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海拾贝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嗣良编著的《学海拾贝》分为:人生回眸、时政述评、文明诚信、经济述评、电力科普、诗歌、格言、受访录七部分。收入的文章、诗歌,绝大部分曾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其中,部分论文还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宣讲过,并获奖。

内容推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副劝学的名联,多见于学府、书名和孔庙。

尽管曾嗣良已七十有余,而对这副名联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了。甚至会感到,曾嗣良活到现在,尚未泛舟出海,只不过是一个在海岸边不顾海浪没脚,兴致勃勃地捡拾贝壳的“顽童”,从少拾到老,即使拾得满满一小筐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贝壳世界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学海拾贝》是曾嗣良的杂文集。

《学海拾贝》分为:人生回眸、时政述评、文明诚信、经济述评、电力科普、诗歌、格言、受访录七部分。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回眸

 一 回眸珞珈感恩无尽

 二 失去手臂的维纳斯

 三 怀念哀牢

 四 不服老的美国朋友

 五 从老有所为到老有所乐

 六 忆刘德俊同志

第二章 时政述评

 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讲”教育学习心得

 二 今日俄罗斯:富国中的穷国

 三 实行依法治国保障长治久安

 四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五 共产党员要勇于实事求是

 六 必须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第三章 文明诚信

 一 想起了张家港和悉尼

第四章 经济述评

 一 区域经济与木桶原理——第三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交流论文

 二 “马太效应”的启示——首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交流论文

 三 “抹黑”与“贴金”——也谈如何看待小水电

 四 用系统工程学观点看小水电径流调节

 五 对我省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六 云南省应继续大力开发水电

 七 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八 关于整合玉溪钢铁资源的思考

 九 “玉烟”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

 十 别了,小农经济观念

 十一 烟矿并举增强后劲

 十二 玉溪邮电方兴未艾

 十三 破除小生产观念迎接大市场挑战

第五章 电力科普

 一 我们为什么向大电集资

 二 依法保障电力事业健康发展

 三 玉溪“先行官”的创业史

 四 坚实的步伐光辉的历程——《元江电力工业志》序

第六章 诗歌、格言

 诗四首

 为《睿智风采》代序

 书赠钱家学

 清明祭母

 格言

第七章 受访录

 一 了解才能支持

 二 治水又办电——访玉溪地区行署副员、水电专家曾嗣良

 三 撤地设市:人大任重道远——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曾嗣良访谈录

 四 “引水入城方案是可行的”——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嗣良

 五 艰难的抉择巨大的发展——访原玉溪地区行署副专员曾嗣良

试读章节

一 想起了张家港和悉尼

每当和朋友们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是文明市民的培养问题,而且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两座城市:我国的张家港市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市。

张家港从一座“农民城”发展为新兴的文明城市,给我留下了最深印象的,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桩小事。曾有两位记者走在南京的街头上,无意中发现两位匆匆赶路的女士边走边吃东西,并小心地把果皮纸屑放进一个塑料袋里,直到遇见果皮箱后,才小心地把它丢进去。其中一位记者说,她们肯定是从张家港来的,另一位记者将信将疑,上前一问,果真如此。记者问她们,是不是怕罚款,才不敢乱扔果皮纸屑。她们答道:“不是的,我们在张家港就习惯这样做了。”

这真是一个可贵可敬的好习惯!

在悉尼市,闻名世界的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和杰克逊港湾等,令人流连忘返。而令我最难忘的,是两位不知名的悉尼市民。我赴澳大利亚考察矿业期间,在悉尼候机时,还有一天半时间游览市容。我初到悉尼,难免东张西望。走着走着,不小心踩到了走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老外”的鞋后跟,与他同行的一位洋女士与他一起回过头来看着我。尽管他俩的神态是温和的,但我还是有点难为情,赶紧用不熟练的英语向他俩道歉。想不到男“老外”反而微笑着向我说了声“对不起”。我懵了一下,补充说,是我走得太快踩了他,他却说不对,是他走得太慢才会被我踩着。我听后不禁也笑了起来。随后他与我还友好地交谈了一会儿。

这段情景历时不过两三分钟,而悉尼市民文明、友善、幽默的形象,却像浮雕一样,刻在我的记忆中。

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上面两个小小的事例,可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文明市民是文明城市的主体,文明建筑是文明城市’的载体。两者的关系,有点像演员和舞台的关系。没有精美的舞台,优秀的演员难以充分显示她们的技艺,相反,舞台再好,而演员蹩脚,那就必令观众败兴了!

不过,这个比喻本身也有蹩脚之处。因为舞台表演总是有导演的,而千百万市民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其文明风貌,则是谁也难以导演的。如果硬要找一位导演,那就是“习惯”——千百万市民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互相促进而形成的文明习惯。

曾被马克思推崇备至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我们把个人的性格扩展为市民的文明风貌,把个人的命运转换为城市的文明进程,那么,培根的这句格言也可用于文明市民的培养。

首载《玉溪日报》1998年10月22日第1版

P37-38

序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副劝学的名联,多见于学府、书店和孔庙。

尽管我已七十有余,而对这副名联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了。甚至会感到,我活到现在,尚未泛舟出海,只不过是一个在海岸边不顾海浪没脚,兴致勃勃地捡拾贝壳的“顽童”,从少拾到老,即使拾得满满一小筐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贝壳世界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我的老家在广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广州度过的。1959年,高考前报志愿,按我自己的爱好和志向,本是想学文学或历史的。但父母都劝告我:还是学工科好。好在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好,对电学、力学尤有兴趣。于是,我的第一志愿选择了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被录取为该校本科生,并以优等成绩读至毕业。从此,我把电力工程作为自己的终身专业,而把文学历史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后来,我虽已“奉命”从政,但仍不改初衷,并延续至今。

前些年,我因公出差,曾先后到过福建省的厦门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市。这两座城市都靠海,而城市的人文风貌却差异很大,唯独有一点是很相似的,就是都有很多卖贝壳的小商店,店里陈列着许多色彩斑斓的贝壳项链,引人注目。由此,我受到启发:何不把自己几十年来拾得的“贝壳”也串连成项链,既便于保存,又便于阅鉴呢!于是,我开始筹备出版这本小书。

末了,补充说明两点。其一,本文集收入的文章、诗歌,绝大部分曾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其中,部分论文还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宣讲过,并获奖。其二,另有部分公开发表过的电力技术方面的论文,因其专业性太强,很不适合多数读者阅读,故未收入本文集。

我恳切期待各位读者对本书给予批评和指正。

曾嗣良写于昆明银海森林小区

2012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海拾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嗣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0737
开本 32开
页数 1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7: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