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锦州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海滨、刘景毅主编的这本《锦州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关于锦州历史文化的部分,旨在梳理锦州的历史文化精髓,成为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锦州概况和历史文化的乡土教材。

全书历史事件的时间范围上溯远古时期,下至民国末期(截止到1948年10月锦州解放);空间范围以现锦州全地区行政区域为主,因历史上行政区域变化内容涉及周边其他地区的,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处理。书中记载的锦州历史人物。全书的风格,是追求用通俗化的语言,讲述锦州的历史文化故事。

内容推荐

雄踞中国渤海北岸、关内外咽喉要地的锦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北方文化名城,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是锦州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当辽代契丹皇族的大旗覆盖锦州以后直到明清时期,锦州逐渐成为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锦州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发祥地。锦州又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锦州攻坚战的胜利,为辽沈战役乃至中国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锦州这座中国北方的山海名城、文化名城正在面向大海,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奏响更加辉煌的时代乐章。

孙海滨、刘景毅主编的这本《锦州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关于锦州历史文化的部分,旨在梳理锦州的历史文化精髓,成为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锦州概况和历史文化的乡土教材。

目录

夕阳穿树补花红(代序)

一 古代史略

 1.远古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印记

 2.辽代历史文化的辉煌

 3.金元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杰出人物

 4.明亡清兴之战

 5.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与交通

 6.明清著名人物轶事

 7.锦州佛教史略

二 百年风云

 1.欧阳强创建辽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2.张作霖、张作相、张学良与锦州

 3.李善祥兴办早期实业

 4.锦州——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祥地

 5.锦州——《义勇军进行曲》的发祥地

 6.日伪统治时期的锦州傀儡政权

 7.张士毅和锦州的第一次解放

 8.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人民生活

 9.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

三 现代风貌

 1.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

 2.美丽的都市新姿

 3.坚实的经济基础

 4.发达的社会事业

 5.繁荣的文化艺术

四 名胜古迹

 1.锦州老八景与锦州新十景

 2.都市风景名胜与红色旅游景区

 3.滨海风光带风景名胜区

 4.闾山风光带风景名胜区

锦州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阶段:清军围锦,打援失利。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至八月,松锦大战初期,清军一部分加紧围困锦州,另一部分在锦州城南的松山、杏山之间阻击洪承畴援军,企图打下锦州。洪承畴用骑兵围绕松山三面驻营,清军出击失利,死伤很多。

清军在松山城下出兵失利,求援沈阳。清太宗皇太极闻讯后,急得忧愤呕血,鼻衄病发,出血不止。他不顾病重,立即调兵遣将,悉索沈阳15岁以上男丁从军,并胁迫朝鲜王太子,以其火器较优,带兵从征。八月十四日,传令各部兵马,星集京师,亲自带领骑兵昼夜驰行6天,于八月十九日来到松山齐家窝堡。

第二阶段:松山大战,消灭明军主力。

八月十九日当天,皇太极决心先切断明军粮道。他将八旗主力调到锦州、杏山之间,挖壕建垣,断绝明军由宁远向锦州送粮的通道,并连夜令清军挖了从松山向南至海边深8尺(约2.7米)、宽1丈(约3.3米)的三道长壕(锦州城南三道壕地名的由来),将10万明军围困其中。八月二十日,明清两军在锦州、松山、杏山、高桥、塔山等地全面展开战斗。明军的多次冲击都被清军杀退。与此同时,清援军阿济格部攻占塔山与笔架岗(今笔架山),在笔架岗夺得明军粮食12堆。接着清军多尔衮、豪格率主力骑兵击溃松山城东、北、西明军骑兵,迫使乳峰山南麓明军7座大营的步炮兵撤退到松山城四周布防。二十一日,洪承畴召开军事会议,共谋对策,诸将一致同意突围,回宁远就食。皇太极得此情报,马上又派兵在北壕挖了三道大壕,将小凌河拦腰截断,明军撤退之路全被封堵。

