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拉格音乐--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的音乐人生(附光盘)/太极传统音乐奖获奖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印度当代著名的西塔尔演奏家、作曲家拉维·香卡(Pt.Ravi Shankar)在其艺术人生旅途中致力于印度音乐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他不仅继承了印度传统音乐的精髓,以独特、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非凡、聪颖的创作才能享誉全球。还为印度音乐与西方、与世界的沟通架起交流之桥梁。继承、传播、开拓、创新的精神蕴含在他一生中对“东方与西方”、“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实践中。他是印度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印度与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先驱者、创新者。

张玉榛、陈自明编著的《拉格音乐--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的音乐人生(附光盘)》以拉维·香卡九十二年音乐生涯为主线,考察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特征、规律。重点从拉维·香卡的成长、成熟、成功三个部分对这位世界瞩目的音乐家、第一届中国太极传统音乐大奖获得者进行评述。

内容推荐

张玉榛、陈自明编著的《拉格音乐--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的音乐人生(附光盘)》以拉维·香卡九十二年音乐生涯为主线,考察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特征,规律。重点从拉维·香卡的成长、成熟、成功三个部分对这位世界瞩目的音乐家、第一届中国太极传统音乐大奖获得者进行评述。这三部分内容包含了拉维·香卡的家世(父亲、母亲、兄长等)以及拉维·香卡的学徒生涯、在西方古典音乐领域、流行音乐领域及与梅纽因等诸位音乐家合作的音乐历程。对他所取得的音乐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目录

巨星陨落音乐永恒——追忆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

上篇:成长

 第一章 拉维·香卡的家世

家乡·家族

母亲·父亲

兄长·自己

 第二章 拉维·香卡的成长

拉维·香卡与长兄

拉维·香卡与欧洲

拉维·香卡与古鲁

中篇:成熟

 第三章 拉维·香卡的立足

拉维·香卡本土初创

拉维·香卡西方独闯

拉维·香卡稳步立足

 第四章 拉维·香卡与古典音乐

拉维·香卡与梅纽因

拉维·香卡与兰帕尔

拉维·香卡与祖宾·梅塔

拉维·香卡与菲律普·格拉斯

 第五章 拉维·香卡与流行音乐

拉维·香卡与流行音乐人

拉维·香卡与流行音乐节

拉维·香卡与乔治·哈里森

 第六章 拉维·香卡与世界音乐

拉维·香卡与日本

拉维·香卡与俄国

拉维·香卡与名流

下篇:成功

 第七章 拉维·香卡的生活

拉维·香卡与家人

拉维·香卡与搭档

拉维·香卡与朋友

 第八章 拉维·香卡的成就

成绩·贡献

书籍·光盘

音乐·实践

 第九章 拉维·香卡的评价

足迹·获奖

人格·魅力

评价·思考

结语:天籁之音 民族之情——追忆印度西塔尔演奏家拉维·香卡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第一届太极传统音乐奖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拉维·香卡的成长

拉维·香卡与长兄

为兄之情,如父之师

在拉维·香卡成长中,哥哥们所给予他的不仅是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同时还有如长辈般的“父爱之情”、“师生之情”。特别是大哥乌代·香卡对他的启发和影响是无形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他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给予了充分的辅佐,对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无与伦比的重大影响,为他其后立足于世界提供了第一块实践基地。

作为长子的乌代·香卡一直跟随父亲生活,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将他带到西方学习。初期,乌代·香卡在伦敦学习美术。从1915年起,乌代·香卡开始学习舞蹈,并尝试创作、表演形式各异的印度舞蹈。1923年5月,英国舞蹈家安娜。巴普洛娃(AnnaPavlova)看到乌代自编、自演的一个名为“The Great Mogbul's Chamber of Dream”的印度舞蹈立即被吸引,这是在英国出现的第一个印度舞蹈。随后,安娜·巴普洛娃邀请乌代·香卡与自己合作,进行各种舞蹈的创作活动。

他们首次合作的“东方印象”①大获成功。故此,乌代·香卡有意在舞蹈领域发展。虽然他的美术老师认为乌代·香卡在美术方面很有天资,而且有可能成为绘画领域的杰出人才,然而她也尊重乌代·香卡的选择,最终弃画从舞。

