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布莱斯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在伟大欧洲中心的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中都充满激越。包含各种特色的文化因素使欧洲文明丰富多彩……无论居住在欧洲哪一个国家,你都会感觉到其他国家近在咫尺,他们的命运与你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思想情感在心灵深处与你时时交流。”
对美国人的“新大陆”而言,欧洲是“旧大陆”,是一个遥远的童话世界,是“美国人精妙绝伦的镇静剂”,美国人与欧洲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生于斯,止于斯。
对世界上更多的人来说,欧洲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一长串的历史丰碑,五彩斑斓底蕴深厚的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组合,怪诞温和的风土人情,等等。
对中国人来说,欧洲则是映衬着中华文明的另一座灯塔,拥有我们尚未具备也从未具备的一些东西。
这是一块见证人类文明和成就的大陆——
它人文荟萃,古迹众多,风光秀丽,是全世界向往与热爱的旅游胜地。
这儿是城堡和香槟酒的世界,有巴黎歌剧院和赌城蒙特卡洛,有威尼斯运河悠然摇曳的凤尾轻舟,还有吉卜赛人演奏小提琴的优美琴声。
它的艺术为世人赞叹,它的美酒为世人享饮,它的时装被世人模仿,它的主要语言流行于世界各个角落。
浪漫主义者视巴黎为中心,官僚们奉布鲁塞尔为圣地,时尚领潮人以米兰为舞台,古典主义者去罗马觅根,银行家对法兰克福顶礼膜拜,天主教徒将梵蒂冈尊为心灵的故乡……
这儿是民主政治的发祥地,是基督教文明的摇篮,它孕育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
欧洲没有“大国”。狭小单元的地理布局既有利于各种语言和文化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造成分裂的重要根源。但是在欧洲范围内能够交流往来,又说明各种语言和文化能够在同一种文明内共处。
欧洲与其他大陆相比,地域空间的差别较大,景色千变万化,没有美洲大平原或是非洲、亚洲、澳洲沙漠那样单调一律。
地理的差别有利于培育体格、心理不同的民族,产生多样的民族和文化。欧洲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不少警旬可以概括各自的特色,而这些民俗谚语式的概括,则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他人对那些地方民族特色的印象。
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四通八达,相对来说距离较近。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各民族和各种思想经常不断地融合,把欧洲变成一个永久性的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
欧洲还是移民的乐土和迁徙的福地,历史上,外来的入侵者和当地民族的大流动屡见不鲜,这也是欧洲殖民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
欧洲精神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先民创造的雅典城邦制共和国的民主形式,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和锤炼,逐渐由欧洲人在以自由选举为保证的代议制中,找到了最充分的表达方式。
罗马人将法律变成欧洲精神的根本价值,不论是以公共事务还是以私人事务为目的,书面契约概念代替了习惯法,随心所欲受到约束;约翰·洛克和孟德斯鸠又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现代内容,奠定了现代主权国家的宪政精神。
基督教高举平等的理想大旗,反对把个人的成功与出身、财产、等级联系在一起,提倡问心无愧地追求幸福——“欧洲人”就是按照这种理想造就的。
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进一步把民主理想、公正理想、自由理想和平等理想综合概括为人道主义;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则将古典传统和现代精神、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并把这些基本价值理论化,最终确定了西方文明价值观的基础。
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一对儿奠定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孪生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反对教会拥有统治人民的权力,其结果,与14世纪反对教皇与皇帝专制的“教会全体会议权力至上主义者”和研究罗马法的“立宪主义者”一样,都殊途同归地提出了人生而自由并处于平等和独立地位的“天赋权利”的自然法概念。这些思想在宗教改革之后,成为欧洲各国改革者进行反抗世俗国家的政治理论依据,并与16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反抗专制君主的斗争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社会民主主义,则是近代欧洲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一个半世纪以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欧洲左翼运动长盛不衰,它倡导的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原则,在欧洲国家得到普遍认同:所有社会成员在一切生活领域的平等自由,均能通过团结与互助、通过社会组织得以实现。简而言之,就是自由、公正、互助的原则。
在国际政策层面,社会民主党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国际合作,建构更加合理的国际安全合作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北方对南方的饥饿与贫困应分担责任,反对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拥有千年历史的欧洲,经历过太多的列强角逐,经历过太多的血流成河,欧洲人民最想表达的意愿就是“永不再战”!
