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
内容
试读章节

为了取得南进的桥头堡,日本早在l939年2月就侵占了中国的海南岛,同年3月还吞并了中国的南沙群岛。接着,又向维希法国施压,并于1941年7月24日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从而切断了从海防到昆明的供应线;英国也“迫于”日本的压力关闭了滇缅公路,这样一来中国与外界联系都断了。在随后的一年中,日本不但继续扩展在印度支那的地盘,甚至在靠近中国的印度支那北部建立空军基地和派地面部队,从那里进入云南。

本来,美国也不打算过早地跟日本闹翻。因为,一来美国和日本还有生意往来,而且是日本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商(更广泛地说来,日本80%的物资都来源于英美的势力范围,这点真是颇具讽刺意味);二来美国还未准备好,为了应付日本高喊的“南进”,美国正加紧给驻守在菲律宾的麦克阿瑟补充实力。所以,一开始只是对日本发出警告:如果日本继续入侵印度支那,美国不会袖手旁观。但日本哪里肯听。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七七事变”,中日全面开战了,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只不过发表了个“隔离”演说,比喻要把日寇像瘟疫一样加以隔离。可是,执行起来却并不坚决。美国仍然是日本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国。有资料显示:就在1938年,日本购自美国的几种主要战略物资占日本总进口量的情况是:

机床占60%,废铁占74%,燃油占80%,航油占90%,铜占93%……

而“隔离”,也就是以“禁运”的形式实施“制裁”,却进展缓慢。打个形象的比喻,禁运令就像“挤牙膏”那样、一点点地发布。例如:

到1939年春天,日本已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连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也已落入日寇之手,罗斯福才又宣布对铝、钼、钨、镍等稀有金属禁运(1939年7月26日);

两个月后,l939年9月27目宣布:1940年1月26日到期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将不再续约;

又过了10个月,1940年7月2目宣布:对武器、军需物资和飞机零件实行输出许可制;

又过了半年,日本人已经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汉奸政府(1940年3月30日),还于同年8月1日宣布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之后,美国才宣布对日实行航空汽油和润滑油禁运(1940年8月6日);

又过了2个月,直到德、意、日三国缔结了军事同盟之后(1940年9月27日),美国才宣布对日废铁禁运(1940年10月16日);

又过了10个月,1941年7月日寇已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全境之后,罗斯福才下决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1941年7月26日),对曰实行全面石油禁运(1941年8月1日)……

你看,就这么慢吞吞地干着。为什么?因为仗还未打到自己头上,生意还是要做的。

也就是说,在珍珠港事变之前,虽然中国已艰苦抗战了4年。但美、日却还是“友好国家”。而日本人,就用从美国买来的机床,把从美国买来的铜、铁制成枪炮、子弹,再用从美国买来的汽油,开着坦克和飞机来侵略中国。

而美国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帮助英国打德国上,对于日本则是用“文攻”——谈判。日美间所谓“和平谈判”的主题就是围绕“撤军”和“开禁”,双方都选择了一个对方不可能接受的目标:日本要求美国全面解除对日禁运,美国则要日本全部撤出中国和印度支那。日本除了让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之外,还于1941年11月15日,专门派来栖三郎为“和平特使”前往华盛顿。表面上颇有“诚意”,让两位“三郎”去与美国国务卿赫尔(cordellHull)周旋。而实际上目方却已打算对美开战,秘密制订了偷袭珍珠港和大举南进的计划。美国呢,也已意识到与日本难免一战。只不过,一个是真的想打、而且是想早打;另一个则是认为他未必敢打、要打也没有那么快,按麦克阿瑟将军和华盛顿方面的估计:大约在明年(1 942年)3月以后。

双方就这样讨价还价地谈着,一直谈到了1941年12月7日当天,日本人猴急地跳了出来,主动争取代替德国,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这才在极端愤怒中,仓皇应战。从那以后,日本才成了中、美共同的敌人。

在日本军方,力主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代表人物,是有“帝国海军之魂”之称的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后升为大将)。这位曾在哈佛大学就读……

P16-17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美国人不好写,一般中国人又难写好的好书。而作者是一位虽常住海外,但心系神州的华人。正是他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切中时弊、发人深省的历史警示录!

——汤寿根(著名科普作家、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航母来了》是作者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以多年的积淀为基础所推出的一部纪实性文学力作。它揭开那段尘封多年,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留给读者许多哲理性的思考。它让人们记住历史,让历史回归真实,让悲剧不再重演!

