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儿八经说扯淡/哲学与生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正儿八经说扯淡》是继续探讨“扯淡”问题的又一部力作。本书通过对扯淡必然性的考察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于我们的社会,与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们滋生了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的文化乱象,甚至有蔚为主流的趋势。在解读“扯淡”的过程中,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哲学方法,这些方法能让人洞穿生活中的各种扯淡现象。本书由盖瑞·L·哈德卡斯特尔、乔治·A·赖施著,王旭凤译。

内容推荐

《正儿八经说扯淡》是继续探讨“扯淡”问题的又一部力作。

2008年,哲学通俗读物《论扯淡》一书风行美国,号称为年度“全美非虚构类第一畅销书”。《正儿八经说扯淡》指出,“扯淡”不仅仅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打趣、闲聊中,在广告、电视节目、评论、政治事件甚至严肃的科学理论中都广泛存在,它实质上具有不可避免的普遍性,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扯淡文化”。本书通过对扯淡必然性的考察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于我们的社会,与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们滋生了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的文化乱象,甚至有蔚为主流的趋势。在解读“扯淡”的过程中,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哲学方法,这些方法能让人洞穿生活中的各种扯淡现象。本书由盖瑞·L·哈德卡斯特尔、乔治·A·赖施著,王旭凤译。

目录

第一部分 扯淡?对扯淡的再思考与回应

 第一章 论听其自然

 第二章 一个常识的辩护

 第三章 精心设计的扯淡语用学

 第四章 扯淡以及人类心智的缺陷,或者:暗黑艺术大师知道什么

 第五章 扯淡与人格

第二部分 迎难而上,定义扯淡

 第六章 深入扯淡

 第七章 扯淡的一致性

 第八章 重点强调:定义、扯淡以及扯淡的定义

 第九章 扯淡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方面

第三部分 政治、科学、教育与法律中的扯淡无处不在

 第十章 扯淡王国:论民主的向上弱智化

 第十一章 政治扯淡与自我的斯多葛故事

 第十二章 科学与政策交叉层面的扯淡:全球变暖、有毒物质以及其他恼人的问题

试读章节

假定法兰克福关于扯淡的定义是正确的:扯淡来自于对真相的漠视。现在将这个定义与米勒关于真相并不总是我们谈话的主要目标这一洞见放在一起。结论是我们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的言说都是扯淡。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应当改变吗?并非完全如此。这并不完全是我们在容忍扯淡,实际上我们经常把这些扯淡看作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米勒对于道歉的社会意义做过一个很有力度的分析。我们教会孩子学会说抱歉,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迫使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未必真心想说的话语来完成的。就此而言,真相是我们最后才想要的东西。我儿子打了他妹妹的真正心理状态可能是这样的:“我伤害她就是因为我想这么做。”我们当然不会把这种可能为真的描述说出来,而是会告诉他要说抱歉。或许某一天他会真正学会道歉,再加上,他妹妹可能会因他犯错误而鄙视他,他可能起码会知道伤害别人是不能容忍的。米勒解释了这种动态过程:

问题:对于犯错者,即使他并未真心感觉到需要道歉但还是在表面上做了,我们对这种表面道歉感到满足,这本质上是为什么?答案:我们满足于这种道歉给道歉者造成的痛苦……道歉本身就是一种表征着羞辱的纯粹而简单的仪式。(《伪装》,第88页)

把道歉表征为一种羞辱的仪式,米勒绝不是拒绝或者不鼓励道歉。相反,他把这种伤害看作是做错事必要的惩罚,否则他们不会懂得克制伤害别人的行为。就像众多其他道德教育的情况一样,道歉的教育牺牲了真相来寻求更为有价值的目标,比如这些目标可能包括和平以及性格的构建。

米勒并没有为接受道歉者必须要接受道歉提出阐释。但是我在这里让受害者也必须说出他接受道歉。他也未必是真心愿意接受道歉。但是这种交易的信息是明显的:敌意就此结束了,不容许有进一步的冲突升级。希望某一天他们会学会文明地甚至真诚地去解决纠纷。正如米勒指出的,如果在当时过分坚持真诚将会是十分愚蠢的。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以考虑一个母亲坚持除非孩子愿意这么做他才让他道歉的情况。可以料想到无论何种合适的态度指导他,这个孩子都不可能自己学会这么真诚地道歉。他也不懂得必要时装模作样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那些装模作样的道歉,婚姻中的小摩擦更可能经常会升级到离婚。那些作出“冒犯性”言论的公共人物必须学会道歉,这表示对被冒犯方的观点即使不完全拥护的话也会承认其视角的合法性。

