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之美(法国作家随笔集)/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外国文学名著文库之以。该书收录了法国三十位作家的随笔作品。这些作品有的细腻、温情,有的雍容、徐缓,有的流畅、明快,有的则长于哲理的思考。读罢这些文章,不禁让人惊叹语言、文字之巨大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法国三十位作家的随笔作品。这些作家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笔写出了最美妙的文章。这些作品有的细腻、温情,有的雍容、徐缓,有的流畅、明快,有的则长于哲理的思考。读罢这些文章,不禁让人惊叹语言、文字之巨大魅力。

目录

法国散文的千年画卷/1

盖·德·巴尔扎克/1

盖·德·巴尔扎克致夏泼兰/2

本雅明·贡斯当/3

论书报审查/4

斯丹达尔/11

《米兰,那不勒斯,罗马》选/12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9

西班牙书简:斗牛/20

西班牙来信:隆蒂诺的故事/29

托克维尔/35

《旅英散记》三则/36

杰拉尔·德·奈瓦尔/41

登金字塔/42

歌德故居/44

夏尔·波德莱尔/47

论酒与印度大麻/48

勒南/65

在雅典卫城上的祈祷/66

斯台芬·马拉梅/75

艺术的异端:为所有人的艺术/76

法朗士/81

《友人之书》节录/82

若利斯·卡尔·于斯芒斯/89

论玩票/90

勒米·德·古尔蒙/93

海之美/94

儒勒·列那尔/97

一次日出/98

阿兰/101

眼镜/102

谈判的艺术/103

红颏/105

治于人者的计谋/107

列昂一世/108

国庆节/109

爱存在着的东西/110

常春藤的叶子/111

邮差/112

内心的治理/113

君主制的教育/114

牧月/115

留声机/117

赞美词/1 18

达尔文的魅力/119

别人的痛苦/120

旅行者/12l

雨下/122

首饰/124

保尔·瓦莱里/127

精神的危机/128

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135

诘难/136

瓦勒里·拉博/139

慢/140

加斯东·巴什拉尔/147

白睡莲或夏日黎明的惊奇/148

安德烈·莫洛亚/151

耄耋之年/152

保尔·莫朗/161

赞中庸的园林/162

亨利·米庸·德·蒙太朗/165

胜者为败者立像?/166

安德烈·马尔罗/169

希腊礼赞/170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75

毛皮兽/176

谁知道兽的灵魂是下入地呢?/177

让一保尔·萨特/183

答加缪书/184

阿尔贝·加缪/207

《反与正》序/208

是与否之间/216

反与正/222

蒂巴萨的婚礼/225

杰米拉的风/230

巴旦杏树/234

普罗米修斯在地狱/236

海伦的放逐/239

谜/243

重返蒂巴萨/248

瑞典演说/254

于连·格拉克/273

《首字花饰集》选/274

让一路易·居尔蒂斯/277

机器人小说/278

米歇尔·图尼埃/289

飞翔的吸血蝠/290

布陶/303

主人/304

勒·克莱齐奥/307

《大地之未知者》节录/308

试读章节

《大地之未知者》节录

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在光的中心,它像盐像玻璃一样闪亮,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它是大地表面致密的一块,是一个隆凸,没有一种活的东西能像它一样。人们可以给它一个名字,如埃布吕斯,或者库赫一伊一巴巴。人们可以谈论它,讲述它的故事,探索它的起源,说说住在它上面的人。人们可以计算它的体积,研究它的构成,它的演变。然而这一切又能如何昵?它还是它,不动,不听,不应。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几千公里吧,或者扔进大海。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人炸药,按下起爆装置。然而按起爆装置的手始终是离得远远的,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它还在那儿,继续在那儿。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举起它那巨石嶙峋的大块向着天空,就这样,不费一点儿力气,没有一点儿道理,因为它就是它,绝对地是它,自由而强大,空气和水的领域中的一个固体。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木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重要的不是声音,不是汽车在城市的小路上奔驰,不是古老的无花果树枝条上一群群的蚜虫;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