——陈芳烈(著名科普作家、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航母来了》,说的是历史,却紧扣当今热点,是以史鉴今的好书。

——叶永烈(著名作家)

非常精彩,非常生动,扣人心弦。珍珠港事件和杜立特空袭东京港70余年之后甘本祓先生穷尽大量资料(许多是头一次中文发表),妙笔生花,颇值一读。

——宋宜昌(著名军事作家)

《航母来了》记载了一段沉痛的历史,也记载了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友谊。记住历史,以史为鉴。

——姜宁馨(原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让过去照亮未来。

——巫少飞(衢州日报记者)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

前奏

上篇 日本的航母来了

平静的珍珠港

忙碌的佐伯湾

这不是演习

美国国耻日

下篇 美国的航母来了

空特1号计划

东京上空三十秒

神州大地五十天

尾声

序言

长我整整30岁、如今旅居海外的甘本祓先生,是一位在学术、产业与科普三界都颇有建树和声名的老前辈。“遵命”为他的新著写序,于我是个莫大的荣耀,亦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受宠若惊、诚惶诚恐之类的话语说来虽俗,倒也贴合我此时的心境。确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由我来做这事都不甚合适。

不过,事关本祓老师作品,鉴于一个特殊的缘由,作为一名有缘邂逅、有福受益并且跨越了30年岁月的旁观者与见证者,我又自信有“资格”借此机会,谈一谈我对本祓老师及其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且让我从头道来——

2009年国庆前,在一个科普界人士聚会的宴席上,主持人汤寿根先生兴奋而又神秘地宣示:“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的一位老朋友回来了,请他讲几句吧。”

这时,一位两鬓斑白、儒雅潇洒的古稀老人起身向大家鞠了一躬,一口四川口音也随之“流”出:“我是甘本祓,大家可能不记得我了。过去我也写过一些科普读物,20多年前去了美国。由于工作繁忙,封笔多年,也与老友们疏于联系,这次回国找到科普作协,今天又见到各位旧友新知,算是重新归队吧……”

 掌声响起、老先生落座之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端起酒杯,快步向坐在我对面的老前辈走去,不及自我介绍就急切地对他说道:“甘老师,我还记得您!我小时候读过您写的书:《生活在电波之中》、《今天的科学》;还有您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上的两篇很有影响的文章:《茫茫宇宙觅知音》、《谁是电波报春人》。”

本祓老师睁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讶,也非常高兴:“是吗?那时候你在哪里?多大年纪?”我告诉他,当时我在柳州,念小学五年级,11岁。《生活在电波之中》首版距今已有30年整,也正好是我们俩之间的“岁差”!我说,我还记得,《今天的科学》是分几辑出的,一个名叫练军的同学得知我只有第一辑,就表示愿意把他手头的第二辑送我。那天中午放学后,我竟追不及待地跟着他回家去取。在他家门外边等着他拿书时的情形,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与本祓老师重续“前缘”,我备感亲切、温馨。几年来,我们鸿雁传书、沟通频繁,成了忘年交。其间,经我向担任“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编委会主任的叶永烈先生推荐,本祓老师的《生活在电波之中》新版很快得以面世。这个新版本相较我在1979年读到、列入“少年百科丛书”的第一版,增厚足有两倍还多。作者“宝刀不老”、激情再现,不仅将原书的基本知识作了扩展和延伸,而且添加了许多这3 O年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所涉及的内容。

只可惜,我当年的珍藏如今已不知去向。然而,它朴实、简洁的封面形象,在我脑海里依旧留存着深刻的印记。更难忘, “开头的话”起始那几句散文诗般的话语:

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是光波的作用。

我们的耳朵能听见声音,是声波的作用。

有一种波,我们既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虽然不熟悉它,但是我们生活在它之中。

内容推荐

甘本祓跨洋走世界的丰富阅历,纵横古今中外的波兰精思,成就了他的深刻睿智与远见卓识,还有其作品的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及内涵特质。《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开篇,则以细腻的笔触、纪实的手法,讲述了70多年前“平静的珍珠港”之外,在日美和平的烟幕背后,日本人是怎么算计美国人的。只有了解这些鲜活的细节,你方能理解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赫尔,为何会在尽力压住怒气扫了日本人点头哈腰递上的文件后,终于忍不住对两个日本使节吼到:“……我至今难以想象,在这个星球上,竟然会有能如此厚颜无耻地说出这么多谎言的国家!”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分为上、下两篇,其叙事脉络十分清晰:上篇详述日方如何施展阴谋偷袭珍珠港,使美方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下篇细数美方怎样痛定思痛,决计采取特别行动,轰炸东京,又如何在完成任务之后得到中国军民的鼎力救助,谱写了一曲中美联手抗日的真挚颂歌。

编辑推荐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可以说是甘本祓老师积多年研究、思考和收集资料之功而凝成的心血之作。本书记载了一段沉痛的历史,也记载了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友谊。其诠释之有力,无愧于史家;分析之精密,不亚于哲人;思考之深入,犹胜于政要。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有不少内容、图片出自第一手素材,包括美国军方的原始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有的还是作者自己考证或综合得来,且每一个事例都有案可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甘本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0082560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3091807
中图分类号 E712.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