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子兵法(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子十三篇世称《孙子》,通称《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兵书。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其先祖有著名的军事家司马穰苴和名将田书,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将军,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为吴国奠定在春秋时期的霸王地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子兵法》大约草创于公元前515年左右。全书共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谋篇布局的,全书既有一有机整体,又能各自独立成章。它文辞恢宏豁达,精辟新颖,内容精博深邃,问世以来,对中国西代军事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奉为“兵学圣典”。同时《孙子兵法》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流传到国外,陆续被译成英、日、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又被称之为《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简称《孙子》。《孙子兵法》全书结构分成十三篇。前六篇主述了战略问题,后七篇主述了战术问题。也可以这样分层:《形篇》以上四篇论述的是战争背景,阐述的是战争准备的理论,《势篇》以下的诸篇谈论的是战争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楚,自成体系。

目录

前言

孙子兵法卷上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孙子兵法卷中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孙子兵法卷下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孙子兵法附录

附录一 《孙武本传》

附录二 《孙子》序

附录三 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

试读章节

计①篇②

【原文】

孙子日:兵者③,国之大事④。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⑤也。

【注释】

①计:预计,计算。曹操认为,“计”指选将、量敌、度地、料卒(分析兵力)、远近、险易。而且“计于庙堂(宫廷)也”。这里指本篇主要讨论战前分析敌我客观条件,依此预测战争胜负、谋划取胜的战术。②古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列“计篇”、“形篇”、“势篇”均为两字,为了与其他三个字形式的篇名对应工整,今人译注本常写成“始计篇”、“军形篇”和“兵势篇”。本注仍用两字原名。③兵:《说文》:“兵,械也。”兵者:指对兵器的掌握与运用,并引申为军队与战争。张预注:“国之安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先务就是以国家安危为目的。④国之大事:意指战争。杜牧注:“《传》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为祭祀,戎为战争,为古代国家两件大事。⑤察:考察,研究。梅尧臣注:“地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贾林注:“道者,权机立胜之道(权衡时机然后取胜的方法)。”张预注:“死生日地,存亡日道。”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争的地点事关当地人民的生死,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事关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地考察研究。

【评析】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其表现形式有民族战争、国家战争两大类。战争与战斗有所区别,战争是纷争的最高武力形式,唯有它直接危及国家或民族的生死存亡。现代意义下解读《孙子兵法》,可将战争理解或引申为军事、政治及经济三大领域中能够影响存亡的重大事件。

关于战争的起因与目的,古人有所论说。《史记》中将孙武与战国时期的魏国军事家吴起并称一处。吴起的军事观点被后人辑成《吴子》。《吴子》分析战争的起因有以下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长期积怨埋恨,四是内乱,五是发生饥荒。如果将这五种含义进行联想,当今许多重大的政治斗争,军事部署、军备竞赛及地域战争,经济领域中的商战等等,都出不了这个范畴。当然,参与所谓“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不论是否打算或有能力将对手置于死地,他们自己都首先以“求生”为基本目的,唯有求生之后才能进一步求发展壮大。军事、政治和经济之战的立足点都必然如此。

战争还分仁义之战、正义之战和邪恶之战。仁义之战是一种援救之战,正义之战是一种自卫之战,邪恶之战则是侵略。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兵略训》认为,古代的正义之战和仁义之战,既不为扩张土地,也不为贪掠财富,而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拯救濒于绝灭的民族(或世族),平定颠覆政权的叛乱,为百姓除去祸患的根源。当今社会中,战争是双方实力的较量。然而,不一定要通过兵戎相见的直接冲突,军事、政治和经济若能形成针对对方的威慑力量,就已经形成了战争的趋向。若对方为了应付威慑而迅速增加实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隐形的战争。所以,对于战争的分析和准备,应当在它真正爆发之前。一旦战争真正发生之时,研究与谋策相对比较充分的一方已经取胜大半了。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意义和指导思想所在。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

①“经”有两义,一是经常;二是经度或纲领。之:指战争。②校:不断及时地调整、校对、比较。计:筹划。

【译文】

所以,常备的纲领有五个方面,战争前必须依此进行分析筹划,衡量实际情况(战争的条件与形势)之后而探索胜负的趋势。五个方面是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令。

【评析】“天地人(将)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机的人文环境。战争中的“天地人三才”形成了战争的特殊条件,这是参战部队先天的条件。如果是被动应战,则选择性比较小。如果是战争的发动者,则应当有长期充分的酝酿与准备。与之相比,政治则是战争及军队外部的可变因素,法令(纪律)则是军队内部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战争胜利的后天条件。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如何使战争不流血而取胜,就需要政治的力量,这是《孙子兵法》论战的价值取向和首先不战(反战)的积极思想。所以,孙子多次提出“上兵伐谋”、“全胜”的主张。P2-5

