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则藏神”,静中求寿,中国古代养生之道的一个核心理念,“静”的养生理论不仅蕴涵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而且在道家文化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部分,从中医心理卫生的心静篇开始,将“静”的深刻含义浅显生动地讲出来,进而阐述心静、智静、睡静、情静、境静、家静等方面,以及具体静养的内容,并穿插了人的晶体智力、东坡静观挫折、患病死寐复生、名医长寿要诀、药王百岁著述、寿星养生方法、老人百岁的体会等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办法,比如:调气、制怒、益智、散步、兴趣、弹琴、弈棋、书画、养性、娱乐修炼、齐家等具体的介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平常人的心理保健,用静的养生哲学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书的编写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实用性、科普性、启发性、可读性。本书适合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希望能对读者身心健康的增强起到较大作用。
本书从中医心理卫生的心静篇开始,将“静”的深刻含义浅显生动地讲出来,进而阐述心静、智静、睡静、情静、境静、家静等方面,以及具体静养的内容,并穿插了人的晶体智力、东坡静观挫折、患病死寐复生、名医长寿要诀、药王百岁著述、寿星养生方法、老人百岁的体会等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办法,比如:调气、制怒、益智、散步、兴趣、弹琴、弈棋、书画、养性、娱乐修炼、齐家等具体的介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平常人的心理保健,用静的养生哲学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是养生的医学,长寿的医学,保健的医学。中医学作为有东方特色的保健与治疗科学,对个人而言也是一种调病之术,长寿之术,养生之术。尤其讲究心理健康,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静是养心调神重要的形式、载体和条件,可以说中医养生的第一道功夫在“静”,就是说东方养生文化集中表现在以静养为主导的方面。这种养生思想的背景是老子的道家哲学。道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
道家创始人老子,善于清静养生,作为百岁老人,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崇高精神境界,要静心以养,摒弃一切欲念杂念,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要求,去追求恬淡闲适、平和安静、洒脱超然的心境。庄子也认为,人的生存只不过是世界纷繁现象的一种,生老病死不过是人生必经的程序,与世界的万物相同。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就说道:“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生死的变化而欢喜或悲伤,提倡养生要清静无为,重视精神修养,以使内心无所欲求,保持良好的精神境界。静作为中医养心调神基本背景,是心理保健的第一道功夫,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练就:
静才利于守神
古人云:“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静坐养神,摒除杂念,气顺心平,呼吸自然,使心不妄动,神归其宅,回到孩童心境,这可以通过导引吐纳与诚心静默之法,达到人静境界。这时身体安静,肌肉松弛,精神集中,万虑俱寂,真气循行,随意来复,心身处于完全舒适状态。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定而后能静”,“养浩然之气”,《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道家所谓的“内观”、“意守丹田”,佛家所谓“禅定”等功夫,使气血畅旺,体健病除,抗老延年。这样就可同上古真人一样“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性情是静养之本
东方文化也提倡养性,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性同养心调神。这里说的性是指性情,性格而言,为狭义的性。中医非常重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协调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提出“百病始于气”的观点,认为“五志为心所使”,在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君主。因此要求“善养此心”,则“意志和,精神定,辱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安宁,雅亦安从耐我何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所以古代养生家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据调查,八十岁以上的老人,96%的长寿者是乐观的。他们性情温和,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富有人性乐趣。近代养生家丁福保对乐观者长寿谈得更具体,他在《丁福保训》中说:“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喜,悲哀最伤人,而欢笑最宜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经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
定志
东方文化也有定志说法,志向和意志的培养是静养心神的又一要点。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一直到老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要热爱人类社会,有所追求,协调人际关系,才能情志安定,矢志前进。《孟子·公孙丑上》日:“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这里“志”相当于情感。像这类通过意志和志向调节外环境,协调阴阳,尤其是调节思想情志达到养生的目的,在中医学中是很重要的思想。所以老人必须定志,有理想和信念,有坚强的意志,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囿于个人小天地之中悲伤苦恼,郁闷不乐。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抱负和志向,继续为国家前途、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才有意义,生活才有价值。人的一生勤劳、勇敢、坚强、奋斗,才有助于长寿。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追求,就有乐观的情绪,一生乐观的人即使到了暮年,仍会充满青春气息,“满目青山夕照明”。
正心
静心养生,必要正心,就是正确的思虑以养神,孔子把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基础,并指出“忿嚏”,“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人处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都能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情志、情绪等发生变化。正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方面通过自我控制来减少或摈弃外界对自己的心理干扰;另一方面用自我反省来检查自己身体内部何处不适,思想、情绪有哪些过于偏激或过于抑郁之处,从而自我调整,放松紧张状态,保持心平气和,则得其正。所以《养生训》上说过,“养生之术,宜先养心,息怒寡欲,使心气平和”。P3-4
“静则藏神”,静中求寿,中国古代养生之道的一个核心理念,“静”的养生理论不仅蕴涵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而且在道家文化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部分,从中医心理卫生的心静篇开始,将“静”的深刻含义浅显生动地讲出来,进而阐述心静、智静、睡静、情静、境静、家静等方面,以及具体静养的内容,并穿插了人的晶体智力、东坡静观挫折、患病死寐复生、名医长寿要诀、药王百岁著述、寿星养生方法、老人百岁的体会等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具体的养生办法,比如:调气、制怒、益智、散步、兴趣、弹琴、弈棋、书画、养性、娱乐修炼、齐家等具体的介绍。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平常人的心理保健,用静的养生哲学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书的编写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实用性、科普性、启发性、可读性。
本书适合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希望能对读者身心健康的增强起到较大作用。
王米渠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