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七夕/中国节
内容
内容推荐
节日是中国人对生活浓烈的表达,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祝盼幸福,亦或凭吊乡愁,中国人用热烈的方式、饱满的情感、质朴的期望,在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传承家风、传承历史、传承文明,传承中国人深入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
《七夕/中国节》以中国七大传统佳节——七夕为基线,以风趣活泼的语言、灵动温馨的插画,向读者介绍那些我们年年过,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节日渊源,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明,让大人们回忆亲历的节日中的家人和亲朋。
日子平平常常,总是匆匆忙忙。细细慢慢回想,甜甜蜜蜜温情。
目录

相逢七夕 便胜却人间无数
第一章 七夕 神话融入生活的佳节
第二章 七夕 传承久远的盛大派对
乞巧 :如果没有巧手,如何热爱生活
种生求子 :七夕与求子也很搭啊
晒书晒衣 :读书人的七夕更有品
供奉磨喝乐 :七夕专供玩具
拜织女、拜魁星 :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染指甲 :指甲油跟凤仙花一比,输了输了
洗发、接露水 :神奇的七夕“全能水
游七姐水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功效
葡萄架下听悄悄话 :中国孩子的童年回忆
日本韩国的七夕 :风同源,习同俗
第三章 七夕 吃出来的心灵手巧
巧果 :样子讨巧,寓意又好,你还真不一定比古人做得好
巧巧饭 :三个特别抢手的饺子
吃鸡 :帮不上忙也别帮倒忙,只能说声对不住了
瓜果 :当一回“吃瓜群众”,求一份桃花运
巧芽面 :豆芽做主角,七夕头一回
七夕面 :有巧意,有生活
菱角 :七夕餐桌上的文化担当
第四章 中式经典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陆游与唐婉 :在世情薄人世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徐德言与乐昌公主 :白头相守,破镜重圆后
梁鸿与孟光 :举案齐眉共白头
张生与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唐明皇与杨贵妃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沈复与芸娘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柳梦梅与杜丽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裴少俊与李千金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董永与七仙女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贾宝玉与林黛玉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第五章 “物”关爱情
中国式爱情,离不开中国式信物
月老的红线 :一辈子的幸福都指望它了
龙凤呈祥图 :吉祥高贵的象征,祥和安宁的庇佑
双喜图 :双倍的喜乐,成双的好事
序言
相逢七夕 便胜却人间无数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一些中国年轻人一到了下班时间
,就迫不及待离地开办公室,走出写字楼,拥入现代都市
的繁华商圈,进出各种消费场所,与情侣相约 , 跟爱人相
伴,以爱之名,掀起一场狂欢。
这一天,被称为七夕,是中国众多古老的传统节日之
一。不仅中国人过七夕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一
些周边的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民间称作“中国情人节”。
爱情是七夕的主题,却不是全部。与西方的情人节更
重情爱的表达不同,七夕重在述说爱情的忠贞与坚守。
其实,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真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
, 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或三月三上巳节。古时候,大门
不出二门不迈的少女们,只有在这两天,才可以大大方方
步出深闺,和意中人相约游玩、观灯,互诉心意。
而七夕,反倒有些许与浪漫相违的色彩。传说中的主
角—牛郎和织女这一对隔银河相守的苦命鸳鸯,每年只能
在这一天匆匆相聚,之后便重新开始新一年的守望。
但是,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当成一
个爱情悲剧来看,顶多算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
事又是动人的,其对爱的忠贞与坚守,值得世代相传。因
为,中国人骨子里始终相信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有一
个可等、可想、可思、可忆的人,便是不负人间最美的邂
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待爱情是严谨、严肃的,也是诗
意、走心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再轰轰烈烈的爱
情都抵不过平平淡淡的相守和陪伴。
七夕节,虽然只短暂一夕,却恰好彰显了两情相悦、
相互守望、白头偕老的情感,从这个意义来讲,七夕的确
堪称
“中国情人节”。从古至今,无论节日的内涵如何变
革创新, 人们热爱这个节日的内核是不变的,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祈愿,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美满家庭的向往都是
不变的。
天底下,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最动人的
约定, 是“我等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这样一个岁月静好的日子,让我们静静围坐在
葡萄架下,听一听千百年来流传的那个至纯至美的故事。
导语
与西方情人节更重情爱的表达不同,七夕更偏向于述说爱情的忠贞与坚守中国人从骨子里始终相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七夕这样一个岁月静好的日子,静静围坐在葡萄架下听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
本书以文字结合水墨插画的形式再现七夕传统之美与生活之美。
精彩页
我们对自然充满敬畏,因此有了神话;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激,因此有了节日;我们对人生充满希望,因此有了传说。七夕也不例外。它就像传统中国女子形影不离的针线篓、精美别致,塞满了日常必备的针头线脑,装满了历史的遗存和传统,以及自己对生活与人生的种种愿望和期许,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又个性十足。
如果说,节日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七夕的独特魅力,就像那些看似大同小异的针线篓一样,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各自精彩。而且会随着人事变迁,世代传承,不断更新,内涵不断丰满,形式与时俱进,才使其成为探寻中国人生活脉络的重要证据,更会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传之久远。
那么,那些远古的神话传说,是如何融入生活,丰满七夕,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而不断焕然新生,成为至今魅力不减的传统佳节的?
中国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农历七月初七的夜半时分,去葡萄架下,静静的,会听到一男一女说着甜蜜的情话。大人们指着天上最亮的两颗星告诉他们,那是牛郎织女又相会了!
这两颗星,就是在晴朗的夏夜,闪烁在银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百科上的解释:织女星(Vega)又称为织女一或天琴座a(a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恒星,仅次于大角星。织女星是太阳之外第一颗被人类拍摄下来的恒星,也是第一颗有光谱记录的恒星。牛郎星,即河鼓二星。“天鹰座a”(Altair),又叫“牵牛星”或“大将军”。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恒星,白色。在星空观测中,是夏季大三角中的一角。
三四千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用肉眼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并有这两颗星的相关记载。在上古中国的信仰体系里,星纪崇拜分量很重。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并人格化,于是有了七夕的传说。
织锦手艺哪家强,天帝孙织女也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乞巧,顾名思义,就是祈祷心灵手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描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代,女性最被看重的技能便是女红,也就是纺织、刺绣、缝纫等针线活儿。俗话说“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大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天赋异禀。于是,她们将目光锁定在织女星身上。
既然要塑造一个神,那她的出身一定非同寻常。织女,天帝孙女,汉代《史记·天官书》记载:“织女,天女孙也。”(后世也不乏织女是天帝之女的记载)长得秀美动人,“面若明月,辉似朝日,色若莲葩,肌如凝蜜”。这样一位高门贵女就是现代人眼中标准的“白富美”吧!织女不仅出生高贵,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她是掌控纺织业的神。南朝《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嫌之衣。”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织女不简单的技能。首先便是织云。宋代秦观一曲《鹊桥仙》开篇“纤云弄巧”,说的是变幻多姿的云彩,全都是拜织女手艺。其次,“绢嫌之衣”,听上去就是又美又豪的华服也是织女制成的。难怪她成为下界众多少女心中的“完美女神”。于是,少女们纷纷相约在七月初七夜,设香案祭拜织女,请求其传授女红技艺。而后,还会进行一些女红游戏和比赛,欢闹一夜。这便是七夕乞巧的由来了。
P15-1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七夕/中国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槿
译者
编者
绘者 绘画:萧三闲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43222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298
CIP核字 2019235195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