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图书 |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目录 1996年序:米德的萨摩亚 第一版序言 Ⅰ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 第一章 高尔顿、优生学和生物决定论 第二章 博厄斯与文化和遗传之间的分歧 第三章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 第四章 博厄斯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Ⅱ 米德的萨摩亚研究 第五章 米德给了博厄斯一个绝对的答案 第六章 米德对萨摩亚人的描述 第七章 神话的成形 Ⅲ 对米德结论的反驳 第八章 米德研究的历史背景 第九章 等级 第十章 合作与竞争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和战争 第十二章 异教和基督教 第十三章 惩罚 第十四章 孩子的抚养 第十五章 萨摩亚人的性格 第十六章 性道德和性行为 第十七章 青春期 第十八章 萨摩亚人的精神特质 Ⅳ 米德与博厄斯范式 第十九章 米德对萨摩亚的误读 第二十章 迈向一个更为科学的人类学范式 注释 拼字和发音注释 萨摩亚语词汇 致谢 索引 导语 本书为“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弗里曼——米德学术之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提供了方便,帮助人类学家和有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以充分理解关于萨摩亚人的两位人类学研究者的田野工作及结论过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澳)德里克·弗里曼 |
译者 | 译者:夏循祥//徐豪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566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1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54 |
CIP核字 | 2007164737 |
中图分类号 | C956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6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