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头条之作(13\17 2003-2004)/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头条之作(13\\17 2003-2004)》收录了2003年-2004年《儿童文学》杂志所刊登的头条精品文章,如常新港的《青苔上身》、高巧林的《最近比较烦》、三三的《香豌豆的春天》。所选文章皆为儿童文学上乘佳作,适合全年龄阅读,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读者在享受精品阅读的同时,也会接受一定的身心洗礼。

内容推荐

为庆祝《儿童文学》创刊五十周年,特编辑《<儿童文学>头条》系列丛书,分册《头条之作(13\\17 2003-2004)》收录2003年至2004年间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头条佳作,如常新港的《青苔上身》、高巧林的《最近比较烦》、三三的《香豌豆的春天》。可读性与艺术性俱佳,既可以从中看到这些作品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领域里留下的印迹,又可以读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精品力作。

目录

前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青苔上身

最近比较烦

小志的梨园

我与黑子的一场战争

小说二题

疯狂

外号

遥远的喜鹊河

初一的冬季

卓越的力量

永远的约定

橱窗模特

熊·杜鹃·食物链

医生的一夜

乘凉

香豌豆的春天

童年的花路

朱三皮

试读章节

先说我居住的环境。旧楼的门前是一条夏天积水冬天堆着脏雪的窄街道。却有着一个听上去特别虚伪而且夸张的名字,叫广场街。对耗子和狗来说,这条街不算小。我家住的只有四层高的建筑,在我二年级时正面对着一家兽药厂。兽药厂是半封闭的,我只能看见从围墙里面高高立起一座“不洗脸”的大烟囱。有时,我透过早晨的窗户,可以看见大烟囱正在吐着黑烟,就像一个病人随地吐痰。冬天下一场大雪时,天空和街道在最初的时刻都显得清爽整洁,就像女生刚刚换了一件新衣服,让人有了好心情。但是,当你踩到雪上时,就发现烟尘的黑色颗粒,已经慢慢侵蚀了雪的颜色。

夏天时,我常常闻得到从兽药厂排泄出的一种很怪的气味。一个女孩子,对气味是很敏感的。跟我住在一座旧楼里的同班女生可仁,脸上总是长着红色的小疙瘩,脑门上的疙瘩刚刚被她消灭,脸颊上的“敌情”又出现了,她说是兽药厂排泄出的怪怪的气体造成的。我对她说,绝不是这个原因。可仁说,不是这个原因是哪个原因?我说是因为青春期的正常发育。可仁说,那你怎么不长?这个破地方!

可仁的爸爸和妈妈真的很有本事,在第二年,她家就搬到一处新楼了,远离了兽药厂。但是,可仁脸上的红疙瘩仍旧不肯撤退,继续在她不大的脸上繁衍生息。

我在用十倍的兴趣品尝布丁果冻时,妈妈忍不住也品尝了一个,然后扫兴地评价道:“跟豆腐区别不大。”我说:“妈,一个人年龄大了,鼻子也会老吗?”

我在初中二年级时,兽药厂从我家对面迁出了。是从城市的中心移到郊区去了。很快,兽药厂被推平了,盖起了遮天避日的楼房,叫听涛阁世纪花园。

有陌生的人找我们家时,我总是在电话里告诉对方,我家就住在听涛阁世纪花园对面。

我家居住的旧楼就像不长的侏儒。那年夏季的一天,城市刚刚落了一场细雨,我在细雨中站了一会儿,很舒服。当太阳出来不久之后,我发现旧楼外边的水泥墙壁上,长着一层诱人的、图案不一的青苔。我不知道这青苔是今年才有的还是往年就有了,反正我总是盯着青苔发怔。

青青是爱打电话的女生。你要是有急事找她,恰好她又在家,你这个电话是打不进去的,老是占线。那时,你恨不得用微型导弹把青青家的电话机炸了。再有,青青的电话是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突然来到的。我的作业写到深夜十一点多时,疲倦到极点,刚刚躺倒在床上,青青的电话就到了。我一接电话,青青就说:“静静,我想,咱们明年暑假去海南玩吧?这个问题我可是想了好长时间了。”我说:“你的这个问题明年再想出来也来得及。”

