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奇案直击/从警手记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1974年,全国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之中。 林、批孔、批周公”,暗有所指。学大寨、大搞平整土地,工费时。说也奇怪,这一年河北省涿州(当时称涿县)恶性寡件频发,而最终得以破案却都与“深翻土,关,像冥冥之中预示了当初的平整土地运动即是预兆。这些案件作案手法之隐蔽和为了逃避打击而煞费苦心使出的奇特手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分罕见。

从1972年初夏开始,涿县城南的南马乡严庄村(当时叫南马公社严庄村大队)便有母女二人常来公安局告状。母亲六十岁左右;女儿二十岁出头,是乡村民办教师。母亲反映的情况是其子张平于去年春(1971年)3月16日晚上还在家,可从第二天开始便失踪了,直至如今也不见儿子的踪影,音信皆无,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亲戚朋友处都打听过了,儿子没有去过。张平已丧父,现有老母、小妹、幼弟,还有妻子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在公安局的办公室里,老人对治安股股长高贺林和办公室主任茹均说:“我家有一大家子人,他又没和家里争吵过,怎么会连招呼都不打就不见了人影呢?我怀疑儿子叫我村韩熊和我家陈桂荣一起害死了问她为什么这么说,老人答,韩熊和她的儿媳妇通奸。又问:“怎么证实他们通奸?”老人说:“韩熊有事没事常上我儿媳妇家来,这种事看得出来。我这双眼错不了。”问讯人员说:“人命关天,得有证据。没证据不能随便下结论。现在,尽快找到你儿子的下落才是关键。”

当时县一级还没建刑警队,刑事案归治安股管。于是治安股将此案汇报了局领导。局长邢德春指示,由南马乡公安员杨林(当时还没建派出所)调查此事。经调查:张平确实突然失踪,至今音信皆无。至于韩、陈二人通奸一事,村里有传言,可谁也没亲未查到实据。因此只能加大力度,查找张平下落。

1973年春,母女二人又来局里告状,说张平肯定是叫韩--熊、陈桂荣两人害死了。她们要求公安局派人调查。她们的理由还是韩、陈奸害命,但仍拿不出证据。我们只好给二人做工作,说明公安局并未放弃侦查,一直在查找张平的下落。来局里路远(因其村已靠近涞水县境)有事可到公社找公安员杨林联系。公安员正奉命查找她儿子的下落。母女二人答应了,怏怏而回。

1974年春,南马乡公安员老杨来局治安股反映:张家突然接到一封信,是张平从山西发来的,地址写的是山西省,只注明情况内详,没写山西具体地址。信的内容是说他现在山西某地做临时工,要家里放心。母女二人见信根本不信,说信的内容是别人捣鬼写来骗她们的。 我们认为她们说得有道理。再说,20世纪70年代那种政治气候,正是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候,外出做工必须有生产大队、公社的两级证明,以证明身份。不然以当时中国之大,无此介绍信。生人在外地根本无法存身。同时,张平也绝不可能丢下家人和不满十岁的儿子连招呼也不打,就连夜匆忙出走。家庭无变故,本人无任何意外发生,根本不可能不顾家人连夜不辞而别。这太违反常理了。这封信证明公安局调查张平的下落惊动了与此事有关的人。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性质还难定,因为未查到张平的下落。但惊动了事件的知情人,更证明了此事非同一般。不早不迟,在我们连续三年坚持追查张平下落时出现这封信,说明对方沉不住气了,来信显然是想制造张平在外当临时工的假象,以说明人还在,但不写具体地址露出了马脚,证明信中内容应是假的。问公安员老杨信和信封的下落,以便找嫌疑人做笔迹比对。但老杨说,信封和信纸张家没交到他手里,现已失落。但有心人注意到,信封上的邮戳是从本地邻乡松林店镇发出的,显然信件系伪造,目的是要转移视线。这样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P3-5

书稿完成后,蒙原涿州市政协副主席潘玉文同志。严格把关,认真校订了三次。他不但对文中赘述部分做了大量删减,还对全文的结构、段落、病句、错字等做了认真修改,使文章读来更加畅顺。

