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爱迪克
内容
内容推荐
女艺术家克丽丝,39岁、已婚、事业失败,有一天疯狂地爱上了她的丈夫、后现代理论家西尔维尔的同事迪克,并在丈夫的帮助下,开始给迪克写长信。
“我爱迪克”——这是一句炽热而坦荡的单恋声明,也是一场革新书信体的文学实验,更是一份英勇的女性主义宣言——关于如何使用第一人称来言说,以及女性如何重新生成她自己。
目录
第一部分 一桩婚姻中的若干场景
一桩婚姻中的若干场景
第二部分 每一封信都是一封情书
每一封信都是一封情书
126号州道
诠释
犹太佬的艺术
西尔维尔与克丽丝写的日记
怪物
考虑得失
迪克回信
致谢
后记
导语
一场抽象浪漫主义的爱情游戏,一部革命性女性主义邪典小说,一册20世纪文化批评研究合集。
爱情就像写作,而写作是通往自由的唯一出路——“每一封信不都是一封情书吗?这些情书其实是我写给爱情的信。”“我个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清晰、诚实地表达自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就像是写作:活在这样一种剧烈的情感中,精确与觉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自我,但它存在着,而借由写作,你可以设法捕捉到自我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大胆地公开表达,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具革命性的事了。”“谁应该有发言权,又是为什么呢?这才是唯一的问题。”
“情书;写给迪克的信:一部文化研究。”——“这个游戏是真实的,或者说比现实更真实,比它所意指的一切都更真实。”
后记
理论小说
文/琼·霍金斯
评论家似乎并不是很喜欢克丽丝·克劳斯的“小说”
。我之所以使用引号,是因为我自己也无法完全确信,克
劳斯的作品能否归人“小说”这一范畴。而正如西尔维尔
·洛特兰热指出的,克劳斯的作品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学
类型”,“一种介于文化批评和虚构作品之间的文体”。
克劳斯自己则把这一类型杂糅的先声称为“孤独女孩现象
学”。我更愿意称其为“理论小说”(theoretical
fiction)。
我所谓的理论小说,指的并不仅仅是通过理论进行叙
述的作品,也不是通过文本自身来进行某种理论阐释的作
品——例如萨特的《恶心》或是罗伯一格里耶的“新小说
”。确切说来,我指的是,使理论成为小说“情节”的内
在组成,在作者创造的虚构世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克劳斯的“小说”中,有关鲍德里亚和德勒兹的讨论,
以及对克尔凯郭尔“第三次跳跃”的思考都构成了叙述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理论与评论本身在个别情况下也被“
文学化”了。
尽管理论在克劳斯的作品中扮演了如此关键的角色,
但在有关其作品的评论中,几乎看不到针对理论的探讨。
她的第一部作品《我爱迪克》,就仅仅被描述为克劳斯对
英国文化评论家迪克·赫布迪奇的一段单恋故事。
“谁应该有发言权,又是为什么呢……这才是唯一的
问题。”克劳斯在小说中这样写道。我会把这句话进行如
下修改:谁应该有发言权,谁应该就什么有发言权,以及
为何这才是唯一的问题。没错,哪怕是读过了对克劳斯这
部作品不吝赞许的评论文章,我也禁不住要这么问。为什
么克劳斯的“小说”大都是同一种类型(她自己称这种类
型为“愚蠢婊子的故事”)?为什么艺术评论家往往会修
改、审查甚至故意删减掉她作品中的某些关键方面?我无
法回答这些问题,不过我想尝试矫正这种不公,谈一谈克
劳斯艺术创作中经常被人忽视的几个方面。
《我爱迪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一桩婚姻中的
若干场景”给出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缘起,其中的情感基调
与叙事技巧贯穿了接下来的整部作品。正如已故的艺术家
