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清史丛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广袤的中国版图在明清时期有什么变化?严重的生态危机对明清政权有何影响?明清时期图书如何流通?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等英雄人物的个人选择与明清之际的历史走向有什么关系?慈禧的恶相是怎样形成的?……海内外史学大家汪荣祖教授在《明清史丛说》中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汪荣祖编著的《明清史丛说》收录了史学大家汪荣祖先生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文章共十三篇。专题论文九篇,涉及明清帝国的诸多重要议题,如明清帝国版图的变迁、生态危机、知识流通、英雄人物抉择的成败、秦淮河畔的文学想象与历史记忆、明清之际的大变局、满族汉化之争、晚清自强运动失败之因、慈禧历史形象的形成等。书评三篇,犀利地剖析了三部明清史研究的专著,直陈其得与失。另有一篇短文解读圆明园的西洋楼。《明清史丛说》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极其开阔的研究视野,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明清史的重要见解,也是作者在明清史坛辛苦耕耘的心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弁言

论说

一、 明清帝国的空间

二、 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三、 明清帝国的知识制作与传布

四、 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在甲申年的选择

五、 秦淮风月与南明兴亡的书写与记忆

六、 从明亡到清兴

七、 大清帝国的汉化争议

八、 论清季自强运动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九、 论清后叶赫那拉氏

评说

十、 晚明消费革命之谜

十一、 梦忆里的梦呓

十二、 《清朝征服中亚记》书后

十三、 解读圆明园西洋楼

试读章节

空间的开拓

近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出现以及舆图绘制技术之发达,才有明确的国界,或列国之间的疆域。政治国界因有关主权,必须划得一清二楚。然而在传统帝国时代,帝国之疆域乃兵力与国威之所至,或民族与文化融合之所至,并无划清疆界的必要;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以天下自居,中华之天下乃中华文化之所被,文化认同甚至超过种性,即章太炎所谓中华民族属于“历史民族”②,以致到近代形成一个多民族的中国,汉族虽然一直占大多数,但中华民族并不等同汉族。而且居绝大多数的汉人已杂有他族的血液,而他族也大都已经汉化。

中华帝国自秦汉以降发展到明清,种族与文化已经多次征服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统一体。清帝国由满族所建,入主中国,为了巩固基业,大步向西迈进,征服蒙古,收新疆入版图,势力直达中亚,扩大了中华帝国的疆域。事实上,朱明于14世纪推翻庞大的元帝国之后的势力范围已经不小,不仅收复了两宋所失去的燕、云、甘、陇,而且兵威伸入塞外。不过,元朝退回蒙古本土之后,主力犹存,明成祖永乐又五度远征沙漠,虽成功地击败蒙军,但由于粮草不济,难以深入,终不能彻底歼灭敌人,不仅不可能完全承继元帝国的广袤空间,而且来自北方的威胁始终未解,只好采取防御措施,着力修建居庸关至山海关的关隘,凭借燕山而建城设防。到16世纪后期,北边威胁日增,始大规模重建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防线。明代长城约12,000余里,北经京师一段,依山兴建,气势宏伟,沿线共筑九个边防重镇,东起鸭绿江边的辽东,经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西至甘肃,号称“九边”。

明初国力犹盛,沿长城内外而设的九边,并非国界,而是汉蒙两族南北对峙的防线。永乐皇帝驾崩之后,不再耗资远征,但当时蒙族没有雄主,草原分裂,难有作为,而明廷分化其部落,并开马市以为羁縻,故北疆尚称安宁。然至15世纪初叶,明宣德皇帝以后,蒙古出了新一代的强人也先,攻打并收编附从明廷的蒙族,骚扰边城,势力又渐渐向南扩张。当也先攻打大同时,明英宗轻听宦官王振之言,于1449年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冒进遇伏,王振被乱军所杀,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也先挟英宗兵临北京城下,要求迎驾,幸能臣于谦处置得宜,死守挫敌;也先屡战不利,又闻勤王之师将至,遂大掠而归。①