清军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一片恐慌,几次出战,均打败仗,乱作一团。洪承畴下令在八月二十二日与清军决一死战。但其军心涣散,溃逃的将士越来越多。清军截道与夜间突围奔逃的明军厮杀,明军又大败。二十一日晚,大同总兵王朴临战先逃,更坏了军心。八月二十六日,王朴、吴三桂只带了少数明军逃回宁远。各镇兵马也争相逃遁,不战自溃。清军乘势出击,大部分明军被赶到天桥、笊笠头海边,当时正值大潮,海中浮尸如雁凫。冲出的一部分明军,在杏山至宁远之间的高桥又遭清伏兵围歼。明军残兵万余人退守松山。松山一战,明军被斩杀53783人,溃散60000余人,损失马匹7448匹,驼66峰,甲胄9346副,大炮数十门,元气大伤,已无力再战。

第三阶段:松山失陷,洪承畴被俘。

明军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等带领万余守卒被困松山,洪承畴数次亲自带兵突围不成。明廷从关内仓促派兵前来救援,援军被清军所阻,逡巡不前。洪承畴听说关内援兵将至,便遣兵6000于夜间出来接应,战败,损兵30000明败兵要退入城中,洪承畴见清追兵已近,竟下令关闭城门,明败兵大部被歼,余部败走杏山,道遇伏击全部被歼。洪承畴至此不敢再战,而明援军也害怕清军而逡巡不敢前来。松山被困半年之久,至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中粮尽,明军副将夏成德暗中遣人出降,二月十八日夜,夏成德开城门接应清兵,从南城攻破松山。城破后,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和副将、道员100多人及官兵3100多人被杀。清军俘获明军3100多人,甲胄军械15200多件及各种火器3270件。洪承畴于锦州城南10公里外的吕翁山被清兵俘获(另有二说,一说是洪承畴被夏成德擒获交与皇太极;一说是洪承畴逃到松山西门,在落马坡处被清军擒获),皇太极先劝其投降,洪承畴不从,后被押至沈阳降清。

松山一战,清军歼灭了明朝“边兵”主力,锦州城中的明军更加孤立。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守将祖大寿在崇祯十五年(1643)三月八日带领7000人再次向清军投降。松锦大战的失败,使明朝经营了20多年的宁锦防线全部崩溃。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攻陷了塔山,城内明军官兵7000人全部战死,士民皆自焚死,无一降者。而后杏山城降。清军毁松山、杏山、塔山三城。至此,明军在辽西地区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山海关以东,辽西走廊地带门户洞开,大大加深了北京明朝廷的危机。

松锦大战明军的失败,也与明军内部的腐败相关。清军依靠在松锦大战中的全面胜利,成为最后诱降明军山海关主将吴三桂最重要的筹码,终于迫使吴三桂后来在山海关和李自成农民军作战即将战败的紧要关头降清,并引清军人关。1644年,大清国睿亲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先后入关进入北京,从而开创了268年的大清基业。P35-37

序言

眼下,曾经梦魂萦绕在古道西风中的“老锦州”,即将从地平线上,以一年一变样的高速度,脱胎换骨般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滨海新城。

正当其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史话》系列丛书,给一座座古老的中国城市留下了一部部文化标本,锦州有幸名列其中。

在我看来,《中国史话》的意义在于,以史话的形式,克服着当下社会普遍提速的现代性健忘。尤其在“千城一律”的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能以文字的努力,打捞每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精神个性和文化品质。无疑,这是一种文化的备份和精神的建筑,这比那些铺天盖地拥塞在密密仄仄的城市里的同质化的物质建筑,更永久更鲜活,更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特别是当那些物质化的建筑遭遇某种毁灭性灾难土崩瓦解之后,只剩下古迹斑斑的文字,仍然亘古不朽地坚持着形而上的姿态,存活在历史的册页里。

