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官商(1883)
内容
编辑推荐

曾钰钦编著的《官商(1883)》是一本描写洋务运动中官场斗争、中外商战、国营与民营之争的历史小说。主要描写晚清1870年-1884年间洋务运动兴起时期的官、商两界的活动。主要任务包括后来有“中国商父”之称的盛宣怀,著名晚清民族资本家唐廷枢、徐润、胡雪岩,次要人物包括封疆大吏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买办商人古应春,秦淮河花魁刁玉蓉等。故事主要围绕轮船招商局创办及初期发展中所产生的人、事纠纷,来反映洋务运动全貌及在此过程中中国官、商两界开始融合却又互相斗争的情景。

内容推荐

“同光中兴”时的大清国,洋务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刚刚而立之年的盛宣怀正式拉开了自己曲折人生的大幕。与传统商贾胡雪岩、新兴买办唐廷枢、外商资本等共同角逐官商大舞台。

一个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的左膀右臂,一个是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的财力后盾,官商代表盛宣怀与传统商贾胡雪岩,各为其主,竞争白热,到底是谁黯然离场?

一边是政治利益至上的官方代表,一边是经济利益至上的新兴买办,官本代表盛宣怀与商本代表唐廷枢明争暗斗,殊死博弈,到底是谁笑到了最后?

一方是民族资本的艰难成长,一方是外商资本的强势渗透,轮船局、阜康钱庄与旗昌洋行的争夺,刀光剑影,你死我活,到底是鹿死谁手?

曾钰钦编著的《官商(1883)》这部不是谍战却胜似谍战,从经济的视角入手以细节的还原见长的小说,将为你破开沉沉迷雾,还原本真的历史。

目录

楔子

第一卷 起

 第一章

1 初入上海

2 静水深流

3 轻忽冒进

 第二章

4 秦淮风月

5 金陵一梦

6 临危遇贵

 第三章

7 暗夺船局

8 沙船暴动

9 初生龃龉

第二卷 承

 第四章

10 湖北谋矿

11 纠纷再起

12 良师入幕

 第五章

13 议购旗昌

14 两江筹款

15 长袖善舞

 第六章

16 朱唐裂决

17 砥柱中流

18 赈捐直隶

第三卷 转

 第七章

19 欲擒故纵

20 利益攸关

21 南北相争

 第八章

22 命系于人

23 难得糊涂

24 一击中的

 第九章

25 悲风顿起

26 迷离乱象

27 兑筹换码

第四卷 合

 第十章

28 哄价抢丝

29 力有不逮

30 完败裕记

 第十一章

31 危机深沉

32 各择高枝

33 破产还债

 第十二章

34 临难自保

35 阜康雪崩

36 云散烟消

尾声

试读章节

徐凋皱起了眉头。

曾国藩病逝,朝廷令江苏巡抚何璨暂署两江总督,官、商两界无不想方设法打探钻营,想谋些好处或是保住原来的差事。徐润花大价钱买到了何璟署任的消息,当天就从上海赶往苏州,又陪何璟赴江宁上任。有这样一番动作,再加上银钱铺路,更兼着徐润、何璟同是广东香山人,本就有乡谊在里头,何璟一高兴,当即就允诺,年内替徐润弄一个保举,将他候补知府的官衔提一提。这在徐润,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事,但他经营茶叶,除了收茶、出口要同茶贩、洋行打交道外,总还要同厘关、税卡、海关有一番应酬,上面有两江总督照拂,事情就要好办许多。

可无论如何,说到底这并非徐润的正途。听徐庆元这个本家侄儿讲时任英商怡和洋行总办的唐廷枢接连来找了自己几次,知道必定是生意上的大事,徐润不由得自语道:“天要塌下来了么?从没见景星急成这个样子……”

从黄浦江码头一路北行,过了苏州河上的二摆渡,再朝北走,不多时便到了徐润在苏河湾置下的园子,起了个名字叫做“止园”。这里规制虽然不大,不过十来亩地的光景,但徐润做洋行多年,自然染了不少西人风气,装潢布置多用西方器物,格调便与寻常江南园林不同。

怡和洋行总买办、浙江候补道、上海茶叶同行公所的董事唐廷枢此时已在客厅里等着徐润了。两人同是广东香山人,又先后在上海的洋行里当过买办,因为经营茶叶的缘故,更是紧紧绑在一起。这止园唐廷枢来过无数次,对里面的摆设、玩物早就谙熟于心,可此时他却无心把玩,只是静默地在铺着波斯地毯的厅堂里来回踱着脚步。

正焦烦间,听得背后传来脚步声,转过头去,徐润已是脱了外套,大步走来,一边笑道:“景翁!又有什么发财的好生意,想到兄弟我了?就急成这个样子?”

