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文学地图
内容
作者简介
王苗,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士毕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散文》《文汇雅聚》等发表多篇作品,获第二届“金近奖”、第三届“读友杯”优秀作品奖、《少年文艺》年度佳作等奖项。著有长篇小说《落花深处》。现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对这座城市充满了热爱和依恋。
目录
丹柿小院:老舍的北京人
城南天桥:京剧大师李玉茹
南柳巷:林海音和城南旧事
史家胡同二十四号:凌叔华的一曲“古韵”
西三条:鲁迅的“安闲”居住
南锣鼓巷:茅盾的暮年
酉西会馆:“乡下人”沈从文
西颂年胡同:皇族后裔叶广芩
前海北沿十一号:“零余者”郁达夫
南城会馆:张恨水的“世俗”北京
八道湾胡同:寻路者周作人
张自忠路:冰心的爱与美
老北大红楼:杨沫的青春歌唱
法源寺:李敖的历史构想与北京书写
老北京钟楼:李碧华的历史想象
地坛公园:史铁生的苦难超越
“大院”:王朔的文学记忆
精彩页
丹柿小院:老舍的北京人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老舍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对于北京这座文化城市,有人总结出一些“必须”要体验的生活元素,比如白天去南锣鼓巷逛胡同,晚上去后海酒吧街休闲,春天去玉渊潭看樱花,秋日去香山看红叶……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就是去北京人艺看话剧,最好是看老舍的《茶馆》。
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像老舍这样代表北京,也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像老舍的作品一样直接用“京味儿”来定义。他是开启“京味儿”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可以作为“京味儿”文学的范本。正如著名学者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说的,老舍属于北京,北京也属于老舍。老舍是当之无愧、禀赋优异的北京人,“他固然因北京而完成了自己,却同时使北京得以借他的眼睛审视自身,认识自身的魅力”。鉴于此,这篇文章也大胆借用赵园的书名作为题目,探讨老舍和他的文学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
虽然以“老舍”和“茶馆”命名的“老舍茶馆”在可以喝大碗茶的前门,但话剧《茶馆》却是在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艺上演。作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难以被超越的经典,每次《茶馆》演出时,都是北京文艺界的一桩大事,可谓盛况空前、一票难求。不过,不知道观众们在人艺观看“茶馆”里上演的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迁时,会不会想起来去距离人艺很近的老舍故居游览瞻仰一番。《茶馆》里的一幕幕时代大戏就是老舍在这里创作出来的。
从北京人艺出来,沿着王府井大街往南,走到灯市口西街时再往西,便能看见一条条逐渐远离王府井繁华的古朴的小胡同。其中有一条毫不起眼的丰盛胡同,靠近丰盛胡同口的第一所别致小巧的小院子就是老舍故居。老舍故居是一个不规则的四合院,一进正门是一个狭长的偏院,向右跨过一个木质的影壁,是故居的主体。院子里有一个大鱼缸,但没有像典型的老北京人家那样“天棚鱼缸石榴树”,而是有两棵老舍先生手植的柿子树。秋天时,黄澄澄的柿子一个个小灯笼般悬挂枝头。正因为这两棵柿子树,小院有着一个很美的名字——丹柿小院。
因为老舍巨大的影响力,小院里不时有参观的人进进出出。一位操着地道北京话的光头大叔领着一个十三四岁、穿着校服的小女孩在参观,这应该是一对父女。北京大叔给女儿一一讲解老舍资料中的各个细节,对老舍的生平事迹和方方面面都非常了解,其专业程度颇让人有些惊诧。小女孩在父亲的指引下认真地参观着,不时发出几句感慨或者提出几个疑问。每次小女孩提出问题的时候,她的父亲都完满地给她解答了。他们的北京话非常地道,听上去有些囫囵、油滑甚至痞里痞气。北京大叔用懒洋洋的腔调对女儿说:“这你得好好看,老舍你得知道,是咱北京作家。”我突然觉得,这位看上去有些玩世不恭,但这一刻又正经八百、骨子里透着严肃和敬畏的北京大叔或许就是老舍笔下典型的北京人之一种吧。
1949年,老舍从美国归国,在北京买下这座小院,后半生一直居住在这里。他的重要作品《茶馆》《龙须沟》《正红旗下》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文艺环境的特殊性,老舍几乎成为知名作家中仍旧在写作、并依旧写出优秀作品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老舍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同,自己是真正的穷苦家庭出身,新中国让他们这些穷苦人翻身做主人,他觉得自己是跟新政府一头的,要用手中的笔尽力歌颂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舍从美国归来后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龙须沟》,就通过北京南城臭水沟龙须沟的改变直接把对新中国热情洋溢的赞美搬上了舞台,具有政治宣传的意味。老舍之子舒乙在一次访谈中说:“他(老舍)回京后听到三个亲姐姐的诉说,感受到的那种翻身喜悦是真实的。姐姐们原来跟乞丐一样,而现在虽然穿衣打补丁,但生活已有变化,儿女们都成了工人阶级。老舍高兴极了,翻身的喜悦是真实的。他感谢、欣赏新政府做事风格,自己也愿意为政府多做事。”
不同于同时代的、同在北京生活长大的梁实秋、凌叔华、冰心等或官宦子弟或小康家庭出身的作家,老舍是真真正正的北京底层人家的苦孩子。
1898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俗中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在傍晚送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老舍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正红旗旗人家庭。他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出生差点要了他母亲的性命,孩子刚一
导语
17位文学大咖,17段关于北京的文学记忆,书写一段有温度的文学史。他们曾在北京写作。他们书写北京,也被北京书写。一本书回到历史现场,触摸文学在人间的居所,为读者了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新颖的途径。
精致双封,珍藏一部关于北京的文学记忆。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作者通过对北京文学名人故居的走访,描绘出了一张北京文学地图。作品以故居为切入点,还原老舍、鲁迅、冰心、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学名家们的生活细节以及文学历程,将读者带回历史现场,追寻被现代都市遗忘的文学细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文学地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26178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2
CIP核字 201817331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