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印心
内容
编辑推荐

尹建维先生曾师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论语》专家。

《论语印心》遵循以经解经的思路,儒释道会通。

《论语印心》以孔子之言解释孔子之语,再现《论语》之乐,重拾中华文化自尊。

尹建维先生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践行于企业管理及个人修行成长中,是企业文化和转型,以及个人修行最好的推手。

内容推荐

《论语印心》是尹建维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对《论语》的章句反复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论语》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

《论语印心》一书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

《论语印心》不作章句解释,因为解释章句的工具书太多,了解章句是每个要学习《论语》的人的基本功。《论语印心》只以前面说的三个宗旨,专注在经意上发挥,让读者更深入体会。

《论语印心》一书有三个特色: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

《论语印心》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试读章节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疏】

民有感,发之于声,一任自然,原非为人而作,何邪之有?

又,夫子删千余至三百有五首,有夫子之印证,何得而邪?

【钞】

任何真性自然流露的事情,都是真的性情,也都是美的事情。欲求爱情,欲求自由,欲求自在,欲求富足,也都是美好的事情。只是也都需要循着真性、天道去追求,则一切平衡、自然、美丽。这样的“思求”都是真,都是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疏】

政以利导,法以刑吓,皆消极。何似德以暖人,礼能雅人、提升之积极?此为中国自古礼教之优美,惜乎今亡之矣!

【钞】

霸道政治,讲究秩序;王道政治,讲究和谐。讲究秩序,以上位为重;讲究和谐,以全体为重。以上位为重,难以尊重个人;以全体为重,则必然注重人心教化。霸道政治,治以政刑;王道政治,治以德礼。

德礼政治,必然需要以教育为根本。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

【疏】

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9.30】)又曰:“己欲立,而立人。”(【6.30】)再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4.14】)可知所谓“立”者,立于道,能知道而起行也。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12.10】)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12.21】)可知,“不惑”者,不因情欲而乱其理、乱其心、乱其行也。

夫子五十之前自修、教学,原无意仕途,观“子奚不为政”(【2.21】)可知。五十知天命而后,乃出而为官用事,继而周游列国十四年。夫子生命,五十而始;夫子生命精华,五十以后也;故“知天命”者,知人生之意义与目的也。

“耳顺”者,听音知止。无论人声、天籁,皆有所以,一闻便知,是为耳顺。

【钞】

任何看得起自己的人都应该志向远大。年轻的时候,不容易有明确的目标,就应该先以学习、进步为最重要的目标,这也就是孔子少年时候的志向。

学习,若是能根据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来学习,建立起整个体系了,再学其他系统就容易了。否则,支离破碎,难有体系,也就难有“所立”。孔子三十而立,他到三十岁,所学就有了系统了,也知道他那辈子该做什么事情。

孔子是到了四十岁才有不被情欲左右的自制力,能公平地就事论事。有不少人聪明、也有智慧,甚至也有能力,但是不能掌握自己的情欲,因此仍然会经常做错事情。智慧、能力虽然重要,一个人的性格与纪律,更是他成就功业最重要的条件。要掌握自己的情欲与情绪,要多在反省、观照上下功夫。

“天命”这两个字,孔子从来只有感叹,没有讲清楚过。但是从孔子一生的行迹,从他的感叹,我认为“天命”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

我认为,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应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能违逆社会,但是也不能全盘地接受社会教育而不审查。生命的意义绝不会是只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富贵。只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能生存了,就为了更多的荣耀与富贵奋斗,也是浪费生命,因为“广厦千间,只宿一床;金银满堂,黄土一杯”。争得了个人富贵,却赔上了生命,十分不智。“天命”就是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在未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之前,所有的生命,只是为这个答案做准备。找到了这个答案以后,所有的生命就是在实践这个天命。因此,每个人的生命就是在寻找、发现、实践、完满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大致差不多,但是每个人实践其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一旦知天命、行天命、圆天命了,个人境界会层层进升,“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会是难事,还会有各式各样其他的体会与境界。P22-25

