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龙编写的这本《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1967-1983)》从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角度做拓展和创新,既丰富了“意识形态”的当代涵义,又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电影中呈现和运作的过程。除此,本书的分析限定在美国历史时期内,描述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主要差异和论战,重点研究二者在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上的不同反映。
图书 | 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1967-1983)/高校学术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徐海龙编写的这本《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1967-1983)》从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角度做拓展和创新,既丰富了“意识形态”的当代涵义,又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电影中呈现和运作的过程。除此,本书的分析限定在美国历史时期内,描述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主要差异和论战,重点研究二者在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上的不同反映。 目录 前言——本书的缘起和限定 绪论:意识形态和主体焦虑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第二节 主体的焦虑 第三节 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意识形态纷争 第一章 “反文化电影”:主体的疏离与毁灭 第一节 “反文化电影”的革新与局限 第二节 “疏离”主题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孩子” 第四节 毁灭的成人 第二章 “危机电影”: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角力 第一节 好莱坞的传统政治立场和“危机电影”的出现 第二节 《教父》、《大白鲨》的整一自恋和保守乡愁 第三节 《唐人街》、《热天午后》的散乱开放和自由主义批判 第三章 “性”角色和家庭契约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性别关系 第二节 《克莱默夫妇》、《普通人》中的“新性别” 第三节 家庭契约 第四章 恐怖的隐喻:恐怖片中的男性焦虑和社会批判 第一节 现代好莱坞恐怖片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威胁、惩戒和性别划界 第三节 母体恐惧 第四节 恐惧的消除和意识形态立场 第五章 越战电影中的权威主体和军国主义复苏 第一节 越战“老兵电影” 第二节 《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中的权威主体 第三节 权威主体的审美乌托邦和新军国主义 第六章 英雄归来:《星球大战》和保守主义的胜利 第一节 从“人”到“超人” 第二节 英雄主体的“要素” 第三节 《星球大战》:保守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第四节 《星球大战》的保守主义悖论 第七章 结论:好莱坞的欲望生产和意识形态转述 第一节 想象和欲望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电影转述“组件”和裂隙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的欲望实现与压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布莱恩·德·帕尔玛惊悚片中的性别关系和双重体验 附录二 权力再现与话语裂隙——从《阿甘正传》看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1967-1983)/高校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海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61440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5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