人们看啊,看啊,总是看不够。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轮子所能及的了: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它是多么稳定啊!在它周围,一切都踉踉跄跄,举步迟疑、消融、变化。人的腿是软的,胳膊没了力气,颈项弯曲如橡胶;然而它,它是石头做成,巨大、沉重,屹立在大陆的基石上,在宽阔的背上驮着大气层。

有时,它是无情的,粗暴的,它那尖利的棱角,伤人的绝壁,陡峭的悬崖有鸟儿碰死。太阳在它上面闪光,遍及它的全身,照亮斑斑白垩、石膏、胶结物的悬崖。这时,它是那样地大,占满了整个空间,低处的土地朦朦胧胧,蓝黑色的天空,缓缓地围着它旋转,仿佛大海围着岛屿一样画出了许多同心的圆。它像一个国家那样大,广阔得要几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顶,小群小群黑色昆虫沿着一道道石槽爬行。它像一个行星那样大,从大地的深处直达天的最高处,整整的一块,石头像冰冷的火焰进射,而且从不坠落。

它是那样地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它像一座冰山一样巨大、寒冷,在凝视着它的光中炫人眼目。一切都冲向它,像铁屑受到磁石的吸引。沿着路一样笔直的目光,人向着它坠落,而它,是直立的巨大,是物质的巨大。

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风在石罅中穿过,古怪地哼着歌儿,隐蔽的溪流发出很温柔的声响。一切都来自它,空气、水、土、火。甚至云也生自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绝壁之间。它们冉冉如火山的烟气。

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臀部、腰肢、乳房和肩膀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或者当城市和道路像人被困在房子里一样被烟气笼罩的时候,山也远去了。它在拒绝中睡着,裹着沉寂和冷漠。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谁敢靠近它?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人们可以用脸上的皮肤感知到,而你则瑟瑟地抖起来。这时,没有人能发现它。

飞机在云的后面飞过,没有人看见。海天一色,太阳已远,于是目光模糊了,没有什么再发亮了。慢慢地,慢慢地,夜来了。这几天它来得更早了,带着蝙蝠走出所有的洞穴。

这一切过去了,到来了,散走了,周而复始。山是这样美,然而没有注视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般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P308-311

序言

法国散文的千年画卷

和其他国家一样,法国的散文的成熟也在韵文之后。公元八四二年,《斯特拉斯堡誓言》问世,这是第一份用法语的前身罗曼语写成的文件,然而它只是一份法律文件。第一部法国文学的作品,则要说是公元八七八年之后不久出现的《圣女厄拉里唱词》,但那是一部供吟唱的韵文。法国具有文学性的散文要以维尔阿杜安的编年史为其肇始,时在十二世纪中叶。他和儒安维尔、福华萨、柯米纳并称“四大家”,可是柯米纳去世的时候已是一五一一年了,这就是说,从维尔阿杜安到柯米纳,中间过了三百年。人们通常将法国语言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法语、中古法语和现代法语,十三世纪末还是古法语,中古法语直到十六世纪,到了一五oo年才开始渐渐地形成现代法语。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编年史、回忆录和日记,虽然也初具准确、明晰的特点,甚至也不乏优雅和细节上的生动,但是毕竟由于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而造成了名词过多,从而句子显得笨重、拖沓。所谓编年史,不过是当时一些重大事件的参加者的亲见亲闻,并不具备现代史家所应有的客观性和批判性。文章应该具备严格的逻辑性,这在十七世纪才成为一条不能违反的规则。所以,法国散文选以蒙田开始,一是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二是为了说明法国的散文直到蒙田方才成熟或开始走上成熟的道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而又不是小说戏剧、篇幅较短、相对独立或多少具有文学性的一类文字。