谁知唐廷枢却没有与他客套的心境,迎上前去说:“雨之,找个能说话的地方。”

徐润不由得一愣,这是自己家里,还有什么不能说话的地方?可见唐廷枢一脸严肃,情知事关紧要,便不再言声,将他带到花园角的偏书房里,又吩咐下人看住花园口,不放别人进来。安置妥当后,这才问道:

“说吧,景翁,就是天大的事儿,你总得先说出来不是?”

唐廷枢定了定神,开口道:“今年的茶价定下来了。”

听到茶价两个字,徐润也不由得提起心来。  他十五岁时便来到上海,投身叔父供职的英商宝顺洋行,不几年间做到总买办的位置,一手负责宝顺洋行在华的茶叶、生丝采购,后来积攒了资本,更是自己出来创了字号收购茶叶、生丝,卖给洋行。虽然没正经读过几年书,但人生得伶俐,在洋人圈中熟悉,又和江浙士绅处得好,不仅卖茶叶给宝顺,还卖给另外两家洋商巨头怡和与旗昌,没几年便赚了大钱,隐隐将东南茶叶出口握在自己手中,坊间便起了个“中国茶王”的号头,宝源祥也成为上海首屈一指的茶行。

按例每年正月过后,洋商便开始洽谈春茶收购事宜,因为通商条约规定洋人不能到口岸之外的乡下去亲自收购,便都通过中国的茶行采买,各个茶行出价不一,洋人往往挑选其中价廉物美者,立下合同,到时大宗买进,这就是所谓“竞价”。可天长日久,江南茶叶,宝源祥实则已握有三分之二,即或有个别价格低于徐润的茶商,要么品相不如,要么担数太少,所以这洋人的“竞价”慢慢变成了洋行和宝源祥两者斡旋,商讨个两边都过得去的价钱,其余小同行,不过附和而已。也由于此,茶行一年成败,也多系于此次“竞价”,漫说曾国藩病逝,就是当今皇帝驾崩,徐润也必定要赶回上海。

“茶价?你是怡和总买办,怡和今年的价钱已经出来了?多少?年前洋行说今年行情不好,兴许要减价,到底减多少?一两,还是八分?”

唐廷枢也不答话,用手指沾了点茶水,就在几上用指头写划起来,徐润忙凑上去看,只见他一笔一顿,在上面写了个“廿”。

“哐当”一声,徐润情急之中挥臂而起,将几上的茶杯打翻在地,口里道:“二十两?景翁你怕是写错了,去年行情下跌,还有二十七八两呢!”

“我没写错,就是二十两,还要十万担起,才是这个价钱!若是万担以下,每担还要低一分!”

“荒唐!”徐润摇着头,“凭这个价钱,洋人到哪里收茶叶去?足足比往年低了三成,照这个价卖出去,哪还有回本的余地?我依然不信。”

“信不信由你,”唐廷枢叹口气道,“起初我也不信,但怡和大班①克锡说,今年英、德、法三国市面极坏,他们国内订单锐减,再加上印度茶叶丰收,价格自然大跌。怡和今年就开的这个价钱,茶行愿意出多少货,他们便收多少货,想要添一分都不行。”

徐润愣了半晌,好容易挣出个笑脸:“景翁你东家太不厚道,大不了的事,今年我不卖怡和,专给旗昌!”

“旗昌也是这个价。”

徐润听了这话,好半天没有说话,唐廷枢毕竟年纪大些,还沉得住气,劝道:“你我多年相交,如今又困在同一摊泥里,你给我透个底,咱们才好合计。”

徐润听了这话,刚要张口,却又猛一警醒:唐廷枢也做茶叶生意,减掉七八两价钱,却还稳得住,又要自己“透底”,这里面不会有什么猜不到的陷阱?

