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
内容
作者简介
王新,1979年生,湖南宁乡人,有骡子脾气,一本正经做学问,闲闲散散著文章。美术学硕士,思想史博士生,现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云南大学“青年英才教师”,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主持云南大学精品课程1门,校级、省级课题5项,获教育部、云南省政府、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人民文学等全国性文章奖励6项,在各大报刊发表术论文、作品200多篇,著有《诗画乐的融通》(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新星出版社,2014),从事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真心喜欢王新的文章和他这个人。这本书
以清正典雅的笔调,写容易忽视的边缘人事与边缘
思想。开阔处,纵横捭阖,气象不凡;细节处,品
味幽微,体贴动人,处处浸润着难得的教养、器识
与才情。
——林建法
在粗糙功利的时风里,这是一部趋美的风雅之
书。从乡土、艺术与文化中,探求美的发掘、塑造
与建立;向善为好,性灵纯澈,闪烁着人文主义的
温润光泽。
——阎连科
世人谈风雅,常失之于空泛玄虚。王新之作,
把风雅落实于具体的人、事、物,逐篇阅读,多有
心动共鸣之感;读完全书,仿佛可见风雅之形体。
这个形体有精神,有生机,有力量。
——张新颖
王新此书与众不同,情真意切。朴素的人物记
,不媚俗,不趋炎附势。他注意的是那些黑暗中的
大师,那些时代华光边上被势利轻视的重器。居敬
,拭去蒙尘。我们时代是有士的,蓦然回首,那人
就在灯火阑珊处,
——于坚
后记
曲折尽致与宏开新业——我的艺术批评与研究

从事艺术批评,我对自己的根本要求是,我希
望我的每一篇批评,都能够尽量贴着作品来写,我
一直都记得沈从文先生教汪曾祺写小说,说“你要
贴着人物来写”,我在我的批评实践中,一直追随
与恪守这个原则。现在我们批评界,有种风气很不
好,很多批评家乐于引用各种文化、哲学的时髦理
论,用很多看似复杂的大词、难词、畏词,实则空
洞无物,不知所云,离批评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
很远。实际上,艺术跟其他的人文学科,区别非常
明显,有很多微妙的地方,这些微妙的东西,用一
些非常直接而僵硬的词,往往把握不了,所以我写
过一篇文章叫《论艺术的微妙与艺术学的曲折》,
我希望我的批评与理论能够尽可能“随物宛转,与
心徘徊”;其实在哲学史上,我觉得像黑格尔的概
念,哪怕是“绝对理念”这样极度抽象的词,如果
了解其在人类历史中通过辩证法自我否定、自我扬
弃、自我升华的成长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如
此具体,如此曲折,如此富有阐释力。
我们今天很多的艺术理论往往失去了这样的曲
折性,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不能深入作品与创
作,对其本身有一个真切与体贴的把握、理解;其
二,我们的批评对语言,尤其是中国语言本身,很
隔膜,没有一种体贴感,不能够曲尽其妙;中国一
流的艺术批评大师,像古代的刘熙载,当代的谢稚
柳、熊秉明先生,他们既懂作品,又懂语言,两端
深入,他们的批评与作品如此贴洽,一字都不能移
易,如谢稚柳讲文征明的艺术“木强少味”,真是
不刊之论,我希望我的批评能够逐步达到这样的境
界。要特别指出,中国艺术史上,画家、书法家、
诗人,就同时是理论家,所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
一边是理论,一边对应着唯一真切鲜活的艺术经验
,今天我们讲理论的时候,往往把唯一对应的艺术
经验剥离了,所以理论在那些毫无艺术经验的“纯
批评家”“纯理论家”那里,就变得抽象、空洞而
无所不包了。
艺术批评往上凝练升华,就是艺术理论、艺术
哲学。一个批评家如果还有点学术抱负的话,可以
利用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这些鲜活生动的批评材料
,兴发与建构一些基础理论,像二十世纪以来的西
方思想大家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等都是借助艺术
来入思与起兴,进行了原创性的理论构建;我们这
次课,像王一川老师讲“兴味蕴藉”,也是试图借
助古典诗学理论,来构建自己的批评体系,都是些
好例子。我自己常常问自己:除了写一些具体的艺
术批评,我还能不能在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学里面
