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航所著的《北山随笔》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散文随笔集,涉及生命、艺术、人性、自然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带了点哲理性,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触摸自然、感受自然,带领学生品读文学之美。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读者您以阅读的快乐,如果再能引起你们的一点点沉思,那它就会变得十分有趣。
图书 | 北山随笔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方永航所著的《北山随笔》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散文随笔集,涉及生命、艺术、人性、自然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带了点哲理性,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触摸自然、感受自然,带领学生品读文学之美。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读者您以阅读的快乐,如果再能引起你们的一点点沉思,那它就会变得十分有趣。 内容推荐 北山是浙江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座山。作者方永航在金华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对金华的历史文脉,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等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触摸自然、感受自然,带领学生品读文学之美,体悟阅读之乐,分享思辨之趣,表达了对中国文字、家乡风物、过年、人间温情等的深切感触。作者的古诗文功底深厚,在《北山随笔》的文章之中夹杂了一些自己写的古典诗词,感情细腻,文字优美。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叩问 一、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节日 二、时间很瘦,指缝很宽 三、你我的“撒马拉之约” 四、痛苦是生命的常态 五、生命的自我救赎 第二章 文字的意义 一、文学究竟有没有意义 二、我们该读点什么书 三、发现文字之美 四、小说是“半虚构”的故事 五、诗是诗人心灵的历史 第三章 孤独的距离 一、孤独的距离有时很远,有时却很近 二、“短短横墙,矮矮疏窗,一方儿小小池塘” 三、找准安放才华的“位置” 四、正确的人生态度是适可而止 五、思想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 第四章 自然与乡愁 一、仰观万象,海山苍苍 二、故乡的月亮 三、过年的意义 四、缘在天定,份靠人为 做一个行走的人(后记) 试读章节 一、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节日 1 人生不可预知的事情太多,但有一件事一生下来就已经知道了结局.那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却常常因为恐惧而不敢正视它。很多人对死亡的恐惧缘于有生之年的心愿未了,他们太奢望拥有一个永恒的现世幸福,可惜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悲剧由此而生。我们常常讲究传承,但有些人注重的往往是财产而不是精神文化,父业子承,肥水不流外人田,弥留之际纠结的都是一己之私利等细枝末节,所以他们活得沉重而死得也不轻松。 在这里.我把对“死亡”的研究作为这部书的开篇内容,这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但归宿却总是相同且唯一的,它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死亡既然有共性,自然就有了探讨一番的意义与价值,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这个话题都有自己的表述。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甚至痴迷于对“死亡”的探讨,他们有意识地在死亡和哲学之间画上了等号,比如柏拉图干脆将哲学称为“死亡练习”,法国作家蒙田也说“哲学不是别的,只是为死亡做准备”。 而中国作家史铁生说死亡是“迟早会到来的节日”,我每次和学生讲起散文《我与地坛》时,都会在这句话上生出许多感慨。现在史铁生也已经去拥抱这个节日了,而我,包括读者你,毫无疑问的是,也迟早会前去迎接这个属于你的我的大家的节日,它总会不期而至,就如同上帝在你手机上设置的闹铃,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总会在某时响起。 死亡是一个节日,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节日,无论愿意或不愿意.我们都要聆听死亡的铃声。拥抱死亡,我们几乎没有选择的可能性,就和当初来到这个世上一样。因此,我们要学会享受,享受上苍赋予我们的生命以及随同而来的每一种快乐与哀伤,就好像吃一根甘蔗,吃一节就少一段,够我们挥霍的时光真的不多,所以即使甘蔗上有被虫蛀过的痕迹,我们也应当视为珍宝。因此,我经常告诫自己,都已经走过人生的中点了,还有什么东西值得你去患得患失的呀。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要求自己绝不察言观色,不媚俗更不媚权贵,而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立身处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率性坦荡,不迷信权力,只崇拜真理,同时,学着历代先贤文人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你看“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多好啊。 2 人活在世上没有比生与死更大的事情了,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原本就是一次偶然事件,死亡也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死亡还可以由自己提前掌控。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上至天子下至平头百姓,都得面对这个生命中最后的“节日”的到来——这或许也是人世间最公平的法则了。不过,虽然我们都知道死亡这个节日迟早会到来,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永远无法知晓“这一天”是在什么时候,死亡具有太多的不可预知性。