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余等曾祖长吉(平畴)公(105世)、祖父调元(慰萱)公(106世)生活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清末年问,接受儒家传统文化。

曾祖父吴长吉(1832-1884,号平畴)是职业画师。盖囚政见开明倾向维新,于太平天国时期由安徽泾县迁居江苏苏州,重返吴域。方“知天命”,与世长辞!大部分画作流散,小部分由107世作人先生传“报”辈(108世)珍藏,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安徽茂林“三吴纪念馆”均有收藏。

祖父吴调元(1872-1912,号慰萱)供职苏州县衙司钱粮。育子女十二人,长大成人者三女:之琪(大)、之琦(-二)、之珞(八),四男:之屏(二)、之翰(五)、之藩(六)、之寿一作人(十)。他继承开明家风,培育子女攻读诗书,并组家庭民族器乐小乐队,由我伯、父、叔、姑(107世)演习笙、笛、扬琴。惜乎英年早逝,年方四十!留存在世少量书法。

曾祖母杨凤卿(1845一1935),河北固安人氏,膝下除我祖父调元公,并有二女,惜均早故。曾祖、祖父早逝,全由曾祖母、祖母两代孤寡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刚柔并济齐心协力秉承曾祖、祖父遗愿,维持全家十数口生计,供我父辈兄弟姐妹攻读诗书于极度清贫。伯、父、叔、姑痛感幼年失怙,无不勤奋,各具坚实国学基础。曾祖母于我出生前两年(1935年)享九十高寿去世。

祖母王宝书(1874-1953),江苏扬州人氏,1953年80岁去世时我16岁。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她老人家慈中有严爱而不溺,以她青壮年时期的勤劳艰辛换得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深得后辈敬仰。六十岁时轻度中风行走不便,日常安坐藤椅,保持端庄形象。虽不主家政,然全家无不以她为中心。不论住在二伯家或我父亲家,总是以宽大明亮的正房作为她的卧室。当时二伯事业辉煌,然在我奶奶面前依然是膝下承欢的长子。我父亲虽教务繁忙,每天下班必先探视奶奶向她请安为她打针然后回家。三姑、八姑对她更是体贴人微嘘寒问暖。她老人家时刻牵挂远在他乡的大姑、六叔和小叔。我至今记得她老人家含泪思念远嫁四川因蜀道难难以回沪探亲的大姑妈。记得因不与日寇合作而离开沦陷的香港远涉他乡的六叔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沪时,奶奶向她痛诉思念之情,无比慈爱陪他单独进餐的情景。记得她老人家日夜思念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痛失妻、子的小叔,时时念及兼具西方风韵、东方贤淑的比利时籍儿媳LINA和未见过面的孙儿报发,以及日后得知小叔重组家庭时的莫大欣慰。

奶奶以她饱经风霜历练而得的博爱之心,在轻声慢语之中培育了事业有成的下一代。以诗礼传家孝悌为本,凝聚着和睦相处的吴氏大家庭,影响了众多的第三代。

我幼时深得她老人家关爱,每天早晨去她房中请安,拉长了声调叫一声“奶一奶”,她也总是拉长了声调答应一声“哎一乖”,接着便飨我以糕儿饼儿,使我开心非凡。稍长每关心我的学业,谆谆教诲嘱我“捋捋功课”不可懈怠。也关心我的仪容,嘱我勤理发、剪指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二伯买了“状元筹”、“牌九牌”等供她老人家消遣,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她会对我等开禁,但是绝不允许赌博。她的最后几年长住在我父亲家中,直到寿终正寝。时值我高考前不久,便在她住过的房中复习备考,觉得她老人家音容犹在。

我的大姑吴之琪(1897-1970),早年随大姑夫张幻仑客居北京,大姑夫退休后同返四川铜梁县,未曾生育,嗣子张泽春、媳李求精,当地从医,又嗣孙女张诗原,三代本非一家人。大姑以其吃苦耐劳仁慈谦和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团结三代人亲密无间同心同德,面对艰难岁月贫困地区的清贫生活,却能尽享天伦之乐。她的后代保持与京沪各寓竹报互通,融人吴氏大家庭。