,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有一些根本性的突破与建
构呢?我自己有一些思考与努力,比如说“手”,
我们经典艺术创造理论,谈创造,只谈传统、造化
与心源三个要素,但从来都不会谈手、手感及手在
创作当中的意义。实际上,有经验的艺术家,在艺
术创造的高潮中,往往会萌生“神欲止而手欲行”
的体验,而作品成功与否我们也经常用是否有手感
来度量;可是,中外艺术创造理论中,一直没有“
手”的应有位置。那么,手在艺术创造中究竟有何
重要意义呢?我曾借镜知觉现象学的相关理论,结
合艺术史具体创作经验和作品,提出“以手为先的
场域化艺术创造论”,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自认为我的这个努力,对艺术学基础理论拓展,还
是有贡献的。
艺术批评往下积淀流贯,就成了艺术史。艺术
批评、艺术史、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的基本构架。
在艺术史这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学术话语
权力的原因、地缘文化传播权力的原因等,当代艺
术史基本是被主流学术界操控,很多艺术现象、艺
术家得不到理性的反思与评价,所以有一些真正有
创造力与学术价值的艺术家被忽略,“被失踪”,
打捞这些失踪者,重写当代艺术史,是艺术史的重
要议题。这方面,当然我现在也在努力,我写了一
本《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
》,用了十年时间,去打捞与重新评价一个“被失
踪”的艺术大家全显光。这样的谱系,像丰子恺、
吴大羽、关良、吕凤子、罗尔纯、刘自鸣、王云五
等,都很值得深入研究。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这
些个案做好了,当代艺术史的面目,就自然变了。
另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艺术史
写作,基本上是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艺术史内
在的生命流变历程,没有被清理与揭示出来,也就
是艺术史没有艺术史哲学观。艺术史有没有一个内
在的“艺术意志”(李格尔语)呢?我认为中国艺
术史是有“艺术意志”的,中国艺术史像西方艺术
史一样,有一个成长的生命过程,这个艺术意志如
果能掌握揭示,一线穿珠地落实到中国艺术史上,
将会刷新中国艺术史的写作。所以从批评家,到艺
术史家,到艺术理论的学者,我们这个班的同学,
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学术抱负。
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理论,所有学问,对
我而言,最终落脚于对一个艺术学人的品格熏染与
陶铸。我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多年研究、实
践,做到学品通和艺品通。我们做了这
目录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附庸风雅
辑一 乡土:素朴的风雅
红月亮
书声中的爱情
夜雨打书窗
祖父和书
花草柴门
雨水中的城市与花朵
红泥小火炉
奶香
圆通听花
风吹野草花
柔软的癫子
土气
大地上的城市
辑二 先生:苍凉的风雅
是斯文——记我的老师吴进仁先生
不负书生——“奇人”张孝感先生素描
悲智苍茫——记我的忘年交刘声烈先生
汤汤沧海——编辑家林建法访谈录
辑三 艺术:婉转的风雅
大珠小珠落玉盘——《长亭听云》序
卷舒开合任天真——从气论哲学视角解读李煜词作
诗味还随画韵长——从诗画融通视角论沈奇之诗与诗学
背负苍茫歌未央——评李森的诗
像春风一样自由——《偏绿》观后及批评
电影大师李沧东还能进步吗?
排云一鹤,我诗孤迥——高成明和他的舞蹈艺术
自知明艳更沉吟
灰调与金石——读惠远富的画
疼痛与还乡
一脉幽兰半山云水——读郭斐山水画
一种吾爱——寇元勋其人其画
辑四 思想:荡漾的风雅
民间的风雅
般礴天地的自在与孤独——我所了解的全显光钟馗艺术
高山大野茶古如友
雕塑庄严
秋水文章明月心——热爱我的乡下老乡沈从文
长者的微笑
身体、疾病与文明
歌声如风,自信笺响起
捡拾文化的真实步履——“百年老照”与“风情漫画”的文化解读
“偏绿”思想史
辑五 大学:自由的风雅
大学教育正义
大学时评四则
茫茫世景中的风雅颂诗——评海男长诗《穿越西南联大挽歌》
理论之品格与治学之门径
古典艺术的默会传统及其教育传承
代跋 曲折尽致与宏开新业——我的艺术批评与研究观
精彩页
一见面,年轻的我全无体统,劈头就问:
“刘先生您如此爱歌德,到底爱他什么?”
