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蒙台梭利幼儿日常生活练习)
内容
编辑推荐

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是单纯的自然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他们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展现,就像一朵小小的花苞,随着春风的吹拂舒展开来……杨艳华编写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蒙台梭利幼儿日常生活练习)》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蒙氏教育。

内容推荐

杨艳华编写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蒙台梭利幼儿日常生活练习)》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蒙氏教育。爱的智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并非传授给孩子知识那么简单:意志的训练,让孩子自觉建立起抑制与冲动的良好关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征服感,获得自我纠错、自我学习的才智;智力的开发,将激活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惊人潜能;人格的塑造,能让孩子成功地融入社会;良好习惯的养成,将让每个孩子成为优雅的社会达人!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而且完整地提出了一整套幼儿日常生活练习的方法。不仅将蒙氏教育理念与当代中国教育形势完美结合,而且对中国传统的“功利教育”观念和“强制灌输”形式进行了剖析。

目录

爱的智慧篇

 1 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

 2 教具并非玩具,却一样有趣

 3 触摸孩子温暖的内心

 4 童年的秘密

 日常生活练习

 敏锐的触觉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

 视觉训练与记忆力

 听觉练习有利于审美和鉴赏

 尽可能训练幼儿的嗅觉和味觉

 爱的智慧可以训练孩子特殊的感觉

意志训练篇

 1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意志薄弱”的人

 2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蒙台梭利幼儿日常生活练习

 2 意志不是水上漂泊的船

 3 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保护

 4 爱可能会削弱孩子的意志

 日常生活练习

 以适当的规定来磨砺孩子的意志

 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应该坚强

 孩子也有权利决定某件事

 坚定的意志与乖僻、“死心眼”

 训练孩子做事迅速、果断

能力培养篇

 1 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2 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3 征服感和自我纠错

 4 幼儿也会为自己“服务”

 日常生活练习

 学习穿戴衣帽

 让你的宝贝也做做家务

 园艺和手工是孩子的乐趣

 孩子也能走较长的路

 运动和节奏

 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合作能力对孩子很重要

 小宝贝也可以保护自己

 学习做个“小领导”

智力开发篇

 1 想象力是坚实岩石上的辉煌宫殿

 2 你应该激活孩子内在的潜能

 3 学习是一种快乐--别让休息打断了孩子的学习

 4 美是幼儿天性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练习

 培养与鼓励幼儿的好奇心

 用游戏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表达能力很重要

 数学训练案例

 音乐是一种天赋

 文字敏感性的培养

 让孩子去乱涂乱画

人格塑造篇

 1 成人的鲁莽令人吃惊

 2 理想幼儿的人格

 3 自尊心是这样树立的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蒙台梭利幼儿日常生活练习

 4 与孩子一起塑造孩子的人格

 日常生活练习

 给孩子尝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孩子独立地、重复地“工作”

 幼儿也应该学会自我控制

 帮助孩子自我定位

 让独生子女融入集体生活

习惯养成篇

 1 引导孩子养成优雅从容的语言习惯

 2 文明礼貌需要大人以身作则

 3 小淑女和小绅士的优雅

 4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

 日常生活练习

 生活礼仪训练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增加就餐时的“成就感”

 纪律性的培养

 适当设障碍培养孩子的耐心

后记:观察生命、尊重生命、协助生命

试读章节

灌输式教育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反常,心胸狭隘,当他们长大后,也会对社会和他人不信任、不尊重。大家可能会看到,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淡漠,缺乏诚信观念,甚至自私利、唯利是图的习性普遍存在,有的行为甚至被视为正当。在那些深受其害、没有抵制和反省能力的人们心中,人格的内涵已经趋于苍白,甚至已经失去了人格的自觉意识。虽然我们不能说原因完全是、但至少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教育者剥夺了孩子从小自我发展的权利。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幼儿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容器;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而不能任意被改造。用知识或其他说法改造一个人,最终会使他们变成吸纳知识的工具,或许只要十几年的时间;但要陶冶一个人,使他成为真正有德行和情操的人,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毁掉一个时代的人是很快、很简单的,但是要培育一个时代的人则非常困难。

把孩子当作容器来灌输,是对他们的天赋才能和道德人格不负责任甚至是侮辱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很可能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币最终导致人性之恶滋生、蔓延。人性之恶一旦不知羞耻地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就很难逆转。在这种教育中,孩子作为有自觉的人、完整人的地位被忽视了。19世纪著名的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指出:“通常我们说‘自由(1iberal)知识’‘自由学科’以及‘自由教育,是大学和绅士所具有的特质,可是‘自由’(1 iberal)这个字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从语法意义上来看,它与‘奴性(servile)’一词相对。”可悲的是,许多人都不明白灌输教育的“奴性”特征,他们对这种教育充满了利益的真诚歌颂。殊不知,只有奴性才歌颂奴性。

在蒙台梭利的理念中,教育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应该是陶冶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陶冶是教育者和孩子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对孩子单向灌输的过程。真正伟大的教育本质上就是改变和养成习惯,而不去损害孩子一点一滴的本性。

