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山何处--岭南水库移民迁徙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千华编著的《家山何处:岭南水库移民迁徙实录》是一部岭南水库移民史,是一段被湮没的迁徙往事,寻找飘落在历史风烟里的那些个体小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际遇,去接近水库移民寻找家园的真相,发现不为人知的乡土中国。

岭南山区的百万水库移民,他们的人生如此卑微,并无多少波澜壮阔的画卷,可发生在他们身上一幕幕匪夷所思的人生际遇,却又让人觉得浪花四溅,如奇峰突起,又如峰回路转。

内容推荐

作者历时两年深入岭南库区和各个水库移民点,采访各个库区移民、各级移民干部两百多人,并进行了全部录音。同时,查阅尘封已久的移民档案数百件。前后耗时四年,才完成这部非虚构作品。朱千华编著的《家山何处:岭南水库移民迁徙实录》娓娓讲述了沉没于碧波下旧村庄的迷人风景和谜一样的历史,探究岭南水库移民解不开的山水奇缘,揭示他们迁徙的真相,回放他们在寻找家园过程中的苦与甜、悲与喜、荣与辱。

目录

卷一: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1915,乙卯大水灾

给我一瓢故乡的水

一掬故土酬乡心

卷二:陌生的土地

一个水库移民的前世今生

山高水远

银坑村移民史

卷三:湖底故乡

黄洞村

麻蔗背村

新丰江的儿子

卷四:隐秘的乡村

红星村

高岭土事件

青溪村·斗牛记

樟溪村

卷五:石角镇

九洲江

十八年,黑灯瞎火的生活

木马村耕山图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割松脂也要看气候。天气热,松脂就淌得多,也淌得快。有时能淌一天一夜。天气凉的时候,就淌得慢,松脂的流量也少,有时,一两个小时就凝固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天热的时候,割松脂的人比较多。但是天热的时候,人却是要受罪,除了蚊虫叮咬之外,最怕的是蛇。当年,瑞金那些山上的植被,还是很丰富的。一到夏天,最怕的就是蛇,各种各样的蛇。时间长了,也有了对付蛇的经验。蛇是不会主动进攻人的,除非它感觉到要受到攻击,才奋起反攻。所以,只要看到有蛇,轻轻地走开,一点事也没有。

这些山上的松树,并不是国有资产。山地呢,是山下的那些大队、生产队的山地。瑞金化工厂要割松脂,必须和生产队打招呼。估算一下,按每棵树付给两毛钱,这样,化工厂的人才能进山。那时候,松香的价格是9元钱100斤,一棵树一天才产一两多松脂,要将近十棵树,才能收到一斤树脂。

张金增和蔡兰英一起,翻山越岭,有时当天不能赶回来,就住在山上。两人辛苦劳作,换得一点微薄的收入,供两人日常开销。如果这样一直下2-,做活虽然苦点,但总能有一定的收入,两人虽苦犹甜,这日子不光能勉强过下去,时间长了,还会有一些积蓄。

好景不长,由于张金增和蔡兰英是外地人,瑞金化工厂就以此为由,不要他俩去割松脂了。张金增打听后才知道,瑞金化工厂的人,不想把这个钱给外地人赚,就回绝了他,然后雇用自己工厂的子弟。这样一来,张金增失去了工作,可是,要想在瑞金找到工作,是多么的难啊。

他们在瑞金已经待了三年了。夫妻二人在瑞金县城里盲目地走,最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瑞金,辗转来到了江西的另一个城市——吉安。

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举世闻名的井冈山所在地。初到吉安的张金增和蔡兰英住在一个老表家里。这里比瑞金还要穷一些,找工作很困难。两人在瑞金时攒了一些钱,可以临时度过一些时日。可是,整日坐在家里也不是个事,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蔡兰英说:“我们回五华县吧。”

张金增说:“我也想回去啊,可是现在,我们已经无家可归。益塘水库已经开工,我们的家没了。我们回去住哪?兄长他们现在正在搬家,他们自己都没地方落脚,我们回去,不是要增加他们的麻烦吗?要回去,我们也得等水库建好了以后再回去。”

蔡兰英说:“那我们怎么办呢?这样待下去总不是事啊。”

张金增说:“要不,我们就在吉安,把婚事办了,再作打算。”

张金增见她不说话,知道没意见,就托房东老表一家帮忙张罗。房东是一脸的不可思议,原以为两个人是结了婚的。当然,也足见他们两个是把婚姻看得很重,再穷再累,也是要举行个仪式的。张金增说:“举行个仪式,主要是以后过日子,心里踏实。”

蔡兰英问:“有什么不踏实的?”张金增说:“你那么漂亮,我怕被别的男人拐了去。有了婚约,我就套住你了。这一辈子,你只能跟着我。”

蔡兰英心里想:我跟定你了。

结了婚之后,他们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吉安,前往新疆谋生。蔡兰英虽然不是很愿意,但也没有别的办法。说不定在那里会闯出什么新天地呢。

经过了反复的周折,张金增与蔡兰英来到了遥远的新疆石河子,进入了农八师进行劳动。

农八师的全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师之一。农八师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水资源较为丰富,北部沙漠区蕴藏有石油,南山拥有煤矿资源。1950年2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王震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26师及25师一部,进驻这片荒滩,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始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伟业,创建了石河子垦区。1985年6月,正式成立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的领导体制。