序言

一、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大名常不被人熟悉,但“孙子”尊称几乎家喻户晓。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曾经有两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们都被尊称为“孙子”。其中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人孙武,另一位是孙武之后大约100年的孙氏后代、与孟子同时代的齐国军师孙膑。两人都著有兵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所记载。为了区别,《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注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注图四卷)。”关于孙武的身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为:孙武的先祖是陈国公子完,因内乱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器重,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因“陈”与“田”在古代音同义通,所以完在齐国改称田完。孙武的祖父田书是田完的五世孙,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就将东安封给了他,并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部田、鲍、国、高四大贵族争斗,孙武避难而流亡到了吴国。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孙武晋见了吴王阖庐,并当场训练一百八十名宫中嫔妃宫女,演示兵法。孙武三令五申之后见嫔妃宫女仍大笑不已,便按军令法纪杀了分别担任两队队长的国王宠姬,这样一来,立即严肃了纪律。于是吴王相信孙武可以治军,便擢为将军。此后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辅佐阖庐“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可见,孙武不仅是位军事理论家,他还是一位真正领兵打仗的将军,《孙子兵法》也许成书于他被擢为将军之前,但它的理论经过了战争实践的检验,这就是《孙子兵法》的实用价值所在。

《孙子兵法》又被称之为《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简称《孙子》。《孙子兵法》历代均有版本,至今大约有四百余种,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根据银雀山出土的汉代竹简编辑的竹简本,其次是现存于日本的樱田古本《孙子》,学者考证这个《孙子》本为唐初时期的写本。重要的刻印本有宋本《武经七书》本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前者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日学者考证为南宋孝宗或光宗时刊本,《续古逸丛书》收有此书的影印本;后者为南宋宁宗刊本,现存世三部,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足本与一部残本,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残本,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上图残本并补以北图本影印出版,1962年又出版标点本。清代孙星衍所编著的《平津馆丛书》中收入了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有的学者认为此本所据底本是最古的注本,比较重要。最近出版的《孙子兵法》恐怕要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点校本。

《孙子兵法》全书结构分成十三篇。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看来,《孙子兵法》自古至今就是十三篇,没有什么改动。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重视兵典,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和《李卫公对问》,并且修订成武学经书,《孙子兵法》便由此浮出民间,成为官定兵典,并被列为《武经七书》的首编。《孙子兵法》的前六篇主述了战略问题,后七篇主述了战术问题。也可以这样分层:《形篇》以上四篇论述的是战争背景,阐述的是战争准备的理论,《势篇》以下的诸篇谈论的是战争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楚,自成体系。

对于《孙子兵法》,后人争相注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一家注本》。《十一家注本》为宋本,为解放后所发现,它比谈恺校注本和孙星衍校注本都为善全。所谓“十一家”是指魏武帝曹操,南朝梁代孟氏,唐代李筌、杜牧、陈嗥、贾林,宋代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和张预。

二、《孙子兵法》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模式  战争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矛盾体,对此孙武有清醒的认识。与远古时期中国传统的战争思想和理念大有不同,《孙子兵法》不是像《周易》那样的预测类兵书,孙武是站在尊重史实、尊重战争规律的立场上,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去研究军事战略与战术。全书的兵法思想特点充分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即整体思维的战争论、唯物主义的战事观、仁义道德的爱兵立场、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方法论、知己知彼的认识论和上兵伐谋的义战主张。

所谓整体思维的战争论特点,主要反映于孙武对战争的思考总是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密切关联,他注意战争的起因、发展变化和最终结果并不仅仅是战争本身的事,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综合作用的过程。这方面前四篇论述最多。比如《计篇》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存亡、民心民意及儒家传统思想的一些内容。它涉及的是社会因素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战”主张。《作战篇》考虑的是战争对经济发展和人民负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慎战”主张。《谋攻篇》考虑的是战争的实质及最终目的问题,认为战争应当促进社会的发展,保证国泰民安,所以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主张。《形篇》考虑的是纵观战势细心筹划,争取主动,速战速决,提出了战争不为功名、“修道而保法”的“善战”主张。其他五个方面的特点在各篇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之所以流传至今备受好评,当归功于其思维方式上的独到之处。这就是孙武在考虑战争问题时,将兵法思想的切入点瞄准在战略与战术的交融处。许多兵典或者聚焦国事战略、高谈阔论,或是拘泥战术细节、繁琐■嗦等,形成了文论缺陷。《孙子兵法》能够粗中见细又小中见大,形成独特的风格。我们还认为,《孙子兵法》不是纯军事的典籍。孙子时代,为大将者往往是出将入相型的政治家,其位置、身份和职责就如同《孙子兵法》的风格,上则能晓国事战略,下则能治军打仗。为将之人应当具有这种与《孙子兵法》相同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中国另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兵典《三十六计》就偏向于纯军事的思维模式特点,这也成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以,《孙子兵法》拥有广大中高级将领的阅读群,这是《孙子兵法》流行百世的基础。

三、如何解读《孙子兵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解读《孙子兵法》了。然而,当前流行的读法,是将《孙子兵法》演绎为商战、政战等运作原则,此类图书也出版了不少,总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其中不乏武断的发挥、臆想的曲解和巧借托名。我们认为,《孙子兵法》作为现存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兵书,被尊称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典之首”,并被历代定为武学教范,孙武也被尊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武圣”等,主要是因为《孙子兵法》思想中充满了超人的智慧。我们解读《孙子兵法》首先要善于扬弃,即放弃或撇开书中过时的军事实例的纠缠或痕迹,总结及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形成灵活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任何比附都是失误,只有将实用的军事理论提升到哲学理念的层面,它的思想精髓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解读《孙子兵法》才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欲说如何解读《孙子兵法》,可以两句概之:高瞻才能远瞩,慢工才能出细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子兵法(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孙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1503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92.2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