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肌肉抽紧,一条腿当支柱,让身体昂然挺立于天地间;另一条腿则如钟摆般由后方摆荡到前方。脚跟着地,身体的重心前倾,移往拇趾底部的肉球。接着两腿交换位置,继续往前移动,一步又一步,有如鼓点般有节奏。这便是行走的节奏,是全世界最明显也最模糊的一件事,跟宗教、哲学、景观、都市政策、解剖学、寓言,乃至心碎都相关。

行走的历史是一部没有书写过的神秘历史,其片段散布在无数书本的平凡段落中,也出现在歌谣、街道,以及几乎每个人的冒险经历中。有关行走的生理历史属于双足进化和人类解剖学的范畴。在大部分时间,走路只是一种实际需求,是衔接两地间最自然的移动方式。将行走归类于一项探索、一种仪式、一类沉思,乃属于行走历史中特殊的一支,它们和邮车载运邮件,同上班族赶火车在行为模式方面固然大同小异,但在哲学意境上则迥然不同。换句话说,以行走为主题,就某种角度而言不啻是给一项普遍的行为赋予特殊的意义。如同饮食或呼吸一样,走路可以被赋予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由食欲的满足到灵性的追求,从革命性的行为到艺术的表征等。行走的历史俨然成为了创作力与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不同种类的行走方式和行走者于不同时代所追求的某种娱乐、自由与意义的一部分。这种创作力不但引导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也受我们双脚所经之处影响。行走已创造出途径、马路和贸易路线;启发本土与跨洲意识;塑造出城市与公园;刺激地图、旅游指南、装备等的发展,进而营造出数不尽的论述朝圣之旅、登山探险、随兴漫步,以及夏日远足的行走故事和诗集。都市和乡村景观都足以酝酿出故事,而故事又会将我们带回到这段历史所发生的地点。

正如行路本身是一项业余行为一样,行走的历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历史。行走闯入各个领域,包括解剖学、人类学、建筑、园艺、地理、政治与文化史、文学、两性,乃至宗教研究领域,而且行行重行行,并不在任何上述领域中驻足。如果将某一专业领域想象为一块园地——一块整整齐齐呈四方形的,被悉心照料、耕耘的生产某种特殊作物的园地——那么行走的园地就如同行走本身一样,没有局限与限定。由于行走涵盖的领域太广,又关乎每个人的经验,因此其主题可以说是没有止境;而我所撰述的这段历史也只能视为其中的某一部分,仅是一名行者所经历的独特行径,其间不乏该行者辗转其行驻足观看之处。在本书中,我将尝试描绘几条今日美国大多数民众都曾走过的道路,书写一部大半由欧洲源起,受美洲所影响与颠覆,历经几世纪的适应与变化,以及近年来受到其他传统,尤其亚洲传统所冲击而成的历史。行走的历史是每个人的历史,任何成文的历史都只能描绘出其作者周遭的成熟途径。这便意味着,我所描绘的途径绝不是仅有的道路。

P3-5

书评(媒体评论)

如写走路和它的历史,索尔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中的漫游。相比起都会的逛街,荒野漫游好像更有灵性。

——梁文道

如果没有看《浪游之歌》,你大概不知道走路、散步有这么大的学问。

——蔡康永

请细细读,慢慢走,倾听内在心灵的声音,感觉周遭环境的脉动。

——韩良忆

目录

序 梁文道

第一篇 思想的步调

 追踪一处山岬

 时速三英里的思维

 站起与跌倒:两足步行的理论家

 追求圣宠之路:朝圣之旅

 迷宫与凯迪拉克:走入象征的领域

第二篇 从花园到荒郊

 离开花园之途径

 威廉·华兹华斯的腿

 千里传统感情:步行文学

 昏暗之坡与抵达之坡

 步行俱乐部与土地战争

第三篇 街上的生活

 独行者与城市

 巴黎或在柏油路上采集植物

 街道上的市民:派对、游行与革命

 入夜后的步行:女人、性与公共空间

第四篇 通过路的尽头

 有氧的西西弗斯与郊区化的赛克

 步行的形状

 拉斯韦维加斯或两点间的最长距离

序言

因为牛棚书展的活动,要陪驻展作家李欧梵带一群朋友来趟“走路工作坊”,从金钟走到铜锣湾,边走边谈。回家之后,意犹未尽,就把从前翻过、但未细读的《浪游之歌》拿出来好好看一遍。这本书原名Wanderlust,作者丽贝卡·索尔尼是个行路迷,于无车不行的美国加州,她住在最适合用双脚行走的旧金山。

城市,有走不动的城市和可行走的城市(Walkable city)两种。走不动的城市典范,是我住过的洛杉矶。洛城的走不动不是因为它太笨重,而是它太过轻灵,全城被一条条公路贯穿,汽车方便地在每个角落流动,将建筑物隔离成一座座疏离的岛屿。洛杉矶扩散得如此之广,因此不用太多的密集高楼;就算市中心,比起其他城市也要显得稀疏。这种城市是一眼望去,所有东西都清清楚楚呈现眼前的透明都市。

索尔尼住的旧金山和她喜欢的纽约及意大利诸城,则是可以好好走上几天的城市。这些地方对行人来讲不只是方便,也因为它们太丰富,丰富得几近沉重,所以走在其中的街巷,总有一种变化无穷、走多少回都走不透的感觉。行走俨然成为一种阅读,人们经由漫步翻阅城市的前世今生。当然,世上行人的梦想城市依然是巴黎,这个明明呈辐射状清晰扩散的太阳城,总是有挖不完的深度和重重包裹的神秘氛围。所以,第一个研究现代“逛街”这种行为的德国大哲人本雅明,就是用巴黎来当他的经典范例,并在其生命最后十年孜孜不倦地以巴黎为写作题材笔耕不缀。巴黎教会了他迷失的艺术,在他的眼里,这个城市的一景一物皆传递着独特的言语,以空间而非时间叙述着自己。索尔尼也注意到了,巴黎是世界上出产最多“走路”理论家的地方,他们把巴黎写在诗词里,描绘在画中。这城的居民如此热爱走路,乃至于可以为她发展出理论。

写走路和它的历史,索尔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的漫游之中。相比起都会里的逛街,荒野漫行好像更有灵性。自然使孤独变得纯粹,远离了世俗的秩序,人们追寻起自我的真实。卢梭便是此类的个中翘楚,对他而言,行走与思维密不可分,是开启他心灵的密匙——我只有在走路时思考,如果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而他的后继者华兹华斯更是身体力行,健行英国百万里,在行走中书写,在书写中行走。他们经由身体探索世界,任心灵漫行于天地之间,走路成为其追寻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又如某支爱斯基摩人有这样的习俗,谁要是生气,就让他带一根树枝到雪地上走一直线,以消解怒气。一直走到在心灵获得平静的那个点上,插上树枝——以见证愤怒的力度和长度。

内容推荐

丽贝卡·索尔尼编著的《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讲述了: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行者”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尼尔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等人类历史的智慧之林,沐浴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为我们所带来的惊喜。《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在作者索尼尔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

编辑推荐

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走路更自然而简单的事呢?但是对于《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的作者丽贝卡·索尔尼来说,走路是一种将心理、生理与世界融铸于一炉的状态,彷佛三个音符合成一个和弦,开始有了极亲密的对话。

索尔尼以其万花筒式的关照,不仅能做横向的联系,更能自古一路漫行至后现代,深刻捕捉荡一种行走本身绝美的韵味,并希冀提醒读者能发现做为一个行人,当四周景致随着步伐缓慢展开之际,所能体现的单纯喜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
译者 刁筱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9639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