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叔同的禅修智慧
内容
试读章节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就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未指导人生,利益世间。

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了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又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在生活中,弘一法师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通过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抗日这一边。

很多人认为,佛教中的出家就是从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寻找寂静清幽之所修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弘一法师对“世间”与“出世间”做过解释。他说:“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觉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能找到一个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不能把水运上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物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从有到没有,从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而这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过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

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词,是要我们修学佛法,进一步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

所以,认为出家就是抛开一切,就是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看法是错误的。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也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P5-6

目录

第一课 消弭:先要除去对佛的误解

 1.人生为何是苦?

 2.出世并非拋开一切

 3.“空”非空,即空即有

 4.莫要误解佛法

 5.空门生活很悠闲

 6.信仰佛教,国家就会衰弱?

 7.佛教对社会没有益处?

 8.佛法是哲学

第二课 戒贪:清心寡欲养身心

 1.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

 2.克制贪欲,内心才会纯净

 3.走出心中的乾闼婆城

 4.别因虚妄的东西而错过路上的风景

 5.富贵人间梦,功名水上鸥

 6.学会知足,在世无恼也无忧

第三课 戒嗔: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1.嗔怒是一剂毒药

 2.学会忍耐,心自宽

 3.将人间毁誉当做耳畔清风

 4.灭一点嗔心,关百万障门

 5.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绪

 6.学会修炼“定火功夫”

第四课 戒痴:世事多纷扰,看淡心自安

 1.不为空无的事情担忧

 2.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体验

 3.世事无常,何必执著

 4.在人生路上,轻装前行

 5.不求完美,有缺憾才真实

第五课 放下:活在当下,顺其自然

 1.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3.不要把执著变成固执

 4.高处的苹果够不着,就去摘够得着的

 5.任何多余的都是负担

第六课 静心:生活中自有菩提

 1.像佛一样静心习劳

 2.平和由心而生

 3.让人劳累的是心头的重负?

 4.不是生活太艰难,是你的脚步不从容

 5.静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6.心有挂碍不如定心明志

第七课 慈悲:寄悲悯心千人手物

 1.仁爱应摒却私心

 2.善待一只蚂蚁

 3.为他人提一盏灯笼

 4.悯物主心长存

 5.怜悯之心怎可图利

 6.救苦救难,远胜过个人声名

 7.吃素是为了长慈悲心

 8.以无所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

 9.菩萨慈悲,也有怒目金刚

第八课 自省:忏悔是净化心灵的力量

 1.时常自省,才能扫却心中的尘埃

 2.忏悔,唤醒沉睡中的良知

 3.改过自新方为善

 4.常常失败常常悟

 5.以品德去感召他人

第九课 喜悦:找到心中盛开的莲花

 1.快乐不在于环境,在于心境

 2.以欢喜心想欢喜事

 3.恬静的心态才会开出莲花

 4.笑容总在杂念顿起时消失

 5.永远保有天真之心

 6.心中有佛,处处是佛

第十课 惜福:十分福气,享受三分

 1.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

 2.一衣一食,当思来之不易

 3.厚植善因,必收福报

 4.僧侣为什么只穿布做的鞋?

 5.人生的美好不只在于有物质享受

 6.无论顺境逆境,都懂得感恩

第十一课 修行:在家里也可以

 1.扫地亦是修行

 2.不可因早晚诵经影响家庭生活

 3.在家修行更要自律

 4.多学静坐,以收敛浮气

 5.做红尘中的真菩萨

 6.佛教的简易修持法

第十二课 持戒:提高自我修养

 1.学佛者如何改过?

 2.十条最应注意的改过迁善主事

 3.用自尊增进自己的德业

 4.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

 5.切切实实持戒

 6.随时随地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十三课 随缘:咸有咸的好处,淡有淡的味道

 1.随遇而安是一种境界

 2.万事需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反而会更好

 4.天然无饰,便是本性

 5.淡看世间风光,枯荣皆有惊喜

 6.得不到的就放手

第十四课 宽心:不要让烦人的琐事纠缠身心

 1.不受诱惑,心境更开阔

 2.珍惜生,却不畏惧死

 3.面对挑衅不生气

 4.停止为鸡毛蒜皮的事烦恼

 5.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

 6.要有从善如流的胸襟

第十五课 从容:气显子外,不如内敛于胸

 1.心浮气躁百事不成

 2.事到临头,要避免惊慌失措

 3.逆境知胸襟,顺境晓涵养

 4.紧急的事,和缓地办

 5.唾面自干,视为高人

 6.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可气急败坏

第十六课 谦卑: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1.世人谤我,只需微微一笑

 2.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碍

 3.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福慧

 4.暂时的忍让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

 5.委婉含蓄地指出别人的过错

序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出自弘一法师之手。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的传奇人物,也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內。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是富家公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半生出家,面对古佛黄卷,过着苦行僧生活。然而无论是在红尘俗世,还是遁入空门,弘一法师都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的高尚情怀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在皈依佛门之后,弘一法师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在佛学思想研究方面,弘一法师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

入佛初期,弘一法师除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之外,其进修博览而广纳。弘一法师说:“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他主张要博采众家之长。

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法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出家之后,弘一法师了断尘缘,超然物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对律宗的研修和弘扬上。出家之前的热闹繁华和出家之后的冷清孤独,使弘一法师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曾经感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弘一法师还是一个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世人。以期对大家的人生有指导作用。

弘一法师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编著本书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所说的:“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

内容推荐

张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禅修智慧》讲述了:一首《送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它便出自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在皈依佛门之后,洗尽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对人生、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众人摆正自己的位置。

编辑推荐

张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禅修智慧》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所说的:“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本书是一代文化巨匠李叔同毕生体悟和学佛的心得之集大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叔同的禅修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笑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10293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6118476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