学会何时以及怎样道歉是礼仪书里的内容。就像抱歉、礼貌总体上也牺牲真相来寻求和平与安宁。米勒再次敏锐地既指出了装模作样,也指出了礼貌之美德:

礼貌并不需要借口,伪装也被公开认可处于美德的中心。礼貌免于许多形式的伪善,因为某种善意的伪善恰恰是一种美德……用相对较小的代价,它就能减免人们社会交往中的痛苦。(《伪装》,第35页)

减免人们的痛苦通常比关注真相更重要。如果我们严格运用法兰克福关于扯淡的定义,根据扯淡展现出对真相的漠视,那么显然我们的礼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扯淡。

然而,并非所有的扯淡都是出于优雅态度的需要,广告就是例外。我们倾向于容忍广告扯淡,并不是出于礼貌。我们接受广告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给我们提供娱乐价值。比如,著名的超级杯赛期间很多广告就像比赛本身一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广告扯淡也不只是给我们提供娱乐。

然而,就像礼貌一样,娱乐并不能充分解释我们对扯淡的宽容。公共关系往往运用跟广告雷同的小伎俩。但是这通常没有娱乐价值。我们为什么会对广告和公共关系中的扯淡表现得如此宽容,一个更深层的解释是我们尊重它们所服务的目的。我们理解赚钱的重要性,而且并不嫉妒最有效赚钱的职业人士。当公共关系的顾问把埃克森公司(Exxon)刻画成一个保护环境的先行者,或者一个政治仆从把一次立法失败杜撰成一次成功的妥协,他们是在做他们的工作。如果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们也可能会选择同样的处理方法。

结果当然是很多人都会从他们的立场来考虑。很多职业涉及推销或者呈现某种东西。这也并不总是相关于贪婪与权力。即使有些人是服务于比单纯的利益更为高尚的目标——比如教师、慈善基金的募集者以及军队招募人员——他们如果逃避扯淡而去支持未经掩饰的真相,也会很痛苦。进一步讲,当面对竞争且尚未推销出去时还一味坚持真相,这不仅仅是天真,还是一个失败的策略。放弃使用扯淡就是满足于成为一个失败者。我们欣赏成功者,而且我们不想禁止自己的成功计划而让自己成为失败者。

无论我们多么尊重后果,我们并不会支持为了达成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无论这个后果被一致认为是多么的有价值。我们排除那些纯粹撒谎的行为,即使在广告中也如此。我们如何区分这些呢?为什么我们同情撒谎中的受害者,而不会同情扯淡的受害者呢?我们要这样来看待这个事情:我们既同情扯淡者,也同情扯淡的受害者。扯淡者的工作就是扯淡而且要娴熟地运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扯淡。受害者则是允许自己精神上慵懒以及用欲望来蒙蔽自己。他们都是没有主见的人。我们同情他们,但是我们肯定不会尊重他们。我们对他们的蔑视说明任何被扯淡欺骗的人都活该。P4-7

序言

《论扯淡》一书由常春藤联盟成员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G.法兰克福教授写就。在这本书里,哈里教授试图阐明这个特定的概念。而且,这种阐明通过一种普通的方式得以实现,起码这对于一个常春藤联盟的哲学家而言是如此。职业哲学家一般是这样的:以往的哲学权威思想也被引用、引证和阐释,而那些分析的缺陷也会被指出来。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到,某个我们原以为已经理解了的概念或术语事实上却是混乱的、模糊的、晦涩的。然后,在智力渐进的作用下,一个新的更为清晰的概念阐释将会出现以供其他哲学家思考,并且最终再一次粉碎这个概念。

