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在现代社会文化与全球化语境下具有独特价值,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承载着促进国家文化安全、软实力建构、经济增长、社会生态营构、大众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建构等多重价值功能;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界面与高新技术等皆促使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传播、接受等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话语体系、审美机制与生产规律上形成了新的特征,为其提供了活化和再生的契机,但也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逻辑、本体特征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裂隙。本书围绕着传统文化艺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当代社会文明肌体和技术融合共生,同时遵循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内部规律、守持其精髓、发扬其特色优势等问题,全面探索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实现当代转化的合理机制与科学路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概论 第一节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形态 一、作为“资源”的传统文化艺术 二、当代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转化的丰富形态 第二节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机制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品格与传承发展 二、符号的力量与人的尺度 第三节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途径 一、从遗产到资本 二、从符号到话语 第二章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 第一节 数字技术语境下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数字技术语境下的审美生存与文化艺术生产 二、数字技术语境下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 新之路 第二节 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像化问题探析 一、影像的“存在”之道与意境的建构 二、从文本到影像的转换 第三节 新技术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趋向 及挑战 一、“数字场景化”技术发展的趋向与问题 二、智媒时代: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与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建设 第一节 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化生态 一、传统文化艺术活态化生存与地方产业发展的 协同 二、符号意象的生产 三、文脉的传承与演进 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 第二节 城镇文化生产中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转化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文化生产与传统 文化艺术资源的价值 二、我国新型城镇文化生产中的传统文化艺术 资源转化路径 第三节 社会治理视域中的传统文化艺术话语 一、传统文化艺术话语的当代社会治理功能及研究 方法 二、传统文化艺术话语“审美治理”的机制与路径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播与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 从传统造物精神到当代中国“工匠精神 论手工艺的精神文明价值与活化途径 论明清时期民间乡野女红的审美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都市中的少数民族服饰时尚文化与产业化现状分析 从历史文化到现世关怀:《嘎达梅林》中的生态话语分析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宋眉//俞晓群//吴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9593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3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印刷时间 | 201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0 |
CIP核字 | 2019215708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