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精)
内容
作者简介
朱晓刚(Jason Joe),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6期学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著名精神分析大师李鸣博士,并在李呜博士指导下,翻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大师GREENSON的经典著作《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一书。上海心理卫生协会成员,上海交通广播电台心理栏目嘉宾。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长期接受国内精神分析大师的案例督导与培训,同时接受法国第七大学精神分析流派LEYDENBACH老师的团体督导。擅长领域:情感、婚姻家庭;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擅长精神分析、精神动力疗法,结合存在人本主义思想,提倡“内省”能力的建设与提升,坚持把最终心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权力交给来访者的理念。
自2009年以来,累计个案咨询1000小时,精神分析课程700小时,个案督导训练200小时。
曾任某著名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经理,讲授精神分析、动力心理治疗、客体关系、情绪压力管理、TA有效沟通、团队管理和亲子教育等课程。
书评(媒体评论)
在《精神分析的技术与
实践》(第一卷)这本极具
价值的书中,拉尔夫·格林
森凭借他众所周知的渊博学
识,探讨了一些精神分析最
基本的主题,例如移情、阻
抗和分析过程。非常遗憾的
是,这位来自洛杉矶的伟大
分析师在完成第二卷前就去
世了。
——霍拉西奥·艾切戈扬
(R. Horacio Etchegoyen)
精神分析学家,阿根廷精神
分析协会主席
格林森是美国著名的精
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治疗
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本
书是他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总
结。对于精神分析学习者来
说,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
反复的实践,一本专门指导
实际操作的图书也格外重要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正是这样一本好书。
——李鸣 临床心理治疗
专家、中国精神分析学组顾
目录
译者序一
译者序二
前言
致谢
第1章 概述
1.1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1.1.1 治疗技术的变化
1.1.2 治疗理论的变化
1.2 有关技术的基本概念
1.2.1 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1.2.2 神经症与精神分析理论
1.2.3 精神分析的泛心理等
1.2.4 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
1.3 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要素
1.3.1 素材的获得
1.3.2 分析过程
1.3.3 工作联盟
1.3.4 非分析性治疗技术
1.4 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简述
第2章 阻抗
2.1 定义
2.2 阻抗的临床表现
2.2.1 沉默
2.2.2 言不由衷
2.2.3 情感不协调
2.2.4 肢体语言
2.2.5 固定时段
2.2.6 谈论琐事
2.2.7 回避话题
2.2.8 仪式动作
2.2.9 语言晦涩
2.2.10 迟到、缺席、忘记付费
2.2.11 梦的遗忘
2.2.12 厌倦与违规
2.2.13 隐藏秘密
2.2.14 付诸行动
2.2.15 过度愉悦
2.2.16 顽固不化
2.2.17 无声的基调
2.3 历史性回顾
2.4 阻抗的理论
2.4.1 阻抗与防御
2.4.2 阻抗与退行
2.5 阻抗的分类
2.5.1 根据来源分类
2.5.2 根据固着点分类
2.5.3 根据防御类型分类
2.5.4 根据诊断分类
2.5.5 实用的分类
2.6 分析阻抗的技术
2.6.1 基本思路
2.6.2 识别
2.6.3 面质
2.6.4 澄清
2.6.5 解释
2.6.6 分析阻抗时的特殊情况
2.6.7 技术的变异
2.7 分析阻抗的技术原则
2.7.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
2.7.2 来访者中心
2.7.3 阻抗的特例
第3章 移情
3.1 定义
3.2 临床表现:一般特征
3.2.1 不合时宜
3.2.2 强烈情感
3.2.3 矛盾情绪
3.2.4 反复无常
3.2.5 顽固不化
3.3 历史回顾
3.4 理论
3.4.1 移情反应的起源和本质
3.4.2 移情性神经症
3.5 工作联盟
3.5.1 操作性定义
3.5.2 文献概述
3.5.3 工作联盟的形成
3.5.4 工作联盟的起源
3.6 病人与分析师的真实关系
3.7 移情反应的临床分类
3.7.1 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3.7.2 以客体关系划分移情反应
3.7.3 以性心理发育期划分移情反应
3.7.4 以人格结构划分移情反应
3.7.5 把认同作为移情
3.8 移情性阻抗
3.8.1 移情性满足
3.8.2 防御性移情
3.8.3 移情泛化
3.8.4 移情性付诸行动
3.9 分析移情的技术
3.9.1 分析原则
3.9.2 发展移情
3.9.3 分析时机
3.9.4 分析移情的技术步骤
3.10 分析移情时的特殊情况
3.10.1 情感爆发和重现危机
3.10.2 周一的咨询
3.10.3 难处理的移情
3.10.4 转诊问题
3.10.5 培训中的准分析师
第4章 精神分析情境
4.1 精神分析治疗对病人的要求
4.1.1 动机
4.1.2 能力
4.1.3 人格特征
4.2 精神分析治疗对分析师的要求
4.2.1 技术要求
4.2.2 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特征
4.2.3 分析工作所需要的分析师的动机
4.3 精神分析对分析设置的要求
参考文献
精彩页
第1章
概述
1.1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通过回溯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历史,并且留意其中有关治疗技术与进程的主要变化,我们可以基本弄清精神分析治疗体系的一些基础的、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本节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相关著作中选出一些要点,来展现精神分析体系的发展历史与变化。其他作者对这一主题的贡献也会在本书中适时提及。