乔瓦尼·因特拉所说,这部小说读起来“像是包法利夫人
自己写的《包法利夫人》”。的确,Ⅸ包法利夫人》就是
克丽丝和她丈夫西尔维尔用的文学类比。书中有一个令我
难忘的段落,西尔维尔写信给“迪克”时以、“艾玛”来
称呼自己的妻子,并且最后自己署名“夏尔”。“亲爱的
迪克:我是夏尔·包法利。”克丽丝也加入了这个别出心
裁的游戏中,在叙述性旁白中,她告诉读者“对艾玛来说
,与夏尔的性爱无法代替迪克”。
但是,《包法利夫人》并非这部作品里唯一的文学典
故。“我就陷入了这种怪异的境地,”克丽丝在写给迪克
的第一封信中说,“我的反应太迟钝了!如果我们活在亨
利·詹姆斯的小说《金钵记》的世界之中,就好比西尔维
尔之于我,就如同玫姬之于夏萝。”当西尔维尔没在想着
福楼拜时,他把克丽丝对迪克的痴恋比作法国十八世纪马
里沃喜剧的当代版本。一对夫妇通过写信试图诱惑第三者
加入某个爱情艺术项目,正是这些信件驱动了主要的情节
,所以这部书也有点像《危险的关系》。与《危险的关系
》类似,《我爱迪克》充满了自我反思式的内容,比如西
尔维尔和克丽丝不断地评论彼此的行文、论点和情节遭遇
。另一个与《危险的关系》的类似之处是,《我爱迪克》
构建了一个虚构的场域,青春期的痴迷与中年的变态堕落
在此重叠相交,“一如既往如初见”与令人厌倦的“重新
来过”之间的关系,在此得到探讨挖掘(克丽丝甚至在一
封信中称自己和西尔维尔是一对“贪婪浪荡子”,这个词
很容易让人想到拉克洛和萨德)。同时,正如《危险的关
系》中,真正重要的一对人物关系是瓦尔蒙子爵和梅尔特
伊侯爵夫人,在《我爱迪克》中,最引人入胜和持久的人
物关系,则是两个最初似乎有些厌倦彼此的角色。就像一
位颇具洞察力的评论家观察到的那样,读者/窥淫癖者归
根结底并不关心克丽丝和迪克有没有上床,而更在意她最
终有没有和西尔维尔在一起。(安妮-克里斯汀·达德斯基
,《国家杂志》,1998)
对于任何文学爱好者而言,《我爱迪克》都算得上是
一本好书。书中出现的文学典故也是我们更好地理解克丽
丝和西尔维尔的有效途径。他们喜欢探究彼此的参考来源
,喜欢分析和评论对方写的信件,他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
这类爱情故事需要“克丽丝与迪克的关系以上床告终”。
可奇怪的是,评论家却倾向于以回忆录而非小说的眼光来
看待《我爱迪克》,将其看作一部任何人都可以阅读的、
风格陈旧的文本,就好像过去二十年间文学理论领域发生
的剧烈变革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
西尔维尔有一次对迪克写道:“通过写信来与你交流
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正如我们所知,文本是自足的,所
以它变成了一个游戏。”而评论家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似
乎大多都无视了语言和文本这种如病毒般自我蚕食、自我
复制的游戏特质。
……
《死气沉沉》
书评(媒体评论)
上个世纪里,书写男性和女性最重要的书。
——《卫报》
她反复书写爱情的失败,暧昧而沮丧的亲密关系
,艺术信仰与野心,社会交流与异化——以便能在多
重复杂的语境中去探索艺术、精神、家庭、私人、公
共、历史、政治、经济……一种努力去过有意义的生
活的女性意识。
——《纽约客》
这种叙事是对欲望的探索,而不是被动或不适;
这种不屈不挠的爱情追求,不是对自我的贬抑,而是
一种生成与创造。
——《纽约时报》
精彩页
一桩婚姻中的若干场景
1994年12月3日
克丽丝·克劳斯是一位三十九岁的实验电影制作人,西尔维尔是来自纽约的五十六岁大学教授。二人正同西尔维尔的朋友迪克·——在加州帕萨迪纳的一家寿司店内共进晚餐。迪克是一位英国文化评论家,最近刚刚从墨尔本搬到了洛杉矶。正值西尔维尔的教授年休,克丽丝和西尔维尔来到了位于圣贝纳迪诺山区克雷斯特莱恩的一座小木屋度假,这里距离洛杉矶约九十分钟车程。由于西尔维尔要在1月份开始新学期的教学,所以他们很快就要返回纽约了。晚餐期间,两位男士讨论了后现代主义批评领域的最新动向。而三人中唯一一位不是知识分子的克丽丝,则注意到迪克与自己之间频繁的眼神交会。迪克的关注让克丽丝感到一份自信,当服务员送来用餐账单时,她拿出了自己的信用卡,说道:“就让我来付吧。”广播里的天气预报称圣贝纳迪诺公路附近会有降雪。迪克慷慨地邀请他们二人到自己在羚羊谷荒原的家中过夜,距离这里大约有三十英里远。
