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真味--中外人物读书例谈》是一部读书随笔。作者吴探林从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大家的读书生涯、读书生活、读书言论中选取范例,结合个人多年读书、教书的感悟体会,探讨了为何读书、读书之法、书与人生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总结出书籍是知识之海、心灵之灯,是杰出人物攀登事业之峰的良师益友,读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图书 | 阅读的真味--中外人物读书例谈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阅读的真味--中外人物读书例谈》是一部读书随笔。作者吴探林从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大家的读书生涯、读书生活、读书言论中选取范例,结合个人多年读书、教书的感悟体会,探讨了为何读书、读书之法、书与人生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总结出书籍是知识之海、心灵之灯,是杰出人物攀登事业之峰的良师益友,读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录 前言 为何读书?为谁读书?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宋真宗的《劝学诗》 “江郎”为何“才尽”? 从“金榜题名”到“祸国殃民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千古流传《衣带赞》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特立独行的一代文宗 “读书不求官”的天下奇才 “其人其文,千古未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学子的铿锵誓言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代风流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中国人发现的“中华星” “中国导弹之父” “读书不肯为人忙” 不追名逐利 不追风逐流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 学海无涯人生有限 学海无涯 人生有限 “开卷”未必“有益” 客体——良莠不一 主体——口味不一 两种读书 鲁迅的一次演讲 理想的读书生活 正确定位,分清主次 登山向导 家长 教师 书目 登山工具 前辈的忠告 语文——读书、治学的工具 马克思:勤奋钻研语文的典范 有法而无定法 读懂书上的东西 泛读 精读 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 从“显”读出“隐” 从“此”读出“彼” 从“是”读出“非” 从“有”读出“无”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源头与活水 本土与外域 读书的时间学 滴水穿石和一鼓作气 倾注一书和博览群书 争分夺秒和劳逸结合 时问计划和时间统计 书与人生 知识之海 人生的“精神初恋” “我是船,书是帆” 望远镜录音机 心灵之灯 一个伟大诗人的诗论的形成 一位博览群书的“模范学生” 一部小说教育了一代青年 一部传记引起的学林反思 一位杰出女性的生命灯塔 事业师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 读书最勤的皇帝 “毕生惟与书册为伴” 观天测地,通理识文 “红小鬼成了大知识分子” 高效读书的院士 “像追求财富一样追求知识” “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世界首富”的学习生活 陆游诗篇的警示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 “口不停吟,手不释卷” “书始终与我结伴而行” “书痴”的自白 “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的” “至乐无如读书” 后记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阅读的真味--中外人物读书例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探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21244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2014277553 |
中图分类号 | G252.1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