原保定市广电局局长杨少山同志,连续几日对文稿进行校订,对文中个别不当的表述进行了删改。使相关内容更加符合当下的政策和法规。

对两位老友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2013年7月

目录

上篇 历史奇案

河底沉尸案/3

盗尸换骨案/22

残杀妻女案/51

恶性杀人潜逃案/61

冒名顶替杀人案/75

反动会道门案/86

下篇 案例分析

匪夷所思的犯罪动机和作案特点/109

由猜疑惹出的凶案/116

细追线索凶犯就擒/119

派性不除真凶难办/124

不容忽视的犯罪细节/128

结果各异的两起纵火案/13l

让人意想不到的盗窃犯/137

一席恳谈挖出两起重大盗窃案/142

巧破蓄意报复案/149

办案中公检法机关要互相配合/158

序言

参加工作以后,除去当了一年工人以外,我始终工作在政法岗位,其中光从事公安工作就整整二十年。占去了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

因此,在侦破案件中,日夜奋战、风雨奔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与犯罪分子较量的情节已经成为我终生的记忆。于是,退下来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干脆把时常萦绕于心的一些案件写出来,以求对自己和与之共同战斗过的那些逝去的或健在的老领导、老同志作个交代,并对仍在这一光荣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同志表示敬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今的办案技术与手段已经日新月异。破案证据早已不是当年的“六种证据”,增添了现代化的视频、影像、DNA检测、卫星定位锁定通信工具等现代科技手段。我所述的那些案例在破案技巧和技术手段方面与现在相比显然早已落伍,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但是我认为,无论科学如何发展、技术如何更新,有一点始终不会变:任何犯罪活动都受贪婪、狡诈、凶残的罪恶心理所支配。因此,侦查人员在打击犯罪分子时。更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心态;在与罪犯斗争中。更要反应机敏、应变迅速,始终技高一筹、先敌一步。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公平正义而战的责任心,这一点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亘古不变的。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历史奇案,下篇是案件思考。

历史奇案,写的是我所经历或亲身参与侦办的一部分案件。案件多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即“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

所谓“奇案”之“奇”,是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表现在作案手段比较奇特、怪异,超乎人之想象;破案过程奇巧、偶合,超乎人之常情。  案件思考,则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剖析。思考其发生的原因、作案人的心理特征,以及个别发案单位、破案人员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及业务能力对办案效率和效果的影响。

我对有些案例中的因特定社会原因而犯罪的当事人表现出了惋惜和同情,显得感性成分多了一些,这并不是因为我法律意识淡薄或者缺少原则,而是我对于人性的一种探寻和思考。

我不计文体、不讲修辞,秉笔直书、笔随心意。虽然笔意随性,但是我的创作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力求创作忠实于案件原貌。尽管在创作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专案组成员和犯罪嫌疑人均使用了化名,但每个故事都取自真实的案例,是根据我各个阶段的工作日记或者笔记整理出来的。为确保一些关键细节的真实无误,我还走访了许多当年一起办案的同事,对一些情况进行了严谨的调查和核实。

这些案例如能引发朋友们对当时法制状况的一番思考,并为研究此段历史的人提供一些素材,为您工作之余增添一丝乐趣,即是我之所愿。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如有谬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李焕志

2013年5月1日

内容推荐

《奇案直击》作者从事公安政法工作三十余年,从一名普通民警逐渐历练成为公安局局长、司法局局长、劳教所所长、检察院检察长等。由于长年奋战在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了表达对与之共同奋斗过的领导和同事的敬意,也为了勉励和启迪后来者,作者将亲身经办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了创作和整理。《奇案直击》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了一些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比较离奇的大案,下篇则是对于如何有效侦破案件进行了一番思考。本书既有一定的案例研究价值又具备相当的可读性。

编辑推荐

“盗尸换骨案”;“残杀妻女案”;“恶性杀人潜逃案”;“冒名顶替杀人案”;“反动会道门案”;“匪夷所思的犯罪动机和作案特点”;“由猜疑惹出的凶案”;“细追线索凶犯就擒”……《奇案直击》(作者李焕志)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了一些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比较离奇的大案,下篇则是对于如何有效侦破案件进行了一番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奇案直击/从警手记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焕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51951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2013293193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