青青最恐惧黑暗了。什么事,只要一沾黑字,她的心情就变坏了。半夜时,电话又响了。爸爸和妈妈谁也不起来接电话,因为他们知道这种不分时间的电话是我们这种年龄的女孩子打来的。我一接,是青青。她说:“你到阳台上看一看。”我就去了阳台,朝对面听涛阁世纪花园的十八层楼上一望,就看见从十八层的阳台上垂下一张大纸,一个很亮的手电筒照着上边的毛笔大字:我现在想你了!

我忘了说一件事了,青青家就住在听涛阁世纪花园的十八层上。青青就是这么爱犯神经的人。她把你的困意搞没了之后,她睡觉去了,剩下你自己继续为她的创意而苦恼。第二天她一见到我,就大惊失色道:“静静,你的眼圈都黑了。怎么弄得嘛。”

我就说:“青青,求你了,今后别再打深夜电话了。”

青青说:“不行。你咬我一口都行。不让我在晚上给你打电话可不行。”

她就是这么不讲理。

青青更不讲理的地方在个儿头上。她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突然间就高出我和可仁半个头来。可仁说:“青青,你住得比我们高,个儿就比我们高呀?”

青青就摆着头说:“气死你,气死你。”

我和可仁都不生气。因为青青对我和可仁最好。青青考试的结果不好,情绪欠佳,就掉眼泪。掉眼泪只在我和可仁面前,在别人面前,她永远都是幸福死了的表情。青青一流眼泪,我和可仁就陪着她。我们也不说那些安慰话。那些司空见惯的话在朋友面前说一个字都是多余的。陪着青青伤心的时候,我的手就一刻不离地搭在青青的肩膀上,让她感受到我手上的温度。可仁呢,就不停地递送擦拭眼睛的面巾纸就行了。到了青青的伤心一结束,我和可仁就欢天喜地地捡拾起扔在地上的擦泪的纸,去找好心情了。

青青的穿戴讲究起来了。话又说回来,因为青青个子高,穿什么都好看。可仁除了脸上有红疙瘩外,长得也挺漂亮。她对青青的穿戴很在意。

那一天下午,我们三人在教室里做了个游戏,各自都在纸上画一个理想的着装女人。这种事是我们都愿意干的。几分钟之后,我们都把纸摆到桌面上来了。青青画上的女人很打眼,一下子就把人的视线抓牢了。她用的线条很重,使衣服看上去质地优良。另外,青青画上的女人头型张扬,像是能说话。可仁的画中女人脖子很长,纤纤素手也细长,尤其是两条修长的腿,太修长了,大大偏离了正常的人体比例。我盯着她们两人画的理想的着装女人,发现她们都为自己的女人的脖子上耳朵上加了金银首饰。

我给理想的着装女人的裙子上画了图案。青青和可仁看了之后都问我:“你给她穿的是什么图案的裙子?”“什么花吧?”

我不能说那图案来自我家旧楼墙基上的青苔。

青青对我的理想着装女人的评价只有一句话:“缺乏想象。”

可仁干脆自己动手,在我的画中女人脖子上加了一条带宝石的项链。可仁得意地说:“静静,你的理想女人看上去有神采了吧?”我看了一会儿,就在我的画中女人的眼帘下面补上了一行泪珠。

她们两人大惊小怪地说:“为什么让她哭呀?”

我说:“她要是不哭,她就是你们眼中的理想着装女人了。”

可仁和青青第一次真正发生冲突的原因令人费解。那天青青过生日,让我跟她上街买一件衣服。她每年的生日都要买一件新衣服的。我说,等一会儿可仁,咱们三个人一起去。

青青不假思索地说,咱俩去吧,不等她了。

当时,可仁正收拾完自己的书包朝我和青青走过来。青青转过身就背对着可仁了。我对可仁说:“青青今天过生日,她要买件新衣服,咱俩陪她去吧。”

可仁说:“行啊。”

青青却突然说:“我不去了。”说完,就一个人在前边急急地走了。

我和可仁顿时觉着很意外也很别扭。我问可仁,青青怎么啦?可仁对我说,我正想问你呢。

我问了一句:“可仁,你和青青之间没发生什么不愉快吧?”