P6-7

序言

自从文字纪事以来,可考与不可考的历史便一同构成了人类文明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历史具有多元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透过历史,看到的是不同的故事。正如这部历史小说所聚焦的晚清时代,熟知或者不熟知这段历史的人有着不同的观感,而即使在熟知史实的人们心目中,这段历史也有着大相径庭的面貌。

这是源于这段历史本身的复杂、翔实与戏剧性。在中国,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也知道慈禧太后,知道光绪,知道李鸿章、曾国藩或者是胡雪岩。这些名字及其背后所代表的那些历史往事,常在不经意间就成为饭桌茶局的谈资,更多的则见于繁复重叠的小说、影视剧之中。

但,就像历史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不可或缺的综合构成一样,它同样也不可能只是名人名事的简单堆叠。

有赖于保存至今的浩如烟海的晚清史料,研究者们能够从中获得大量真实且可互相印证的材料.从而为我们还原出更为贴切与真实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自然。前言所谈及的那些在中国民间津津乐道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发动、领导的诸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晚清新政等等重要史事,就如同浩瀚历史星空中最明亮的几颗星辰,串起了历史星河的经纬线。

但是。在他们之外,在那些最为核心的政治事件、军事斗争一旁,还有无数声名并非如此响亮的人物甚至是普通百姓,还有许多并非那么脍炙人口的事件甚至是最平淡的琐事,它们一起将这历史的如花精锻细细编织。了解了这些细节,你才能算是真正地褪下了历史的神秘薄纱。你才能看到那些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场景,你才会真正明白:历史从何而来。

这就是那些被忘却的记忆。

这本小说便是以这样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它不是要危言耸听,也不是故作惊奇,只是轻轻地将历史的真相抄写在泛黄的纸张上,置于你的桌前。

比如盛宣怀这个人物。他的名声远远赶不上那位得益于高阳先生的小说而以“红顶商人”闻名于世的胡雪岩。但在历史的真相中,这位以李鸿章幕僚出身的江苏人.不仅最后官居一品,成为晚清“皇族内阁”中屈指可数的汉人尚书,并成为左右晚清政局的关键人物之一,而且他一手操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中国电报.并创办了交通大学……他数千万两白银的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晚清首富”,也真正才当得上“官商”二字的评价。

再比如洋务运动的始末。大多数国人只知道它的发起与最后被判定为失败的结局。可作为这样一个持续了数十年,几乎集中了当时国人所有精英阶层心力与财力的运动.其中必然有许多故事可讲:延续至今的“招商局”曾经一度是全亚洲最强大的航运集团:后来派生出武汉钢铁厂、重庆钢铁厂的汉冶萍铁厂,最初的勘矿曾经遭到士绅的一致反对;由中法之战导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才是击败了包括胡雪岩在内的无数民营资本的核心要害……

诸如此类。这些过去并未走入大众眼中的人和事,却能够勾勒出一个更加清晰、真切的晚清。在1870年到19世纪末的这三十年间,是“同光中兴”下的清朝奋发突进的时光。它虽然最终挫败,却不乏诸多闪亮的光芒。那时的上海,俨然已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股票、银行、房地产泡沫……如今我们熟知的资本大戏在100多年前的黄浦江边轮番上演。那时的京津,宫廷争斗还未发展成萧墙之祸,朝廷之内更多是清流与洋务、湘军与淮军的派系之斗,但同样波谲云诡错综复杂。那时的清国官场,还未沦落到数十年后《官场现形记》中描写的那样腐朽不堪,还有一些有振作之心的士人在奔走疾呼身体力行。那时的商场之上,已经出现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新兴阶层,与传统的商贾分庭抗礼……

是的,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鲜活澎湃,而并非我们传统印象中晚清五十年的死水一潭。而又正因为它的鲜活澎湃,注定了任何一部小说,哪怕煌煌百万言,也无法道尽其中的曲折细微。

所以,正如这部小说的名字一样,它数十万字的篇幅关注的,是晚清经济命脉的发展与“官商”这两个彼此分离却又逐渐一统的角色在其中的喜怒哀乐。写作这部小说,不仅查阅了数之不尽的资料与文档,更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来思考与清理,这是源于对历史的敬畏感,对那些真实生活在这段历史中的人物的尊重。没有过多的铺陈,也不会刻意雕饰。只为了,纪念那些被忘却的记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以新的视角观察历史的小说,它的切入点与众不同,对历史真相的还原细致得令人吃惊,是年青一代作者中的惊喜之作。

——阿来

它不是谍战小说,却和谍战小说一样,都是破开了沉沉迷雾,还原了本真的历史。

——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官商(188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钰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4912
开本 16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8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201402224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5
17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