序言

黄序:温润如玉,谦健君子

活泼是《论语印心》的特质。《论语》活泼?很多人必然心存质疑,但是尹先生不以句读解经,而是以经解经加上他自己的生命体悟,开卷阅读,如见活泼泼的孔老夫子亲临面前。一般阐释《论语》者有爬梳古人文字,汇集各家所言而成;或纯为个人体悟,与孔子原意多少有些差距。本书则是尹先生数十年的章句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炼,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章句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

虽然与尹先生同为毓老师的学生,但是到2012年年底才有幸相识。2012上半年我向老天发出祈愿,祈请找到一位儒家思想与奉元书院一脉相承,同时具备佛道涵养的老师,会有此祈请的主要原因在于从这几年的交流中,发现大多数的朋友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但不深刻,甚至于有误解或者似是而非之处,也因此明白了“恶恶紫之夺正朱”的真正含义,以前总觉得孔子太挑剔,现在才确实了解假到乱真的可怕。

至今想到与学长初次见面的情况,仍然不禁失笑,建维学长一见面劈头就问:“你最近读哪些书?”我也二话不说直接回答:“不读。因为老师总说‘书读多少就要做多少,做不到,还不如不读’,我怕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读!”用生命历程走出经典含义是我今生的习惯,我是实说,但不知道当时建维学长的感受如何?或许在那刹那间他的脑海已经浮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字句。彼时,他莞尔一笑,开始聊起他的感悟,当然绝对少不了《论语》的章句讨论。

双方邮件往返是从自知之明的讨论开始,而后是“悲智双运”与空性,对于“悲智”的关系,他写道:“慈悲永远要有相应的智慧跟着,否则,自己就会被卷进去、跳脱不出来。所谓‘悲智双运’,不是对佛的形容词,是人修行的方向和定位。有悲无智是烂慈悲,自己也卷进去。有智无悲非真智,自己也难真提升。”数次下来,真的了解到他就是一个就事论事,执有不执空,不因人废言的“论语迷”。圣人之教就是他个人行为举止的依据,这点不但符合师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诲,也展现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

建维学长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成长,而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但是学习的重点完全不在章句,而是在态度、在逻辑、在价值观。章句只是个很有用的工具而已。这些都是学长为了引我入正道,尤其是在邮件中的教导。每次阅读邮件,我都能读到经过深思以后的独立看法,同时在字里行间还能够感受到善意跟担心,当然还有教训。不过这些教训都是苦口婆心,有时循循善诱,有时棒喝针砭。后来读到这本书的“《论语》开宗明义,就是谈学习。这是人之初就该有的态度,也是人到最后一天还应该保持的态度”,我才真明白学习跟成长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2013年1月,我们对某件事情的处理方式有不同的看法,我故意问建维学长还记不记得老师如何解释“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他回答:“不记得了,老师如何说?”我写道:“当初老师说的大意如下:就是经过前面两个次第(‘学习思得’、‘有朋来’)进入到‘君子不愠’的第三层。从远地来的朋友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因此不会聊琐碎八卦,一定聊彼此的所悟所得,朋友听不懂是自然的,如果你一说别人就懂,那就是你想得太浅,想得太少。所以别人听不懂你说的是正常的,表示自己的思考有点深度,自然不会心中不悦,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他再次回我:“我曾写过一本以经解经的《论语印心》,目前放在那里,等因缘成熟的时候再说。关于这第一章,发给你作为参考。”看完后,我满心羞愧地回他:“家有漫漫粮仓,却跟个穷小子借粮。”还记得当时看到“时者,非春夏秋冬,亦非晨昏定课,乃笃行之时也。是故,学忍者,怒时学;学细心者,烦躁不耐时学;学度量,难忍之时学。”

