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木心考索/蠹鱼文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分作六辑:辑一是木心传略;辑二、辑三是一组考辨文字,辑二偏向于木心个人史实的探讨,辑三则是在与他人的关系描述中探寻木心生平的某一个面向;辑四研讨木心的部分著述,涉及第一本书、书简、《从前慢》和《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辑五寻访木心的遗踪遗迹;辑六是木心年表,与辑一的木心传略前呼后应,相互补充,算是为研究者提供一份相对清晰的木心生平履历。此年表内容比较简略,更翔实的内容有待于一部更加成熟的《木心年谱》的出现。书后附上海《生活月刊》杂志曾经对作者的一个访谈,其标题“寻找‘文学的鲁滨逊’”。
目录
序一/陈子善
序二/陇菲
辑一 传略
木心传略
辑二 考释
木心笔名刍议
木心的一份“自制年表”
木心的写作“成名期”
新发现一份木心手写的会议记录
木心生平考释三题
辑三 交游
木心与夏承焘的“忘年交”
木心与茅盾
新发现的五帧木心旧照
与陈丹青笑谈木心
听王奕谈舅舅木心及家族往事
辑四 文谈
木心的第一本书
木心书简琐谈
浅议《从前慢》
木心的文学作品演奏会——读《木心谈木心》札记
陈子善对木心的推介
《爱木心:(梧桐影)特辑》跋
辑五 寻踪
寻访木心上海遗踪
辑六 年表
木心年表
附:寻找“文学的鲁滨逊”

序言
木心这个名字,在今日中国文学界,几乎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了,虽然对其文学成就不以为然的,也有人在。
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人喜欢,
有人不喜欢,自古而然,中外皆然,不足为怪。
尽管木心的众多诗文已陆续出版,尽管木心美术馆也
已在他故乡建立,尽管木心纪念和研究专号也已出版了好
几辑。但是,木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
怎样,他有哪些交游,他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上是如何起步
和发展变化,海峡两岸又是如何接受木心的?这一系列的
问题,即便是木心爱好者,恐怕也不甚了然,同时也一直
困扰着木心研究者。从这个角度讲,当年台北《联合文学
》创刊号隆重推出木心“专卷”,称其为“一个文学的鲁
滨逊”,至今不能算完全过时。
值得庆幸的是,木心研究这些不应有的空白,终于得
到了一定的填补,因为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本探索木心生平
和文学历程的书,那就是夏春锦所著的这部《木心考索》
。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高兴。
春锦来自福建,在木心故乡浙江桐乡工作,桐乡地灵
人杰,文化积累深厚,单从新文学传统看,就产生了茅盾
、丰子恺、钱君訇、孔另境等名作家,而今又出现了一个
独特的木心。春锦对文史情有独钟,除了主编“蠹鱼文丛
”和民间读书刊物《梧桐影》,也对木心其人其文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木心研究,《木心考索
》是他从事木心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章学诚《文史通义》云:“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
者尚考索之功。”春锦以“考索”作为研究木心的书名,
可见其学术兴趣之所在。春锦在此书中对木心家族往事、
求学生涯、初涉文学、办刊经历、当年留影、与茅盾和夏
承焘等的关系,以及在沪遗踪等等,从查阅文献档案、走
访知情者到实地考察,都很下了一番考索功夫,还充分利
用了已有的木心研究成果。全书侧重木心前期生活和文学
活动史料的爬梳,对木心后期文学业绩和木心接受史也努
力追踪,均有可喜的收获,而《木心传略》和《木心年表
》的撰述,也为编纂较为详尽的《木心编年事辑》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我曾多次重申过一个观点,即研究一位有特色有影响
的作家,必须建立这位作家较为完备的文献保障体系,创
作系年、同时代人的回忆以及各种评论资料,均不可偏废
。这是基本的史料整理和积累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做,
必须持之以恒,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观点无疑也适用于
木心,《木心考索》的问世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对木心研究而言,确实还有许多未知数。木心原名孙
璞,字玉山,学名孙牧心,而木心是孙牧心最常用也最广
为人知的笔名,就像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茅盾是沈雁冰
的笔名一样。但据木心自述,从一九四一至一九八四年间
,他还使用过吉光、高沙、裴定、马汗、桑夫、林思、司
马不迁、赵元莘和杨蕊九个笔名。令人遗憾的是,木心用
这九个笔名发表的作品,至今未能找到一篇。《木心考索
》中的《木心笔名刍议》一文,对“木心”作了很好的释
读,认为“这个笔名是包含着木心本人深刻的寄托的”,
但对木心其他九个笔名都暂未找到令人信服的实证。从而