假如我们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亡的话,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比原先的更加精彩,因为我们可能会把自己该做而一直未做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再不会去忌讳那些原本不必理会的人和事情,从而可以把自己每一天的生活设计得紧凑而充实。但是,死亡时间的不可预知让我们容易不懂得珍惜而随意挥霍时光,同时也让我们长久地生活在莫名的惶恐不安之中——因为我们都知道靴子肯定迟早要落下来,但就是无从知道会在哪个时间点掉下来。于是我们的心总是悬在半空中等待那声可怕的声响,而当靴子掉下来的刹那,我们终于松了口气。但同时也没有了力气再做呼气与吸气这样简单的游戏了。 海德格尔说人们为了躲避责任和恐惧而争先恐后地躲避到人群中取暖,但无论如何逃避,也逃不过人生的大限——死亡。《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了两个指头,其答案固然可笑,但你再深入一想,严监生在此时即使放不下两桩天大的事情也同样是可悲的,当然,我们不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常常以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之类的句子来赞美某种方面的积极情怀。其实,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也许这无可厚非,大家谁也没资格去耻笑他们,只是,如果你在这浑浑噩噩当中找到了丁点的人生意义,那你的人生就真的变得有意义了,所以,所谓有意义的人生就是想方设法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人生之途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我们的一生无非就是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的生命历程,而死亡则是这所有死结里面的最后一个“死结”了,很多难题都可以让别人来帮助你,但死亡之结却非得由你亲自来解不可——而它真的是一个“死”结了。 P8-10 序言 我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将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作品大致翻阅了一遍,就好像到了一个花园——洋人的花园里转了一圈。这是一种奇异的心理体验,给我惊喜,同时也给我不知所措的感觉。阅读这些哲学作品,是我刻意为之的结果,我想“研究”一下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好让自己在遇到人生困惑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那些耳熟能详的哲学家都长着外国人的面孔,他们的哲学其实讲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人生问题,所以常常在一些原始的概念上绕圈子,有时牵扯政治,有时涉及科学,有时也思考艺术和人生,等等。当然,他们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永远不会脱离开一个对象,那就是“人”——哲学原本就是关注人的学说。有趣的是,哲学家口若悬河地讲述着对世界的看法,但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地阐述“人是什么”“人的归宿是哪里”诸如此类的小问题。这些枯燥的问题足以让我们惶恐不安了。 由此,哲学家自然而然地纠缠起“时间”和“空间”等概念——我们这个世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时空构架”。但时间是什么,又有谁说得清呢?除了时间和空间之外,就是充斥其间的各类物体了,所以哲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存在”一词,万物之灵的“人”也是这样一种坚实的存在,而人这种“存在”总是试图去挖掘对存在的“认识”,当然是理性的认识而不是借助权力或者其他。 说到这里,先总结一下,哲学似乎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我们该如何认识。正是这个原因,我曾想或许可以把我写的这部书命名为《存在和认识》,也想着书名可以直接点,比如《我的哲学词典》,或者煽情点,如《悲怆与激情》《孤独的距离》等。 除了喜欢存在、理性、认识等带有哲学意味的词语之外,我也喜欢质疑、苦难、虚无等词语,这其实已经暗示了我的哲学倾向。不错,在一连串的哲学家名字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叔本华,其次是尼采和萨特。 喜欢叔本华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文风,一个是他的悲观主义。对文字的挑剔是我一贯的风格,没办法,处女座,其实每个喜欢写作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文风,然后刻意修饰雕琢,从而让自己的文字铿锵成韵起来。叔本华的文风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睞,他其实是继承了休谟的文风,而休谟的文风一直备受推崇,罗素就是他的追随者。叔本华有意识地用休谟的英文文风来写德文,从而创作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德语散文。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强调意志是人性中的非理性力量,他提出,艺术是唯——种不听命于意志的知识,是不借助理性超脱世界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以为人类至少还有艺术这条途径可以使自己从黑暗世界的牢狱中暂时解脱出来。叔本华认为,经验世界是无意义和无目的的,本质上是虚无,人类不应该被经验世界所牵制,而应当漠视它,远离它,弃绝它——哲学认识的终极目的也在于此。叔本华还认为,人们终其一生,在世界上走一回,只是做了自己欲望的奴隶,一个欲望尚未满足,另一个欲望又相继而生,所以人的存在本身成了苦难的根源。有关叔本华类似的表述在我的这本书里还会有所涉及。 讲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已经预料到我这本书的大致风格以及有关內容是怎样的了,不错,这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散文随笔集,涉及生命、艺术、人性、自然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带了点哲理性,你读了之后也许会有一点点收获。同时,文中的某些观点或许有点偏激,你看了之后可能难以认同,我想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原本就是我的一家之言,所以你读了之后可以会意一笑,也可以嗤之以鼻。还有,你可能还会指出我的某些表述有些悲观、消极,似乎与我们这个昂扬向上的时代有点不协调,这一则受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影响之故;二则这本书本来就是作者个人情绪的表达,而我并不试图去改变什么,只是想给自己的一些思考做点总结。