但是这本书与众不同。它很小,甚至十分可爱。陈列在书店的架子上、展示桌上很可能极易被误认为是儿童读物或者一个袖珍箴言集。它的质朴、经典的封面以及主题可能已经暗示这是一本远古的演讲词或者一本抒情诗集。但是这些精美地印刷在封面上的词语并没有言及“爱”“诗歌”或者甚至“真理(以及其普遍的稀缺性)。”它们谈论的是“扯淡”,而且大众喜爱它。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现存于世的学术性哲学家的作品比这本书更受欢迎。连续26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后,《论扯淡》持续保持着比以往任何商业哲学书都畅销的势头。当然,哲学主题的书,比如:《禅与摩托车维护艺术》以及《哥德尔、艾合尔、巴赫》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们是为广大的普通大众而写的。《论扯淡》则相反,它在职业学术性的哲学家圈子里已经流行了20多年。那些致力于逻辑、概念性分析以及(法兰克福的专业)道德理论的专家们通常是很少对流行哲学读物感兴趣的。然后更令人吃惊的是,一离开象牙塔到大众之中,《论扯淡》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贴近于当今时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喜剧演员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电视节目《每日秀》的主持人给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论扯淡》成为畅销书后,斯图尔特对法兰克福教授做了一次访谈。当法兰克福诚实地解释他的看法“扯淡者并不真正关注他说的是否正确”时,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斯图尔特倾斜着身体对他那受惊的嘉宾说:“我应当告诫你,当人们听到那个词,它会把他们逗乐。”“尤其是出自一个常春藤联盟的教授”,法兰克福补充说。

的确,那个词很少(或真的是不曾)出现在学术性论题中。但是这本书的吸引力并不能完全用这本书的表面情况解释清楚。就像一个甜美的小老太对着某人做下流动作,这种小小猥亵带来的新奇感很快就会衰退。《论扯淡》却不一样。即使对那些把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个玩笑或当作一本送给讨厌的老板或同事的最恰当礼物之人而言,这也是一个看上去触动人们文化神经的玩笑。

最后,斯图尔特提供了一个更深、更好的答案。他指出,这本书是“非常适于当今的”。他并没有详细阐述,他只是询问法兰克福当初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且开玩笑地询问法兰克福写的这些事实是否是真的或者只是无关紧要的……真相是,斯图瓦特并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本书如此适宜。在整个采访中就像谚语所说的,一头大象闯进了瓷器店。在其他的电视以及广播的节目中,法兰克福的出现也同样带来极大的轰动。在等候采访的间隙,法兰克福往往会被水泄不通的粉丝围着要求签名、探讨或者起码表达对作品的认可。就算是斯图尔特,这个以滑稽地模仿政治以及政治新闻为生的人,也都没有明确地说出《论扯淡》为什么“非常适合于当今”。

这么轰动的著作当然会引起意见的纷争。就像美国历史上其他大多数著作一样,这本著作极大地引起了大众意见的纷争。但是这本著作引起的纷争却也与众不同。它的支持者与批评者一致赞同进行下去的官方理由,也就是这些理由被呈现给公众、议会以及美国的联友们,结果是,这么说吧,那些曾经看上去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是如此必要和迫切——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和化学武器,而且伊拉克有高科技设施(如远程控制的飞机)来破坏那些武器,并且在2001年9月11日密谋发动了袭击——现在看来用那个词(扯淡)来描述是最为合适的。

这就是为什么斯图尔特的观众在听到斯图尔特与法兰克福谈到扯淡者对真理与谬误的漠视时看上去如此坐立不安,人们感知到扯淡者其中操纵信念和行为的潜在兴趣,就像法兰克福在这本书里谈及的“扯淡者试图逃避某些东西”。观众已经看到斯图尔特与他的写作者们已经串烧过当前的政治事件,毕竟,很少有人不知道那么明显的所指——伊拉克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事后反思也承认,这些情报的来源并不可靠——使得这本书如此中肯。在这场战争中,对于到底是谁,逃避了什么,人们可能有而且将会有极少的认识上的分歧。美国市民、士兵以及盟国成员都有普遍被欺骗的感觉。

