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么快就照好了,你就不能多照一会儿?再来一张,慢点照啊,别照坏了,这可是我一生的回忆。”赵飞手搂在小染的肩上,头歪在小染的耳旁。镜头里的他们宛如恋人一样。

“好了吧?”小染抖搂头上的雪花。

“来,我给你俩也照一张,”小染拿走相机,“你去和赵飞也合照一张,以前你们照过没?”

我一想,上次和赵飞的合照都是三四年前的事了。

“和他照干吗?浪费胶卷。”赵飞嘴上这样说着,但还是和我搂在一起。

“我和大头也照一张。”小染跑到我的身边。

“你俩有什么好照的啊?我走后你俩天天见,还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关系,有的是机会。”赵飞酸酸地说着。

“那算了,不照了。”小染扫兴地说。

“照,照,我开个玩笑,能不让你俩照吗?快,站好!”

小染开心地笑了,站在我的右边,把头靠在我的肩上,耶,手摆着V字状。

她的发香让我脸红。

“哎,小染,”赵飞从镜头后探出头来,“这哪行啊?和我照时你一副淑女样,和大头照就小鸟依人,本色表演啊,这不公平。”“那你和我照时你还搂我呢。”小染委屈地说着。

“那我不管,你俩这样照,一会儿我也得这样来一张。”赵飞举起相机,小染把我的手搭在她的肩上。“你笑笑。”小染对我说。我冲着镜头傻笑着。

那张照片是至今我和小染唯一的一张合影。我记得我把它夹在了一本书里,但找了多次也没再找到。也许是高三那一年兵荒马乱,我把它弄丢了吧。

不知道那张照片最后落在了哪里,躺在哪个安静的角落,当有风吹过书一页页地翻动,谁又会看见那张泛黄的照片上我和小染亲密的样子,小染甜甜的微笑,别人会怎样猜测我和小染的关系?谁又能想到照片上的两个年轻人,在哪年经历了怎样令他们永生难忘的故事?

雪仍旧飘着,赵飞在校园里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给小染一张张地照着。我拿着小染的大衣,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小染十分配合地摆着各种姿势,每一张照片都是很完美的画面。

“最后一张了,”赵飞说,“我们三个合照吧。”

赵飞把相机递给路人,小染站在我俩中间,双手比着V字。

“你俩就像是一男子组合,我就是你们的歌迷,和你们合影。”小染笑笑地说。

一、二、三!曾经和永远定格在17岁飘雪的冬天。

赵飞说,他走后我和小染要像从前一样,好好的。

“到那边会给你俩电话的,等安顿好,会写信给你们的。”赵飞说得很潇洒。

“别忘了把我和小染的照片寄回来啊。”我把他的行李放到了车厢后面。

“×,我都是要走的人了,你也不给我道别,却他×说这个,还是不是兄弟啊你!”赵飞说得轻松。

我把后车厢盖盖住,砰的一声,离别正式上演。

“到那边你该好好学习,别再瞎晃了。没时间了,转眼就要高考。也别再祸害省城人民了,让大城市的女孩多活几天。”

“你滚!你以为我是你啊!我绝对会努力学的,不为别的也得为了我家小染啊!我们说好北京见的,是吧小染?”

小染含笑点头。

“行了,你们别送了,我走了。”赵飞拍拍我的背,“别他×忘了我啊,北京见!”

赵飞少有的亲切,我拍着他的肩膀,答应着他。

小敏和大冯分别与赵飞拥抱、告别。

出乎我的意料,没有人为分离而伤心哭泣,谁知道这是短暂的分开,还是若干年后的回忆?

“送给你。”小染把一个很厚重的大信封递给赵飞。

“什么啊这是?情书吧?你看你,这才1年多你就为我写了这么多,我多不好意思啊。”赵飞卖着乖。

“呵呵,看看你就知道了。不过你得在车上看啊。”小染淡淡地说。

“行,我一会儿在路上看。瞧见了吧?给我的。”赵飞晃着,向我炫耀。我笑着看小染,小染的眼里是对朋友的祝福和依别。

“那什么,小染,我们是不是也该简单拥抱一下,算是和我告别?”赵飞拘谨地搓着手。

“好啊。”小染大方地张开双臂,阳光下,两个人交错在一起。

积雪燃烧的气味真是好闻,这样动情的画面我是不是该鼓掌?