出书的因缘在2013年9月具足,承蒙建维学长厚爱让我校对他的书。在数月间屡屡前后翻阅印证,越读越佩服学长对《论语》所下的功夫。毓老师生前《论语》读过千遍以上,二十多年前在黉舍上课时,常常听到老师训勉我们书读百遍自通、不要被古人的注解限制死了、要直接看经典以经解经的道理,以及现今还存在的古书都是治世之学,没有空话,书必得会用,所谓做学问就是跑接力……学长完全领悟老师的教诲,所以他在书中写下“孔门学问,乃至中国学问,无形而上之空理虚论,凡有所说,皆可行可证。师父所传,必深习,方能证知,后得师父印证。须有所证,方可传人,斯曾子所谓习之意”。

看完《论语印心》,望尘莫及之心喟然而起,没有数十年在章句间优游琢磨的功力是无法写出这些见解的,同时学长又谨遵以经解经的师训来阐扬《论语》。以经解经的优点在不以今人的情境揣度古人之风貌,毕竟古今有数千年的差距,即使饱读史籍欲返古代,重拾当时风情亦不可得,总还是揣测,唯有以孔子之言解释孔子之语,才能得其旨要。就以《论语》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为例,连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对于“友”属于动词还是名词就已经有所争执,双方各执其理,尘埃难定,何况后代子孙?建维学长直接举出《子罕篇》中一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及《卫灵公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从这两章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到“友”必须当动词解释,这才是孔子的原意,这也就是以经解经的优点。

《论语》是孔门学说的入门书籍,都是孔子教导弟子如何做好人世道理的方法,没有一句虚言,都是实际可以操作的。儒学以孝顺为基础,然后才开展出仁、智、勇、信、礼等德行的修炼。学长提出“孝者,夫子政治纲领、教育之本也。天下人皆孝,则上下和顺、大同而治矣”的见解,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对于孝顺,建维学长就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心系父母”,将孝顺本意完全烘托出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都揪在一块了,是啊,就是心系父母,哪有其他可言?一个人只要心系父母,自然会做让父母高兴引以为荣的事情,那些败德害人的事情就不可能做。人不仅要有孝心,同时必须在行动中落实,因此学长写下:“要让自己从德性上、从灵性上提升,从而兼善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每个人的生命运势各有安排,唯有勇气才能活出生命的光彩,但这个勇不是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仁智圆满的真勇。书中也举出孔子提到三达德的时候,勇都在仁智之后,从这些即可明白‘仁智勇’三者有层次关系,不是单蹦个儿独自存在。

话虽在理,要如何修呢?常言“仁者爱人”,但要如何爱,才是仁者?以前听老师说:“仁就是二人,心里有别人才能仁,我们说桃仁、杏仁,种子里的那个小芽就是仁,万物就从仁长出来。”学长则说:“不要连年征战,能造福老百姓,就是仁!”因此仁者不忧于私。智者不惑,老师说孔子四十而不惑,是不惑于“欲”,学长进一步阐释不惑为“不会因为情绪而左右一个人的判断”,并且提出不惑的方法:“要掌握自己的情欲与情绪,要多在反省、观照上下工夫。”至于如何修智,书中写道:“何以修智?读经看教,学、问、思、辨、行,如《中庸》所说。然读经之智,属‘经智’,尚需行道以修‘权智’。‘权智’力行中思、辨乃得。”

勇气是以负责担当来呈现,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追求与实践。仁是天生所有,只是被习气所蔽,回归本性就好;智需要靠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来养;勇则要因时而动,从实践中来获取。仁智从心中而来,勇则从行动中得到。学长不是死守经教不放,而是知经用权。当然他还不是圣贤,无法完全做到圣贤之言,但是,他在实事中实践守经用权的原则,因此也就自然写下“有了灰阶,才知道如何‘笃行’。”以及“人,一定要有立场。做事,一定要选边。这就是智慧的开始”的句子。

学长的言行一致是我打从心底佩服的,有次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他不假思索地说“这个我不懂”,听到这句话,心里头就浮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句子,书中的“不可解,不可解”以及“这一点,我需要取得大家的原谅。因为我也只是理论派而已”,即可见其真性情。有次他说得过了一些,自己先说“有伤德行”,但是还是为了学生说了,那时候脑海还真浮现孔子说的:“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画面。在书里,也特别为了对孔子有所批判唯恐年轻学子不辨黑白,因此写下:“年轻人若是看轻了孔子,也像我这么批判,就学不到太多东西。这是我的难处,也是我必须郑重地说明、强调的事情。圣人不是不能批判,要等都学得差不多了,再谈切磋琢磨,否则自误误人。在此剖心,祈求天宥!”