可仁的脸上马上显得不高兴了:“我们之间有什么不愉快的?”说完。可仁也转身走了。P1-4

序言

《儿童文学》永远年轻

◎李学谦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5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光,当年的小读者,现在大多已成花甲老人;当年散发油墨清香的创刊号,现在纸页已经发黄;当年参与创刊的叶圣陶、冰心、严文井、张天翼、金近等前辈作家已驾鹤西去,留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和作品陪伴我们。回首《儿童文学》50年的历史,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尽的怀念。

半个世纪的岁月可以使儿童成为老者,可以使一本新刊墨香散尽,但《儿童文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雕刻之后,却变得更加容光焕发,更加年轻时尚,更加生机勃勃了。

《儿童文学》在创刊后的前几年中,是不定期出版的丛刊,从1963年10月创刊到1966上半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两年半的时间里,只出版了10期。而现在,《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当年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已经成为定期出版的句刊,每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杂志编辑部,已经升格为中少总社儿童文学中心,不仅出版杂志,而且出版图书。2012年儿童文学中心出版新书66种,再版图书88种,新书再版率100%。若按品种计算,儿童文学中心图书单品种平均销量超过5万册。时下图书出版参与过度,选题过剩,单品种销量下降,儿童文学中心原创图书的强势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2年3月,《中国卡通》杂志并入儿童文学中心,同年10月全新改版,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漫画版。此举表明,中少总社将依托儿童文学原创图书,以丰厚的内容资源为基础,打造原创动漫产业链。目前,改版后的《中国卡通》月发行量已由原来的10多万册跃升至40余万册;根据幻想小说《萝铃的魔力》创编的同名漫画书一个月内加印到6万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儿童文学中心丰厚的内容资源,将衍生成更多的文化产品,《儿童文学》将完成产品生产向产业经营的华丽转身。

50年过去,《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一棵树苗衍生成了一片森林,期间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从出版人的角度看,有这样几点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高举纯文学的旗帜。到底什么是纯正的儿童文学,我不敢妄下判断。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关于儿童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恐怕要回到儿童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去。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出现,都是与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对儿童作为独立群体而不是成人附庸的发现,离开了现代儿童观的建立,离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期盼,就不会有儿童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在19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梁启超的呼吁:“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在叶圣陶开中国童话创作之先河的《稻草人》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上世纪20年代,儿童在黑暗现实中深感自身弱小的无助与无奈。儿童文学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总是要对儿童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些担当的,总是要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提供一些认识和审美上的帮助的。

《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于她坚守了这份担当。上世纪90年代初,纯文学面临商业化的严峻挑战,《儿童文学》月发行量也从57万份锐减到6万份。以徐德霞为主编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在这个艰难时刻选择了坚守。关于读者定位,他们坚信,《儿童文学》是办给爱读书的孩子看的。靠什么吸引读者?他们坚信,《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纯文学、纯艺术,要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在喧嚣的商业化浪潮面前,徐德霞和她的团队保持了清醒和自信。因为有了这份坚守,《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凯歌高奏,从月刊变为旬刊,从杂志扩展为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生产基地。

二是在开放中创新发展。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纯文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有这样几点变化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是儿童群体自身的变化。市场经济是对人的解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束缚不断被打破,人的自立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受到进一步的尊重,童年的独立价值被进一步认可,现代儿童观得以进一步确立: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本位”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其次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除非受到成人管束,儿童分享信息的机会,与成人是平等的。事实上,对于初中以上的少年,成人对他们在接触信息方面的管束,往往是徒劳的。成人由于信息占有优势而拥有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挑战,平等对话成为儿童对作家和作品的内在要求。其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不仅在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文本样式等方面对作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儿童的阅读品位、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儿童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以碎片化、娱乐性为主要特点的“轻阅读”在儿童中占有很大市场。

