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共5册)
内容
编辑推荐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共5册)》是一套寓教于乐的收藏文化读本,是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必备。它品一个时代的情怀与浪漫,评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风情,说尽当今时事人情,讲述经典人生智慧。作者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在本套书中你将看到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慈禧太后的御用瓷叫什么?苏洵为何要给儿子取名为“苏轼”和“苏辙”?金龟婿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等问题。

内容推荐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共5册)》系列是马未都先生最新出炉的收藏知识文化读本,全套书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向读者展示风格各异、极具收藏价值的宝物,生动地讲述了些经历上百年历史的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宝物涉及的历史知识、民俗文化,让人深切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听马未都说收藏,以小看大,见微知著,历史仿佛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的细节和穿越时空的质感,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在这里宝物与文化交相辉映,尽显我们历史长河中温情感性的一面;藏品背后蕴含的最朴素的人生智慧,更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产品为1-5册套装,是《醉文明》粉丝及收藏爱好者的收藏、馈赠佳品。

目录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

 1. 民风民俗话端午

 2. 宜遮宜赏话插屏

 3. 碗中真味说饮食

 4. 伦理纲常话五伦

 5. 亦正亦邪说毒物

 6. 海外传奇外销瓷

 7. 循源解字说汉字

 8. 五谷杂粮话农耕

 9. 千丝万缕话织物

 10. 古往今来说通讯

 11. 引风便面说扇子

 12. 气韵之美话书法

 13. 翩翩竹影论君子

 14. 风流虚无说晋代

 15. 盛世风韵说大唐

 16. 含蓄隽永说宋代

 17. 黑白变奏瓷之色

 18. 自古瓷色重青釉

 19. 温暖变调瓷之色

 20. 绚丽夺目红绿釉

 21. 活水源头出官釉

 22. 借得自然三分色

 23. 丝丝缕缕总关情

 24. 民生大计说饮食

 25. 庭院深深说居住

 26. 千里迢迢话出行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1)》

自序

第一章 瓷器篇

 晕染江山花鸟瓶

 瓶里乾坤话葫芦

 嬗变之美观金鱼

 对酒当歌话梅瓶

 皇家珍宝景泰蓝

 五彩缤纷尽雅俗

 轻粉软彩映太平

 市井风情说瓷枕

第二章 家具篇

 一物两用万历柜

 离席高就坐上宾

 官位权势说交椅

 唯形为尚多宝格

 案头拾珍文房品

 人间百态百宝嵌

第三章 玉器和漆器篇

 君子比德高古玉

 安居乐业农耕玉

 春蒐秋狝话玉器

 千年不朽话漆器

 捉刀代笔现漆器

第四章 杂项篇

 空谷香韵话茶道

 品茗论茶说明清

 不爱红妆爱素妆

 淡妆浓抹两相宜

 洗尽铅华仍何郎

 重阳喜话福禄寿

 内有洞天鼻烟壶

主题歌《醉文明》歌词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

自序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3. 华丽繁缛乾隆瓷

4. 盛世遗风嘉庆瓷

5. 崇俭去奢道光瓷

6. 中兴流彩同治瓷

7. 昙花一现光绪瓷

8. 扑朔迷离民国瓷

9. 水中冰上话古嬉

10. 刚毅霸气赞力量

11. 动静相宜得养生

12. 更快更远说田径

13. 自娱自乐话民俗

14. 愉悦身心说球艺

15. 妙趣横生婴戏纹

16. 仪态万方说仕女

17. 闲情逸致雅士纹

18. 料得梨园处处景

19. 变化万千神仙纹

20. 铁马金戈说战争

21. 瑞由心起瑞兽纹

22. 盛世太平说瑞兽

23. 野阔林深访兽迹

24. 农耕文化话家畜

25. 禽戏鸟语纹色里

26. 怡情逸性说鱼趣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4)》

自序

1.余韵悠悠民乐器

2.伞屐蓑笠说雨具

3.福寿绵长千古梦

4.富贵须从何处得

5.内外兼修得康宁

6.仁善宽厚话好德

7.了无牵挂求善终

8.百善为先说孝悌

9.立国立身说忠信

10.是非辞让话礼智

11.风骨如莲知廉耻

12.蹈仁履义说仁义

13.先秦汉唐看龙纹

14.俊雅雄健宋元龙

15.日月朝暮明龙纹

16.一身数变清龙纹

17.克己复礼说礼艺

18.怡情修性说乐艺

19.君子必备说射艺

20.张弛有度说御艺

21.沟通传达说书艺

22.逻辑思辨话数艺

23.美好圆满水果纹

24.民生关怀蔬菜纹

25.芬芳艳丽花卉纹

26.万木争荣说树纹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1. 横空出世元青花

2. 一片春心在玉壶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4. 光彩莹润说珠子

5. 事事吉祥话如意

6. 开春喜说喜文化

7. 盛世花开迎新春

8. 举杯邀月说中秋

9. 衣锦媚行谈情爱

10. 春暖花开话清明

11. 梁山聚义说水浒

12. 盗亦有道话水浒

13. 濡笔存香品砚台

14. 文房一宝品笔筒

15. 修身养性戏五禽

16. 君子之道炼六艺

17. 枰上论道说古棋

18. 奇思妙想说玩具

19. 一元多变说架子

20. 一饮一啄说餐具

21. 纵横古今说财富

22. 百世不朽说金器

23. 百炼千锤出铜炉

24. 刀剑如梦话利器

25. 守拙求实说钝器

26. 特殊兵器演传奇

试读章节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

1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庞杂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窑”的名头,就会身价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窑?不同时期的官窑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官窑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作品,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官窑。“官窑”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宫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这是宫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窑、越窑生产的瓷器往往都写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宫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视为一种官窑。到了元代后期,统辖全国贡瓷的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作为一种宫廷或者说国家标准,主要负责设置窑口,这可以说是明清官窑的前身。