蒙田生于一五三三年,卒于一五九二年,正当十六世纪后半叶,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思想开放,视野宏阔,胸襟博大,对世间的万物都有极大的兴趣。新大陆的发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知道还有别的世界和文明存在,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但是法国人和而不同,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在新世界,而在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著作,试图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智慧。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翻译应运而生,大量希腊罗马时代的文人学者的著作开始流传民间。雅克·拉米欧的翻译,特别是《希腊罗马名人传》有极大的影响,给法国带来了人们在古代文学中寻求的精华。蒙田说得好:“我觉得有理由在所有的法国作家中把荣誉归于雅克·拉米欧,他不仅有语言上的朴素和纯正,在这方面他超过了所有的人,不仅在如此长期的工作中始终不渝,也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的博大精深……而我尤其要感谢他的,是他善于选择一本如此相称、如此及时的书献给他的国家。”他的《随笔集》就是一部语言朴素纯正、学识博大精深的作品,更兼有思想和形象、事物和色彩的紧密结合。“随笔”一词法文作l’essai,是蒙田首创,可以说是随手写下个人的经验,具有写作上的随意性和内容上的深刻性相结合的特点。他生活在事物的可感的形式之中,他的思想和感动无不起于形象的变化。他说:“无论哪一只手发现了真理,我都欢迎它,抚摩它……无论我从多么远的地方看见它走近,我都向它伸出折服的手臂。”他的思想永远都是活泼的,丰满的,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色彩。蒙田的随笔有随意性,但他的随意性是有意为之,并非率尔操觚,不假思索。他有一种风度,一种潇洒的风度;他有一种步伐,一种任性的步伐。他常常打断思想的线索,然而,正如他所说:“是不专心的读者丢了主题,不是我。”读他的文章,有如看一道风景,左边一座山,右边一条河,前面一排树,后面一坡草,分开来看是山河树草,合起来看是一片完整的风光。这当中有一种关系,一种前后左右适当配置的关系。我们读蒙田,最好是跟着他,跟着他不容易,但是跟着他就有好的风景可看。他的散文像谈话一样亲切随意,但是译作“絮语散文”却不正确,因为它虽然有枝有蔓却并不絮叨。他谈自己,但是他通过谈自己而谈到了人类和世界。他在法语世界中第一次把笔锋转向了个人,也第一次树立了一种随笔的典范:围绕着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拉来古人的言论作为支撑,循循善诱,侃侃而谈,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一种涉及全人类的结论。他像蜜蜂一样,广采众花酿成自己的蜜,所以,蒙田就是蒙田,不是斯多葛主义者蒙田,不是怀疑论者蒙田,不是伊壁鸠鲁主义者蒙田。读者在《随笔集》中找到的,不是一个圣人或导师,而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寻找智慧的人。如果他找到了的话,那么这种智慧是一种人人可及的智慧。总之,蒙田创造了“随笔”这种体裁,他也创造了一种散文的风格。

