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云小岗
内容
作者简介
温跃渊,安徽肥东人,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曾任安徽《文艺作品》《时代文化报》总编辑、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有报告文学《托起太阳的人》《小岗风云录》《人民村宫沈浩》(合作)《沈浩故事》《功业千秋》(合作)《扶贫教授何家庆》、散文集《文坛半世纪》《故土难舍》《怀念沈浩》、长篇小说《春风秋雨》、小说集《临河小镇》等二十余部。
后记
温跃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黄山书社的编辑同志很
有远见卓识,于2016年就约了我的这部关于小岗的报告文
学集。作为写小岗的一个“专业户”,作为小岗的一个荣
誉村民,今年我原本打算捧出4部关于小岗的著作:除去这
部《风云小岗》外,长春出版社的朋友也于前年就约了我
记小岗的35年日记《见证小岗》。还有我这10年中写的一
些关于沈浩的散文,加之沈浩的生前好友张秀华拍摄了一
些沈浩未发表的照片,拟出一部关于沈浩的散文专著《沈
浩与小岗》。再有就是一家出版社约了《小岗十八家》。
对这部书,我起初还是很有兴味的。写写当年按手印的18
位“大包干”带头人,写写他们40年的酸甜苦辣,写写我
与他们几十年的交集。我对此信心满满。不料年初在小岗
遭遇了凤阳近几十年不遇的大雪。1954年安徽史上最大的
暴雪给我这个贫困的少年以重创。当时父亲早逝,家徒四
壁,我无棉被、棉衣、棉鞋,在雪地里赤脚走到合肥,冻
得落下了严重的“慢支”。此后几十年中,一遇受凉即发
作。年初及春节期间的一场大病,拖累了老伴及孩子。我
不能为了写作累病再来拖累他们了。于是《小岗十八家》
只得停笔。但是这里有个遗憾。小岗18家还健在的头十位
“大包干”带头人,我与滁州作家贾鸿彬都已一一再度采
访了,有的还写了长文。这本《风云小岗》中,收集了我
10年前所写的“小岗十二家”,每人当时只写了两三千字
。那么我现在写了好几位的万字长文,则不好收入“小岗
十二家”中了。这样会厚此薄彼,显得不一碗水端平了。
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周本立先生,在病榻上为
我写了序一;感谢钱念孙先生,在百忙中写了序二,他以
理论家独特的理论视觉,阐释我对改革的深情与坚守。感
谢黄山书社的张向奎主任,数年间为了此书的出版,反复
地、不厌其烦地与我磋商一些琐碎而又具体的细节。感谢
老友徐航,面对相濡以沫56年的老伴何永馨的突然离世,
强忍悲痛之情,认真地为本书进行了最后的审校。还要感
谢合肥艺杭传媒的朋友们,对此书精心排版和设计。没有
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
作者
2018年6月17日
目录
序一/周本立
序二/钱念孙
总书记来咱小岗村
习近平在小岗
胡锦涛在小岗
2018小岗报告
新时代新气象
——2018小岗报告
第一书记李锦柱
小岗十二家
严峻的严俊昌
老友严宏昌
大胡子严立学
副村长关友江
红手印诞生在严立华家
慈眉善目的严立坤
没有板门的“暴发户”严金昌
运输大户严学昌
美昌的美事与憾事
富裕昌盛的严付昌
严国品的得意之作
关友申和他的儿子
历史的记忆
小岗的“新村官
凤凰展翅
风雨小岗村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纪事
小岗新事
小岗纪事
后记/温跃渊
精彩页
习近平在小岗
听说习总书记要来小岗,小岗的朋友们要我过去看看。当年沈浩的助手张秀华说,头天晚上就来小岗的汪强,在关友江家里等我。
汪强是我的老友了。他22岁就拍小岗的照片,一下就拍了38年,年纪比我轻,但是宣传小岗资格比我还老。当年,他被誉为小岗村的“宣传部长”。有一回在央视上节目,崔永元调侃他是“中国最小的宣传部长”,因为那时的小岗只有18户人家。
我带了几本新近的《清明》杂志,上面有我一篇长散文《小岗村的雪》,写下雪的年头里我在小岗村的一些感受,其中,写到了严宏昌,写到了严金昌和他的妹夫关友江。我把杂志先给严宏昌和严金昌送去,复又回到老关家,与汪强、张秀华等一起叙话。我们想从老关嘴里掏出一点话来,便傻傻地问:
“这回习总书记到小岗有什么精神呢?”