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他曾经辅导学生参加美术比赛取得了不少成绩,自认为很有经验。但是近些年来,当他再次审视学生的作品时,却发现学生绘画的技巧虽然在提高,然而童真和童趣少了,他为此感到苦恼。他首先想到的是加班加点地培养学生,往往一顿饭分几次吃,甚至连中午休息的时间都搭进去了,平时下的工夫也不少,可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还是没有提高?后来一件很偶然的事,让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那天,他上的是美术欣赏课,内容是介绍凡·高的绘画作品。当他刚刚讲完画家的生平,班里有一位男同学没有举手就脱口而出:“老师,凡。高和达·芬奇比,到底谁的画好?”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让他没有丝毫心理准备。这位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在胡问!达·芬奇是古代意大利画家,而凡·高是近代法国画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绘画风格都不同,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但这位老师很快由恼怒转为冷静。他认识到,这件事可能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教育契机!普通的教学课堂上,提问时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因此学生们怕回答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是一些学生的美术作品构思单调,缺少新意的症结所在!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表扬了他,夸奖他善于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耐心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后来这位老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每周由一名同学提出教材以外的问题,让老师来解答。当然,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让人忍俊不禁:“扬州八怪”是谁?为什么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为什么说蒙娜丽莎很美?这样一来,学生们其实是自己在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习一下子从一种单调乏味的灌输过程中被解救了出来。其实,此时的学生已经在自己教育自己、自己主动去学习、去纠错。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前面提到的例子虽然是小学中的一个教育案例,但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教育同样有所启发。如果你把孩子当成了一个被动的容器,而一味地强迫他们去接受,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提早对孩子进行读、写、算的训练,不顾年幼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管孩子能否理解,是否有兴趣,是否乐意学习,也不注意选用适当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往孩子的小脑袋里灌输各种知识,这便是大错特错。想一想,你是不是这些教育者之中的一员?P3-5

序言

对一位开明而睿智的教育者来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是“钻石”。他能不能发光,主要在于是否经过细心而适当的打磨。当我们在“打磨”这些钻石时,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和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最立竿见影的,其实是孩子们对自身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日常生活练习,我们会发现,这些小小的钻石正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是单纯的自然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他们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展现,就像一朵小小的花苞,随着春风的吹拂舒展开来。生命力对幼儿来说更多地表现为自发冲动,而衡量一位教育者教育方式的好坏,根本就在于判断他对儿童的这种美好生命力是引发还是压制。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观念,将一扫过去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模式,它更在意的是良好的环境、充满爱心的等待、足够的信任和耐心,以及尽早地开发孩子蛰伏于心灵深处的潜能。

教育是引发孩子的生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将他们当作平等的、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主人,让幼儿们的能力在自由的活动和愉悦的心灵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生命力是每个人最珍贵的力量,如果成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强迫儿童做成人要他们做的事,这只会将这种珍贵力量扼杀在摇篮之中。

最接近孩子的人——父母,可能会成为点燃孩子生命力的火把,也可能会成为阻碍孩子人格发展的绊脚石。在孩子面前,我们并不是强者,我们内心的纯净美好早已在生活中消耗殆尽;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却毫无选择地成为他们仰视的对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身为人父人母,我们必须厘清自己的观念,摒弃一切顽固的偏见,甚至必须改变自己的道德态度,用爱去打磨孩子那如小小钻石般晶莹可爱的人生。我们不惜改变自己,我们应该理智地为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因为——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编著者

2015年1月

后记

每位父母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去关爱、照顾、祝福自己的孩子。我们在不断地探寻和学习,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诠释。当我们创造了生命,就必须去观察生命,尊重生命。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主人。

我们在对蒙台梭利一生的教育精粹的学习中,发现了协助生命的真谛。让我们从一个故事中了解教育的出发点: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的压力,蒙台梭利曾一度产生放弃继续研修医学的想法。当她满怀踟蹰地在公园里散步时,遇到一个乞妇带着孩子以令人同情的声音向自己乞讨,此时蒙台梭利注意到乞丐的孩子——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女孩,在母亲哀声乞讨之时,却在全神贯注地把玩一张纸片,丝毫没有受到母亲哀愁的影响。这个情景令蒙台梭利非常震惊,她转身朝刚刚才决定放弃的研究室跑去。后来,蒙台梭利回忆说:“听我这样陈述,你们可能会感到好笑,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从看到那个孩子脸上流露光辉的一刹那,我再也不愿放弃学医了,冥冥中感到一项重要的使命正降临在我的身上。”

这是什么样的重要使命?这是细心照料那些花朵般的小生命,投入全部身心去爱他们的使命;这是让孩子对周围事物逐渐了解,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存技能的使命;这是协助孩子找寻自我,最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使命……

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孩子是父母永恒的牵挂。当我们最终懂得了生命的高贵与美好时,我们才会成为真正合格的父母——要知道,这件事并不容易。

杨艳华

2015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蒙台梭利幼儿日常生活练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艳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013555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5013972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