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和之道(与易学专家对话和谐)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老子不说二生万物,不说四生万物,只说三生万物呢?易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中发掘出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东西,如“中”、“和”、“以人为本”等,从几个侧面展示“和谐”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一方面追溯几千年的传统经典,一方面正确面对现实,提出问题与读者讨论。读者将与易学专家面对面对话“中和之道”!

内容推荐

当你体悟到“中和之道”,就会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使一个人际关系尴尬的小我,一个面临破散的家庭,一个勾心斗角的群体,“和谐”仍然忠实地守护着你,因为“中和之道”就是构建和谐的心理之道。

目录

序言

第一讲:以“中”为用,坚持科学发展观

 “和谐”与“中和”

 “中”与“中用”

 “中庸”与“中用”

 人生最高境界——现群龙无首

 “中正”与“中行”

 中行之卦

 “中行”与发展观

 “中孚”与“和悦”

 “规”定形、“律”定音

 问与答

第二讲:以“和”为体,构建和谐社会

讨论:关于科学概念

《易经》是个“百宝囊”

用音乐讲“和”

“定音”与“定心”

和谐思维

“中行”得“人和”

“和谐”的愉悦

体验禅的愉悦

用平和的心体验禅

声音是生活中的乐章

自然的大协作

古人有和谐心态吗?

用九和用六

“奇门遁甲”灵不灵?

坚冰与薄冰

女人与“不习无不利”

完成任务要漂亮

少说话,多做事

“黄裳”——保持本色

改过与补过

问与答

第三讲:以人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

讨论:人以什么为本

和谐是文化的大背景

报本反始

自然崇拜

金丝猴的“父母”心

野林关的“落后”

生长在大自然是一种福分

 以什么样的人为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龙墨神韵

 守住自己的本分

 天时、地利、人和

 天道、地道、人道

 生活中多一些默契

 流泪也是心灵的和谐

 入处、出处、用处

 问与答

附:座谈会纪要

第四讲:老子为道与和谐社会

 怎样为道

 为学与为道

 为道是“金饭碗”

 也说天下

 东西方的“天下”观

 什么是“至善”

 “平天下”是为了“中和”

 均衡、协调、持续

 学习老子的智慧(邸振兴)

 问与答

第五讲:老子为道与中和之道

 只赞扬不是真和谐

 西方人眼中的老子

 解读《易经》的第一人

 在“日损”中得“中和”

 在“日益”中得“中和”

 问与答

第六讲:老子为道与天人和谐

 唤醒原创思维

 “日益”与“日损”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问与答

试读章节

第一个问题:古人有一句话叫“学富五车”,当时“车”的概念是什么呢?有几节车厢?它的车厢有多大?这个“五车”,装的五车书有多少?当时的书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位同学读过的书都变成竹简的话,要用几部车?要用什么样的车?这个问题只能用这个来说明。我们人类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不能去下定义,因为事物在发生、发展,是螺旋式发展,有起有伏。为什么呢?古人不是生产条件有限就很笨,而是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他们的优势是他们的心灵非常纯净,他们的语言非常精练。我们现在读的书是什么?这句话不要理解成反知识,如果说是反知识就麻烦了。我也是读书过来的,也是教书出身,我也是尊重知识的,我也是靠知识吃饭的,但是,我们的知识都是“末”,不是“本”,都是花和果,而不是根和芽。而我们古人的“学富五车”,《老子》是五千言,《易经》是五千言,《孙子兵法》也是五千言。可以想到一本书多少个页码,多少个印张,可能当时这方面也有一个规定,那时可能是根据竹简计算册数规模的。

应该说我们人文祖先们的知识就是“本”,就是芽,是从根上来的,是直接观天法地。而我们学的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又经过后人不断地引申,所以我们也进步了。我们进步在什么方面?我们会用工具了,我们会用仪器了,我们会用机器了,我们会借他山之石攻玉了。但是我们也退步了,我们退步在什么地方?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班是空调,坐车是空调,回到家里是空调,长期空调下去,我们自身调节体温的功能是进化还是退化?所以,任何东西有利就有弊。我只能这么回答。

第二个问题,韩国国旗上的图案与我们的八卦太极图一样,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人类的文明,是人类共享的文明,这是我们对人类的贡献。第二点,是不是有一个缘起?当然肯定会有,但是我不了解这一历史,不能瞎说。至于道长他们可能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要有依据。日本、韩国、东南亚都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日本人跟我讲,他的中国话说得不熟练,但我勉强能听懂,他说中国讲伏羲伏羲,他们吃饭叫“咪希咪希”,日本人也是中国人,当时中国的三千童男童女去了日本岛,他们思念故乡,一吃饭就是“咪希咪希”,因为伏羲又名宓牺。但这是传说,谁来论证?如果这个能论证的话,中日外交也不会有那么多摩擦。

韩国人在六年以前有一个立项,在首尔召开的一次国际易学研讨会上,他们向我们中国专家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想成立国际易学联合会,总部设在首尔。当时你们朱伯岜教授在场,他说我们也在考虑。所以他回来后及时汇报了这个问题,有关方面领导人把这个问题交给了社科院,经批准,去年4月2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成立大会。去年韩国又立了一个项,想把中国的端午节作为他们的节日,这个不是谁高兴不高兴的事,有些东西是历史的问题,我们也不好多说,这里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我们中国老祖先的科学态度。

P35-37

序言

去年(2005年)3月下旬,应邀在北京大学作演讲,主题是:“弘扬中国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分题是:“以‘中’为用,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和’为体,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星期讲了三场,又为此开了一次座谈会。演讲和座谈会的录音很快就整理成清样,并且早就送到了我手里。如果为了赶形势,早就出版发行了,但我总觉得没讲好,想多改几遍,多一些砍削,少一些汗颜。4月份改了第一遍,6月份改了第二遍,其间女儿珍泉又代为看了一遍。但还是不敢放手,还想再看一遍。又因为多种讲座等学术活动,一时顾不上,直到10月份从曼谷参加“第八回世界易经大会”回来,才瞅空又改了一遍。无奈看得太匆忙,仍觉得太啰嗦,于是请朋友代看一遍。

好在中国的政治不再像“文化大革命”,一项政策、一个口号,往往只有几个月的政治寿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政局越来越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连海外华人都衷心地拥护,“和谐”观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东、西方从“和谐”中找到了新的认同点。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和谐”观念能成为全人类生活中的主旋律?我认为,“和谐”不仅仅是现代人的观念,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观念,从广义上说,她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憧憬。所以,她的政治寿命一定会与人类文明长存。

当时我在北大讲“和谐”,并不是正面去阐述“和谐”,而只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中发掘出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东西,如“中”、“和”、“以人为本”等,从几个侧面展示“和谐”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一方面追溯几千年的传统经典,一方面正确面对现实,提出问题与同学们讨论,如:“国以人为本,人以什么为本?”“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人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找到了本,就会多一些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自信,多一些“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多一些“民族复兴”的自尊、自律和自强。

愿望是美好的,演讲时的气氛也是激动人心的,但不知书的效果如何?只能以惶恐之心等待广大读者的打分。我们的前几本拙作受到了海内外专家、读者的鼓励和支持,希望本书读者,也能给我一些棒喝,一些针锥,这是我们的缘分,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福报,让我们共同珍惜吧。在珍惜中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许就是我对“中和之道”的初步体会吧。

愿以这一体会再次供养我的热心听众和读者,同时恳望再次听到您的指正、鼓励和内心的交流。

                      殷■

                  2006年6月2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和之道(与易学专家对话和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0755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