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她们眼中的她们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枫所著的《她们眼中的她们》的亮点不仅仅在于讲述这群巾帼英雄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关注到了耀眼光芒背后人性的光辉,每一位女性的故事里都有着让普通大众产生共鸣的声音和思想。带着感情去读,通过有限的文字,与这12名女性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这些可爱可敬的时代精英的真实心声和梦想。

内容推荐

上海女性的智慧和美好,正蕴藏在徐枫所著的这本《她们眼中的她们》以写意山水笔法勾勒而成的12位上海当代巾帼的微型传记中。展卷而读,你能聆听到一种大气而温暖的天籁之音;你会邂逅12位智慧而时尚的上海女性,并和她们促膝谈心;你会读出求知探索的快乐,读出创业创新的艰难与百折不回,读出追逐梦想的坚韧和笑对人生的淡然……

目录

前言

张永莲:心里怀着梦想,我就能够走得更远

王丽萍:如果我们连美好都不相信了,我们还相信什么

刘美娟:对我来说,中国梦就是巾帼梦

黄绮:我是随遇而安的人

蔡蕴敏:我自己特别怕疼,看不得别人痛苦

童 静:我相信每一个时刻要专注做好一件事

吴尔愉:要做一个有能力的好人

张琼燕:为地铁奉献,就是我的宿命

刘海燕:我们的目的是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安全

易解放:那里的一枝一叶,牵动着我

王萌萌:小说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用心来写成的

于漪:选择了老师,就选择了高尚

后记

试读章节

张永莲快80岁了。

不笑的时候显得严肃,但一笑起来还像个小姑娘似的,两只眼睛在镜片后眯成缝。

市妇联的摄影师来给张永莲拍肖像,为求好看,随行而来的还有化妆师。“张先生,我们化化妆吧。”张永莲配合地摘掉眼镜,扬起脸来。眉刷从眉骨上扫过。张永莲说,“这是我80岁的人生里第一次化妆。”

张永莲睁开眼睛,看着化妆师调试腮红颜色,忽然说,“姑娘,你知道吗?刚刚你给我化妆的时候,我在想,等到我过世后,别人给我的遗体化妆大概是一样的感觉吧。既然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化妆,那么待会儿拍摄的照片,我要留着做以后的遗像用。”

年轻的化妆师愣住了,一时不知怎么接口。倒是见多识广的摄影师回头赞许道,“科学家是不忌讳的,张先生是真豁达”。

张永莲闭上眼,示意化妆师继续:“是啊,我都想好了,死后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之用。”她又睁开眼,拉着化妆师的手说:“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化妆师报上名字。张永莲轻轻重复了一遍,然后说:“我会记得的,是你给我化了人生中第一次说不定也是唯一一次妆。我会记得你的。谢谢。”

张永莲再次睁开双眼时,化妆师打开镜子。镜子里,是淡扫娥眉的张永莲。褐色的眼影,添了红晕的脸颊,还有饱满的唇色。

她戴上眼镜,准备拍照了。

不能步入后尘

1957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张永莲就来到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一待数十年,她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样的任务交派下来,她总是同事中完成得最好的那一个。

1983年,年近50岁的张永莲得到去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I.C.R.F.)分子内分泌实验室进修的机会。在英国,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干到深夜回到宿舍,还要琢磨第二天的实验,甚至会为一个实验半夜起来再回实验室。在英两年,她两次胃出血,急诊住院后医生要求她手术治疗,但为了不耽误课题研究,她还是选择了吃药,略有好转就马上回实验室。

后来回想当时的感觉,张永莲说:自己真是觉得太紧迫了。第一次站在伦敦的大街上,她为自动扶梯而震动;第一次在伦敦的电器行里,看到微波炉而爱不释手。伦敦的现代化和发达,深深刺激了她的爱国心。“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国家才能建设得这样繁华呢?”、“我们真的在时间和发展上落后别人太久太久”。一种努力想赶超的劲头支持着她,夜夜挑灯夜战。

进修一段时间后,张永莲照例请同事们“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在常规的溢美之词后,一位英国同事说了这么一番话:“张,你有非常出色的技巧,也非常吃苦耐劳,但却缺乏创新精神。这似乎是你们中国科研工作者的通病。你们总能把已知的领域探索得全面,却不能开拓新的空间。这种性格和眼光,不会帮助你和你的国家走在科学前沿。”