十七世纪是绝对君权的时代,是古典主义的时代,是市民权利大发展的时代,是“理性”、“秩序”、“规矩”的时代,也是一个由极盛而衰败、走向启蒙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格理想是“正人君子”:博学而不卖弄,高雅而不造作,高尚而不乏味,勇敢而不夸口,审慎,节制,周到,具有一种只能在非常文明、纪律的社会中才能形成的雅致。古典主义的作家是一个为正人君子写作的正人君子,他清楚自己的才能,但是他从不张扬自己的骄傲,从不炫耀内在的自我;他对一切有关正人君子的问题感兴趣,但是他以被视为专家为耻,从不以预言家和先知自居。笛卡儿提出了他的方法的原则:“第一,我明显地认识到是真的事物我才当做是真的;也就是说,小心地避免武断和偏见,在判断上只理解如此清晰地、如此明确地呈现于我的精神上以至于我没有任何机会怀疑的事物。第二,把我要研究的困难尽可能地、更好地解决所要求的那样分成小的部分。第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事物开始,分阶段地把我的思想引向对于最复杂的事物的认识,甚至设想出不是自然地前后相续的阶段。第四,一个一个地计算,全面地回顾,不遗漏任何因素。”他的方法虽然是“发现真理的方法”,但是对于法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至今法国人仍称自己为“笛卡儿主义者”,仍然把“清晰”作为文章的首要因素。白笛卡儿以后,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文字的表现都遵循着“理性的首要性”的原则,源自十六世纪的乐观、狂放、征服的热情也因蒙田的没有幻想的智慧而得到遏止,激情受制于理性,人的伟大换了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盖·德·巴尔扎克删繁就简,使法国散文的语句变得轻快,他叙述乡间隐居生活的简短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纯净自如。塞维尼夫人用她充满感情的书信有节制地透露出她的生活和性格,也使她的书信成为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一幅图画。博叙埃的布道词把雄辩建立在人心的考察和严格的逻辑之上,悼词如黄钟大吕,死者的音容笑貌在心理上和行动中复活,他重在用基督教的信条打动听者和读者的心灵。拉布吕耶尔是由盛转衰时期的一位散文家,他的《品格论》是一部集细密的观察、写实的描绘、辛辣的讽刺与别致的场景于一身的风俗画。他极其讲究个人的风格,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语汇,使《品格论》成为一部不同于古典主义的简洁的现代作品。这个时期最大的散文家是布莱兹·帕斯卡尔,他的《给外省人的信》共有十八封,匿名发表,站在冉森派的立场反对耶稣会士,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激情、雄辩、讽刺,无所不用其极,使这部作品成为法国散文的一大精品。他的《思想录》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汇集了他的一些完整的论述和片断的思绪,但是影响更为深远。他的“说服的艺术”旨在通过使人(不信神的人)愉悦来传达他的思想,把法国的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帕斯卡尔是一个学者,本来相信只有通过证据才能说服人们去理解,但是他面对的是普通读者(普通的正人君子),他们不能接受严密的如数学般精确的证明。“必须爱才能认识”,“说服的艺术既在于使人愉悦,又在于使人相信”,“心灵有它自己的道理,而理性却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帕斯卡尔采取了一种“更困难、更微妙、更有用和更值得赞叹”的方式以达到说服的目的,而愉悦跟证明一样有许多规则,更加细腻,更加复杂,和人心一样。思想不能强加于人,必须像僭越者一样巧妙地进入人心,犹如一条顺水而下的船。应该尊重人的自尊心,令其自己发现真理而不是强迫它接受。男人和女人,穷人和富人,各有不同的乐趣,理应区别对待。一切都要促使思想直接地、明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必须反对咬文嚼字,反对卖弄学问,反对虚假的雄辩,从而提倡一种自然的风格。“自然”并非不讲究,作家的力量和独特性正在于他讲究如何自然地运用所有的手段来使他的思想更加清晰,更加动人,也更加有效。他因此而善于运用确切的词汇,正确地使用迂回的说法,知道选择词和词的顺序,故意地使用重复的词语,等等,总之是要“把球打到准确的位置上去”。帕斯卡尔的“说服的艺术”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十八世纪的作家对他的思想有所非议,指责他唤醒了我们的“形而上的不安”和使我们“对自己的存在产生厌恶”,但是对他的“说服的艺术”却交口称赞,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留下痕迹,更何况十九世纪的浪漫又恢复了对他的崇拜。总之,十七世纪虽然也有思想的对立和运动,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是“稳定”与“和谐”:作家与他的对象,艺术的伟大与王朝的伟大,思想及其表现,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和谐,其实是一种等级严明的秩序,正如安德烈·纪德所说:“古典主义的极致当然不是取消个人(我差不多要说正相反),而是个人的服从,是词服从于句,句服从于页,页服从于作品。这是明白地显示一种等级。”这也是人们对十七世纪法国散文的总的印象,但是十七世纪是一个盛极而衰的世纪,古典主义的和谐很快就迎来了启蒙主义的浪潮,文风亦随之而大变。