然而对于认定的事情,他却是勇往直前,至死不悔,例如对师父重要性的强调,不但上课时耳提面命,在书中也屡屡提及,仅举一二为例:“人生首要大事,在得师”、“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父也”、“一个人好学,又有师父,前途不可限量”、“设有一丝进益,皆师父之教也。师父之恩,昊天罔极!”除了师父,另外一个再三强调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可是天命是什么呢?孔子到五十才知天命,平庸如我者岂非要到七八十才能窥探一二?学长从孔子的言说及其一生行迹琢磨出天命的定义为:“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所谓圣凡的差别,就在是否能知天命、实天命,力行而不辍了。在还没找到天命的时候就努力学习,学习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天命,也是为了找到天命后,履行天命的准备。天命的探讨请看【2.4】以及【9.1】的疏钞。或许有人会觉得建维学长是否完全臣服于命说,不是的,他认为天命的目的从个人而言是让自己进步,从大体来说是让世界朝向善的方面前进。因此有“然命虽由天生,却由我使”之言。

学长一介平民,虽无经国济世之责但秉承读书人要有经国济世之志的师门教训,在书中提出“诚信复礼”作为整治现今社会浮夸紊乱的药方。礼,简单地说就是规矩,让人的行为处事有所遵循,借由规章礼节将人内心深处的优雅带出来。例如“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他也指出礼胜于法的地方:“礼,可以正面地造就框框里的和谐,法律不行。礼,可以引导人心悠游自在、优雅自得。”当今的社会以我为出发点,私心自重,自然仁心难现,此时建立诚信最重要,可是如何做到呢?就从言可复开始,社会上不管政府、企业、个人都说话算话,说到做到,没有彼此怀疑,社会自然就和谐。但建维学长紧守不在位不谋政,对于现今社会崇力不崇德的现象,也仅仅提出“‘力’为劣币,‘德’与‘宜’才是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就不只是出问题”的警句,仅仅呈现冰山一角,希冀读者自省,盼用文字唤醒国人,继而恢复我华夏泱泱尊荣。

书评(媒体评论)

看完《论语印心》,望尘莫及之心喟然而起,没有数十年在章句间优游琢磨的功力,是无法写出这些见解的,同时学长又谨遵以经解经的师训来阐扬《论语》。以经解经的优点在不以今人的情境揣度古人之风貌,毕竟古今有数千年的差距,即使饱读史籍欲返古代,重拾当时风情亦不可得,总还是揣测,唯有以孔子之言解释孔子之语,才能得其旨要。

——黄惠株(学妹)

尹老师讲解《论语》注重互动,总是先启发学生自己谈体会和认识(引导大家以经解经),最后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最后抛出的见解往往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现在回想起那段学习的时光,其中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曰“安身立命”,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源点,人生的信心、勇气、快乐皆源于此。一曰“对事负责”,在具体工作中我又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平和,这或许也是学《论语》可以激发智慧的例子。

——张宏图(学生)

当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美国、希望在美国留学工作之时,他却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当我们习惯了数字媒体,刷网页、微博、微信之时,他却时常叮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先秦时诸子的书。他是谁?他就是尹建维先生。为了让更多人焕发力量,唤醒企业和年轻人的社会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尹先生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已过六十之年依旧辛苦创业,同时开展私人讲学,义务教授传统经典的学习、辅助有心者创业和成长。

——何祖辉(学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印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建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19627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141911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27
15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