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
内容
试读章节

这是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行前,他曾赋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他的远大志向。

在省城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民立报》就在上海创刊了,于右任主办。该报以提倡国民独立精神,培植国民独立思想,建立独立之民族和保卫独立之国家为宗旨,揭露君主立宪骗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谴责帝国主义侵略,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号召推翻满清政府。辛亥革命时,《民立报》积极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南北议和,鼓吹北伐,介绍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并发起社会主义的讨论,刊登了宋教仁的《社会主义商榷》等文。由于毛泽东生活在封闭的农村,对《民立报》宣传的新思想、新观点过去并不知晓。

毛泽东很快成为《民立报》的热心读者。这张报纸上报道的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使毛泽东读后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自传》中他如是说:

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广州反清起义和72烈士殉难的消息,这个起义是由一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我深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并且还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个时候,我也听人谈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在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下,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文中“主张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总统,并以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尽管他并不清楚孙中山与康、梁政治主张上有什么不同。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决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这时,孙中山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已经17年了。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孙中山,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即日新的粤语谐音)。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经化名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子由此得来。

1878年,孙中山离开家乡随母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檀香山,投靠哥哥生活,并在那里接受资产阶级教育,最后于1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获得医学学位。孙中山接受的资产阶级教育,对他后来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回忆道:

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

1894年中法战争失败在即,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建议改良政治,提出了一个在中国解除封建主义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并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孙中山主张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孙中山所描绘的美景是:“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上李鸿章书》并没有引起李鸿章的任何反应。这“一盆冷水”使孙中山对推行改良主义救中国彻底失望。

挫折使孙中山懂得,上书请愿和和平改良方法无济于事,必须用根本改造代替局部改良。他随即萌生了推翻封建帝制、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想法。孙中山后来将思想上的这次重大转变概括为“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同年1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宣告成立。在人会的秘密誓辞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纲领。

此后,孙中山开始向往社会主义。1896年,他曾向中国最早的社会党人江亢虎介绍他所了解的马克思:

有德国麦克司者,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30年之久,著有《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成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

这时的孙中山虽然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是粗浅的,但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1905年初,孙中山专程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国际书记处,向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得、总书记胡斯曼提出接纳他为“党的成员”的请求,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和纲领”。孙中山大胆预言:中国将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第二国际显然没有接受孙中山的人党请求。

几个月后,孙中山将精力转向了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团体,成立了同盟会,并担任总理。三个月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等三民主义口号。P11-P13

后记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一书,终于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至此之际,我对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了热情帮助的领导、同仁和编辑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

蒋介石是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在大陆诸多史学者笔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他总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的。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磨难与挫折,大都与蒋介石有关,甚或是他一手导演的。这是蒋介石的一面。

蒋介石还有另一面——民族主义者。在关乎中国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蒋介石的坚定态度不容质疑,并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一点也是不能否定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和国民党能够在中国大陆执政长达22年之久,曾经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在他执政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四巨头”之一,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他执政时期,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经过艰苦努力被废除了;在他退居台湾的日子里,坚守“一个中国”立场,坚决遏制“台独”、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为实现台湾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等。

我对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是逐渐加深的;对蒋介石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

研究中共党史,难以回避蒋介石这个人物。

2006年,我与人合作出版了《读懂江泽民——江泽民治党治国方略研究》。为了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了解有关20世纪40年代江泽民同志的革命生涯,我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共党史和革命史,这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有关国民党蒋介石的情况以及蒋介石领导下的当时中国的情况。比如,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在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的江泽民同志,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在其养父江上青烈士的影响下,1946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期间就加人中国共产党。一年后,由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历时1个月、席卷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运动。江泽民同志走在了这一运动的最前列。

2007年,我研究并出版了《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通过对西安事变发生、发展和结局的研究,更加深入、直接地了解了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蒋介石。

这期间,我也阅读了陆续出版的蒋介石的日记,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通过把这些史料与新近公开的其他史料(比如中共中央所肯定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用的史料。)进行比对,我逐渐对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识。

为此,2008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进行了“全球视野下1949年的中国”的专题研究,以1949年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为主线,通过对他走上政治舞台后的所言所行、爱恨情仇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国民党在蒋介石领导下为什么会走上穷途末路。这一专题的研究,为此后写作《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一书奠定了基础。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具有民族情感的爱国者的蒋介石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展现出来。

我认为,作为史学工作者有责任让世人全面了解蒋介石,不仅要看到蒋介石是一个欠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血债的独夫民贼,还要看到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情感的爱国者。于是,我开始谋划写一部反映蒋介石的民族情感、记录他与毛泽东合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书。

确定这样的主题也许并不困难,但要真正结构行文,我却犹豫再三。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正面写蒋介石,与党的宣传政策合不合拍?描述这样的形象,必竟在报纸杂志上见过,但在公开出版的专著中较少见到。鼓励我坚定写作这一主题信心的是,2005年中共中央公开正面评价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发挥的积极作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我认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中央的肯定,那么,作为这支军队统帅的蒋介石,对他的历史作用给予客观评价,也是符合党的政策和史学研究所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的。