首先,我要澄清两个术语:治疗技术与治疗进程。本书中的“治疗技术”(technical procedure)是指一种手段、方法、工具,一个行为,是由治疗师或病人实施的,其目的是推动治疗进程,比如催眠、暗示、自由联想、解释等。而“治疗进程”(therapeutic process)是指病人内心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事件,指向治疗目标的连续精神力量和心理活动。这种心理进程通常由治疗技术所推动和促成,比如情绪宣泄、记忆重现、内省等。(参见E.Bibring(1954)提出的与此相似但更为全面的观点。)
精神分析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病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探索、逐步发展形成的。尽管后来弗洛伊德否认这归功于他的倾心执着,但正是他对治疗的热望与决心导致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体系的发现与创立。
弗洛伊德是位思维敏锐的临床医生,他能辨识出众多治疗技术和复杂的临床事件中不同治疗方法的孰优孰劣。弗洛伊德的另外两个天赋是他善于进行理论假设和拥有非凡的想象力。他将两者结合使用,在临床治疗技术和治疗进程之间形成理论假设。弗洛伊德所拥有的这些天赋与禀性成就了他作为精神领域的挑战者、探索者与谨慎的研究者(Jones,1953;1955)。他的勇敢与创造才能,使得他在探索人类心理奥秘时锲而不舍并且富有成效,面对失败,他也能保持应有的谦逊,及时修正自己的假设与理论。
仔细阅读弗洛伊德有关治疗与临床实践的论文,你会发现治疗技术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与变化之中。一些已有的治疗技术与治疗进程在该体系中的地位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首先对治疗技术与治疗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做一个简要描述(1914c)。
1.1.1 治疗技术的变化
1882年,弗洛伊德从布洛伊尔(Breuer)那里学习了安娜·欧(Anna 0.)的案例,1885年10月~1886年2月,他师从沙可(Charcot)学习催眠,作为精神科医生开业初始,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在当时惯用的、传统的治疗方法。他曾用大约20个月的时间尝试了电刺激、水疗、按摩推拿等疗法(Jones,1953),但对这些疗法的效果都不满意。1887年12月,他开始尝试使用催眠疗法来缓解病人的症状。
1889年治疗的埃米·冯(Emmy von N.)的案例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催眠来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他对病人进行催眠,并且命令她谈论她的每一个症状的起因。他会问“是什么曾经惊吓了你,使你呕吐,使你心烦意乱,以及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之类的问题。病人则通过回忆,出现了一系列伴随的强烈情感。在治疗结束时,弗洛伊德会暗示病人忘掉这些浮现出的令人不安与心烦的记忆。
到1892年,弗洛伊德意识到用催眠状态诱导情绪宣泄受到很多限制,他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放弃宣泄疗法,要么试图使病人不用在催眠状态下也可以进行情绪宣泄(Breuer and Freud,1893~1895)。他回想起伯恩海姆(Bernheim)曾经示范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暗示,也可以让病人回想起曾被遗忘的事件。弗洛伊德因此更进一步假设:病人记得引起他们病症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如何让病人记起并谈论这些事情?弗洛伊德的做法是:要求他的病人躺下,闭上眼睛,集中精神。他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在病人的前额施加压力,迫使(与病症有关的重要事件的)记忆浮现。
伊丽莎白·冯(Elisabeth von R.)的案例(1892)是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病人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使用暗示技术。到了1896年,弗洛伊德完全放弃了催眠治疗方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弗氏仍保留使用暗示疗法。不管怎样,在1896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直到1900年此书才得以出版。似乎我们有理由假设,对梦的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技巧。他从此越来越依赖于病人在无意识中产生的素材,他开始应用解释(interpretations)和重构(constraactions)的技巧触达病人被压抑的记忆。
至于自由联想技术的发现,没有确切的日期,估计在1892~1896年,最初在1889年埃米·冯的案例中初露端倪(Breuer and Freud,1893~1895),而后从催眠、暗示、面质、询问等众多技术中逐步提炼发展而来(Jones,1953)。琼斯曾描述过这一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转折:当弗洛伊德按压伊丽莎白·冯的前额并询问时,她责备他打断了她的思维。弗洛伊德谦逊地接受了这一指责,而自由联想的技术也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P1-3
导语
精神分析临床治疗大师、“工作联盟”概念提出者拉尔夫·格林森代表作。
资深精神分析学者、教师李鸣教授翻译作序。
本书通过提供一种具体、详细、系统、实用的参考,来帮助读者理解精神分析治疗应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展开。
序言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我
看来,撰写一本有关精神分
析具体操作技术的书已迫在
眉睫。身为一名精神分析治
疗师,我深深地了解,如果
我们不对具体操作技术的概
念、标准、定义进行及时的
注释与辨识,而任其自流,
那么含糊、分歧与偏见会给
治疗带来巨大的危险。而这
