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入泥
内容
内容推荐
在瓷都景德镇,除了熟稔传统技艺的老师傅,还有这样一群做陶瓷的年轻人。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或在师徒传承下从练泥、拉坯开始磨练技艺,或远赴海外驻场、参展,接受艺术与设计专业训练。对他们来说,泥土是聆听的对象,是表达的媒介,更是美本身。他们怀着热忱投身其中,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手艺与工业的交汇碰撞中,摸索着将陶瓷之美融入国人日常生活的途径。
在《入泥》中,作者顾青访问了八位有代表性的青年陶瓷创作者和六位国内外业界观察者,以他们的作品、经历及思考,勾勒出当前中国日用陶瓷设计与生产的面貌,展现出这个古老行业新兴的、少有人知的一面。
作者简介
顾青 策展人,资深媒体人,青工作室创始人。多年设计类媒体主编从业经历,2012年联合创立"高岭"陶艺平台,2016年成立同名工作室。通过展览、出版物、论坛活动、产品开发等方式,长期关注、探讨当代手工艺与设计的结合转化路径,担任各类设计展会顾问,近年先后策划"你看起来很好吃""在地好物""早春二月""移物换形""我你上海"等系列主题展。
目录
物随人长久

第一章 泥土陈述者
黄再云--元气就是孩子气
屯之--我只是泥土的陈述者
汪豪--回到过去,是为了走进现代
蓝天--看得见,看不见
罗骁--模糊的行走更有意义
冉祥飞--眺望心中的山
殷九龙--很多时候,我对传统的态度是目送
辛瑶遥--我的手比我聪明
第二章 他山之瓷
郑祎--这是我的故事,你们的故事在哪里?
顾力--我们要面对好大的中国
徐瑞鸿--陶艺需要创作者身体力行
马场久和--陶瓷本就是美
石原良太--每个工匠都是一块小石头
辻谕--更自由地与世界交换意见
后记
序言
2010年开始,从我参与介入的时间节点算起,
在这场与大陆生活美学复兴相关的运动中,在种种
工艺类别里,陶瓷—定是最引人注目的。究其缘由
,—方面,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与我们的联
系最为紧密,日日与手接触,手连着心,温度中孕
育出情感;另—方面,作为一种原材料容易获取、
制作成本相对低廉且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果的创作
,陶瓷满足了那些刚起步迈向工艺、设计领域的人
,给予他们鼓励和成就感。以陶瓷为起点,有些人
可以延续一生不懈探寻,有些人则可由此跨向其他
的领域。
风景独好处,却也是风景险绝处。作为一门上
手容易的材料或工艺,在让你最初领略美好后,真
要从入门走向创作的自由深广时,陶瓷底蕴的博大
、系统的艰深复杂以及制作环节的无穷变数才会一
一呈现。而只有在掌握理论和工艺的基础之后,才
有可能触及那份创作中的自由境界——将材料的美
感、工艺的价值提炼转化为人能捕捉、感受到的神
韵。这其中的砥砺探索、苦求不得,将会累月经年

做陶瓷的人跟其他行业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我有一个从直观感受里累积而来的个人体验:因
为要日日跟泥土打交道,解决泥料、釉药、烧窑的
各种问题,他们往往朴素实在,性情内敛,有些人
甚至寡言。
在构思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设想从自己感兴趣
的以及和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活陶瓷领域出发,以
中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为源头,以我不同
时期的探访经历为线索,来写一小群人的故事。我
记录了八位本土年轻创作者的生活与创作,从他们
的个人经历中,或可展现这些年来中国大陆生活陶
瓷领域发展的部分面貌;与此同时,我将对六位业
界人士的拜访作为一条支线,他们有的与景德镇联
系紧密,有的来自日本著名的陶瓷产区,试图透过
他们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中的细微
变化。
张爱玲形容过爱一个人的姿态,很是传神,她
说“低到尘埃里”,这句话给了我启示,低到尘埃
里,作为一种爱恋的视角,是仰视的卑微;低到泥
土里,融入泥土,作为一种创作的姿态,可以解读
为融会贯通的博大。面对日复一日的时光消磨,只
有让自己融人泥土,才能有机会理解创作的个中意
趣;也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耐得住寂寞,不
争一时得失。
本书从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一本个人阶段性的
笔记,记录我作为一张白纸,接触陶瓷的一段历程
。陶瓷是什么呢?是从远古流传下来未曾中断的、
大家都能发表见解的素材;是跟我们生活连接最紧
密、一粥一饭不可或缺的物件;是泥土与水火的合
作。入泥,把自己的心和手跟泥土融为一体,那是
种朴实真挚的情谊。
导语