克丽丝想独处一会儿,于是她便向西尔维尔夸张地描绘起乘坐迪克那辆华丽的复古雷鸟敞篷车是何等地兴奋刺激。西尔维尔被克丽丝逗乐了,他根本不清楚也不在乎雷鸟和蜂鸟有什么不同,但还是同意了她的建议。就这么定了。迪克喋喋不休、充满关切地嘱咐起克丽丝。“别担心,”她快速摇了摇头,微笑地打断他,“我会跟紧你的。”克丽丝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她驾驶的小货车疾驰了一阵后,油门便稳了下来。克丽丝想起了自己二十三岁时在圣马可诗歌项目中的一场名为《追车》的演出。她和朋友丽莎’马丁在95号公路上,开车紧紧地尾随一位开着保时捷的帅气司机穿越了整个康涅狄格州。终于,他在一处休息区停下车。但正当丽莎和克丽丝下车时,他却开车驶离了。这场演出最终以丽莎意外刺伤她收场,没错,丽莎用一把菜刀在舞台上捅伤了克丽丝。只见鲜血直流,每个人都觉得丽莎性感得耀眼,危险却美丽。她上身后仰,穿着网眼丝袜的双腿从绿色塑料超短裙下奋力张开,展示着自己的裆部,肚子从露脐装下凸出来,看上去如同最低贱的娼妓。一个明星就此诞生了。那天晚上,现场没有人注意到克丽丝毫无血色的苍白容貌,没有人注意到惹人怜爱的她用锋利的目光远远地看着。有人能注意到吗?这个问题在当时被暂时搁置了。不过,现在已然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了。汽车收音机里的广播聒噪着,骚乱过后的洛杉矶成了一座悬在视神经纤维上的城市。迪克的雷鸟汽车一直在她视野中的某处,像约翰-多恩笔下的眼球一样,两辆车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穿在一起,驶过公路的水泥河床。但这一次,克丽丝孤身一人。
来到迪克家,深夜悄然而至,就像是埃里克·侯麦的电影《慕德家一夜》中那个酩酊的圣诞夜。克丽丝注意到迪克在和自己调情,他的高级智慧在努力地超越各种后现代修辞和话语,来表现一种本质上的孤独,一种只有他们二人才能体会到的孤独。克丽丝也同样眩晕地响应着。凌晨2点,迪克给克丽丝和西尔维尔二人播放了一段录像。录像中,他扮成受雇于公共电视台的约翰尼·卡什的模样,侃侃谈论着地震和社会动荡,谈论着他对家的那种焦虑不安的渴望。克丽丝虽然当时没有明说,但她对迪克这段录像的回应也颇让人费解。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发现迪克的作品简直幼稚得令人绝望,虽然她自己也爱好某些糟糕的艺术,这类艺术透明得足以将艺术创作者的希望和欲念完全展示出来。糟糕的艺术让观众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几年之后,克丽丝会意识到她对糟糕艺术的喜爱恰似罗切斯特先生对简·爱的迷恋,那是一种对平庸难看之物的痴迷。糟糕的角色就是这样容易让观众创造出各种想法。)不过,克丽丝并没有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因为她从不用理论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没人指望从她嘴里说出太多东西。她也习惯了在完全的沉默中,置身于让人费解的气氛之外。克丽丝对录像那种不能言说的大胆评论,反倒让她觉得迪克对自己的吸引力增加了几分。她整夜里都梦见了迪克。但第二天早上,当克丽丝和西尔维尔在沙发床上醒来时,迪克已经走了。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爱迪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克丽丝·克劳斯
译者 译者:李同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62972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6
CIP核字 2018126124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7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