土木堡之变后,明廷易攻为守以防堵北方的蒙古人,开始筑城,于成化十年修成自清水营到花马池长达1170里的边墙,沿边分布数以百计的城、堡、墩、台,后又于16世纪的30年代重新修筑了300余里的花马池边墙,完成了自宁夏向东经盐池、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到河曲的一段长城。到嘉靖中叶又先后动工三次,一共修筑了1930余里,完成从山西西北黄河东岸起,经过大同、宣府到居庸关的一条“外边”,以及西由偏头向东经宁武、雁门、平型、龙泉、倒马、紫荆等关口,到达居庸关的一条“内边”。直到万历初年,仍在修墙,然由于满族的崛起,所筑多在东边。辽东方面的边墙始自正统年间,先“编木为桓”,再“易以版筑”,至嘉靖时完工,由山海关向北到广宁,再南下跨辽河向东北而去,再经辽阳、沈阳、铁岭的外围,北抵开原,再自抚顺往东南,经今安东凤城而抵达鸭绿江边。西边的长城较小,平均高度只有457.2厘米(15英尺),但靠近东边约804.67千米(500英里)的城墙平均大约有1,066.8厘米(35英尺)之高,609.6厘米(20英尺)之宽,每半英里就建有嘹望台。

明代新建长城主要为了防守,蜿蜒万里的边墙像一条境内的马其诺式的军事防线,防线也不时随着双方实力的消长而移动。蒙古人曾入居河套,明人也曾在边外设立卫所。明朝实力式微后,不得不改变早年设九边为以攻为守的战略,而以边墙作退守之计。不过,长城南北并不仅仅是对峙,双方也多有来往与交流,实际上仍然在延续秦汉以来夷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汉蒙两族在对边各有几十万的居民,汉人移往蒙古务农从商者尤多。汉蒙间的通商无论官府或民间早有历史成例,而双方也有互补的商品,如蒙古的马匹与汉人的粮食和织物都是对方亟须的。然而,明廷缺少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未能充分利用通商贸易来消弭在边界上的对峙与冲突。

明朝曾积极经营东北边疆,洪武时已经固定辽东守卫,永乐元年(1403)松花江流域内附,设立建州等卫,永乐七年(1409)又设奴儿干都司于黑龙江②。但国势渐衰后,不仅未能开拓,反而退缩,然晚明仍保有辽东。朝鲜则为藩属,洪武二年册封为高丽王,于明始终忠顺,明亦对朝鲜特别礼遇。明朝的西疆则到达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开国君主朱洪武以及他的儿子朱棣曾不断地向大西北招抚,建卫册封,尤其想经营哈密,欲其“统领诸蕃,为西陲屏障”。不过,当蒙古势力强盛的时候,哈密就成为蒙古的附庸,明朝的西北范围实力只能及于肃州,退守嘉峪关。西疆自青海、西康南达喜马拉雅山麓以及缅甸与云南之西,在西藏分设乌思藏都司与朵甘都司,和印度结邻。藏族是中国西南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藏北边与东边的藏族,史称羌人。西藏与唐朝关系最密,与蒙古也亲近,虽然与明朝的政治关系冷淡,文化上的影响并未中断。P6-8

序言

最近十年来,我曾写了一些有关明清史的文章,原想写一部论述明清社会文化史的大书,终因其他方面的研究与写作一时未能完成,无力分心,难任“艰巨”。这本丛说收录的十三篇文章,可分两类,一类是论文,一共九篇;另一类是评说,一共四篇,多半是书评。这些文字只能说是我研读明清史的一点小收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动征稿,愿意出版,殊感幸慰。

历史研究固然要重视时间,但空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问的进展,沧海桑田,空间也在变化。明清帝国的扩张尤其显著,从东亚大陆一直延伸到中亚。《明清帝国的空间》一文即在论述帝国开疆辟土的经过,点出帝国景观的分布,以及庞大空问的联系。明清五百年的可观发展也在环境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就在于检视这几百年中的环境变迁,包括森林面积的迅速减少,以及发生在十六七世纪小冰期的影响,探讨危机之由来,何以环境日趋恶化。一言以蔽之,人为的破坏与气候的异变形成生态危机。明清时代的有识之士虽一再警告必须善用自然资源,但积重难返,毕竟利用资源求生胜过保护自然。所谓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不像西方文化要征服自然,而与自然为友,证诸明清史并非实情。中国一如其他文明,也为发展付出了深重的代价。不过,明清帝国的成长,不仅是开发资源,提升经济,而且在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成果,知识借由书籍的大量流通而传播,虽未能达到现代的普及程度,但无疑出现了坚硕的知识阶层以及市民读者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动,《明清帝国的知识制作与传布》一文就是叙述此一相关问题的。