,也再次证明了我的另一个观点,即笔名问题很可能会成
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一位作家的制约,这就有待春
锦和其他有志于此的木心研究者的发掘了。
自一九九○年代中期起,我根据自己对木心文学创作
的认知,数次在报刊上推介木心。这本是我应该做的事,
因此,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细节我自己也不复记忆了。
但春锦是有心人,在《木心考索》中也对我的这些工作做
了钩沉和评论,我在受之有愧之余,应向他深深致谢。
木心有许多难得之处,在我看来,最难得的是,他是
较早也较为成功地摆脱了那套流行话语的束缚和影响,在
文学创作上独辟蹊径、自树一帜的一位作家。写中国当代
文学史,木心这个名字是决不能再视而不见了,否则,这
部文学史就是残缺不全的。而不是学院中人的夏春锦,却
做了本应由学院中人所做的工作,完成了这本《木心考索
》,也实在难得。相信他一定会在木心研究上继续“沉潜
”,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丁酉冬于海上梅川书舍
导语
本书为“蠹鱼文丛”之一种,是一本木心研究专著。本书对木心家族往事、求学生涯、初涉文学、办刊经历、当年留影、与茅盾和夏承焘等的关系,以及在沪遗踪等,从查阅文献档案、走访知情者到实地考察,钩稽搜求,充分考索。本书侧重木心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史料的爬梳,对木心后期文学业绩和木心接受史也努力追踪,有所收获。
后记
屈指算来,我作第一篇有关木心的文章,大约是在五
年前。随后在编撰《木心先生编年事辑》的过程中,又结
合新发现的史料陆续撰写了一批。其中一半的文章曾以《
木心考论》之名,作为读书民刊《蠹鱼》创刊号的内容内
部刊印,本次收录时,均一一作了修订。
这一集的文字其实是在我编撰《木心先生编年事辑》
的过程中出现的。写作之初,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为了考辨史实的需要,将零碎的资料连缀成文,其实
是我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有助于加深我对材料的理解和甄
别。二是单篇文章的形式更容易集中地描述一个相对完整
的史实,这是有别于编年体呈现木心生平的另一种方式,
更何况有些资料囿于体例根本无法收进编年中。由此说来
,此书与《木心先生编年事辑》正可相互参阅。
为了排列有序,现将这些本就数量不多的篇什略分作
六辑。
辑一的木心传略是应新版《乌镇志》之约而写,第一
次尝试用平实的文字客观描述木心一生的大体轮廓。因体
例及篇幅之故,收进《乌镇志》时做了部分删改,这次则
是按原稿收录。
辑二、辑三是一组考辨文字,辑二偏向于木心个人史
实的探讨,辑三则是在与他人的关系描述中探寻木心生平
的某一个面向。
辑四研讨木心的部分著述,涉及第一本书、书简、《
从前慢》和《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我所关
注的,均是边边角角的小问题,就事论事,无甚高明的意
见。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议,抛砖引玉的同时,引发人
们对木心相关作品的注意。此外还想关注木心的传播史和
研究史,但到目前为止只梳理出一篇陈子善先生对木心的
推介往事。另外一篇是拙编《爱木心》的自跋,收在此算
是留一点走过的痕迹。
辑五则深藏了我的一份野心,即寻访木心的遗踪遗迹
,打算今后写出一个系列。杭州之行迈开了第一步,终因
懒散而未能形成文字。上海之行虽在其后,却写出了发轫
之作。
辑六是木心年表,与辑一的木心传略前呼后应,相互
补充,算是为研究者提供一份相对清晰的木心生平履历。
此年表内容比较简略,更翔实的内容有待于一部更加成熟
的《木心年谱》的出现。
书后所附是上海《生活月刊》杂志曾经对我的一个访
谈,其标题“寻找‘文学的鲁滨逊’”颇能概括我目前从
事木心研究的实情。无论是从故纸堆中钩沉抉微,还是在
现实中寻访陈迹,都是一个“寻找”木心的过程。清代学
者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中有云:“高明者多独断之学
,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我
既非高明者,亦非学院中人,致力于木心生平史事考索,
纯粹出于一己的兴趣,能做的也只有下笨功夫而已。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拙著受到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杭州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话语传播研究中心
”的经费资助,不仅入选二○一七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重点课题,本人亦有幸被杭师大中美木心研究中心
聘请为特聘研究员。
感谢陈丹青先生欣然为书名题签,木心美术馆更是提
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使得这本小书增色不少。感谢牛陇
菲先生和陈子善先生的序言,两位长者均言辞恳切,勉励
有加。面对大家的垂爱,区区唯有不断砥砺前行,以不负
厚望焉。
此书幸得张谷江先生之助,又蒙浙江古籍出版社青眼
,得以问世,在此亦致谢意!