如醍醐灌顶,张永莲一直记得听完这番话的感觉。之前她一直觉得“能出色完成任务”是自己引以为傲的特点,但在别人眼里,这却是缺点。

“我们不能重复别人的道路。”她开始思索,并最终把这句话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一在国际科研的舞台上,中国的科学家不能赶,因为赶意味着总在步他人后尘。我们要超,要敢于竞争。

不畏创新努力求变

回国后张永莲带领一支队伍,选择了当时在国内尚处空白的

“雄激素对真核基因转录调控机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进行潜心研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启动子分析、基因上的顺式原件和细胞核中的反式因子的鉴定,以及反映染色质水平调控的核小体排列分析方面都取得了成绩。也因此,她很快在1993年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但当事业刚刚进入新阶段的时候,张永莲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科研人员纷纷离开岗位,或者去国外,或者下海经商。甚至张永莲本人,也多次接到英国、美国的科研机构伸来的橄榄枝。有承诺她全家移民的,有承诺接受她和整个科研团队的,也有开出极高的薪酬的。但张永莲一一拒绝。

“如果说从未动心也不尽然,因为有一点也曾吸引我,那就是当时欧美国家的许多仪器设备的确先进。但当年英国之行曾激发起我的好胜心还强烈地支持着我:我虽个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没帮助我的国家走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前沿。”

1998年起,张永莲开始尝试将她之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所长用在附睾对精子成熟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上。这一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在国际上研究人员也凤毛麟角。但附睾不仅在基础理论方面是研究基因转录调控最理想的器官,而且在应用上能为男性生育调控提供崭新的思路。2001年后,她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现一个附睾特异表达的新基因既能抗菌又能起始精子的运动。

随着一项一项成绩获国际认可,张永莲感受到了这一领域里,中国科学家学术地位的变化。她第一次受邀参加国际附睾大会时,曾完全跟不上别人的节奏;但到2006年,张永莲和同事们已站到了国际前沿。2010年第5届国际附睾大会在上海召开时,张永莲被推举为第6届国际附睾大会主席。

不忘踢毽子的韧劲

少女时代,张永莲身体赢弱。有很长一段时间卧床。读小学时,她每天早晨起床,需父母搀扶,像只小虾一样,一节一节慢慢起身。当时家长十分愁苦,不知带她看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后来听人介绍,决定让她通过体育锻炼健身。

当时女孩子们凑在一起,喜欢踢毽子,但张永莲什么花样也不会,渐渐伙伴们也就不愿带她一起玩耍。张永莲就央求母亲用公鸡羽毛为她做了一个毽子,在家偷偷练习。有一天,她再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大家惊讶地发现,她每一个花样都会踢。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她感受到了无比的快活和骄傲。

她当时就树立了一个念头:别人做得到的,我只要努力,也必能做得到。她说,当英国同事向她提出诚恳批评的时候,当她第一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当她遭遇事业瓶颈的时候,这个少女时代的场景就会出现在眼前,鼓励她去克服一切难题。

70岁之际,张永莲又着手开创新事业。这一次,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一起为我国的生殖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冲向世界前列而努力。2007年,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她力推成立了上海市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目前这个实验室已从两个研究组发展至12个研究组,开展精子发生和成熟过程中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我们试图掌握生命起源的奥秘。这在国外,也只是个别实验室刚起步,而我们则是一个团队,全部都是年轻人。这个实验室现在已发表SCI论文52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0多项。当年曾力邀我去外国机构的科研人员,现在反过头来羡慕我。他们说:‘张,希望和未来在于你们。’”

P4-7

序言

上海,人们口中的“魔都”。她的魔力,来自于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来自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富机遇;来自于古今中西交融形成的独特海派文化;更来自于这个城市魔力的展现者——上海女性。她们不仅是上海独一无二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优雅风景,更是这个城市前进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上海女性的智慧和美好,正蕴藏在这本以写意山水笔法勾勒而成的12位上海当代巾帼的微型传记中。展卷而读,你能聆听到一种大气而温暖的天籁之音;你会邂逅12位智慧而时尚的上海女性,并和她们促膝谈心;你会读出求知探索的快乐,读出创业创新的艰难与百折不回,读出追逐梦想的坚韧和笑对人生的淡然……