这个问题难不倒他。老关说:“两个:一个,肯定‘大包干’;另一个,弘扬沈浩精神。”
我们又问:“这次会在哪家座谈?会进哪一家看看呢?”
应该说,这个问题虽不刁钻古怪,却也令他有点为难。要说他一点不知道吧,那他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要如实相告吧,他也有点为难:虽然扣不上泄露党和国家机密的帽子,但确实也有点“犯纪”噢。但人家老关毕竟当了多年的村长,回答过全国和世界上许许多多记者的提问,从他嘴里几乎从没有“无可奉告”4个字。他摸着下巴,慢吞吞地说:“我揣摩,这回有可能会到金昌家看看。”
好老关!“揣摩”两个字用得好!即使真会是这样,也是他“揣摩”出来的。揣摩就是“猜想”,你还能不让人家猜想吗?
我们又追问:“为什么呢?”
老关跟我们打哈哈了:“金昌参加沈浩(事迹)报告团时在人民大会堂见过习近平总书记,熟嘛。”
果然不出老关“揣摩”!
下午3点多钟,习近平总书记先来到小岗的一个景点“当年农家”。这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院落。院子里,几间低矮的茅草房,墙上刷的标语早已褪色,但红色字迹依稀可见。习近平俯身走进屋内,看到的都是定格的当年景象:老式的生产工具、简陋的生活设施。在“大包干”签字室,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与“当年农家”一墙之隔的,是村民吴广利家漂亮宽敞的新居。看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门口,老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是在做梦吧?”握着总书记的手,他这才定了神,便连忙请总书记参观自家新居。习近平总书记与他拉拉家常,问他盖这个房子要花多少钱?吴广利说:“十几万块钱。”总书记称赞他们生活幸福。 今年73岁的严金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和老伴与四子严德双一起生活,一家人经营着“金昌食府”农家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看到“金昌食府”上面有“沈浩题”几个字,还问了一声:“噢,是沈浩题的啊?”严金昌说:“当时我题的是‘严家饭店’,沈浩说,不好,这个名字太多了,就给题了‘金昌食府’。”
进了家门,东墙上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6年前接见严金昌他们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大照片。习近平总书记指着照片上站在他左右的两个人说:“这是王晓勤,这是沈王一,请代我向她们问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走向严金昌家后堂,问:“平常来的客人多吗?”严金昌说:“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总书记说:“好!农家乐,乐农家。”看到他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他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希望大家向沈浩同志学习,进一步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面对平易近人的总书记,严金昌由衷感叹:“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您提出了中国梦,我们小岗人也有小岗梦。”习近平说:“是啊,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过了十来分钟,习近平总书记从金昌家出来了。小岗村沸腾了,小岗人沸腾了!“总书记好!”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向人群频频招手回答道:“你们好!”这时,口号声、掌声交织在一起。离习近平总书记近的人,就抢着和他握手;离习近平总书记稍微远一点的,就拿手机拍照。张秀华离总书记近,明明可以握手的,他却一个劲拍照。张秀华喜欢摄影,沈浩的照片他拍得最多。我离习近平总书记有两米,就站在原地拿手机拍照。这时电视台的摄像机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那人说,你拍你的呀。
P3-5
导语
温跃渊著的《风云小岗》是一部动态追踪反映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数十年演进历程的报告文学集。从1981年初最早全景扫描凤阳农村改革的纪实作品《凤凰展翅》,到几乎同时推出的描写小岗人冒死按下红手印的中篇报告文学《风雨小岗村》;从上世纪90年代围绕“大包干”红手印真假之辨深入采访的《小岗纪事》和《小岗新事》,到表现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感人事迹的《小岗的“新村官”》;从刻画一个个小岗功臣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的《小岗十二家》,到展示几任总书记心系农村发展、亲临小岗考察的《总书记来咱小岗村》等等,这些写于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描写小岗村的篇什,不仅生动呈现了改革第一村的形成与发展、困顿与振兴,更彰显了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对一方改革热土的长期坚守和深情眷顾。
序言
周本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