《入泥》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陶瓷工艺的采访文集,作者顾青以人物为主线,以小传/对谈+相关设计图片的呈现形式,讲述当代具有代表性个体陶瓷艺术家在设计与日用陶瓷生产相结合道路上的探索故事。立足于代表中国悠久制瓷工艺和历史的景德镇,同时结合策展人、陶瓷经营者等行业多方视角,比照日本瓷都有田地区,探讨国内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生产的发展趋势。
后记
眼下这个时候,手工艺是个热门话题,出版市
场上探讨日常生活美学和手工艺的书不在少数,陶
瓷是其中的主要门类。我所关注的内容与当下密切
相关,希望能从新一代从业者的实际经历出发,透
过他们的所感所思,纪实性地描述中国现阶段生活
陶瓷之发展面貌。
作为拥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陶瓷文化大国,在斗
转星移、沧桑巨变之后,生活陶瓷领域的复苏还是
近些年的事。而在这个创作维度里,陶作家和设计
师这两个群体不无意外地趋于泾渭分明的态势,由
他们所代表的传统手工制作和批量化生产这两种作
业方式相互对立着。有趣的是,把工艺文化、审美
价值、经济成本等不同指标集合在一起综合考量的
话,两者并不能互相取代,单独来看,哪一方都不
能完全满足我们对日常生活品质的要求。当日子越
过越好,在对器物个性化、功能和美感的寻求中,
这两部分创作群体也开始出现了有趣的交集。
手工艺热是个大的文化现象,已辐射到政治、
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线索纷杂并行,热闹异常
。以景德镇为坐标,在有意识地对这两部分群体的
观察中,我试图提炼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家
共同关注的话题,比如:传统手工艺如何与当下新
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怎样才是衡量一件作品价
值的标准?以及作为一种古老的手艺,陶瓷怎样才
能保有持续的生命力?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打磨稿件的时候,不得不面对新的变化。描述
他们的成长发展,诸如工作室地址搬迁扩大这样的
信息是最易捕捉的,也是令人欣喜的。而新作品数
量丰富,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语言陆续出现之后,
这些新“枝叶”让我又高兴,又时常觉得力有不逮
,要与时间赛跑。书必须在一个点上收尾,但我更
愿意看成是另一个起点,以他们为代表的群体,正
处在慢慢延展开来的时代。
我的策划编辑东洋,对本书之构想做出的第一
反应是,需要有一本探讨中国陶艺现象、观察创作
人群生态的书籍。内容编辑李夷白和我身处两座城
市,持续一年的邮件往复,她对书的结构规划、视
角调整等方面,细致入微,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谢品华和林杰两位先生,带我拜访日本有田地区,
让我对当地的窑业发展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林杰不
仅全程担任翻译,还协助后期的资料沟通及信息往
返。资深出版人唐先凯兼任我的场外指导,耐心启
发,循循善诱。在此要一并谢过。
黄永松先生作序是件大事。从2010年认识他开
始,他所带领下的《汉声》杂志的某些精神对我产
生了莫大的影响。比如,永远关注发生在中国的事
物,关注那些活生生的工艺……这些也成为我选择
陶瓷文化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的一个前行动力。请他
写序是相识多年后一次认真的交集,我老老实实,
迎头站住,如同面对老师要上交作业的学生。
每当要交付稿件的时候,我总焦虑,问自己是
不是还能做得更好些?以及一而再地问自己这项工
作是否有意义?幸运的是,我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
案。
精彩页
屯之和家诺夫妇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叫屯木社,是在民居里将住所和工作室合为一体的空间。进门右手位置是试釉配釉和拉坯修坯的专区,水泥地拖得干净,工作台和坯架上收拾得井井有条。厨房和用餐区在左手位置,大家先坐下喝茶聊天,到了中午,家诺去厨房下面条,面条用屯之做的大碗盛出来,青菜碧绿、荷包蛋澄黄、辣椒丝鲜红,捧着大碗吃面,好不惬意。
屯之中等个头,戴眼镜,平头,肤色黧黑。他话不多,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曾在深夜阅读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风雨,因为笑容、因为眼下平静温馨的生活似乎隔得远了。他在大学毕业后才接触陶瓷,学艺之路迥异于其他年龄相仿的创作者。大学毕业后,他陶艺之旅的第一站是河北,从在民间陶艺作坊当小工开始。
从民间作坊的小工开始