有着“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时代精神的上海女性,无疑是这座城市美丽与智慧的最佳代言人。

中科院院士张永莲,年逾古稀仍带领团队探究生命起源的奥秘;上海地铁的张琼燕,为上海轨道交通信号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现代服务业的童静,与国际同行进行着城市软实力的竞技与较量;“东方大律师”黄绮,心系民主与法制,甘当播撒法律阳光的使者;空嫂吴尔愉,20年来一直坚持在第一线做空中乘务员;从白领转行的刘海燕,带领农户为上海市民的菜篮子送去健康好吃的蔬菜水果……这些女性,在其各自所在行业中是真正的佼佼者,走在学科的前沿,立足思想的高地。她们的骄人成绩,让上海这座“东方之珠”焕发出更为璀璨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亮点不仅仅在于讲述这群巾帼英雄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关注到了耀眼光芒背后人性的光辉,每一位女性的故事里都有着让普通大众产生共鸣的声音和思想。带着感情去读,通过有限的文字,与这12名女性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这些可爱可敬的时代精英的真实心声和梦想。

教育家于漪,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教师的人格和学识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妇联干部刘美娟与“知心妈妈”们一起,用暖心服务打开身处困境的老姐妹们的心结;“大地母亲”易解放,将对儿子的爱化为沙漠里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普通护士蔡蕴敏,以高超的伤口护理技艺抚慰每个病痛的心灵;“金牌编剧”王丽萍,用笔讲述温暖的故事,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80后王萌萌,在边远山区支教帮困,用心做志愿,用心写志愿……她们身上,有着让人震撼的强大的生命力;她们,对家人对事业无限热爱,同时又能将这平凡之爱,升华为一种人间大爱。而这种大爱,足以为我们这座具备蓬勃创新活力的城市,平添一份朴实有力的温度和美好,更能透过这组群像,感受到全市1200多万名女性的满满的正能量。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上海女性,正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追求实现“中国梦”、实现女性自身发展“人生梦”而努力奋斗。你听到这坚定从容的脚步声了么?

徐枫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主席

后记

在妇联工作中,时常能遇到一些或优秀或平凡的女性,或让人心生崇敬,或让人颔首赞许,或让人触动心扉。她们以品格、智慧和创造,参与和推动着上海的进步,丰富和浸润着上海城市精神。

2013年年底,上海市妇联宣传部动议与相关媒体合作推出“平凡女性的中国梦”人物专访,之后选定被采访者,并组织部分女记者开展人物深度访谈。2014年5月,上海市妇联宣传部与《新闻晨报》联手开设“我要大声表扬你·巾帼美”专栏,将记者的长篇采访精简后在媒体上一一呈现。从5月12日推出首期人物好护士蔡蕴敏,历时两个多月,又陆续报道了于漪、张永莲、易解放、王萌萌等12位上海女性典型。她们中有三八红旗手,有优秀志愿者,有“海上最美家庭”女主人等等,虽然身份不同、工作及年龄各异,但无一不执着坚守心中梦想,无一不生动演绎着“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上海女性时代精神。

此次,编者把女记者的深度采访及手记汇集成书,是希望弥补新闻报道篇幅的局限,将每一位被采访者的精彩人生、独特个性和思维火花全方位呈现给读者。本书7位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与被采访者面对面沟通、深入交流,又反复推敲、几易其稿,需时月余、最终成书,将上海女性的可亲可敬的形象、平实简单的坚守缓缓展现,娓娓道来,直指人心。感谢女作者的辛勤付出,让我们看到聚光灯背后女性柔软坚韧的力量。感谢《新闻晨报》编辑叶梓,雷厉风行、不畏重任,开辟专栏率先传播优秀女性典型,引起读者热烈反响。感谢责任编辑刘刚,精心编辑、设计和装帧这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籍。更特别感谢上海报业集团叶蓉老师,参与策划、支持宣传,功不可没。

愿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优秀女性脱颖而出;愿她们的魅力,可以感染更多的读者。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她们眼中的她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徐枫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13311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4251182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