人民的孺子牛。”报告文学作家温跃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践行着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验证了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
者如何有成就的断言。
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
民在“大包干”的“生死状”上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起,
跃渊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一场农村风暴的来临。于是,他率
先踏上了这块红土地,向世人展示了它孕育着无限生机的
面貌。难能可贵的是,在嗣后的37年中,无论是农村改革
高歌猛进之时,还是小岗发展遇到暂时困难之际:无论是
大地骄阳似火的炎夏,还是冰封雪锁的隆冬季节,他都义
无反顾地一次又一次往访小岗、看望“大包干”的带头人
和乡亲。这37年的小岗日记,就是他行踪的真实记录和心
路历程;一部《小岗风云录》和一部《沈浩故事》,是他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跃
渊捧出了《风云小岗》《沈浩与小岗》《见证小岗》等3部
小岗系列作品,是他深入小岗37年生活而给他的回报。
37年来,他来到小岗的人民群众之中,不是走马观花
、蜻蜒点水,也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收集写作素材,
而是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不仅“身入”,更是“心入”
“情入”。到小岗村,他常常不住招待所,而是直入老乡
家里,坐下来就聊,端起茶碗就饮。不仅18位“大包干”
带头人他稔熟如亲,而且~村老少、男男女女,各有什么
特点、什么长处,他都烂熟于胸。小岗村人也从不把他当
外人,有好事最先向他报喜,有难处也总爱和他诉说。他
经常把心和大家搁在一处,说长道短,无遮无隔。对乡亲
们的难事,他则尽其所能地排难解忧。该系列别开生面的3
部作品,与其说是他悉心采访的成果,不如说是他虚心学
习的结晶。
跃渊不仅具有文艺家的特质,而且恪守共产党员的本
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热衷写小岗村?”他斩钉截铁
地回答:“我是共产党的一个党员,因此要做共产党的工
具。”写小岗,写改革开放,写创造新生活的英雄形象;
替人民书写,替人民抒怀,替人民抒情,他认为是党员作
家的神圣责任,是自己的天职。抱着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
,他的写作是那样的自觉,那样的刻苦,那样的甘之如饴
!为了人物细节的真实,他可以星夜赶往小岗,不知疲倦
地找多人采访。为了完成自定的写作任务,寒冬之夜,他
在地上铺上报纸,放上沙发垫,烫好脚,伸进放在桌肚的
被子里,苦思冥索地开夜车;夏天的晚上,则将一张凉席
放在水泥地板上彻夜苦战。沈浩同志逝世后,全国各地的
文艺、新闻、电影、戏剧单位的编剧、记者等纷至沓来,
宣传沈浩先进事迹,要求跃渊介绍情况,带领采访。跃渊
不厌其烦地充当了义务宣讲员和不在编的顾问。他把这看
作沈浩精神的延续和再现,乐此不疲。
追踪小岗和小岗人物37年,这是怎样的坚持和坚守啊
?跃渊用他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这就是从热爱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到
反映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写出时代新史诗:这就
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对人民,
要爱得真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诚心诚意做人民的
小学生”(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这就是既要做心悦诚服的时代歌者,又要经常用时代最强
音校正自己的音标、扩展自己的音域;这就是要多创作弘
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的文艺作品,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厦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2018年3月6日合肥
内容推荐
温跃渊著的《风云小岗》以深沉的情感、凝重的笔触讲述小岗村近四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书中不仅记述采访部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的经过,赞颂好村官沈浩其人其事,热情讴歌各级领导对小岗跋涉前行的坚定支持,还展现了小岗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对未来小岗的期望。书稿展示了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凝心聚力,敢于创新,创造新的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云小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跃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77076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06
CIP核字 2018210593
中图分类号 I253.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