他不以为忤,垂首,鼓眼,淡淡一思:“我爱他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见我懵懂的样子,补充道:“叔本华曾说,歌德是一个思想的现实主义者,行动的浪漫主义者。睁一只眼,就是思想的现实主义者,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了,仍然不悲观,不放弃,紧紧拥抱生活,这就是行动的浪漫主义者,就是闭一只眼。”我一听:高人!当然,我当时是绝无法深味刘先生贯注其中的自身的生命况味的。后来的交往中,我知道了他心路历程中的种种,今天,我才稍稍自信可以真正和他有丁点惺惺相惜的交流,而他,却永远不在了。
他顺便就说起了当年热爱歌德的事。他说,记得第一次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借到英文版的歌德全集,如获至宝,做贼一样,晚上趁着月光,划船到东湖湖心,踌躇再三,敛衽再三,才开始阅读。读一读,便合上,再读,又合上,因为太珍贵了,舍不得一次读完。后来,他乘船,过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如此江山如此声,他抑制不住激动,便捧着歌德,跑到甲板上,朝着万卷山河、千里江声,高声朗读……
结果,风一吹,书掉江里了。
说到这,刘先生嫣然一笑,八十多岁的人,像个孩子一样,沉没在幸福里了。
那天,我还见到了他做的一道题,全部是小学练习本,写满了公式,整整齐齐地排在书柜上,五排,每排近一米。这道题,据夏老师说,自打他们认识以来,刘先生就开始做了,一直到认识我,刘先生还在做那道题。多么执持与强悍的心灵!
于是我也成了他家的常客。也是聊天,中外古今,漫无目的,一聊就是半天,有次竟聊到了凌晨两点,连小区门都关了,最后,我和另一个同样胸怀瑾玉的朋友,只得从他家小区的铁栅栏上翻爬出去。回家路上,灯火已阑珊,我们心潮汹涌:在边远的高原,蛰伏着这样的智者,居然还让我们遇上了,我感叹:天于我,相当厚。
刘先生富古风,知人论世,不从流俗,凡事以趣味为先。我们因此有机会,得到了各种元气淋漓的故事和见识,比如:
他说,他无端地觉得,蒲松龄应该是个满脸络腮胡子、说起话来唾沫飞溅的人。我当时并不了解蒲松龄,但我无端地坚信,刘先生肯定是最了解蒲松龄的人。
他还说,他读书时有个黄姓师兄,是他的棋友;黄兄骨相清奇,棋风诡谲,跟他下棋数百次,从无失手,只一次,两人打成平手。有一次,黄兄面朝大渡河,自言自语:亚历山大也哭的么,孔子也哭的么。黄兄背影凄零……刘先生告诉我,亚历山大哭,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可以征服的土地了,孔子哭是因为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死了。
“但黄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刘先生问。
还有一次,半夜,黄兄爬起来,拉小提琴,拉一会儿,废琴而叹:“我很痛苦,在我的琴声里,我才知道自己是这么个货色。”“这叫反省,”刘先生补充,“怪吗?每个人都有怪的地方。”
一天,他突然问我:你知道鲁迅日记中“洗脚”,是什么意思吗?我当然不知道。洗脚有什么好记的?