应该说,在这之前的乌代·香卡并没有舞蹈基础。早年在贝拿勒斯和那丝拉斯普尔期间,他只是在不同的宗教仪式或民俗活动中看到过一些艺人表演的民间舞蹈;在乌代普尔和加拉沃尔时期看到过了瑙斯(Nauth)、冈欧尔(Ghangor)、古玛尔(Ghumar)几种舞蹈;在孟买看到过伽巴(Garba)、拉斯(Ras)和丹迪雅(Dandia)节目中的舞蹈;他看到了著名的苟可·巴(Goki Bai)手拿印度民族乐器萨朗吉和塔不拉(Tabla)在大象背上跳舞……乌代·香卡深知自己的不足,但他吸收了自己所见的这些舞蹈技术特征,并将其融于自己的创作中。同时,他的美术功底支撑着他,在学习绘画期间,他对自己国家的埃洛拉(Ellora)、阿旃陀(Ajanta)、马哈巴里普拉姆(Mahaballipuram)以及必格(Bngh)等古老石窟中的照片和画像极为感兴趣,图中人物的造型、舞姿、服饰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作为一位出色的绘画者,他可以从这些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舞蹈的肢体语言与舞台场景。

乌代·香卡与安娜·巴普洛娃合作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在这短短的三百多天中安娜·巴普洛娃对乌代·香卡有很大的帮助。安娜·巴普洛娃建议并曾鼓励乌代·香卡更多地关注印度传统艺术而非西方文化艺术,希望他能够对印度舞蹈有所传播。乌代·香卡在欧洲继续生活了五年。从伦敦到巴黎,在巴黎度过的三四年里,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让他如鱼得水。在经历了奋斗之后,乌代·香卡豁然开朗,为了实现其组建自己的印度舞团并率其巡演西方世界的梦想,1929年他回到印度,这也是拉维·香卡平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长兄。

乌代·香卡到达印度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走遍自己的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考察舞蹈品种、学习舞蹈技术。他到马德拉斯(Madras)体验了最好的婆罗多(Bhara Natyam)舞种;在印度东北部看到了美丽的曼尼普尔(Manipuri)舞种。同时,还看到了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甚至有些土著舞(Bheel Santhal)等等。他以画家般的视觉创造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独特风格①的舞蹈形式,并于1930年创建自己的印度舞蹈团。初期的舞蹈团成员以家族人员为主,有三哥拉吉恩德拉、四哥戴本德拉、堂妹米娜(Meena),也叫卡娜克拉塔(Kanaklata)和她的父亲科德·香卡(Kedar Shankar)以及他们的舅舅博里加·比巴利(Brija Bibari)等等。不久,乌代·香卡需要妈妈到巴黎照顾家务,1930年底,年仅10岁的拉维·香卡与妈妈启程离开印度来到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崭新的异国生活。

20世纪20年代期间,年幼的拉维·香卡对大哥乌代·香卡没有太多的印象。然而,自从20世纪30年代跟随大哥乌代·香卡欧洲巡演以至于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乌代·香卡给予拉维·香卡的影响和教导则是直接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在印度舞蹈团里进行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途中,欧洲古老的城堡和沿途自然风光以及美丽小镇在拉维·香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父母的先后去世,哥哥乌代·香卡成为少年时期拉维·香卡的主心骨。少年时代跟随大哥欧洲游历的过程让拉维·香卡开阔了眼界、熏陶西方文化的机会,也为他日后西行创造了先决条件。

拉维·香卡在1997年出版发行的自传《拉格集锦》里向大哥乌代·香卡表达了多方面的感激之情。

哥哥乌代·香卡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出现就像神一样,特别是在他跳舞的时候,赋予了巨大的力量和美丽。他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超人,我与他在一起的这些年中,他做了很多。他不仅培养了我的艺术能力,还塑造了我的人格品行。他教会我继承前人留下来的文化传统。①

——拉维·香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期,乌代·香卡印度舞蹈团定期到欧洲、美国进行巡演。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发展转回印度。1941年创办了自己的阿莫拉舞蹈艺术中心,主要从事印度舞蹈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继续经营着印度舞蹈团。

1941年在拉维·香卡婚后数月,乌代·香卡也与自己的恋人阿玛拉(Amala)结婚成家。早在1931年一1932年间,拉维·香卡在巴黎见过阿玛拉,1919年出生的阿玛拉当时还是个魅力无穷的青年舞蹈演员,她年长拉维·香卡一岁。阿莫拉舞蹈艺术中心成立后,阿玛拉加人中心的舞蹈团,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也就在那时,乌代·香卡爱上了她,之后两人结婚,育有一子阿南达(Ananda)和一女玛马塔(Mamata)。