这些让人烦忧的怀疑没有被提及,要不然对一些人而言真是难以接受,因为他们珍视的有关美国社会政治和道德诚实的理念受到了威胁。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醒目的事情很难被接受。尽管,接受这样的事实可以通过幽默的途径得以缓冲。斯图尔特观众席上的每位观众必定听到了这样的笑话:生化武器最终被找到准确位置:它们是大规模转移注意力武器,堆放在华盛顿。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他们无疑在这本小巧且诱人的版本中寻找到了缓冲。这本书有个恰当的作者——善于批判地、平衡地、客观地思考的常春藤联盟哲学家,这些光环在那些有关9·11的可怕记忆以及关于生化武器的可怕讨论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本书用了一种令人舒服的语调——经典的标题与封皮将扯淡没有描绘成某些陌生的、泛泛的以及带有危险性的东西,而是描绘为困扰了思想家和艺术家好多世纪的人类众多小缺点中的一种。的确,法兰克福的《论扯淡》的哲学问题跟当代事件没有哲学上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是本书的历史背景使然,反而使它的影响力更广泛,可以称之为没有眼泪的扯淡。它引领读者抽象地、总体性地理解那个醒目的事情,并且由于这个话题从古至今不停地出现——不需要非得考察那些一开始就与这本书如此相关的那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

尽管扯淡一直受到本身就在扯淡的那些文学和哲学的攻击,但是它仍然在世界上挥之不去。本书最后的一部分就是“政治、科学、教育以及法律中的扯淡无处不在”在《论扯淡》中,法兰克福提出,民主在要求每个成员对每件事都发表意见的同时,也无意中促进了扯淡。马克·埃文斯(Mark EVans)写的一章“论民主的向上弱智化”审视了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对民主的批判性意见。

类似地,瓦内萨·诺依曼(Vanessa Neumann)《政治扯淡与自我的斯多葛故事》为人们很容易在国际政治中发现的扯淡提供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她认为如果我们注意到斯多亚关于自我的理论以及叙事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扯淡。

在《科学与政策交叉层面的扯淡:全球变暖、有毒物质以及其他恼人的问题))中,海瑟·道格拉斯(Heather D0uglas)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全球变暖争论中可疑的一面。她指出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中信息是多么不完整,而且很可能更重要的是,对科学客观性的误解可以满足扯淡的需要。

戴维德·梯泰格(David Tietge)为修辞做了辩护,他认为修辞可以被理解为对语言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的研究,而不是把它经常与扯淡联系起来。他的《修辞不是扯淡》建议大学甚至高中课程恢复修辞学,这样很可能会减少扯淡。最后,本书以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的文章而结束,这些最新思想来自富勒作为专家见证人这一角色的所思所想,即作为奇兹米勒起诉多佛学区等团体关于公立学校9年级的课程中声明智慧设计这一案件的专家见证人这一角色。富勒写的那篇涉及面很广的《就是扯淡》,列出了从流行文化、科学史一直到法理学等领域的丰富的案例来引起我们注意到反扯淡运动自身中的扯淡所带来的威胁。

正如我们提到过的,法兰克福《论扯淡》并不是首次激发了哲学家们对于扯淡的兴趣;这种兴趣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了。但是这本书的流行并没有提醒哲学家、非哲学家们注意学术性哲学与扯淡的特殊关系。当然,我们希望这些章节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思考扯淡,而且能够提醒哲学自身与流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互相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的。借用斯科特·肯布罗讲过的一个故事:在我们常见的对于学术性哲学的反应——“那是扯淡”中的确包含着一些正确的东西。但是这并非是因为哲学带来了扯淡,而是因为哲学是我们反对扯淡的最好武器。

书评(媒体评论)

祝贺所有为本书做出自我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美国前总统布什

扯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本书对这一现象作了机智风趣和发人深思的研究。在大众文化中,哲学的作用变得模糊不清。

——《科学分裂》的作者DavidJ.sturnp

这是一本研究扯淡的上乘之作。凡是你所有能想到的方法,本书都以哲学分析的方式作了定义。

——《国际粪便学》杂志

如果关于电影的幕后交易不是谣言的话,那么本书所说的就是确有其事。

——好莱坞内部人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儿八经说扯淡/哲学与生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盖瑞·L.哈德卡斯特尔//乔治·A.赖施
译者 王旭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4242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0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Carus Publishing Compan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