进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就开始设立官窑,从此成为一个制度沿袭下来。我们今天所论的官窑一般情况下都以瓷器的底款为准,历史上第一次把官窑生产的年代题写在瓷器上,是在永乐年间。故宫博物院藏有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就写着“永乐年制”,这是官窑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了宣德时期,这样的题款就十分常见了,题写的位置也比较随意,有写在口沿上的,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在肩部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写,表明那时的官窑制度没有后来那么严格。

进入清代以后,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10个时期,都有官窑存世。清代的官窑制度非常严格,而且传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官窑”,主要就是指明清两朝的官窑。

顺治官窑存世不多,品种比较简单,我们就从康熙一朝说起。康熙时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个初始阶段,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势逐渐向上走,国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就有大量的官窑品种重新出现,复烧的品种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颜色釉的成就为最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逊色很多。历史上,烧颜色釉比烧彩瓷要困难。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有红釉、绿釉、青釉和蓝釉。红釉中又以郎窑红著称,这是以督陶官郎廷极的名字命名的。右面这件穿带瓶,颜色亮丽饱满,口是灯草口,有一圈白边儿。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郎窑红的烧制水平极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脱口,垂足,郎不流”。

红釉的烧造在历朝历代都比较困难。真正意义上的红釉,也就是高温红釉,应该是指元代烧出来的釉里红,只是元代烧造的数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时期,红釉也烧得炉火纯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红釉都烧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极专门督理陶事,可见宫廷的重视。所有的窑工一起努力,成功创烧了“郎窑红”并风靡天下。在康熙官窑所有的颜色釉当中,红釉首屈一指。而红釉中,郎窑红最为有名。其次是豇豆红,它的颜色跟郎窑红比起来,不突出它的热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样,豇豆红的瓷器身上也有斑点,这是很写实的。此外还有霁红,它是高温红釉,烧制时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颜色非常沉稳、匀净。霁红是很收敛的颜色,它去掉了郎窑红中常见的玻璃感。

这就是一个清康熙时期的郎窑红盘子。背面的苹果青显得有点儿偏黄,有灯草口,玻璃感很强。郎窑红的颜色一般不是匀的,匀的反而不好,这上面的斑点状像山楂糕。目前所见的郎窑红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观音瓶、直颈瓶等,盘子相对来说比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摊上就看到过郎窑红的盘子,当时跟人家砍价(其实也就几百块钱)没砍下来,就没买着。这是我后来事隔很多年,以地摊上100倍的价格在香港买的。

郎窑红最初的意图是仿永宣时期的红釉,当时的学者称这种永宣时期的红釉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杀死牛以后,牛血接下来刚刚凝固时的颜色。生活中很难看到这样一种红颜色,这种东西斑点状很重,玻璃感很强。300年前的中国人能够在官方不计成本的支持下,烧造这么难烧的红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今天我们的红釉反而是很匀的、没有余地的。

这是一件清康熙时期的官窑作品,其造型是中国瓷器中的第一造型——梅瓶。它的瓷质有极强的玻璃感,颜色非常漂亮,瓶底闪一点儿苹果青,这就是著名的郎窑绿。郎窑红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多,相比而言郎窑绿的数量就特别少。有意思的是,郎窑红和郎窑绿使用的是同一种呈色剂——铜。瓷器的颜色取决于金属呈色剂,红和绿两种颜色都是用铜烧造出的,依靠窑工控制窑炉的气氛来形成。所谓气氛,就是烧造过程中的含氧量,这会决定成品的颜色,这种技术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的。

郎窑绿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窑红更有价值。民国时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寻绿釉,有个别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间的旧胎挂上绿釉重烧的。今天由于化学工业的发达,我们能比几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种颜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颜色大部分是化工颜料染出来的,我们的感官被强烈地刺激过,现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艺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们,包括康熙皇帝,看到这么漂亮的瓶子时,其感受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文明进程当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丢掉的东西尽可能捡拾起来,展现给大家。