是为跋。
夏春锦
二○一九年四月十九日
精彩页
作为诗人、文学家、画家的木心,其文艺成就逐渐为世人所认知,但由于其一生经历颇为坎坷曲折,再加上终生奉行福楼拜的“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的信条,很少向外界述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这就造成木心至今还是谜一样的人物,世人对其生平了解或者不确实,或者不确定,甚至普遍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这些在造成许多不必要麻烦的同时,也阻碍了正常的学术研究。本文立足现有资料,在木心九十周年诞辰之际,第一次以传略的形式为世人描绘木心的人生轨迹,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其人及其文学艺术形成背景的了解和理解。
生平事略
名号
木心,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四日生于乌镇东栅栏杆桥(一说太平桥)的孙家老宅。原名孙璞,又名孙仰中,字玉山,亲友昵称阿中。后再改作孙牧心,从此成为其通用名和正式名。
木心从一九四。年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八四年所使用过的笔名有罗干、吉光、高沙、裴定、马汗、桑夫、林思、司马不迁、赵元莘、杨蕊、木心等。其中木心为最常用的笔名,始用于出国前的一九八一年。
家世
木心原籍浙江绍兴,自祖父孙秀林于清末举家迁至乌镇后,遂成乌镇人。孙家置有田庄,家道殷实。木心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购物的经验。
祖父孙秀林(?~一九二七),身强力壮,勤俭有为,因头脑灵活,精通农艺,在绍兴时已小有资财。来乌镇前曾只身赴湖州帮助妻舅开荒创业,返回途中逗留乌镇,了解到乌镇的创业条件优于湖州,遂下定决心,回绍兴卖掉家产后举家迁届乌镇。孙秀林于一九二七年木心出生当年病逝。
父亲孙德润(?~一九三三),自幼体弱多病,几乎常年医药补品不离身,勉强读完高小,即在家调养。孙秀林预知儿子的难处,就在同乡中物色了贤淑能干的沈珍做为儿媳妇。孙德润于一九三三年木心七岁时病逝。
母亲沈珍(一八九五~一九五六),精明能干且颇通文墨,婆婆去世后襄助丈夫料理里外家务。孙德润去世后沈珍又一人独挑孙家大梁,将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沈珍平日督促二女(孙彩霞、孙飞霞)一子课读,十分用心,是幼年木心的启蒙老师。一九五六年木心首次蒙冤入狱期间病逝于上海高桥。
开蒙与就学
孙家有自己的藏书楼,家人亦富有文化修养,家庭读书氛围浓厚。其中木心的外婆精通《周易》,祖母能给他讲《大乘五蕴论》,母亲则为他讲解《易经》和杜诗。少小的木心受到家人开蒙,已能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九三二年,木心虚龄六岁,进入乌镇东栅集贤坊小学就读。次年转入私立敦本初级小学。八岁时正式拜师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一九三五年,敦本初级小学并入植材小学,木心随往该校插入三年级就读。该校开设有经史、英文、数理化和体操等课程,校图书馆藏书丰赡,有《古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等珍贵图书。文学巨匠茅盾曾于一九。七年至一九。九年在此就读。此时的木心性格内向,个子瘦长,眉目清秀。在班上虽年龄最小,但聪明好学,常到图书馆借阅中外书籍。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简称抗战)全面爆发。十一月乌镇被日军占领,一度扎营于植材小学,学生则被遣散回家。孙家除了延续自家家教外还先后聘请了六位家庭教师,其中一人为前清举人,一人为东吴大学毕业生沈氏。木心不仅系统地阅读古文,还通过阅读课外书特别是大量外国名著,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世界性的眼光。在这期间,木心在亲戚黄妙祥的帮助下向茅盾书屋借书,对其影响尤为深远。
日军侵占乌镇期间,木心曾多次跟随家人避居嘉兴、绍兴等地。逃难期问仍不废读书,写作亦初露锋芒,并有少量作品在湖州、嘉兴、上海等地发表。
要做知易行难的艺术家
一九四三年,十七岁的木心因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为了逃避家庭纠纷,“人生模仿艺术”,只身前往省城杭州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杭州艺专),迈出了他“美学的流亡”第一步。
木心到杭州后住在盐桥附近的蘋南书屋,日常生活由女佣料理,自己一心要做“知易行难的艺术家”。其间作印象派油画,到思澄堂随范牧师学钢琴,逛旧书店并大量购书,最嗜读的书是十九世纪英、法、德、俄等国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的传记。因过于追求西化,受到亲友的批评。一九四三年木心还在杭州举行了平生第一次个人画展。
P3-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木心考索/蠹鱼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春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015674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20
CIP核字 2019131084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85
131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