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出名堂来/中华家训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央视热播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人气名师郦波老师倾情力作!

名师解说家训文化,展现古代家训文化的大智慧,影响孩子良好性格,改变命运从小做起。

作家旁征博引,以古喻今,语言又不乏风趣幽默,现代感十足。

作者郦波和他的儿子可乐童鞋的“父与子”搞笑逗趣漫画首度曝光,更有作者潇洒题词随书附赠。

《学出名堂来》从“为学”这个主题切入,由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青少年读者。

内容推荐

《学出名堂来》是作者郦波围绕“学”这一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主题,旁征博引地用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古喻今,并结合现代孩子的学习生活现状,向青少年读者讲述治学的方法和意义。该书以家训名言切入主题,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讲解了传统家训中为学处世的深刻哲理,让孩子在阅读中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治学处事观。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书中插入了生动有趣的作者形象,并将作者与其子的生活趣事改编成漫画,拉近作者与小读者的距离。

目录

读书是改变气质的绝招

读史开人智慧

要学就学最棒的

考试神马都是浮云

人穷志不短 手穷心不穷

聪明不读书龙也像头猪

一记 二问 三思考

有专业很重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实践出真知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

教人也是一种学法

早教很重要

一目十行是读书第一大病

格物方能致知

学习最怕半途而废

当柏拉图遇到苏格拉底

以古人激励自己

学习也要有气势

了解社会才有作为

试读章节

沧溟先生说:

一个人,有没有气质,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套用一句广告语——有气质,没污渍。

一个人特别有气质,别人看他,看哪儿哪儿顺眼;而当一个人特别没气质,别人看起来,一定是看哪儿哪儿不顺眼。所谓不顺眼的地方,就像一个人身上的“污渍”,如果穿着满身污渍的衣服出门,人家就算不告你影响市容,也会人人躲着你。

但怎样才能变得有气质呢?

曾国藩的答案是:读书!

而且,只有读书!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原本是个富二代,因为家里有钱,所以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结交的净是些飞鹰走狗的小混混,直到十八岁之前都没认真地读过书。如果不是一桩偶然事件的发生,后来的大诗人、文学家、唐诗革新运动旗帜性人物——陈子昂,很可能成为“古惑仔”式的陈子昂了。

有一天,陈子昂和一帮狐朋狗友在街上闲逛,路过一条街巷,里面传来隐约的读书声。陈子昂突然心中一动,不由自主地就走进了小巷。街巷的深处是一座书院,此时,先生正在领着大家一齐诵读诗文。当时正值春天,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到处都是一片盎然的生机。陈子昂定定地站在窗外,出神地看着教室里书生们读书的情景,听着虽然不太理解却让人愉悦的诵读声,心里突然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与向往。而那一阵阵清脆爽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像一阵阵春雨沐浴着这个青年干涸的心灵。

那一天回家后,陈子昂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先是跟原来的那帮不学无术的朋友绝交,然后找来大量的书籍发奋苦读。三年之内,他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读遍三坟五典,经史子集,一时才学满腹,气质大变。  这一年,陈子昂读书有成,破万卷书后,开始行万里路,孤身入京城,创下惊世盛名。他从蜀中来到当时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虽然这时候没人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但陈子昂却自有定见。

一天,陈子昂来到长安一处繁华的闹市,见一老者正在卖一把名贵的古琴。琴实在是好琴,但价格也实在是好贵,竞要卖到一千两白银,这一下引来众多围观者。可是围观归围观,谁也不肯花如此巨款来买一把琴,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傻瓜才会花千两白银来买琴。

这时,年轻的陈子昂突然排众而出,走到老者面前,大声地说道:“这琴,我买了!”

众人一时哗然,陈子昂丝毫不为所动,意气风发地对围观的众人说:“我的琴艺大概也只有这样的好琴才能表现出来,三天后我将在凤凰阁上一展琴艺,让世人一观名琴,一赏名曲!”

于是,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长安城里快速传播:一把价值千两的名琴和一个神秘莫测的年轻人将在三天后的凤凰阁上惊艳出世!

整个长安城都为之沸腾了。

三天后,凤凰阁里,长安城的众多名士云集于此,很多市民也来围观,要看看那个挥金如土买下的名琴到底如何,要听听年轻人神乎其神的琴艺到底怎样。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陈子昂气定神闲地登阁亮相,举手投足,气宇轩昂,果然让人眼前一亮。当众人期待他演奏时,却见陈子昂操起古琴,突然把这把价值千两的名琴猛地摔在了地上。

众人大吃一惊,在满座的瞠目中,陈子昂突然朗声说道:“各位,我陈子昂虽无惊世之才,但也有类似于屈原、贾谊的抱负与志向。大丈夫行走世间,当怀凌云之志,为国家建功立业,岂能沉迷于乐工之小技?我从蜀中来到长安,身怀经国之志,但却报国无门,愤懑之余,沽琴换名。今作有诗文百卷,才学如何,还请各位审鉴!”

P3-6

序言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幕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按:一说学习《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过了几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道:“不学礼,不知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礼。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了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西汉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宗塾等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任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盖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自颜之推后,像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马光所作的《家范》等,虽然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视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

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家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历史智慧与人生智慧。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

是为序。

郦波

甲午暮春于金陵水云居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家训智慧,不仅是中华家庭教育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郦波先生的解读,别有智慧,是父母与孩子共享的好读本。

——著名作家 叶兆言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中华家训文化,经郦波先生解读,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著名学者 鲍鹏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出名堂来/中华家训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郦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760420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4120071
中图分类号 G795-49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3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