2隽秀尔雅雍正瓷

清代的皇帝多数都是幼年登基,但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5岁了,他登基晚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登基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所以就艺术修养而论,雍正是清朝“十帝”中修养最高的一位。他登基以后政务繁忙,不巡幸、不狩猎,也不出宫廷,就在北京待着。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很重,业余生活主要就靠艺术品来调剂。他对艺术品的要求,不仅仅有眼力而且很有耐心,所以雍正时期的艺术品,尤其是官窑瓷器,理论上讲是清代艺术的最高峰。

这是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尺寸非常大,比一般的玉壶春瓶要大一些。玉壶春瓶是一个经典造型,从宋代就开始有了,历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延续不断,造型也越来越优美。雍正年间的玉壶春造型应该是最优美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摹古,主要仿造明初永宣时期的器型,另一类就是雍正本朝最精美的器型。这件就是仿造明代的,也就是“官仿官”,所以底款写着“大明成化年制”。一般“官仿官”都是指清代康、雍、乾三朝仿明朝的官窑。

这件玉壶春瓶的画法是按照明代的传统画法来的,青花有点儿晕散,画得非常细致,每一笔都画到了。这种“洞石芭蕉”是官窑中的传统图案,从明代永宣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上面芭蕉的茎和叶子都是有翻转的,这一点在明代的画法中往往不够注意。清代人比明代人多开一分眼界,就是因为西方的绘画手法进入中国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人画画的阴阳向背,从而学了过来。在此之前,中国人对此的感受是不强烈的,都愿意很平面地、平铺直叙地去表达。

雍正时期“官仿官”不仅仿永宣时期,也仿宋代的“五大名窑”,比如仿汝釉、仿哥釉、仿定釉,还有仿钧釉。一句话概括,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

这是一个雍正时期的斗彩仙鹤盘,上面画着12只仙鹤,盘子虽然很小,但画得非常精致。它先是用青花勾线,然后往里面填颜色,填色的时候既注意到了色彩的变化,又没有抢画面。雍正瓷通常做得很规矩。这是雍正早期的一件官窑,翻过来看,款是正的,上写“大清雍正年制”,图案也是正的。而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画面是正的,翻过来的时候有可能款写得不正,这是由于当时不注重这一点。雍正以后,官窑制度非常讲究写款的方向。古代的官窑制度是逐步完善的,品种也是慢慢增加的。雍正时期作为明清两代官窑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不仅增加了很多品种,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

雍正时期还非常流行淡描青花。这就是一件清雍正时期淡描青花的长颈瓶,上面全部是用细线一笔一笔勾出来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它不像康熙时期的浓墨重彩,“墨分五色”,而是讲究疏淡的,以少胜多。这件东西远看效果很好,它修长,颜色是百花锦地;近看也很吸引人,每一朵花都禁得住细看,上面有莲花、向日葵、芙蓉等等,中间还有一个庭院的开光。从这块开光的处理可以看出,它多少受一点儿欧洲的影响。传统的开光不是圆的就是方的,要不就是倭角或菱形的,总之都是对称的,因为对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西方人不讲究对称,而这上面的开光像云彩纹,比较随意。这件东西应该是当时中国人为西方人所做的,就是中国人利用中国的文化元素,又利用了西方人对曲线的喜好,画了这样一种开光,作为主打的外销品,为国家创造利益。这是我们过去凭技术赚钱的一个实例。

P2-P6

序言

收藏于我本是私事,可一来二去成了公事。尤其做了电视节目,大众媒体传播又快又广,百姓的需求又多又杂,许多话说了就忘了,连自己想看看自己怎么说的都成为奢望。恰好出版社找来,击掌为庆,节目成书。

但这不是节目的文字实录,需要增删改动完善,工作量比想象的大,补充知识,补充图片,为的是让读者多些阅读乐趣,在乐趣中对收藏对文化有所斩获。

收藏是一个话题,社会上相关新闻天天会有,用心吸引百姓的眼珠,挑动百姓的内心。但凡稍有心动,就会解囊,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大部分人会手足无措,喜欢而不敢喜欢,这种滋味早期谁都会有,很正常,原因是文化对我们构成的诱惑太大。

这种诱惑会长久缠绕。我们生在长在这块文化土壤中,不管你在意与否你都会受其营养滋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强壮身心。一个中国人,真的有资格自豪,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各种文明的证物随处可看甚至可取,这不是中国人的福气么?!

儿时听过句老话: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过去国家穷,每个国民跟着穷;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都受过罪,那时收藏和文化都成了奢望;今天国家富了,国民也跟着富,真到了享福的时候这个福就大了,多少有些让人享受不了;这个大福就是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浩如烟海,那么好,我们一同慢慢享受吧!

是为序。

马未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共5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未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6688
开本 16开
页数 10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1.9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69.75
印次 14
出版地 北京
232
174
6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