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静著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分为两辑,第一辑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的一些阅读札记,作者的语言方式和他们作品的世界,是这个时代一切问题最好的表征。第二辑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些片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十七年和20世纪90年代文学,采用了文化研究的方式,从小说的细节和文化现象出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节点上,扩及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展示动荡波折的大时代对于文学细微部位的波及。
图书 |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80后批评家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项静著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分为两辑,第一辑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的一些阅读札记,作者的语言方式和他们作品的世界,是这个时代一切问题最好的表征。第二辑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些片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十七年和20世纪90年代文学,采用了文化研究的方式,从小说的细节和文化现象出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节点上,扩及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展示动荡波折的大时代对于文学细微部位的波及。 目录 总序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序) 第一辑 艰难的行走——漫谈陈应松的《望粮山》 并不遥远的风景——读刘继明的《江河湖》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重读王安忆的早期小说 一个人在路上——林白和她的批评史 方言、生命与韵致——读金宇澄的《繁花》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重谈路内的三部曲 暴风雨中的羔羊——读姚鄂梅的近作 薛舒:上海一种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田耳的《天体悬浮》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政治正确的轮船与漂浮的故事——乔叶的《认罪书》 想象大地上的陨石——宁肯的《三个三重奏》 一片荣辉,把世界包裹——漫谈刘玉栋的小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80后”创作盘点 尘世的恐慌和安慰——孙频小说阅读札记 故事与微末之光——读张怡微的近作 “我们”的精神状况——甫跃辉阅读札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林森的《关关雎鸠》 张晓晗:多于一首奏鸣曲 第二辑 一篇小说和一个问题——重读《我们夫妇之间》 告别与想象:重返20世纪70年代——重读《班主任》和《乔厂长上任记》 知识分子的改革物语——以王蒙为例 1980年前后的海外游记文学:“游历”西方与现代想象 文化的视角:新的叙事资源及其限制——重谈“寻根”文学(一) “地方”:现代故事的新空间及其可能性——重谈“寻根”文学(二) 上海·西方·故事新编——以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为例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80后批评家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项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21283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4 |
CIP核字 | 2015003780 |
中图分类号 | G7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31 |
宽 | 16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