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古典主义在中国 |
内容 | 作者简介 潘水萍,女,哲学博士后,现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及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文艺美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广东社会科学》《暨南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西北师大学报》《深圳大学学报》《学术界》《理论月刊》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西方古典主义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希腊想象”:古典希腊精神的泉源与脉动 第二节 “和谐美”:柏拉图的理想图式 第三节 “美即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思想 第四节 “寓教于乐”:贺拉斯的诗艺哲理 第五节 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思潮及其流变 第六节 西方古典主义思潮的局限与辐射 第二章 古典主义植入中国的土壤 第一节 “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 第二节 “以和谐为美”:中西文化共通性之审美理想 第三节 以“现实主义”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迹象 第三章 西学东渐背景下欧文·白璧德在中国 第一节 持守古典精神的“内在标准” 第二节 谨防滑向“浪漫隋感”之病态 第三节 白璧德文学批评理论的学术反响 第四节 白璧德学术批评新声的现代尘闭 第四章 “学衡派”与中国之新人文精神 第一节 “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光” 第二节 “学衡派”对欧文·白璧德的接受与传播 第三节 “学衡派”对现代人文精神的标举与昭示 第五章 新月派与中国之新文化精神启蒙 第一节 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 第二节 徐志摩“健康”与“尊严”的态度 第三节 闻一多“三美”新诗格律主张 第六章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精神 第一节 梁实秋:从“浪漫”到“古典”的倾重 第二节 梁实秋对“传统”与“现代”概念的反思 第三节 梁实秋对白璧德的认同与新扬 第七章 周作人与中国之新文艺精神 第一节 把“儿童文学”纳入新文学的宏观建构 第二节 论“言志派”与“载道派”两大新文学源流 第三节 “冷落冲淡”与“逸趣横生”的散文美学意蕴 第八章 京派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铸 第一节 京派“纯正”的文学趣味观念 第二节 “时代”与“人生”的创作题材 第三节 “静穆”之美与“人性”之美 第九章 古典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艺创作 从“寻根文学”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提出及论析,蕴涵着现代中国文学史亟待进一步重新发现与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从文史结合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考察,才能使“古典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获得深厚的文化背景依托。重要的是,“古典主义在中国”命题同样需要以一种开放的思想与审美的超然心境作出警惕性的定见、误读的剔除、消解与正视,同时也需要学者能从具体的时代历史语境探析中作出更富洞见的思想意蕴启示和理性之思的实质解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典主义在中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水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68269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4 |
出版时间 | 2019-12-01 |
首版时间 | 2019-12-01 |
印刷时间 | 201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00 |
CIP核字 | 2019215424 |
中图分类号 | I209.9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