我的二伯吴之屏(1898-1961),以长兄之责负家庭重担于年少,为重振家业劳而无怨。通过夜校学习凭藉自身努力,弱冠之年从书记员开始逐步以其卓越才华成为驰名沪上的大律师。事业鼎盛的同时,以仁爱之心敬老爱幼,建祖坟于苏州枫桥镇白马涧,带领全家由苏州迁上海定居,“之”辈兄弟及下一代因此而改变了日后的命运。1930年我父亲赴欧留学,家中留下妻子儿女,全仗二伯照应,有宽厚大度的二伯母李继诚(1896—1983)主持家政,维系着和睦相处的吴氏大家庭。二伯国学根底深厚,书法精湛,惜乎留存甚少。

我的三姑吴之琦(1899.1984),因幼时家境清寒,命运坎坷,然以惊人毅力不顾右手残疾,自学成才精通书法,尤以汉隶雄浑苍劲不让须眉,名列《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作品颇丰,“吴作人艺术馆”藏有数幅。P22-24

目录

吴氏门风 渊源有自

导言

第一章 家谱

第二章 家教

第三章 家风

第四章 家学

附录

序言

余承《吴氏宗谱》自父辈。吴氏“生身始祖”凡十三世,自第十三世直父公(周太王)长子泰伯公获封“吴”姓,遂为“得姓始祖”一世。史载,商末泰伯公三让王位,由中原陕西移居江南无锡锡山梅里,定居吴域,传播黄河文化,并开创深刻影响江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吴文化。泰伯公卒葬无锡锡山南麓鸿声镇,距今三千二百余年。公元2001年无锡市政府修葺扩建泰伯陵园。

泰伯公七十八世孙万一公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由吴域迁安徽泾县茂林村定居,遂为吴氏宗族泾邑茂林世系。万一公撰茂林世系排辈诗句:“万太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惟一善,百世承守之”。清乾隆年间(约1784年)进士吴培芳续撰四句:“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九祺,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首句“万”辈即第七十八世祖万一公,“报”辈高祖焯公系一。四世“世”辈,曾祖长吉(平畴)公乃一。五世“承”辈,祖父调元(慰萱)公为一○六世“守”辈,父辈诸公是一。七世“之”辈,吾辈兄弟姐妹即一○八世“报”辈。长吉公一支已嫡传至一一。世“宗”辈。今本支一○七世“之”辈尊长十二人(长大成人者七:大、二、三、五、六、八、十各支)均已作古。余等一。八世长兄报章已逾九十高龄,幼妹报钏亦已年逾花甲。“报”辈堂表兄弟姐妹谨据幼承庭训并各自经历撰文概述本支近代文化渊源之体验。

吴氏宗族源远流长。泰伯公以来的吴文化乃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具有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吾等祖辈、父辈近几代人的文化传承则更如涓涓细流。即使如此,吾辈对此概全既非所能,评定更非余等撰写此文之初衷,只是从中体验近代先辈之睿智,抒发感恩之情的同时也出自传承这份文化遗产之使命感。

吾等留不住先辈思想之火花,当能循先辈足迹身体力行,使吾辈乃至后辈对于近代吴氏家族文化有更多了解、领悟和启迪。

内容推荐

《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精)》(作者吴报中、萧慧)为研究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家族文化渊源和传承结构的专著,以翔实的文本和图片来展现“吴氏门风”。门风由多个层次组成,《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精)》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期,门风虽有可能遭遇到各种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而日渐式微,但终究不绝如缕。在“吴氏门风”的个案中,门风被分为四个层次来进行研究,分别是“家谱”、“家教”、“家风”和“家学”。

编辑推荐

吴作人,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

《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精)》(作者吴报中、萧慧)为研究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家族文化渊源和传承结构的专著,以翔实的文本和图片来展现“吴氏门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报中//萧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19668
开本 32开
页数 4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52
CIP核字 2013053998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