美国的欧洲思想史学者马克·利雷在《不计后果的思想》一书中写道:“当欧洲大陆的人们思考文化差异的时候,他们想的是自身历史上许多令人困扰的深层问题: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大屠杀。”20世纪50年代开启的欧洲一体化事业,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国家间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如今,欧盟一体化建设深入人心,一个自有国家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政治形态已然诞生。这,就是对自己的历史和思想遗产有着理性思考的欧洲,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欧洲!P5-7
北京时间13时22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31北京—法兰克福航班(B—747—400)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腾空而起。
客舱前方的电子屏幕上立刻显示出飞行方向和各种飞行数据:先向北,经赤峰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领空,再向西飞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到达本次航班的目的地——德国的法兰克福。
机上的乘客以“老外”居多,与我邻座的就是一对儿西班牙夫妇,看上去年龄有五十开外。
他们的英语很好,交谈中得知,他们来自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个乡村小镇,男的在一家假肢厂工作,女的是“家庭妇女”,这次是第一次随团到中国旅游,去了西安、北京。一路上,夫妇俩都在饶有兴致地摆弄着从北京购买的各种地图和精美画册,看起来十分开心、满足。
还有一些德国旅游者,他们都十分安静,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有的在投入地听着音乐,有的就静静地坐在那里,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大道理,让你不好意思去打扰。
14时47分,飞机飞过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上空。
从舷窗上看下去,一望无垠的荒原覆盖着整个大地,只有孤零零的城市轮廓散落其间。四周空荡荡的,与视野平行的,只有太阳,偶尔出现一架飞机,也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样的高度,已经能够让人微微领略到太空的寂寞与苍凉。 空中飞行,其吸引人之处就在于,世界以一种全新的态势呈现在眼前:山川河流,因全景式的观照而生动起来;茅屋广厦,因大尺度下的巡览而别具意义。“大地”这个字眼,唯有与天空映照才凸显其全部内涵。此时,人确实已经摆脱了“二维世界中的蚂蚁”的局限,目光也开始有了深度。
凭窗远眺,能见度非常好,连绵的丘陵之间偶见村落与厂房,道路蜿蜒其间,就像玛雅壁画上的线条,简单而神秘。
此时飞机飞行高度为35000英尺,10700米。虽然飞行的速度很快,时速达到880公里,但对于眼下的大地景物而言,人在天上,感觉位移仍然很小,所以不知不觉之中就飞越了国界。
其实,在天空中根本就分不清国土疆界,人类的隔阂,更多的恐怕还是来自于心理上的障碍。就像邻座的西班牙夫妇,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语言的交流永远代替不了心灵的沟通。
此次西行,不知道是否能够真切体会到中西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感受亨廷顿所描绘的“文明的冲突”;抑或像某些“全球化学者”所宣扬的那样,世界已经大同,所有人都是地球村的一员,大家都是乡里乡亲。
恰恰是这样的好奇与期待,竟让我在飞机上无法静心阅读——“最好的飞行无疑是头脑中的飞行”——而一旦面对这样真实的长距离飞行,把自己命运的标签交给了空气、风和偶然性,所有的体验只在生死之间,也许就无法心平气和了。“出发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们各自走自己的路吧——我去赴死,你们活着,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柏拉图《申辩篇》)文明的现代人,离苏格拉底的坦荡与凛然已经越来越远了。
17时48分,飞机到达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上空。
就在这个位置的正南方,阿富汗共和国的土地正在燃烧,命运多舛的阿富汗人民仍在忍受着战火的煎熬。
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人类的生存空间如此之大,为什么却要经常这样无休无止地纠缠在一起?
马克思说:“历史事件发生两次的话,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恐怖活动”与“反恐怖战争”,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自相残杀的冲突无异,不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已,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握在手中,局外人就无法判断孰正孰反了。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说:“历史不会重演,不断重演的却正是人类的本性。”(《漫长的战斗》)那么,纽约“9·11”梦魇,到底是人性的重演,还是人类已经泯灭了人性呢?
