了。”

于是,他们之中,有的感到很失望:“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大概是认为,既然是写癌症患者,就应该发生最后战胜癌症的奇迹……

什么是奇迹?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吗?奇迹一定要体现在结果上吗?

是的,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但这个“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显示创造性。是的,奇迹常常要体现在结果上,但与众不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

崔雅和肯·威尔伯是那么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最后又是那么安详地臣服于命运,毫无恐惧地面对死亡,接纳死亡。可贵的是,该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入的描述。

超越死亡,谈何容易?但这本书却不能不使你信服: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在本书的尾声,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地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人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

崔雅有什么品质使自己能够解脱呢?

原因很多,但读完此书,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

一个是崔雅的彻底的开放性。崔雅说:“打开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战,我应该放下自我保护的欲望,让我的心有勇气去体验痛苦,如此一来,喜乐才有可能进入。”关于崔雅的开放性,肯·威尔伯在本书的第二版导言里谈到崔雅的日记时,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崔雅去世后,我想不读这些日记就毁掉它们,因为这些日记是崔雅非常私人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把日记给任何人看过,甚至没有给我看过。不是因为崔雅不想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感受,因此需要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日记中。正相反,崔雅最了不起的一点——事实上,应该说她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她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自我跟私下里实际的自我几乎没有区别。崔雅没有把任何‘秘密’的想法和那些她不敢或者羞于与世人分享的想法隐藏起来。如果你问崔雅,她会实在地告诉她的真实想法——关于你或者其他任何人的想法——以一种非常开放的、直接的、简单的方法,但人们通常不会因此而不高兴。这是她诚实的基础:人们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好像他们知道崔雅不会对他们撒谎。并且就我所知,她确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

另一个印象是崔雅超人的接纳力量。关于接纳的意义,肯·威尔伯曾经引用他非常推崇的拉马纳尊者话:“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关于自己的接纳,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

人得了癌症后,整个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崔雅面对了疼痛、乳房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等严重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们刚刚新婚一个月后发生的。正如肯·威尔伯所形容的,他们生生世世都在寻觅对方,而终于走到一起时,却马上就要面对癌症和生死的挑战。

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一点不回避谈自己的隐私。例如,一般来说,如果妻子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丈夫的反应会怎样呢?据说,差不多一半的先生会在妻子切除乳房后离开。那么,崔雅在切除了一只乳房之后,肯‘威尔伯的真实感觉又怎样呢?这大概是不少看这本书的读者想问的实际问题。肯·威尔伯一点都不回避,他坦率地写道:“我认为崔雅对我的吸引力大概下降了百分之十;单单从触感来说,两个当然比一个好。但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对我而言没有那么重要。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然是我见过最美、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如果他说仍然是百分之百,那他就是神本身了。而人是不可能成为神的,肯·威尔伯只不过是一位灵性得到了开发的人而已。“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两人良性互动的情况。

这本书还频繁地提到“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遥远?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正是所谓长青哲学。

那么,什么是长青哲学呢?

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

1·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

2·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合在一起。

3·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大精神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

4·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

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

长青哲学认为人有“双重的天性”,既是“小我”,又是“大我”,而“小我”能够和“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崔雅最后所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境界,让自己的小我“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在介绍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这样的思想时,本书不是抽象地介绍,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那些看起来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就显得触手可及了。

在审校本书时,我补译了台湾译本没有、2001年英文版经调整和补充的文字与段落。我还对书中的一些名词的译法做了改动,在此就集中几个最重要的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1.胡因梦和刘清彦把“TmnsperS0nal Psych010gy”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这是直译的译法。在当前大陆中文的语境中,这一译法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误解,觉得它是研究什么虚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在个人之外还谈什么心理呢?

我认为,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字面上也可以讲得通。“Trans”有“超越”、“贯穿”等意思,也可以引申出“后”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个人”、“人”。关键在于,这种译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存在的实际。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人本心理学被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拓宽、丰富和深化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人类和平共处,维持生态平衡,潜能的深度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前沿的看法。

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他既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后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Psychology或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越了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

其实,马斯洛在产生了关于第四心理学的思想之后,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直译:超人本的)这一术语,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2.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清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我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我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梵(Brahman)、法身(Dhal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b)、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

3.在本书中,“mysticism”、“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清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神秘主义者”。我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的启发。

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一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中,‘神秘体验论’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词,而是个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

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

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d-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

我还发现,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na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

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

其实,关于“mysticism”,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的含义。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吧。不过,我还是把“mystic”稍微哕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

4.与“mysticism”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但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宜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r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

我喜欢肯·威尔伯的书有特殊的原因,我也曾经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动真格地面对过死亡,感受过面对死亡恐惧以及死亡对人的启迪。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写这篇后记的过程中,我随便打开我的音乐,这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充满激情的旋律充盈在我的心里的时候,我想活着有多好啊!我现在正在欣赏音乐,当然崔雅已经不能够享受这一切了。——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所有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的本身。

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

许金声

2005年8月26日

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xujinsheng2003@yahoo.com.cn)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肯·威尔伯
译者 胡因梦//刘清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5157
开本 16开
页数 415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2013087150
中图分类号 I712.25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0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定价
印数 7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