明清两朝可视为一个整体,其间颇多相陈的关系,洋人称之为“中华帝国的晚期”(late imperial china),然而也有变迁,满族毕竟是以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旧制,不能不对承继的中国有所调适。满人何以能一统中华,其故诚多,不一而足。其中不能无视逐鹿中原的领导人物,何人胜出,似非偶然。《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在甲申年的选择》一文即讨论此三巨头的成败,关键在各人所选择的策略:比较之下,多尔衮所选择之策略,无疑要比其他两位高明。多尔衮率满洲铁骑南下,明南都虽有江南之富,长江天堑,竟不能维持几年。南明京城位于六朝故都的南京,规格不下于北京,秦淮河畔风华最盛,然而满族入侵,顿使繁华成空,幸存者深感家国之痛,兴亡之悲。当故国恢复无望,遗民们唯有怀念逝去的风月、承受故国之沉哀。收录在本书里的《秦淮风月与南明兴亡的书写与记忆》,以幸存者余怀亲见的秦淮盛况,道出风月与兴亡,以及从生于清初的孔尚任经由其历史剧《桃花扇传奇》,刻意写出秦淮风月与亡国悲痛的完整故事。孔氏写的是传奇,而非史传。但是所撰《桃花扇》一剧的艺术创造,将秦淮风月与南明兴亡的悲思极其传神地呈现出来。由于内容的动人以及文笔的高超,受到广大而持久的欢迎,直到民国以后,仍然有人将之改为新式的舞台剧,或改写为新式的长篇小说,或拍摄电影。于是明季风月与兴亡悲剧性的美感,通过孔尚任的笔墨,成为难以磨灭的集体历史记忆。但经由文笔书写所刻画的历史记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文笔并不能取代史笔,但史笔远不如文笔之更能刻画集体的历史记忆。

《从明亡到清兴》综述17世纪皇朝赓续的过程,其中不无兴亡的硬道理,人谋之臧否仍然是主因。统治庞大的专制国家,若无贤君能臣,必然如小孩驾大车,无从面对危机,驶向坦途,更无论应付罕见的气候异变,以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给关外满族以可乘之机。满族以少数民族而能够一统中国,更非无故,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不仅英明且有远略,终于在中原大地建立政权。大清帝国经过康、雍、乾三位君主的经营,雄立东方,版图深入中亚,疆域之辽阔,前所罕见。近年不少欧美学者有鉴于帝国之庞大,种性与语言之异趣,遂谓大清帝国有异于中国,进而否认满族汉化之事实,号称“新清史”。此大清非中国之论,似是而非。且不说大清君臣莫不以中国自称,清廷始终以中原为根本,北京为都城,一如19世纪之“大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以英伦三岛为根本,岂能说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帝国非英国乎?《大清帝国的汉化争议》一文就是回应新清史而写。及至近代,清朝与中国更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同受列强欺凌,而图谋富国强兵。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陷北京,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有自强运动。北洋海军的建立,可谓自强的高峰。然甲午一役,大败亏输,几全军覆灭,其故非一。《论清季自强运动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聚焦于贪污腐化,导致新政之事倍功半。此非事后之聪明,实当时人如郭嵩焘、丁日昌辈早巳洞见,只是积习已深,不能改弦更张,以致败亡。谓之“关键问题”,岂不宜哉?

清帝国倾覆之前的最后掌权人物为叶赫那拉氏,以慈禧太后闻名于世,实际统治大清帝国将近半个世纪。不同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的人,对同一个慈禧太后,出现形形色色甚至离奇怪诞的记忆。民国成立前后,由于国家积弱的伤痛,以及康有为、章太炎等言论界巨子的影响,在华人社会的集体记忆里,慈禧成为前朝罪恶的化身。记忆与历史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记忆,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更是社会的产物,经长期累积而成,往往真假莫辨,信以为真;历史则要讲究客观可信,尽量澄清往事的真相。记忆是对往事的一种重演与回顾,而历史必须解释往事,产生历史意识。《论叶赫那拉氏》一文以这位女主作为个案来说明记忆与历史之异同,历史学家凭借可靠的史料与理性考证,可以呈现比较真实的叶赫那拉氏之一生,但仍然难以取代存在于华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集体记忆。

本书的“评说”部分,乃是平昔阅读明清史的若干心得,偶有所见,未敢自秘,一得之愚或亦可供读者之参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清史丛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荣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1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7-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1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