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静/养生保健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静则藏神”,静中求寿,中国古代养生之道的一个核心理念,“静”的养生理论不仅蕴涵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而且在道家文化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部分,从中医心理卫生的心静篇开始,将“静”的深刻含义浅显生动地讲出来,进而阐述心静、智静、睡静、情静、境静、家静等方面,以及具体静养的内容,并穿插了人的晶体智力、东坡静观挫折、患病死寐复生、名医长寿要诀、药王百岁著述、寿星养生方法、老人百岁的体会等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办法,比如:调气、制怒、益智、散步、兴趣、弹琴、弈棋、书画、养性、娱乐修炼、齐家等具体的介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平常人的心理保健,用静的养生哲学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书的编写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实用性、科普性、启发性、可读性。本书适合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希望能对读者身心健康的增强起到较大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医心理卫生的心静篇开始,将“静”的深刻含义浅显生动地讲出来,进而阐述心静、智静、睡静、情静、境静、家静等方面,以及具体静养的内容,并穿插了人的晶体智力、东坡静观挫折、患病死寐复生、名医长寿要诀、药王百岁著述、寿星养生方法、老人百岁的体会等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办法,比如:调气、制怒、益智、散步、兴趣、弹琴、弈棋、书画、养性、娱乐修炼、齐家等具体的介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平常人的心理保健,用静的养生哲学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目录

上篇

 1.心静篇

(1)死寂的安静可以疗病

(2)养生不等于养身

(3)静为养心调神的第一道功夫

 静才利于守神

 性情是静养之本

 定志

 正心

(4)静养心神的法宝——恬淡虚无

(5)中医心理健康

 精神内守

 和畅情志

 爱养神明

 陶冶心性

 闲情静坐

(6)静安则精气神自生

(7)静养中平淡地长寿

 2.静智篇

(1)沉静中结晶出智慧

(2)老马识途言智慧

(3)提高老年人的晶体智力

 志存高远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延缓衰老

 提升价值观

(4)什么是“水智火愚”

(5)淡泊明志守虚无

 3.睡静篇

(1)夜静“合欢树”导睡

(2)阴阳睡眠以“静”制“动”

(3)帮助睡眠的方法

 卧祝法及简单导眠法

 内养静心导眠法

 意守导眠法

 穴位按摩导眠法

(4)老年人睡眠——流静水深,人静心深

中篇

 4.情静篇

(1)比较高寿与低寿医家论七情

(2)以理调情,以静安志

(3)情志所伤怒为先

(4)“患恨”导引制“怒”法

(5)心静安和寿自增

 5.境静篇

(1)境归自然

 静则藏神

 景观对心理的作用

 顺四时调神养生

(2)清静无为一道家养生之本

(3)自然治疗自然愈

 6.家静篇

(1)夫妻和睦静增寿

(2)矛盾重重失安和

 模范·家庭·代沟

(3)岁入金秋何时安

 第二青春渡舟过

(4)天伦之乐安康和

 结婚比独身利于长寿

下篇

 7.雅兴与静篇

(1)古人雅兴大观

(2)娱乐情趣宜中庸

(3)琴以闲素心——四雅趣之一

(4)弈棋静胜躁——四雅之二

(5)静中求动书者寿——四雅之三

(6)画家长寿画疗病——四雅之四

(7)舒畅情志静坐为第一法

 8.调气与静篇

(1)苏东坡静养之道

(2)益智保健手法

 夹腿搓手法

 按压十宣法

 指刮手背法

 十指交搓法

 横捏手掌法

 指抱空球法

(3)益智保健头法

 通督脉法

 通任脉法

 鸣天鼓法

 疏风池法

 揉按太阳法

 通七窍法

(4)益智保健足法

 脚掌压趾法

 脚弓开蹬法

 踝抵涌泉法

 按压十趾法

 按压踝侧法

 脚翘蹬点法

(5)益智升降保健法

 益智升降方法

 益智升降保健法通例

 益智保健法作用分析

 9.老年与静篇

(1)老年人的性格由动而静的分析

 内守静和利于长寿

(2)花甲老人心宜平

 隐退说与活动说

(3)苏东坡笑对人生,静观事变

 乐观才子苏东坡

(4)缓动缓静养生法则

 消除疲劳

 安定情绪

 增加腿力

 提高智力

 帮助消化

 散步安眠

 祛病延年

 10.天年与静篇

(1)天年静中求

(2)人生七十古来稀

(3)名医长寿与帝王短命

(4)静养三宝——精、气、神

 清静以聚精

 宁静以养神

 静养精神,通天年

(5)百岁老人养精髓

(6)药王百岁能著述

试读章节

中医是养生的医学,长寿的医学,保健的医学。中医学作为有东方特色的保健与治疗科学,对个人而言也是一种调病之术,长寿之术,养生之术。尤其讲究心理健康,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静是养心调神重要的形式、载体和条件,可以说中医养生的第一道功夫在“静”,就是说东方养生文化集中表现在以静养为主导的方面。这种养生思想的背景是老子的道家哲学。道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