P18-20

序言

本套丛书记录了2012年“太极传统音乐奖”每一名获奖者对传统音乐的卓越贡献。全套书的主旨宛然共成,内容却离然各异,因为2012年的所有获奖者都成就斐然,推动了传统音乐在现代世界历久弥新,但每一位获奖者的贡献却又截然不同。一本书总结了一个伟大的个人或团体的成就,有助于人们了解他们的贡献。全套四本,分册专述了对传统音乐四种迥然各异的贡献。拉维·香卡(Ravi Shankar)是一名音乐家,终其一生推动国际社会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是一名学者,其著作、文章和人格已成了民族音乐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中树与他的乡村音乐会一起,成功地在现代世界传承了古老的乡村音乐传统;《牡丹亭》青春版取得了巨大成功,将古老的昆曲精髓呈现给了热情的年轻观众,为传统歌剧艺术和古典音乐赢得了年轻受众。若非改编,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对这门艺术感兴趣。

据我所知,就范围和意义而言,“太极传统音乐奖”可谓独具一格,是同类奖项中唯一真正的国际奖项。许多国家和社区弘扬传统音乐的方式是向本国或本地的表演者颁奖,而教科文组织则遴选一些作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代表作名录,只有“太极传统音乐奖”面向的是全世界的表演者、文化工作者、创新者和学者。此奖项由太极传统音乐基金会和中国音乐学院共同创设,既反映了对传统音乐的深厚兴趣,又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国际评审委员会包括国际专业组织的代表,体现了奖项的全球包容性。

太极奖的独特意义已超出了单纯的奖励和宣传。奖项公告当然会暂时吸引公众注意,给获奖艺术形式带来声望,激起人们对它的兴趣。而这四本书的出版则是对传统音乐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影响远远超过奖项公告时昙花一现的喝彩。中国读者通过这些书,可以走近深刻影响当地和全球音乐表演的音乐传统,发现传统的内涵,明白如何去研究这些传统,也会感受到传统经久不衰的魅力。每一位获奖者都是了不起的个人或组织,他们对传统音乐的贡献既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激励,也是今后工作的一种模式,旨在确保传统音乐在当代艺术与生活的万古长青。每一卷的编辑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学者,其选材对项目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技术和艺术

毫无疑问,技术发展始终在朝着更高效、更便捷方向迈进。这样的例子很多。从上海到北京,恐怕鲜有人宁愿弃高铁而择骑马,毕竟高铁比骑马快多了,而且承载的人也更多。强泵汲水远胜于泵。艺术亦然如此。音乐、舞蹈、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往往都是在沿袭成规的同时推陈出新。如今,我们几乎无法忍受手机或电脑的经年之旧。对艺术却不然,一首古老的名曲,或者一个饱经岁月的花瓶,又或者一幅时光洗礼的画卷,我们无不赞之为美。

比较表演艺术,我们通常不会以效率和便捷性为准,而是从技艺和审美角度予以品评。古琴之音入听者之耳,丝毫不逊于现代乐曲之优美。新乐器的发明往往需历数世纪之久,但一些古老乐器宜于今人弹奏之程度一如其问世之初,如17世纪的意大利小提琴,至今仍被推崇之至。发生巨变的是发声技术和通信技术。电子乐器的发明及录音和回放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音乐门类并推动其发展,如摇滚、重金属、韩国流行音乐(K-Pop),直至其风靡全球。但也正是这些技术,让过去仅在听力范围内为少数人所欣赏的地方表演者,可以通过收音机、电视、记录介质(LP、CD等)和互联网触及新的受众。欧洲和北美的年轻音乐人在五花八门的音乐流派中采用了古老的音乐形式。欧洲的古典音乐深受早期音乐运动的影响,用古乐器演奏数百年的老乐曲。美国“古城往事”弦乐队重新创作了乡村弦乐队的音乐,而这些音乐在80年前初次录制他们的乡村已成往事,现在却在大城市年轻听众中和乡村节日庆典上大受追捧。过去演奏早期音乐和古时音乐的音乐厅已大大改观,听众亦然。两种形式皆属古今合璧,重要而美好。

世界音乐文化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那就是开创了地方艺术形式的社区正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传统表演艺术几乎无以为继。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包括中国的许多地方。老生常谈的变化包括年轻人迁出农村地区,新的学校课程设置让传统艺术的学习举步维艰,信仰体系走向颠覆,感兴趣的观众流失,过去支持表演者的老主顾流失。全世界都对文化传统的遗失深表关切,为此,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足见对文化遗产遗失的关切之广泛。但一个社区或国家该如何切实“保护”或维护传统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因为没有一概而论的解决之道。

为了有效保护传统,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这需要当地社区重视特定艺术形式,努力通过表演者和观众的代代相传而发扬光大;需要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他们的辛勤工作和精湛技艺,以及他们对艺术的孜孜以求,都可以激发新老受众的灵感;还需要创新型中介机构,以新颖的形式吸引新的受众、主顾和表演者。另外,我们发现,音乐奖或许并非必要,但确实有助于赢得地方受众和新受众的欣赏。

