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机遇都看作跳板
人生是一个向前向上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机遇。蒋介石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投机者,在向上钻营的过程中,抓住了几个较大的机遇,其一是到日本留学,其二是参加辛亥革命,其三是争取黄埔军校校长的宝座。
20岁时,蒋介石踏上东渡日本留学的轮渡,但没有机会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日本军事。所以当他听说国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招生的消息之后,又肄业回国报考,读了一年书后再以保送生的身份去往日本接受留学。这次,他终于如愿在日本接受了较发达和完备的军事教育,并且成为一名士兵,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而当蒋介石在日本驻屯新□县高田(现名上越市)的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国内传来了冲击性的新闻。1911年,革命军在武昌义举,终于点燃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战火。革命军一夜之间,夺得武昌,树立军政府,翌日,汉口、汉阳相继光复。时间迫不及待,陈其美从上海发来十万火急电报,催促蒋介石归国,因为革命军亟需要训练有素的实战指挥官。蒋介石事后回忆道:这一年我正是25岁,我觉得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到了,于是立即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于革命事业。直到现在,都是为了贯彻我当初从军报国的理念。我在青年的时候,能够立志从军,而且千方百计,不顾一切的挫折困苦,达到了我从军当兵的志愿;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这一次当了逃兵的经历,也是蒋介石戎马生涯的开始。 而之后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更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契机。正是以黄埔军校校长为跳板,蒋介石才得以飞黄腾达,进而跃向权力的巅峰。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在当时的国民党内并非是特别显赫的职位,而黄埔军校校长人选,开始也并非是蒋介石。蒋介石一方面让张静江替自己当说客,一方面用罢职向孙中山施加压力,最后终于被孙中山正式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兼粤军参谋长。并且利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的支持,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迅速崛起。
可见,蒋介石对机遇十分重视。他每一次都把机遇当做跳板,一步步达到目的。可以说每一次的环境更换,都是不断跳跃,不断攀高的过程。但是我们每个人在“人往高处走”的同时,也要认清所去的方向,切不可一味追高,而导致走上歧途,否则最终会摔得更惨。
◎果断离开不利发展的环境
人生的境遇,往往因“舍”、“得”的选择而改变。有些人一直执迷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就算境遇不尽如人意也不想轻易改变,怕舍弃之后,连手上仅有的好处都失去了。但是对投机者来说,每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之后,曾经的机遇就成了现在的约束。他们会离开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打破现状,有所突破。
蒋介石当初为了参加辛亥革命,就放弃了在日本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做逃兵回国。那时蒋介石入伍还不满一年,不允许请假。为了归国,蒋介石向师团长长冈外史提出了请假报告,长冈外史予以拒绝。不得已,蒋介石只好跟交情不错的联队长飞松宽吾商洽,好不容易得到了短假,这是联队长职权范围内所能核准的最大时限。一同请假的同学,有张群、陈星枢两人。正式奉准的假期,虽然只是48小时,但从此离营赴义的实情,已为袍泽和长官所知。好友曾悄悄地为之设宴惜别,祝贺其迈向人生的旅程。主持别宴的日本军官高举着酒杯说:“日本军人在道别时,饮水干杯。这种水杯,是日本武士诀别之际,传杯共饮誓不生还的表现!”当时的景况,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
日本军队规定,如果在48小时内不能归队,便会被当作逃兵,由宪兵开始查缉。但是怀抱着坚定的回国之心,蒋介石同学三人由高田乘火车,首先到了东京。蒋介石是浙江人,张群是四川人,两人分别向本省同盟会的东京支部领取旅费。之后都换了衣服,蒋介石穿和服,张群和陈星枢穿日本学生服,掩蔽身份。三人甚至买了毒药,各自贴身存放,决心在逃跑失败的时候自杀。可见他们的确是有舍生就死的决心。后来三人再乘火车前往长崎,最终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而日军当局查缉未果,给了蒋介石等人以“退队”的处分。蒋介石和张群等人离开日本高田回到上海的日子,碰巧是蒋24周岁生日的前夕。此时,尚离武昌首义之后不到三个星期,革命军方面,担任总指挥的黄兴等人才到达武汉;已经光复的省区,也还只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四省。等候他的,是在家乡浙江省杭州的平生第一次作战。
蒋介石收到召唤他回国参战的邀请书时,没有顾虑当个逃兵会遭到日本军方的通缉,也没有为不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感到可惜,而是毅然想办法逃脱回国。可以说蒋介石的投机策略是宁愿舍掉生命,也要换回更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
蒋介石这种向上钻营的投机策略,像围棋中的“玲珑”棋局一般。当棋面进入一个僵局时,先放弃眼前的短暂利益,再利用空出来的阵地,卷土重来。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