所以,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包容我的某些偏激之语。 总之,我们所有的喧哗与躁动,我们的悲怆与激情,在时间的河流里都终将消解。我们孤单着,却也关丽着,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同时告诉我们在生命虚无之中如何寻找到人生的丁点意义。 后记 做一个行走的人 我很喜欢“行走”这个词,觉得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动态关。 “行走”的意思如果用三个字来表述,我想可以是“在路上”,当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也通顺——“在路上行走”,前者是个状语,后者依然是个动词。这有些废话了,行走自然是在路上的,虽然偶尔也可以在梦里或心里或文字里。但是不管你在哪里行走,无可否认的是。“行走”为一种生命状态,而且是现在进行时的,如果用英语表达必须在后边加上“ing”这个尾巴。我们“行走”有时是被迫的,残酷的生活逼着你必须连续不断地走一步再走一步,但有时却是自找的,比如外出旅游,再如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可有可无的文字——它们纯粹是自娱自乐,因为并没有谁来催促你。 除了“行走”这个词,我还喜欢和它意思相关的词语,比如“漂泊”,它具有一种凄凉、浪漫和无奈的关感,中国古代的羁旅诗就写尽了这样的落寞和伤感。人是无法让时间减速或停止的,人只有不停地迈步不停地与时间赛跑才能走向更大更广的生命空间,于是不知不觉之中你就成了一个“行走的人”了。记得当年读高中时,我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写上了“行走的人”这几个字,这表明当时的我已经渴望有所作为而不敢让自己丝毫懈怠。同时,我在读高中时已经喜欢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这首《遣怀》诗: 遣怀(七绝) 萧萧夜半正微寒, 南行路上泣秋蝉。 我欲扬起千重翼, 横刀飞破小楼兰。 这首《遣怀》诗是我生平第一首格律诗,是我读高一时写的。那天,我忽然莫名地伤感,又想竭力排除这种感觉好让自己积极起来,便在课本上随手涂写了这首诗,一气呵成,几乎没改一个字——这让我深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道理。读高中时还写过很多古诗词,有的甚至上百行,但唯独对这首七绝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它似乎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我后来常常用它来激励自己。 今年暑假,我开始整理这部书稿,我从近三年写的五六十万文字里筛选了部分章节,我特别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同样也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我们每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生活目标.客观地说,每个目标都说不上好或者不好。谁都不敢说自己的理想是崇高的,一个妇女在地摊卖菜和一个作家在家里写作同样是伟大的事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活得有尊严——而创作于我来说或许就是让我寻找尊严的方式之一。所以,我“折腾”出的这部书稿并不是想要历史来记住我,恰恰相反,我是要刻意要让自己遗忘过去,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因而这本书有了总结我这半辈子生活的意义。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寻找点事情做做,借以弥补人生的空虚,不是吗,人生的本质是多么的空虚。在我们这个生命过程中,我们70%的动作可以划入无聊的范畴,倘若不找点“有意义”的事情,那我们真的会有虚度光阴之憾了。而这里,我想表达的是,若找到让你值得为之忙碌的事情,你的人生或许可以改变许多。尽管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毕竟我们的忙碌可以让我们心里踏实一些。于我,忙碌之余,则会思考忙碌的更多意义,麻醉自己也好,提升价值也罢,似乎确实值得用文字去记录下来。我想,当我在这里一个字一个字写下一些心得,确乎是在挽救自己的生命了,这其实还是属于可喜的事情,因为我们几十年后必将死去,而用文字来唤醒生命的意义,生命从而成其为生命,这就是忙碌的价值。可写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一路捡拾,一筐沉甸甸的文字足以让我们觉察到人生的可爱。 好了。不多说了,不管怎么样,我将继续往前行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个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但我们不会妄自菲薄自轻自贱,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主要是他会“思考”,思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无比强大,而思考的外在表现就是文字就是书籍了。然后,我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够给予读者您以阅读的快乐,如果再能引起你们的一点点沉思,那它就变得十分有趣了。 同时,在这里,我要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社长鲍观明教授,总编钟仲南老师,编辑梁春晓老师。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我这本并不出色甚至有点糟糕的书绝不能面世。也要感谢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尤其是著名的荒诞派诗人伊有喜老师,他替我仔仔细细地把书稿梳理了一遍,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最后,再胡诌几句,权且作为这本书的结尾吧: 春去秋来鬓已霜, 我执长铗写文章。 江城寂寞人老去, 梦里依旧说孙郎。 2014年12月于金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山随笔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永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781027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8 |
出版时间 | 2015-06-01 |
首版时间 | 2015-06-01 |
印刷时间 | 201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2015087186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1 |
宽 | 15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