十八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社会解体,风纪松弛,沙龙、咖啡馆和从英国引进的俱乐部取代了宫廷,成为舆论的中心。以十七世纪古今之争为肇始,思想、观念、制度的争论覆盖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伟大世纪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巍峨建筑被“欧洲意识的危机”所撼动,传统的、神学的和形而上的权威被抛弃,涉及人类命运和社会组织的一系列根本概念都经受了批判性的重新审查。对于人类理性有着完全的信任,对于进步有着乐观的信仰,一种哲学精神准备着解决所有的问题。其象征是编纂《百科全书》,传播光明,打击无知和专制,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法国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文明,如此精细的生活的艺术,在文学、艺术、时装和精神上都为全欧洲提供了榜样,也宽宏大量地吸收外夹的影响。在十八世纪的前半叶,她还在哲学的理性主义统治下,到了十八世纪的后半叶,已经有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了。总之,这个时代的文学是一种战斗的文学,是为了一种信仰而批判一种信仰的意识形态的文学。孟德斯鸠是这个世纪上半叶的代表人物,既知道如何管理他的财产,又能够进行冷静的哲学思考,对理性和真理有着巨大的热情,又对个人有着深刻的尊重。他也许缺乏大范围的综合能力,但是他拥有人类智力的所有的形式。他的思想是清晰的、坚实的、深刻的、光彩照人的。他对思想的运用和原则的发现感到一种近乎抒情的喜悦,向读者传达一种纯粹理性的诗意。如果说他的《波斯人信札》还表现出某种怀疑主义甚至犬儒主义的话,那么到了晚年,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表现出更多的宽容、理解和乐观。他是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中最公正最深刻的思想家。他极其看重思想的严格的、给人印象深刻的表达,句法丰富,用形象化解抽象带给人的枯燥。《波斯人信札》的机智、风趣和讽刺,《罗马盛衰原因论》的庄严的口吻和古典的修辞,《论法的精神》的至简至淳的文笔和至清至密的逻辑,都表现出一种相当完整的文学天才,使他成为从斯达尔夫人到夏多布里昂的一大批作家的精神导师。伏尔泰的一生是一个战斗的泛神论者的一生,他尝过铁窗滋味,受过政府的通缉,当过国王的导师,与全欧洲的著名人士通信,晚年他把隐居地费尔奈变成了欧洲智慧的发源地。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的著作,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上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但是他最擅长的是哲理小说和包括随笔在内的各种散文作品。他是机智的,嘲讽的,细腻而轻灵,狡黠而准确,但是,他最有名的是笑,那是一种挖苦人的咯咯的笑,是一种表露在眼神和嘴角里的笑,是一种隐藏在短小清晰的句子里的笑。他笑人类由于狂热而做出的种种趋向于绝对的行动,他笑人类由于自负而产生的种种扭曲自然、妄图回答所有问题的狂妄之举,他笑他的对手的错误,他也笑自己的荒谬,总之,他以哲学家的笑引起了读者的笑。他摧毁了许多,他也为社会的改革建设了许多。歌德说得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卢梭是一个自学者,是一个爱他和恨他都趋向于极端的人。他的童年是在无拘无束、缺少母亲(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的疼爱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很早即开始流浪,直到二十岁才想到要弥补知识上的缺欠。他做过音乐教师、仆人、秘书等,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徒步旅行,是在大自然中冥想。他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他在他的成名作《论科学和艺术》中就把矛头对准了当代社会。他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反叛,都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进程。在文学上他的主要贡献是启发了浪漫主义,使文学的表现进入抒发个人感情和描绘自然风光的新境界。他的《漫步遐想录》是他最真诚的作品,亲切、透明,像湖边的丛林一样安详静谧。他个人的坎坷(现实的和梦想的)、优美的大自然、平静中的哲理思考和火一样的情感涌动,都在富有乐感的语句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第一个发现并确立了法国散文的音乐性。狄德罗只比卢梭小一岁,曾经是他的挚友,后来被他列为迫害他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个极其充满活力的人,他的作品就像一座原始森林:丰富,茂密,像生活本身一样矛盾。他总是满怀着热情随时传播着他的思想、印象、假想和预言,他本人也经常被理性和感觉撕扯着。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从理性向本能和激情的崇拜转化的时代。狄德罗对这种内在的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思想几乎总是可感的和抒情的,他的情感也总是最后表现为某种思想。他不是凭技巧写作,他的表达几乎全凭着激情,以思想连接主题,具有一种与严格的写作格格不入的独特性。他担任了《百科全书》的主编,是“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的领袖,他的著作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他还写有剧本、小说等,并且是名为“沙龙”的法国艺术评论的创始人。总之,十八世纪的法国散文担当着传播光明和知识的使命,由于理性向情感的转换,它又开辟了浪漫主义的道路,展示了十九世纪的散文的个性张扬的方向。