刘先生告诉我,那是“敦伦”(做爱),他考证过,厦大时期鲁迅就没有“洗脚”,因为许广平不在身边。刘先生有些孩子的得意。
他提到,他在读书时,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一次,佛学大师马一浮到那里去讲学。他对佛学有兴趣,也有烦恼,所以想向马一浮请益,费尽周折,总算见到了马先生,马先生面无表情,不发一言。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马先生还是不发一言。他提到,自己很喜欢尼采,尼采跟佛陀有相通处。马先生脸上似有一丝笑容。最后,他说:“我有性困扰。”马先生终于开口了,三个字:结婚嘛。
后来,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也到那里讲学,他有个师兄,去拜见,也得了开示,八个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刘先生是云南最早的研究生导师,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有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全美最年轻数学家奖获得者,但他认为最有才华的学生,不是这些世俗评价体制中的拔萃者,而是云师大的林毓才教授。他跟我讲了一件林毓才的事。当年,林毓才到版纳当知青,在一所学校教书。一次,学校要搞比赛,要求每个班统一服装,邻班学生家境好,服饰一色焕然新装。林毓才教的班学生大多贫寒,买不起衣服,林毓才灵机一动:所有学生,把右手衣袖捋起来——这便是他们班的统一服装。
“这就是才华。”刘先生说着,竖起大拇指,用力几扬,这是他惯常的最高赞赏方式。当然,林毓才老师也确实不负师望,解决过数学中的多个大难题,成了云南数学界、计算机界的翘楚。
有意思的是,一次当有人跟林毓才说,刘先生认为他是最有才华的学生时,林毓才如是回答:我比不上刘先生的一个脚指头,刘先生曾在如厕时读懂的一本数学专著,我借回去,研究了三个月,还是没搞懂。
这些俨然《世说新语》中出来的人事,显然,都带着刘先生体贴世界的温热,他离这个世界多么近,又多么远。
每每讲着这些的时候,刘先生不自觉地把霜雪凌乱的头
导语
艺术是诸种文明中最风雅的部位,附庸风雅就是接受文明中“风雅”的召唤、熏习和化育,从而变得风雅,乃至创造新的风雅,在这个意义上,附庸风雅就是最好的教育。
王新著的《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即是一部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的书。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附庸风雅
如果说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有一位最具
原创性的思想家,那就非李泽厚莫属;而李泽厚思
想的原创力来源于附庸风雅,这_是我的一个判断

多年前,第一次读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
,读到其关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乐感文化”
“巫史传统”“儒道互补”等论断,霎时,我就直
感这些看似抽象的思想,其实都积淀着滋润的感性
品质,恰如他论述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一样,
即总在抽象逻辑中浸润着疏影横斜、杂花生树的具
体经验,真真豁人心智。这样灵心独具的洞见,显
然远非一般思想者所赖的纯逻辑思辨可办,而是源
于思的锐敏的直觉。及至后来,读到其师宗白华极
其欣赏他对艺术的欣赏,读到《美的历程》,读到
“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就恍然明白,他的这种
思的直觉洞见,深深扎根于人类浑厚华滋的艺术土
壤。
毫无疑问,艺术是诸种文明中最风雅的部位,
附庸风雅就是接受文明中“风雅”的召唤、熏习和
化育,从而变得风雅,乃至创造新的风雅,在这个
意义上,附庸风雅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养气韵生动
的人格,涵育健康淳厚的生命底色,在这个底色上
熏习出来的高雅品位,才是真正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人类文明,归纳而言,有三种创造:其一,健
康生命的自我实现,即高峰体验,普通如你我,皆
可具有;其二,一般性的专业创造,即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皆为创造,一般须经专业训练;其
三,卓越的原发性创造,即革新一个学科,乃至一
个文明、一个时代的思维与世界观,是少数的天才
“妙手偶得之”的结果。前一种创造,往往是后两
种创造的人格前提与基本氛围;心理学家马斯洛就
曾区分“特殊天才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指出后者强调的是人格,而非成就,“成就
只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亦即此意。所以教
养气韵生动的健康人格,熏习高雅的艺术人文品位
,就是诸种创造生发的前提。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李泽厚思想的原创力来
源于附庸风雅了。
这里我还想举一个自然科学的例子。我的忘年
交张喜光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在国际
顶尖的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创
见,是个清淡如水的纯正学者,有着极其不错的品
位。他很喜欢跟我这个搞艺术研究的人聊天,喜欢
把我写艺术的书丢在枕边,睡前信手翻翻,陶冶人
文情操。他讲起话来,表情生动,忘我投入,讲什
么都妙趣横生,比如他提到,在几亿年前的化石里
面,经常会发现一些生物的有意思的形式美学规则
,比如左旋啊,不对称啊,等等;他说,这些有趣
、有味的地方,往往会隐含着新的发现,值得反复
追索。
有一次,他提到,科学创新跟品位养成紧密关
联。他举例:多年前,世界古生物界的一位泰山北
斗,曾给一位非常出色的后起之秀写推荐信,评价
道:这个年轻人,在科学上,有着极好的品位——
往往在研究之初,就对问题的解决有着异乎寻常的
预见。张喜光认为这是对一个科学家学术能力的最
高评价。果然,几十年过去,这位青年今天已经成
了该专业领域数一数二的权威。
可见,无论人文还是科技,好品位都是创造力
之源。
为什么名师出高徒?