屯之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2010年读大三的时候,他跟几个朋友制订了徒步计划,暑假从甘肃定西一路行至敦煌,主要目的是看石窟壁画。在甘肃省博物馆,他看到金代、辽代的瓷器。古代北方著名民窑体系磁州窑的作品,那具有强烈表现力的陶土,器物表面生动的剔刻工艺,让他看傻了眼。他提起脑海中盘桓的印迹:“那些剔刻的花卉图案很抽象,陶土充满力量感和冲击感,像耕作时被翻起来的土地,好漂亮!”如同《诗经》里描述的秋收耕田的景象,各色种子播下去,颗颗饱含生气。那一刻的他,看到了泥土,看到了生命,也看到了陶瓷广阔的创作空间。
刚拿到毕业证,屯之就跑到磁州窑的产区河北彭城。作坊的师傅问他想学什么,他
回答:“全部。”无知无畏的回答,出于年轻人的勇气,也出于热爱。提起这份爱,镜片后闪出热切的光来,“你喜欢一样东西,很喜欢,脑袋里时时刻刻念着它,后来你就发觉有了一种热情,这股冲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不顾一切地去了”。在彭城,他待了一年。
所有的工作从了解泥土开始。他提起有大半年的时间做的工作仅仅是怎么让土变成泥巴:用传统的方式从田野里采土,自然干燥后,他负责的步骤是将泥土扔到大缸里过筛,去除杂质,筛成细泥,倒入池子里,然后将泥团揉成可以印坯’用的泥条……重复枯燥的过程也是人生最真实的一段时间,在看似没有技术可言的准备工作中,日日修炼,到最后人对于泥土的感觉,成为一种本能。
当地采用一次烧成“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完全靠手的触觉感受泥的湿度,确定什么时候印坯、拉坯、上化妆土、上釉等各个生产环节。从小工开始,屯之早晨六点多起床,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他所在的作坊主要做印坯成型工艺,师傅擅长彩绘,没人教拉坯,他就坚持每晚看一段网络教学视频自学。
从城市到乡村生活,每天住在窑坊里,早晨啃馒头,晚上吃烧饼,在作坊劳作的沉默的戴眼镜外地大学生,成了乡村小镇大家都知道的一号人物。但大家的好奇也仅限于此,他是个外来者,在精神世界里与周遭隔绝。
关于陶瓷,想学的是全部
屯之说那段时间每天都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作坊有六七个人,他潜入自己的世界干活儿,别人说什么都听不到。自学拉坯到了痴迷的地步,渐渐从完全不会到一晚上几小时能拉一两件东西,中午作坊有两个小时休息,吃完饭后他就赶紧修坯。通过自学摸索,不断尝试方法,不对了从头再来。每天都在想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自觉中手的姿态都是在比画思考的制作问题。半夜梦醒,发现手是张开的,原来梦里也在摸索拉坯。
在孤独中做陶上瘾的年轻人,当能做出成品的时候看到了希望之光。第一件东西进窑里烧,他一晚上没睡着,一直等着第二天开窑的那刻,早上四五点就爬起来。感觉窑温下降得好慢好慢,从泥巴变成陶瓷,他体验了整个神奇的过程,感觉很幸福。提起处女作,他咧嘴呵呵笑:“其实那很沉,像泥疙瘩一样。”
学艺的第二站是龙泉。龙泉青瓷始创于南朝,南宋达到鼎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恢复生产。在龙泉一年多的学习时间,屯之下班后在车间拉坯,跟着师傅学正确的方法,每天拉的多是钵、瓶子等器皿,然后修坯,手法越来越熟练,再后来上釉、装窑、烧窑他也能承担下来,可以从头到尾负责整窑的生产,各项技术层面都接触到了。
在逆境里的学习体验更真实。他当笑话一样回忆起,自己赶鸭子上架管烧窑,提心吊胆地查看窑温,最后出来的作品效果意外的好。还说起在龙泉生活条件比彭城有所提高,每天出门看着蓝天白云觉得很满足。
彭城和龙泉是学艺之路的起点,在技艺的成熟之外,他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更灵活、有包容性的环境,突破体制和门派师承的桎梏。2014年5月,屯之来到景德镇,这回,他说找到了归属感。他找到了一群年轻的伙伴。
寻求跟陶瓷平等对话的机会
景德镇的年轻创作群体和当地的传统制瓷群体关系是相对游离的,在与伙伴们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了自由的氛围。在陶作家符开娥的工作室驻场三个月,他灵活安排时间,让创作思路无拘无束,有想法就赶紧回去拉坯,寻求释放。
他开始韩瓶系列的创作。这种宋代常见的小口修腹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入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32309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34
CIP核字 2018219091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1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