十九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第一个世纪。它不像以往的世纪,可以用“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启蒙”等字样加以概括,而是思潮更迭,运动频仍,给人的印象是复杂、丰富和多样。它在一百年间,先后建立过七个不同的政治制度,革命与反动、共和与王政、成功与失败,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种极不稳定的面貌。许多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行动参与了政治斗争,自由主义进一步普遍化,不同面目的社会主义也纷纷登场。在许多国家看来,法国是革命的摇篮,是自由的祖国。在文学上,这个世纪有三大流派相继出现,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代表了三种对人对世界的独特的看法,但是,三种流派的流行在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夏多布里昂在人们面前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他的《基督教真谛》以细腻的景物描写突现出人的感觉和想象,其中的《阿达拉》和《勒内》则更以恢弘的气势和哀婉的情绪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散文创作在《墓中回忆录》中达到了巅峰,同时也为法国散文树起了一座丰碑。疾徐有致,是他的句子的节奏;高亢响亮,是他的词语的特征;写景力求深广,达情则不避微细;总之,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具有大河奔涌的宏阔气势,同时也在雍容中透出讥刺的锋芒。他是在浪漫主义的激情中保持冷静的一位作家,他有着古典主义的均衡感。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雨果在散文上也颇有成就,其《亲见录》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伟大诗人的胸怀,目光敏锐,激情澎湃,于浪漫主义的情感中蕴涵着现实主义的冷静。他还有大量的游记作品,呈现出一个认真、准确、快活和用笔迅捷的雨果。梅里美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惯于在浓烈的地方色彩中选摔鲜为人知的场景,出之以有节制的但不乏讥刺的手笔,呈现出流畅明快的特点。托克维尔是一位政治家,其游记重在政治的考察、敏锐的眼光、批判的力度,间或有一丝调侃和幽默,造就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体。奈瓦尔的散文以《东方游记》最为著名,其特点是个人的观感与对异地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紧密结合,向读者展示出一幅色彩浓烈的画卷。戈蒂耶是一位语言大师,其游记的笔触是细腻的、委婉的,所见的对象的明暗凹凸都能如蚀刻师一样深浅有致地表现出来。福楼拜对文字的讲究是有名的,他的书信不仅在对文学的探讨上有独到的见解,在对文字之美的追求上所下的工夫也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其节奏的疾徐,声音的清浊,用词的准确,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波德莱尔的散文以明晰爽快见长,不见一丝虚伪。他的画论和文论见解的深刻和结论的斩截自不待言,就其语言的运用来说,也是清新可喜的,间有抒情和描绘,读来毫不枯燥。他的长篇散文虽属论说性质,但皆从“我”的实际经验出发,写来庄谐并举,滔滔汩汩,绝无学究气。勒南号称“十九世纪最有才情的人”,即便在他的历史与理论著作中,也不失作为深受浪漫主义熏陶的散文家的本色。他的作品往往是理与情的结合,于理,他注重实证;于情,他力主真挚。他的特色是自然淳朴,从容优美,但也不乏激情的流露。法国十九世纪致力于随笔的学者不少,法布尔可以说是其中的翘楚,他的《昆虫记》洋洋十巨册(一说十一巨册),观察细腻准确,文笔精练自然。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使这一部学术著作成为富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真诚的作品表明了作者有一颗真诚的心。都德的风格是清雅柔和的,在微温的讽刺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法朗士的语言明晰典雅,极善讽刺,以鲜明的形象表达强烈的爱憎。莫泊桑一向以水一样的清澈著称,但是,清澈中亦有鱼龙变幻般的复杂,他的散文间有剑拔弩张的愤激。古尔蒙是一位象征主义的批评家,其文明丽隽永,意味深长。巴莱斯的文章气势磅礴,往往在历史的遗迹中讴歌力、美和死亡。列那尔则字简句约,于亲切中见出深刻,于讽喻中见出哲理。总之,十九世纪的散文名家大家辈出,其丰饶多姿的态势在二十世纪仍有回响。