四项“太极传统音乐奖”突出了这些领域,而关于2012年获奖者的这四本书则全方位介绍了获奖者,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成功之路。

四本书与经验教训

有关林中树的一书谈及他在中国河北省的社区,那里的人们仍然沿袭着当地的传统。这本书由乔建中主编,揭示了面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革,一个勇于承担的人对一种表演艺术的传承有多么重要。这本书主要通过口述历史访谈,介绍了他们如何恢复了一些丢失的传统,找到新的受众,招募新成员,以及完善训练和表演场地的各个方面。书中包括一些重要文件的副本,详细呈现了他们追求目标的历程。无论在哪里,对地方和区域音乐形式传承至关重要的是当地人的热情参与。本书讲述了一个农村社区的居民们的经历,可供其他地方团体以及参与文化保护的文化官员们借鉴。向林中树及其社区授予该奖项,是对他们活动重要性的公开认可。他们的活动对各地传统音乐的延续都非常重要。

关于潘迪特·拉维·香卡的一书由陈自明和张玉榛编辑,讲述了刚刚去世的世界著名印度西塔尔琴表演艺术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刻画了他作为印度数百年古典音乐传统与美欧之间的桥梁的形象。拉维·香卡的精湛技艺来源于艰苦卓绝的传统教学方法。而一旦成为大师,他便展露出了对传播、探索和艺术创新的真正兴趣。他对音乐会小提琴手Yehudi Menuhin和披头士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明他愿意按照自己的传统与不同风格的音乐人合作。虽然并不是每一种传统音乐都需要这么多年的训练,或者需要表演者这样的精湛技巧,但在当今复杂的全球通讯中,在艺术的网络中,甘当音乐传统之间桥梁的热忱表演者却难能可贵。虽然印度拉格的结构和拉维·香卡的生平都具有南亚特色,但也有一些通用经验可供汲取。

针对年轻受众改编昆曲《牡丹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团表演从中国,走向了欧洲和美国。在白先勇制作的这个版本出现以前,昆曲被视为一种重要却只是秘传的表演形式,观众已经老龄化了。现在它吸引了一批新的年轻观众,他们很可能会逐渐欣赏此流派的其他作品。有时候,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新的编排时,可能不够尊重原创艺术,但好的改编应该立足于对原作的尊重和理解。对于这次改编,太极奖评审团认为改编吸纳了昆曲精华,同时迎合了年轻受众的口味。这本书由傅谨编辑,主要讲述了《牡丹亭》青春版的艺术成就,另外载有相关文献的中文翻译。在一个跨洲旅行和多媒体通信时代,这为古老传统艺术如何走向年轻受众提供了范例。

传统音乐的学术研究以及研究人员制作的录音档案对传统音乐的传承非常重要。几乎所有国家都将上世纪研究人员的录音和完整表演的详细记录用于振兴或恢复传统音乐。在所有音乐研究方法中,民族音乐学的主题和范围最广泛。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民族音乐学探讨的都是各种音乐的核心问题。它不局限于单一流派或单个历史传统,而是试图为所有音乐研究搭建一个框架。布鲁诺·内特尔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名教授,自1950年以来,几十年间一直活跃于民族音乐学领域,是民族音乐学领域的权威之一。他在美国、印度和伊朗展开了研究,也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发挥着一系列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民族音乐教科书,并通过他的编辑活动和支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同事。没有任何一位民族音乐学家能比内特尔教授更当之无愧地获得“太极传统音乐奖”。有关他这一卷由张伯瑜编辑,记载了杰出的中国学者对内特尔教授工作的重要讨论,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他的著作翻译,让中国读者可以直接感受他的思想。这是一项非常丰富的资源,是民族音乐思想的入门,有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中国当代学者的贡献。

2012年“太极传统音乐奖”向个人和社区颁出了四个奖项,强调了音乐传统延续的四个重要因素的意义:当地社区的参与、敬业而具有创造性的表演者、风格创新者和成就奖。此系列的四本书大大提升了该奖项的价值。读者可以欣赏个人成就,也可以从他们的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还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将其用于不同传统。没有任何传统完全相同;一种传统的经验教训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传统;在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学术思想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的其他传统。但这四本书记录的有创见的工作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很多机会,以飨读者。在此感谢太极传统音乐基金会及其编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编辑工作,也祝贺获奖者获奖,并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我鼓励你们阅读全套四本,并希望这些书在未来几十年仍有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拉格音乐--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的音乐人生(附光盘)/太极传统音乐奖获奖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玉榛//陈自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3291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4220418
中图分类号 K833.515.7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