还是马丁·路德·金的那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心灵的疾病得不到治愈,人类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根本解决。
电视上一直播放着香港电影《甜蜜蜜》。似乎只有虚构的温情,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19时54分,蓝色的电子屏幕上突然切换出一幅绿色的欧洲地形图,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的轮廓赫然展现在眼前。此时,我们已经飞越了欧亚大陆的地理分界线——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进入了欧洲。
随后,似乎就在一瞬间,飞机相继飞过了莫斯科、明斯克、华沙、柏林这些世界著名的城市。
舷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我们在与太阳同行。
随着飞行高度的慢慢降低,白云底下,一块广袤的大地出现在了眼前——这就是美丽的欧罗巴!
一直静悄悄的机舱开始出现兴奋的躁动,一路长途飞行的疲惫,顷刻间烟消云散,心跳也明显加快。
22时32分,经过9个小时10分钟的远距离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欧洲大陆最大的国际机场——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
法兰克福地处东经8°,是世界时区上的东1区,与北京时间相差七个小时,此时当地时间为15时32分。拨表,重新过一个下午。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国际航空中转站,凡到欧洲的旅客,大都要从这里换乘欧洲支线飞机或乘坐火车奔赴目的地,我们这次就是要在这里转机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转机非常顺利,从下飞机到办理完转登机手续,算上乘坐地铁往来两座候机楼的时间,一共仅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剩下的时间还可以品尝一下德国口味的咖啡,浏览当地花花绿绿的报纸。
法兰克福机场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机场人性化的设计。特别是乘客的进出口,设计简单,直来直去,没有障碍,任何人都可以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疏散客流的功能。候机大厅则宽敞明亮,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各种图示明确醒目,用不着开口咨询,也能搞得明明白白。在此转机的各国旅客就像逛大街一样,不慌不忙地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而且在这种完全国际化的环境下,外语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派上了用场。
当地时间18时15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LH4200法兰克福—布鲁塞尔航班(AB320)准时起飞,向西北方向的布鲁塞尔飞去。
飞机为欧洲空中客车飞机公司制造的“空中客车”,机舱内虽然没有波音飞机宽敞,看起来也不够气派,但人际空间特别是座位设计得十分巧妙、合理,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飞机上乘客不多,时值周末,人们都在急匆匆地赶着回家,只有旅行者在四处奔波。
机上提供的德国晚餐非常准时,但其口味却着实让许多刚刚踏上洋人土地的国人感到不适应,全麦面包又凉又硬,暗棕色的法兰克福香肠也味同嚼蜡,令习惯了美味珍馐的国人唏嘘感叹不已:祖祖辈辈的德国人,就是在这样的饮食当中,完成了那么多振聋发聩的伟大思考?
此时,外面已是漆黑一片。繁星点点中,一轮明月就挂在舷窗的上方。“月是故乡明”,古人的咏叹犹在耳畔,转眼间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切心境的写照都恍若隔世,“永恒”成为奢侈的幻想。
但是,在我们所能感知的这个世界上,尽管“绝对精神”早已不复存在,但万物生灵的生死存亡却是亘古不变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摄”——禅,早已洞悉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当地时间18时35分,飞机抵达比利时王国首都布鲁塞尔国际机场。北京时间已是翌日凌晨1时35分,祖国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
又“老”又“旧”的欧洲,依然到处散发着令人不可抵挡的诱惑和魅力: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体现着“老”的底蕴;哲人辈出,巨著皇皇,表现着“老”的睿智……
对中国人来说,“老”欧洲则是映衬着中华文明的另一座灯塔,拥有我们尚未具备也从未具备的一些东西。
我们总想把自己变成别人,去口往往丢了自己。而又恰恰是我们自己,在“与国际全面接轨”中,对这种民族文化特性的消弭却毫无知觉或者视而不见,全球化成了唯一的目标。
一个人无法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通过走路和读书延伸生命的厚度和深度。触摸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深厚;接触自然,可以令人心胸开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才一步步走向了博大精深。
本书是一部浅显易懂、吸引读者的欧洲百科画卷,也是一把理解欧洲的文化钥匙。
又“老”又“旧”的欧洲,依然到处散发着令人不可抵挡的诱惑和魅力: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体现着“老”的底蕴;哲人辈出,巨著皇皇,表现着“老”的睿智……
本书为作者在欧洲游历的游记,文字优美,图文并茂,涉及老欧洲的方方面面,既有辉煌的历史文化,又有今天的发展变化;既涉人文,又含自然。本书是一部浅显易懂、吸引读者的欧洲百科画卷,也是一把理解欧洲的文化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