样的危险同样充斥于分析师
与病人、督导师与学员以及
同道之间的各种公开或非公
开交流之中。
一直以来,即便是像弗
洛伊德(Freud)、格洛弗
(Glover,1955)、夏普(
Sharpe,1930)和费尼谢
尔(Fenichel,1941)这样
优秀的精神分析大师,所撰
写的关于精神分析操作技术
标准方面的论著也是凤毛麟
角,或者只是提出过一些要
点和纲要,而没有对此做出
充分详尽的描述与定义,即
没有充分说明一个精神分析
治疗师在做分析工作时,他
究竟是如何循序渐进的。这
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例
如:某个分析师对病人阻抗
的分析结果可能与另一个分
析师的结论迥异,但同时,
两位分析师都深信他们的分
析源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

1957年,在巴黎召开的
第20届世界精神分析年会上
,参会成员就“经典精神分
析技术的变异”这一主题展
开讨论,众说纷纭。格洛弗
曾在1938年给英国精神分
析协会的成员发放了一份有
关精神分析常用技术的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员
们对于精神分析的具体技术
及其实践莫衷一是。同时,
他们对于展示自己的技术,
也显得十分犹豫、胆怯和迟
疑(Glover,1955)。海伦
·塔尔塔科夫(Helen
Tartakoff)对精神分析技术
的回顾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
印象:“精神分析”一词被轻
率地、不严谨地使用在讲述
各种治疗方法的书中,这些
治疗方法彼此差异悬殊,且
常常由于作者不同的个人风
格和理论取向而指鹿为马。
这种混乱与不确定性从
以下事实可窥一斑:在饱尝
了六年半争辩之苦后,美国
精神分析协会决定在1953
年解散早先设立的“精神分
析治疗评估委员会”,放弃
为“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寻找
明确定义的努力。这种学术
界的分歧,可以弗洛姆–赖
克曼(Fromm-Reichmann
,1954)和艾斯勒(Eissler
,1956)为例,两人对于
精神动力学与精神分析的观
念大相径庭。当然,一本有
关精神分析技术的教科书可
能无法消除观点之间的分歧
以及对具体技术问题的争议
,但它应能通过提供一种具
体的、详细的、系统的、实
用的参考,来帮助我们理解
精神分析治疗师到底是怎样
工作的,而不是仅凭他是否
声称自己正在对病人进行精
神分析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
关具体治疗技术的公开交流
很少,但在一些精神分析治
疗师组成的小型封闭式团体
中仍存在大量的小范围交流
。其结果就是造成了许多排
外的、孤立的派系,使得交
流只限于某个流派的圈内人
士而脱离主流,这一现象阻
碍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Glover,1955)。
一方面,希望对治疗技
术有所创新的治疗师通常拒
绝与那些保守学派人士进行
磋商。他们更倾向于另立派
系,独自工作,因而远离精
神分析主流,结果使得这些
技术创新者失去了从其他团
体获得验证、澄清并修正其
创新思想的可能与机会。另
一方面,那些严守正统精神
分析思想的保守人士出于自
身的不安全感而墨守成规,
视创新者为大逆不道的异类
。这两个群体本可以通过开
诚布公的交流而产生具有建
设性的有益影响,可惜他们
彼此视对方为对手,在分离
与隔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主张对精神分析技
术进行公开讨论的另一个重
要理由是:有必要使这一领
域的受训者了解,除了他们
的督导分析师所展示的方法
,还有其他不同的分析技术
可供学习与参考。仅从有限
的资源来学习精神分析的具
体技术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
题:学员将对教师产生神经
症性移情,这将阻碍他去发
现和发展最适合自己个人风
格和理论取向的技术。在现
实中,受训者对他们的个人
分析师、督导师进行“青少
年式”盲目模仿的现象并不
少见。另外,也有一些学生
对他们的精神分析教师产生
了另一种神经症性移情:强
烈的反对。格洛弗(1955
)称这种反应为教学/培训
式移情,并强调这会对经验
不足的精神分析师产生不利
影响。
弗洛伊德早在100多年前
(Freud,1912a,1912b,
1913b,1914c,1915a)总
结的有关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的基本原则至今仍作为精神
分析实践工作的基本指导原
则。而且自那时以来,在经
典的精神分析技术领域,尚
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
进步。
究其原因,在某种程度
上,是因为弗洛伊德在这一
领域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
因为他早就清晰地认识到精
神分析治疗中最本质的东西
是什么。弗氏一直令人尊崇
的原因是:自他以来,这一
领域的进步相当缓慢。进步
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似乎是
学习精神分析时师生之间复
杂的情感关系,而这种情感
关系因精神分析的教学方式
而不可避免。
作为专业培训课程的一
部分,精神分析技术的培训
过程可能会产生相当多的未
被妥善处理的移情反应,正
是这些残留的移
内容推荐
本书是享誉国际的精神分析大师拉尔夫·格林森的代表作。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构成精神分析情境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要素在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精神分析结果的,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对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 咨询和治疗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拉尔夫·格林森
译者 译者:朱晓刚//李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661665
开本 16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8-01
首版时间 2020-08-01
印刷时间 202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682
CIP核字 2020141766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8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