二是把蒋介石与毛泽东放在一起写,会不会有抬高蒋介石之嫌?我向几位受人尊敬的党史学家征询意见。结论是:写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是一种创新,是一个突破,值得尝试。为了避免抬高之嫌,我确立了这样的写作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少发议论;笔墨集中于“民族主义者”上,力避节外生枝;不对蒋介石的其他方面作评价。现在来看,这样写不仅没有抬高蒋介石,反而更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领袖毛泽东的英明伟大。

三是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写蒋介石绕不过国民党,而对过去的国民党所犯错误的分析,又必须避免让人误读为对今天国民党的评价,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划清这个界线,我把本书的时间节点严格限定在1975年蒋介石去世之前。之后的历史,只用几百字作为本书结尾。还忍痛删除了最后一章——身后事业:蒋经国继续祖国统一进程,邓小平设计“一国两制”宏伟蓝图。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辛亥革命后至大革命前期: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支

持孙中山民主革命

追随孙中山:青年毛泽东、蒋介石相继投笔从戎

相聚于国民党一大:毛泽东、蒋介石颇得孙中山赏识

共事于国民党中央:毛泽东掌管宣传部,蒋介石专司于军事

西安事变前后: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新篇

蒋介石发出和平倡议,毛泽东调整“抗日反蒋”政策

张、杨兵谏“逼蒋抗日”,毛泽东确定和平处变方针

国共达成合作协议,两党军队开赴前线共同杀敌

抗日战争时期:兄弟阅于墙:埋葬日本侵略者

蒋介石倡导“持久消耗战”,毛泽东系统提出持久战理论

协力抗击日军侵略:正面战场与敌后袭扰相结合

敌后战场毛泽东指挥大反攻,在坚持与等待中蒋介石迎来日本投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后:共同面对雅尔塔协定侵犯中国权益

共同的民族情:毛泽东、蒋介石质疑雅尔塔协定侵犯中国权益

莫斯科谈判:毛泽东、蒋介石力主要回中国主权

良好的结局:毛泽东把蒋介石的梦想变成现实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发起延安整风运动蒋介石仿效改造国民党

延安整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成功实践

从“鄙视”到欣赏:蒋介石潜心研读毛泽东著作和延安整风经验

学以致用:蒋介石在台湾岛发起国民党改造运动

五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暗中携手粉碎美国“两个中国"图谋

从“弃蒋”、“弃台”到“保台”:美国重新确立干涉中国战略

在倚美反共与防美分裂中国间:蒋介石的天平向毛泽东倾斜

从联美反共到联共抵美:在攸关中国主权问题上蒋介石与毛泽东站在一起

五六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反对“台独”

支持“台独”:美国预谋已久

蒋介石的不变立场:“谁搞台独我搞谁脑袋”

毛泽东支持蒋介石:“台湾还是蒋介石掌权比较好”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领导谋求国家统一的和平谈判

1950年:蒋介石放飞“和平鸽”,陈毅回应“让台湾烂下去”

1956年:毛泽东决策和平解放台湾方针,蒋介石派出第一个密使奔赴北京

1957年:毛泽东倡议国共第三次合作,蒋介石选定宋宜山考察大陆

1965年:毛泽东继续贯彻对台总方针,蒋介石同意统一六条件

197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毛泽东嘱托邓小平“代

我此行”

后记

序言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站在万众注目的主席台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的政治报告,这也是他第二次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政治报告。

第一次,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那次大会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退休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大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交接。

党的十五大,是中国共产党一次跨世纪的重要会议。这年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年中,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波及中国。处在20世纪即将过去、2l世纪即将来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回顾了中国人民即将过去的20世纪。江泽民指出:

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2()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所讲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中国共产党人有理由感到自豪。在即将过去的百年里,中国人民从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到实现民族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业绩极其辉煌。

内容推荐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编著者王相坤。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内容提要:蒋介石是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在大陆诸多史学者笔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他总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的。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磨难与挫折,大都与蒋介石有关,甚或是他一手导演的。这是蒋介石的一面。

蒋介石还有另一面——民族主义者。在关乎中国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蒋介石的坚定态度不容质疑,并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一点也是不能否定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和国民党能够在中国大陆执政长达22年之久,曾经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在他执政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四巨头”之一,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他执政时期,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经过艰苦努力被废除了;在他退居台湾的日子里,坚守“一个中国”立场,坚决遏制“台独”、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为实现台湾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等。

我对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是逐渐加深的;对蒋介石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

编辑推荐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编著者王相坤。

我认为,作为史学工作者有责任让世人全面了解蒋介石,不仅要看

到蒋介石是一个欠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血债的独夫民贼,还要看到

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情感的爱国者。于是,我开始谋划写一部反映蒋介石

的民族情感、记录他与毛泽东合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相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19937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