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增坤编著的这本《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编入了何裕民教授多年来对医学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以及医学人文方面的文稿和讲稿,其目的和旨向是来自医疗系统内部的关于医学本身和医学从业者缺乏医学人文精神的自省和批判。
本书适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医疗行政管理者、医学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图书 | 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孙增坤编著的这本《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编入了何裕民教授多年来对医学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以及医学人文方面的文稿和讲稿,其目的和旨向是来自医疗系统内部的关于医学本身和医学从业者缺乏医学人文精神的自省和批判。 本书适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医疗行政管理者、医学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孙增坤编著的这本《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是临床医生兼人文学者何裕民教授近年来在嘉宾访谈、媒体采访(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等),以及教学讲稿或论著中有关医学人文内容的汇编。意在对当前医学之变、医学之乱、医患之失范等社会现象进行透彻反思,以实例和哲学分析方法阐述了何教授人文医学的一些观点,目的是还医学之本原,还社会以和谐。 全书共分10章。内容除了分析当今医学在医疗目标设定、高科技方法应用、医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有较大误区之外,并通过大量实例,对较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的两个方面——慢性病和癌症诊疗进行了多角度剖析,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此外,何裕民教授还以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理论,特别是结合其长期研究的心身医学这一重要领域,总结归纳出当前心身疾病患者的主要特点,并针对性地对医生自我修养、呵护方法与技巧等分不同章节进行了翔实论述。书末附录有养生与养性、中国式医改两大方面探讨性内容。 全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叙述有理有据,语言格调平实朴素,可读性强。可供从事医学临床、医事管理和医学人文学者等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今天的医学,本身“病了” 第二章 需要更好的医学 第三章 心身共轭:忽略了心。便丢失了“魂” 第四章 除了治疗,我们还能给病人什么 第五章 慢性病需要新的思路及对策 第六章 博弈癌症:认识自己,认清对手 第七章 肿瘤人文呵护的方法与技巧 第八章 “推己及人”与医生的自我修养 第九章 医患关系:核心是“相得” 第十章 善于向传统学习 附录一 “德寿律”:养生始自养性 附录二 医改的“中国药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增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82349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 |
CIP核字 | 2014189742 |
中图分类号 | R-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6 |
宽 | 17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