《儿童文学》在高举纯文学旗帜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应对变化,坚守而不僵化,与时俱进而不故步自封,遵循文学和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拓展了出版范围。在《儿童文学》大家族中,既有《儿童文学》杂志的“经典”版,也有“选萃”和“时尚”版;既有以成熟作家为主,凸显纯文学风格的“金牌作家书系”,也有以青年作家为主,适合儿童“轻阅读”需求的“淘·乐·酷书系”,还有为少年作者量身打造的“阳光书吧”:既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有幻想题材的作品;既有适合经典阅读的文字书,也有适合“读图时代”的漫画书。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儿童文学》不断地发展着自己,始终引领着儿童文学的潮流。

三是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保持活力。一本好的刊物,不会是编辑部关门办刊的产物,必定是各种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其中,作者和读者是最重要的资源,经营好作者、读者两种资源,比在办公室里做好案头编辑工作更为重要。作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播种者,读者是原创儿童文学生长的土壤,只有悉心耕耘,才能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原创儿童文学之林。

在作者队伍建设上,《儿童文学》是不遗余力的。《儿童文学》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来稿,无论作者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作者,一律以稿件的内容和艺术品质作为取舍标准。《儿童文学》十分注意发现文学新人。对于有潜质的新人新作,编辑指导作者反复打磨修改,力求精益求精。《萝铃的魔力》是编辑在大量的投稿中发现的,作者陈柳环在此之前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经过多次修改,《萝铃的魔力》一炮打响,到2013年3月,同名系列图书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儿童文学》先后举办了3期青年作家讲习班,两期短训班,还定期组织评选“十大青年金作家”。《儿童文学》还十分注重培养小作家,在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建立了小作家分会,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在刊物上开设栏目为他们发表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儿童文学》团结和打造了一个多达500余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作家作者集群。

在读者群的维护上,《儿童文学》匠心独运,除了在刊物上开设与读者互动的“读编往来”、“三地书”、“你来我往”等栏目外,还在百度网上组建了“儿童文学吧”。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儿童文学》的读者交流读书体会,相互推荐图书,对《儿童文学》欣赏品评,也不时“拍砖”。截至2013年3月中旬,“儿童文学吧”发帖数已超过65万篇。所有编辑都会羡慕这样一种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刊物人气想不旺盛都难。

《儿童文学》创刊已经50周年了,几代编辑和出版人坚守纯文学理念,在开放中创新发展,使《儿童文学》从一本杂志发展成为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生产基地。但《儿童文学》的发展成果并不仅仅属于编辑和出版人,没有几代作家和读者的倾力扶持,无从成就《儿童文学》今天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属于所有为她写作的作家,属于一代又一代精心呵护她的读者,属于养育她的文学沃土。所以在《儿童文学》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儿童文学>头条》这套丛书,将50年来每本刊物的头篇之作,也是一本刊物中最精华部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深深植根于祖国文学沃土的《儿童文学》,将永远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书评(媒体评论)

《儿童文学》杂志始终坚持高扬为儿童、写儿童、爱儿童、全心全意服务儿童的美学旗帜,因而赢得了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儿童文学》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版图。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骄傲,中国少年儿童的福祉。

——王泉根(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只要我们大家愿意,一本杂志的寿命能比人长得多。“儿童”是永远的,那么《儿童文学》也是永远的。《儿童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她相伴而行的人有千千万万,其中也有我。

——彭学军(儿童文学作家)

在我短暂的童年时代、反叛的少年时代、沉思的青年时代,《儿童文学》一直是一个鲜活而富朦胧美的身影——围着火焰颜色的围巾,在雪地里行走,留下一串深色脚印。

《儿童文学》是温暖和煦的代名词,也是偶尔玩玩小叛逆的世界,真实自然,直抒胸臆。无数作家在这温柔乡里漫步,或轻声细语,或疾声高呼,却非但不会磨灭,反而历久弥新,永远闪耀。

——董倬诚(杭州二中学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头条之作(13\17 2003-2004)/儿童文学创刊50年最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三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11568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3146325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