二十世纪是我们的世纪,而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世纪的门口。回首一个世纪的历程,我们发现,二十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的世纪。它是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尼采哲学起了很大作用的世纪,它是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纪,它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并引起人们种种思索的世纪,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民族革命和绿色革命的世纪,它是电影诞生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世纪,它是出现计算机并引起思维变革的世纪,它也是主义丛生、忧患焦虑的世纪。在法国,德莱福斯案件把一个思想上分裂的法国带进了二十世纪,紧接着又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当它还没有完全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又降临到它的头上,这一次它经历了国土分裂、敌人占领的剧痛。战后的法国退居为二等强国,又经历了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多元化进程加剧等重大变革,物质和精神的冲突更加尖锐复杂。在文学上,从未见有这么多的主义和这么多的运动,从未见有那么多的以“反”和“非”作为前缀的文学样式,例如“非诗”、“反戏剧”和“反小说”等。文学和哲学以及其他艺术例如绘画之间的关系,也从未见这么紧密、活跃和复杂。在散文的创作上,二十世纪的作家继承十九世纪的余绪,更见其丰富和多彩。阿兰是一位哲学家,但不是经院式的哲学家,其“闲谈”短小精干,清晰明朗,传达出一种实际的智慧。纪德是散文的大家,用词准确,句法丰富,一切以思想的层次和情感的震颤为准。普鲁斯特的散文合弃了他的小说的长句,不再以模仿时间的流逝和心理时间的往复为能,但是保留了讽刺的才能。瓦莱里对欧洲的文明抱有深深的忧虑,告诫人们进行“精神的锻炼”,以抵御科学对人们精神上的戕害,他的风格是冷静的。科莱特怀着热情和冷静观察着一切生物的活动,表现出一位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温情。拉博通过他诗一样的笔触展现了欧洲的城市,表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思古之幽情。夏尔多纳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孜孜以求的是古典主义的完美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莫洛亚是阿兰的学生,以雍容徐缓的笔调再现了一种现实的智慧和英国式的幽默。莫里亚克自称“写小说的天主教徒”,在一种“回响久远的长歌”中剥离出一颗颗在善与恶中煎熬的灵魂。莫朗是一位外交家,酷爱旅行,写作极富色彩,洋溢着粗野的生命力。季奥诺以描写普罗旺斯的风土人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有一种乡野之风流荡其问。马尔罗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是通过强有力的文字表现出来的,他的风格简洁而充满诗意。尤瑟纳尔的视野是广阔的,长于哲理的思考,作文有男子风。萨特是一个语词的巨量消费者,但是不乏逻辑性,其散文颇雄辩。格拉克语句精练而审慎,极具个性。加缪是一个语言的艺术家,文句简洁而留有想象的空间,于不动声色中藏有一颗心的跳动。居尔蒂斯是仿作的高手,其散文语言纯净,善于讽刺。图尼埃的作品中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而勒·克莱齐奥则以简约的文字表现远离尘世的蛮荒。总之,二十世纪名家辈出,大家则略显不足,散文在十九世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还不能说有质的不同。我们只能说,二十世纪的散文是十九世纪的散文的继续。

总之,法国散文的一千年,有五百年是用在了使这种体裁渐渐成熟上。作为成熟的标志的蒙田散文至今好像还无人超过,后来的散文家只是在其广度上有所作为,而在其描写和叙述的深度上则无出其右。法国散文的特点,我们可以用法朗士的话说:“首先是明晰,其次是明晰,最后还是明晰。”明晰的最初表现是简明扼要,清朗如水,后来,则无论是铺张扬厉,还是汪洋恣肆,还是精巧细腻,还是清丽秀逸,还是瘦硬挺拔,还是冷峻幽迥,最后都要归于明晰。散文发展到现代,繁复者有之,幽深者有之,孤峭者亦有之,然而都取代不了明晰。

这篇文章原是为《世界经典散文新编·法国卷》写的,所以有“法国散文”的说法。散文、随笔往往并称,其问的区别往往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见出,所以把它用作本书的导言也是可以的。

书评(媒体评论)

酒之深沉的快乐啊,谁曾认识你?一个人有悔恨要缓和,有回忆要追念,有痛苦要平复,有空中楼阁要建造,他就要乞求于你,你这隐藏在葡萄藤中的深奥莫测的神。

——【法】夏尔·波德莱尔

年轻的时候,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迫使我去解决我自己的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最高问题,我怀有的是为生活而斗争的人的渴望,而非思辨者的狂放不羁。

——【法】勒南

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

——【法】勒·克莱齐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之美(法国作家随笔集)/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郭宏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4903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