然而,北疆的寒冷,让张金增倍感失望。他和蔡兰英一直在岭南长大,骨里都是带着亚热带的气息。在家时,冬天最冷也在四五度以上。而石河子呢,一到冬天,寒风刺骨,有时零下十多度。这样的气候环境,根本不适宜南方人的身体。就像榕树与木棉树一样,到了北方无法存活。张金增和蔡兰英在北疆只做了三个多月,实在无法忍受那里的奇寒,就有了离开的念头。当时,部队有个连长,看到他们小夫妻俩实在可怜,就介绍他们到湖北。说那里正在修铁路,需要很多民工去帮忙。就这样,张金增和妻子蔡兰英离开了新疆石河子,来到了湖北的襄樊、十堰打工。

那时,中国的铁路还都是由铁道兵施工建设的。铁道兵来之前呢,则招募民工进行前期工作,比如,先清理路基上碎石块,然后搭棚,作为后续铁道兵入住时生活与休息的地方。

至今,张金增还不时提起给他介绍这个工作的农八师连长。首先,张金增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同时,他也学会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技术,比如修桥补路。没想到这样的基本劳动,为他以后回到水库移民点生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张金增说,他非常感谢这段流浪生活,即使现在回忆起来,有很多细节都是很值得味的。P89-91

序言

我从未想到,我会和南方的水库移民之间有如此紧密的接触。移民,即迁徙。同是背井离乡,一般来说,移民国外,那是很风光的事;而水库移民,却是艰辛苦涩。他们远离故土,扶老携幼步履蹒跚,或立于夕阳西垂的古道边,或在瑟瑟秋风中徘徊于潮湿幽暗的渡口,遥望茫茫天际,踏上艰辛漂泊的旅程。他们眼前也曾飘忽过梦想和憧憬,背上的行囊,装满了悲壮、欢欣、痛苦与惆怅。

2006年6月6日,我离开长期生活的维扬古城,来到陌生的岭南大地。

按照我原定的计划,我原准备走遍岭南的江河,写一部关于岭南江河文化的《岭南水道记》。但好几次,我遇到的都是一些水库移民,当我听他们讲述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家人、全村人,甚至全乡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迁往陌生的地方所经历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人生际遇时,我几乎是在听一个个天方夜谭的故事。这让我对这个被称为水库移民的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决定深入他们中间,写他们的故事。我要让历史记住他们,记住他们当年为国家水利事业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甚至付出了几代人的幸福。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助手曾文凡一起,深入各个水库移民定居点进行采访。我们先后进入新丰江库区、枫树坝库区、鹤地水库等地进行走访,跑遍湛江、河源、惠州、肇庆等地的水库移民点,和广大水库移民进行了广泛接触,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取得了大量的素材。采访归来之后,有大量的录音要整理,这部作品,一共耗去我四年时间。

就这样,我开始走进粤水,进入从未注意到的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水库和水库移民。如果江河是自然形成,那么水库则是人类与自然的一场互动。大自然有时风和日丽,但也常常突然变得暴戾——有时翻江倒海,掀翻船只;有时洪浪滔天,淹没城池。自从有了人类,人与水之间的较量就没有停歇过。无论是诺亚方舟还是大禹治水,这些故事的本质,是最终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比拼谁的力量更为强大。

通过几个月的深入采访,我接触到了大量的水库移民百姓。我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在很多不眠之夜,我常常打开中国地图凝神注视。地图上星星点点标示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天蓝色,那是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库。尤其是那些水库,如蓝宝石一样嵌在大地上,熠熠生辉。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走遍岭南水库,各种类型都有,而且,其中的一些水库,风光绝美,譬如鹤地水库,那简直就是湖光山色,不逊西子。可有谁知道,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下面,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悲壮与泪水?

水库移民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中国最善良的一群百姓。当国家利益需要他们作出抉择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放弃自己的家园。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茫茫人生。他们就像一只只散落的马铃薯,被散播到各种贫瘠的土地上,而他们的命运,又如同四散飘荡的蒲公英,只有风知道。

根据《河源市省属水库移民志(1958—2008)》记载:新丰江水库蓄水时,共拆除民房18。45万间,团体及学校等公共房屋5。49万平方米,猪栏、厕所4。22万间,清除坟墓13。95万座,清山20。81万亩,淹没耕地17。9万亩、用材林地42。16万亩,10。6万名祖祖辈辈世居于此的村民抛弃祖业、良田,互相扶老携幼,外迁新丰、兴宁、博罗、惠东等地,他们居无定所,忍饥挨饿,在受教育、工作等方面受到诸多歧视与排斥。东源县锡场镇河洞村支书刘金兴说:“不说别的,移民老人过世后,连个下葬的墓地都很难找到。”于是,很多移民又被迫回流库区。

除了生活习俗不同之外,更多的是土地纠纷。实际上,这也是水库移民的根本问题。在采访中,我看到了听到了许多水库移民和土地的故事。我感到的震撼和悲哀一样多,我感到的迷茫和愤怒一样真切。他们一次次艰辛的上访,最后,不管多么努力,都被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卷回,被挡在门外。

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如同一片漂流的树叶,微不足道,他无法看到洪流的峰值、速度、浑浊,也无法避免险滩、暗礁与峡谷,他只能在洪流的裹挟下不断沉浮,挣扎,再身不由己地前行。

岭南山区的百万水库移民,他们的人生如此卑微,并无多少波澜壮阔的画卷,可发生在他们身上一幕幕匪夷所思的人生际遇,却又让人觉得浪花四溅,如奇峰突起,又如峰回路转。

漫漫路途,何处是归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山何处--岭南水库移民迁徙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千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1409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088208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