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环评行政程序的法理与技术--风险社会中决策理性的形成过程/浙江系列/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唐明良编著的《环评行政程序的法理与技术--风险社会中决策理性的形成过程》系国内行政法学界首部系统研究环评行政程序的一部专著,也是部门行政法领域一次崭新的研究尝试。根据程序法理和现代行政程序的前沿理论,作者提出:现代行政程序的功能发挥,不应限于公权力的控制和相对人权利的保障,而应进一步关注程序在促进决策理性、调整多元价值方面的作为空间及其制度设计方向。以此为指导思想,作者主要从是否有利于促成理性决策的角度,对环评的多阶段程序构造进行了全方位检视;通过这一检视过程,为我国环评程序中的启动时点设计、过滤装置、编制审查程序、公众参与功能和方式选择等方面提出了颇有新意的对策性建议。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为我国正在起步的部门行政法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研究进路,也将为环评立法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内容推荐

人们对行政程序功能的认识,常常聚焦于其对公权力的控制和相对人权利的保障,而往往忽视其在行政过程中促进决策理性、调整多元价值方面的作为空间。唐明良编著的《环评行政程序的法理与技术--风险社会中决策理性的形成过程》希望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程序基本法理及其重要节点、制度装置的全方位审视,一方面对环评这一特殊行政程序进行制度和原理面的检讨;另一方面则试图获得对现代社会语境下行政程序多元功能的认识,特别关注行政程序如何设计以促成决策的理性;同时也希冀为部门行政法研究的展开路径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

《环评行政程序的法理与技术--风险社会中决策理性的形成过程》除绪论外共分五章,以环评程序的基本法理一基本构造一核心装置(公众参与)一司法保障为逻辑脉络。

第一章探索环评制度作为一种特殊行政程序建制的基本法理。立足于现代行政程序功能的演变和环境议题的特质,环评程序的功能设计应涵盖“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理性形成和效能提升”、“多元利益调整和整体公共利益保障”、“维护和尊重人性尊严”等四大要素。环评程序的法效力取决于环评法规范上是否设有否决权装置,后者的存废涉及法益之间的衡量等多种因素。否决权装置在我国当下的语境中具有现实合理性和法理正当性,但为避免使其沦为“政治的婢女”,有必要增加环评中的正当程序内涵。

第二章聚焦于环评程序的基本构造。环评程序是典型的多阶段构造,其中较为特殊的是三大程序节点:其一,在程序启动时点设计上,“尽早介入”的思想有助于理性形成和权利保障,但我国环评法上存在的“补办条款”却使得体现上述思想的条款在实践中被虚置和弱化。其二,过滤装置旨在确保大型开发项目环评决策接受高密度程序管控的同时,大量小型项目走向程序“迷你化”,但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制度上阻止“程序游戏”。其三,在环评报告的编制与审查程序中,应注意审查的决定结构,审查组织的适法性和审议程序规则设计。

公众参与是环评行政程序中的核心装置,第三章论证了这一核心装置的概念、法理基础和功能设计。从民主角度看,公众参与是环评决策中“代表性强化”的制度保障;从法治角度看,公众参与是基本权程序保障功能或者以参与为本位的环境权的自然演绎;从效能角度看。公众参与又是提升环境决策理性的必然通道。上述三大法理基础的并存和聚焦使得环评公众参与的功能应设计为“风险沟通”,通过风险沟通凝聚社会共识、控制行政恣意、促进理性决策。而要实现该功能定位,在内部条件上,环评公众参与程序的设计应具备双向沟通、价值中立、承认差异、促进协商等特征和要素;在外部条件上,资讯公开是重要基础。

第四章则在第三章基础上对环评公众参与的程序结构进行“精细化”研究。环评公众参与的程序结构是参与主体、时机、方式等多种元素的设计及其动态组合。环评程序的参与者与环评拟议项目之间的关联不应限于“主观公权利”,而应拓展至“利益”。在参与方式上,可界分为从公开说明会到公众投票的九种形态,其在效力格局上依次呈现出一种“阶梯”或者“光谱”,但参与效力并非越高越好,应酌情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参与时机需在立法上和个案中实施动态组合,才能实现理想效应。

第五章探讨环评程序与司法审查的关联及其局限性。司法审查作为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理论上对环评程序施加两大面向的作用:在消极的面向,是保障立法上所确立的环评程序建制得到践行,从而实现权利保障、促进理性决策。在积极的面向,是调和环评程序中的各方价值,进一步建构风险沟通的场域。事实上,司法在上述两个维度上的功能发挥同时又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局限,因此,在环评这一类充满政治性、科技性、利益性的行政决策议题中,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科学性更多地依赖于上游的立法和行政过程,这也正是本书展开的逻辑起点。

目录

绪论

 一 本书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二 本题研究回顾与综述

 三 本书的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

 四 本书的基本思想和结构

第一章 基本法理:环评程序的功能设计与法效力

 一 环评程序功能设计的基本背景

 二 环评程序的多元功能及其与通用行政程序的关系

 三 环评程序的效力设定:以前置性否决权装置为中心

第二章 基本构造:环评程序的多阶段构造及其技术装置

 一 环评程序的多阶段构造

 二 主要构造之一:启动时点设计

 三 主要构造之二:过滤装置

 四 主要构造之三:报告编制与审查程序

第三章 核心装置(一):环评公众参与的法理基础与功能设计

 一 环评公众参与概念的厘定及其意义

 二 环评公众参与的法理基础:民主与法治之间

 三 环评公众参与的功能设计:以构建风险沟通的基础性平台为中心

 四 环评公众参与的基础性条件和重要构成:环境资讯公开

第四章 核心装置(二):环评公众参与的规范结构设计

 一 参与程序的静态结构之一:参与主体的界定与甄选

 二 参与程序的静态结构之二:参与的方式及其强度分布

 三 环评公众参与的动态结构:参与主体、方式、时机的动态组合

第五章 外围保障:环评程序与司法审查

 一 司法审查之于环评程序:功能、局限及实践

 二 环评司法审查之可得性

 三 对法定环评程序装置的司法保障

 四 环评程序司法审查的扩张:具备实质性内涵的程序审查

 五 回到“行政程序基本面”(代结语) 

关键词索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含译著)

 二 英文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环评行政程序的法理与技术--风险社会中决策理性的形成过程/浙江系列/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明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8733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2.114
丛书名 浙江系列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