而一座文化失忆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出身、没有档案、没有户口的黑户,在愈演愈烈的城市竞争中,隐藏着一副可疑的面孔,失魂似地在大时代里漂荡。

因而,史话就是城市的文化身份证,是一种历史资质,是现代城市大厦的精神基座。

以锦州为例,只有将一座“地理的锦州”,修辞为一种“文本的锦州”,才可能在不断推陈除旧的大拆迁里,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刷新中,再现旷古月色,钩沉那时烟花,浮出老街旧巷那一抹斜阳。

我以为,被史话的锦州,应是一座非虚构文本的千古名城。史话之“史”,则须遵史料为本;史话之“话”,且大有讲究。仅有材料还不够,尤须讲求叙事策略,熔资料、故事、人物、情趣为一炉,“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操一副散文的笔调,将旧日山河收拾得如同桃花扇影一般旖旎,尽展玲珑。切忌那种板着面孑L的官样文章,要么就一律宏大叙事,要么就盖棺论定式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化,一段活色生香的历史,硬是板结成干瘪的一具文字僵尸。

锦州幸有诸位时贤,多年致力于挖掘史料,搜奇抉奥,遍访耆彦,在榛莽丛中辨识残碑断碣,在夜雨孤灯下翻典检籍,终于完成了《锦州史话》,仅用不多时日,遂成一段名山事业。

于是,几乎被遮蔽在煌煌正史背后,那些风起云涌的本土名流,刹那间,摇曳生姿地,从锦州这一历史拐弯之地,从一册山河里走将出来了。

一条文字铺就的漫漫故道,直通颛项大帝的故墟苔阶,走向慕容廆的燕都蒿瓦,迈入辽帝耶律阿保机的锦城桑园,蹑进契丹艳后的皇陵残月,漫步耶律楚材的书堂青灯,趋过皇太极、洪承畴们的松堡烽燧,踯躅在尹府豪门的深深庭院,然后是张氏父子的驯旅操声,然后是李善祥的红果枝头,然后是萧军的柴门咿呀,然后是黄显声们的浴血军歌,然后是东北野战军的铁甲霜野……

就是这些风云人物,宛若一轮夕阳,为这片土地锦上添花、写翠题红。

白雪生

后记

《锦州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关于锦州历史文化的部分,旨在梳理锦州的历史文化精髓,成为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锦州概况和历史文化的乡土教材。

《锦州史话》全书历史事件的时间范围上溯远古时期,下至民国末期(截止到1948年10月锦州解放);空间范围以现锦州全地区行政区域为主,因历史上行政区域变化内容涉及周边其他地区的,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处理。书中记载的锦州历史人物,或生于斯长于斯,一生奉献锦州热土;或祖籍锦州,而后生活于华夏各地;或生于其他各地,而后落户锦州;或曾经于锦州大地上一度叱咤风云,留下短暂的历史足迹。全书的风格,是追求用通俗化的语言,讲述锦州的历史文化故事。

在中共锦州市委领导同志的支持与指导下,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启动了本书的编辑工作。本书由王明玉任编委会主任,王广明任编委会副主任,孙海滨、刘景毅领衔主编,由牛广臣、李树基、王哲、王光、刘景毅几位多年致力于锦州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要撰稿人,并邀请了锦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锦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沈战役纪念馆、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锦州市旅游协会、锦州市民俗学会、锦州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会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市有关部门的同志共同参与编写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对关于锦州历史文化记载的许多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融入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理性的思考,力求大致上全面、客观地反映锦州的概况和历史文化概要,终于在仓促中完成了初稿,经编委会集体研讨修改和领导审定,本书于2014年6月终于交付出版社编辑出版。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锦州文史学者傅金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撰写了部分章节。对于《中国史话》编委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锦州市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本书编写提供的帮助,以及本书所引用研究成果的作者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指出本书的不当之处,以鞭策我们在锦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热土上继续耕耘。

编者

2014年6月于锦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锦州史话/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海滨//刘景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62899
开本 32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2014171773
中图分类号 K293.13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