道家创始人老子,善于清静养生,作为百岁老人,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崇高精神境界,要静心以养,摒弃一切欲念杂念,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要求,去追求恬淡闲适、平和安静、洒脱超然的心境。庄子也认为,人的生存只不过是世界纷繁现象的一种,生老病死不过是人生必经的程序,与世界的万物相同。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就说道:“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生死的变化而欢喜或悲伤,提倡养生要清静无为,重视精神修养,以使内心无所欲求,保持良好的精神境界。静作为中医养心调神基本背景,是心理保健的第一道功夫,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练就:

静才利于守神

古人云:“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静坐养神,摒除杂念,气顺心平,呼吸自然,使心不妄动,神归其宅,回到孩童心境,这可以通过导引吐纳与诚心静默之法,达到人静境界。这时身体安静,肌肉松弛,精神集中,万虑俱寂,真气循行,随意来复,心身处于完全舒适状态。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定而后能静”,“养浩然之气”,《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道家所谓的“内观”、“意守丹田”,佛家所谓“禅定”等功夫,使气血畅旺,体健病除,抗老延年。这样就可同上古真人一样“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性情是静养之本

东方文化也提倡养性,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性同养心调神。这里说的性是指性情,性格而言,为狭义的性。中医非常重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协调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提出“百病始于气”的观点,认为“五志为心所使”,在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君主。因此要求“善养此心”,则“意志和,精神定,辱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安宁,雅亦安从耐我何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所以古代养生家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据调查,八十岁以上的老人,96%的长寿者是乐观的。他们性情温和,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富有人性乐趣。近代养生家丁福保对乐观者长寿谈得更具体,他在《丁福保训》中说:“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喜,悲哀最伤人,而欢笑最宜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经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

定志

东方文化也有定志说法,志向和意志的培养是静养心神的又一要点。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一直到老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要热爱人类社会,有所追求,协调人际关系,才能情志安定,矢志前进。《孟子·公孙丑上》日:“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这里“志”相当于情感。像这类通过意志和志向调节外环境,协调阴阳,尤其是调节思想情志达到养生的目的,在中医学中是很重要的思想。所以老人必须定志,有理想和信念,有坚强的意志,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囿于个人小天地之中悲伤苦恼,郁闷不乐。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抱负和志向,继续为国家前途、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才有意义,生活才有价值。人的一生勤劳、勇敢、坚强、奋斗,才有助于长寿。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追求,就有乐观的情绪,一生乐观的人即使到了暮年,仍会充满青春气息,“满目青山夕照明”。

正心

静心养生,必要正心,就是正确的思虑以养神,孔子把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基础,并指出“忿嚏”,“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人处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都能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情志、情绪等发生变化。正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方面通过自我控制来减少或摈弃外界对自己的心理干扰;另一方面用自我反省来检查自己身体内部何处不适,思想、情绪有哪些过于偏激或过于抑郁之处,从而自我调整,放松紧张状态,保持心平气和,则得其正。所以《养生训》上说过,“养生之术,宜先养心,息怒寡欲,使心气平和”。P3-4

序言

“静则藏神”,静中求寿,中国古代养生之道的一个核心理念,“静”的养生理论不仅蕴涵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而且在道家文化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部分,从中医心理卫生的心静篇开始,将“静”的深刻含义浅显生动地讲出来,进而阐述心静、智静、睡静、情静、境静、家静等方面,以及具体静养的内容,并穿插了人的晶体智力、东坡静观挫折、患病死寐复生、名医长寿要诀、药王百岁著述、寿星养生方法、老人百岁的体会等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办法,比如:调气、制怒、益智、散步、兴趣、弹琴、弈棋、书画、养性、娱乐修炼、齐家等具体的介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平常人的心理保健,用静的养生哲学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书的编写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实用性、科普性、启发性、可读性。

本书适合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希望能对读者身心健康的增强起到较大作用。

王米渠

2010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静/养生保健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米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7136938
开本 16开
页数 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1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12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