因为名师能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好品位,
在口传心授的氛围中,传“染”给学生。在这个意
义上,追随名师,趋附名师,也就是附庸风雅。
风雅,语出《诗经》,溯其本义:“国风”,
即民间的风雅;“大雅、小雅”,即精英的风雅。
所以我也认为风雅可以有两种:民问的风雅与精英
的风雅。狭义而言,风雅皆与古典美的教养关联;
广义而言,对美的人、事、物锐敏有情地亲近、欣
赏乃至创造,皆可为风雅。这也是为什么本书在最
是斯文的教授、孤往雄心的画家,在煌煌赫赫的艺
术人文经典、诗画笔墨的品位之外,还要独标乡土
社会里“柔软”爱美的疯子、民问民国的秀才、花
草柴门上的审美。
风雅始于感性的锻炼,终于品位的养成。
书中,我们湖南乡下流沙河这个地方的“癫子
”望年,不想不看,其用瓦罐山椒煨大肉的、恰到
好处的火候分寸,就是凭着锐敏的感觉把握,这样
的分寸感,就是艺术的微妙感。词学大家顾随先生
妙品晚唐诗人韩偓“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几乎全为唇齿音,似咬牙切齿说出,有破壁飞出的
力量,可见韩偓非惯常以为的轻薄之人。顾随先生
这种细腻入微的艺术直感,不异望年,正得风雅三
昧,让人信服,引人深味。
至于品位,我信我手、我眼与我心,如书中所
述,湘中乡下老师寅海先生道媚流美的书法,画家
全显光磅礴厚重的钟馗,编辑家林建法检视当代文
坛的巨眼,作家沈从文“薄薄的凄凉”,小津安二
郎欲说还休的“余味”,皆是风雅正道、艺中一流
。而且品位的极境,必化身素朴,有如清水,无味
之味,是为至味。
风雅与促迫为敌,与粗糙为敌,与势利为敌。
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就恰恰弥漫着躁嚣、
粗糙与功利主义的风气。做博士论文的时候,随手
翻开晚明的诸多笔记、小品,真让人神往——文人
陈继儒《幽远集十七令》殷勤讲述如何在日常之物
中,寄情为雅:
一、香令人幽,二、酒令人远,三、石令人隽
,四、琴令人寂,五、茶令人爽,六、竹令人冷,
七、月令人孤,八、棋令人闲,九、杖令人轻,十
、水令人空,十一、雪令人旷,十二、剑令人悲,
十三、蒲团令人枯,十四、美人令人怜,十五、僧
令人淡,十六、花令人韵,十七、金石鼎彝令人古

范濂甚至不无愠怒地讽刺底层皂快,不读书而
精心置办书房,“庭蓄盆鱼杂卉,内列细棹拂尘”

然而,想想,连底层皂快也追求伪雅的时代,
该是一个多么风雅的时代!
正是缘于此,本书追求优雅清新的笔调,清素
动人的情肠,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
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书中有乡
土风雅、学人风雅、艺术风雅、思想风雅与大学风
雅五大内容,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在亲近、
叙写与论析中,我自觉贯穿着一种精致、从容、清
洁的“风雅精神”,我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业
已失落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永恒凝望的乡愁。
附庸风雅,朴素致远。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风雅与促迫为敌,与粗糙为敌,与势利为敌。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就恰恰弥漫着躁嚣、粗糙与功利主义的风气。
《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追求优雅清新的笔调,清素动人的情肠,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书中有乡土风雅、学人风雅、艺术风雅、思想风雅与大学风雅五大内容,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在亲近、叙写与论析中,作者王新自觉贯穿着一种精致、从容、清洁的“风雅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业已失落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永恒凝望的乡愁。
附庸风雅,朴素致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705943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06
CIP核字 2018219982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40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