赵飞眼里的幸福纯真得有质感。

“北京见。”赵飞拉开了车门,“你们保重。别想我啊,但我会的。”

那辆载着赵飞的车远远地开去。

我们的夏天在尘土飞扬中融化在天边的远方。

四个人都向远去的车注视着,谁都没有流泪,伤感刻在心上。

赵飞走后的寒假,我重病了一场。重感冒持续了整个假期。高烧中我不知道发生的事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幻觉。小染好像给我来过电话,对我说她的近况,听说我病了,就让我把病养好。也许是深冬的缘故,她的语气像是在逃避。低沉、脆冷,一碰就会粉碎。她问我有赵飞消息没。我把赵飞新的手机号给了她,说赵飞前些天才给我的电话,听他的口气,他在省城似乎也不是很顺。但在你面前他肯定会装的。说这句话时,眼前浮现出赵飞若无其事的表情。

小染觉得我的话有道理,她没笑,说会和赵飞联系的。

“假期一过我就回去。”小染告诉我。

“好啊,只是今年只有我一人去接你了。”我怅然地看着窗外。

一阵急促的忙音,结束了空洞无味的假期。

2001年的春天,小染19岁生日。她用她父亲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和赵飞聊着。

“号记住了吧?嗯,我爸寒假给我买的。这下以后我们联系就方便多了。”

“哎,在啊,我俩当然在一起了。”

“去!你吃什么醋啊?你够得着吗?”

P62-65

作者简介
吕魁,男,1984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人。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靠前政治专业,法学硕士。2005年至今,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部分作品译成英文、法文。著有小说集《所有的阳光扑向雪》。入选《人民文学》“娇子·未来大家Top20”,第二届人民文学之星中篇小说佳作奖等奖项。
书评(媒体评论)

吕魁一直以小说的形式,与他笔下的人物同步成长,肝胆相照,后青春期的诗意与残酷,炽热与不安,感伤与戏谑,因他的反复书写而达于淋漓。可以说,每一个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可以在吕魁的小说中认出真实的自己,或是各自的兄弟姐妹、同学同事。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批评家李德南

吕魁小说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成长。更确切地说,他的数篇小说所叠加出的,是一个小城少年的成长简史。处女作《小染》书写的是青春期的乡愁。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这种青春期无名的、而又无处排遣的怅惘,细致生动地呈现出来,令人可感可触。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青年评论家饶翔

《少年行》让人想起经典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只不过王朔笔下那些文革时期打架、“拍婆子”的北京故事,被吕魁搬到了他的小城。尽管小说最后情感矛盾的激化将故事引向残酷的境地,但这种“平和的忧伤”使这篇作品也演变为一曲喟叹青春逝去的哀歌。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徐刚

后记

小城故事多

这些年,为生计在外奔波,回老家的次数逐年减少。即便得空回去,也不过是陪长辈吃顿饭,在老宅子里睡一觉,翌日一早便匆匆离去。用我父亲的话说,与其说是探亲,不如说更像是出公差。每次离家时我都暗自许诺,下一次回来一定多待几日,好好陪陪家人。可等到再次回到家乡,还是一样,来去匆匆,这让我内疚,却又无可奈何。

和多数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每次回家,都能明显感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确切地说,是逐渐现代化。从高中毕业,北上首都读大学算起,至今我北漂已有十五年。离家这些年,小城有了机场,有了先前在北上广才能见到的国际品牌连锁店。小城甚至和大都市一样,上下班高峰时段堵车,工资追着房价跑。我少年时常去踢球的街心公园已盖起摩天大楼,初次约女同学去的那片城郊野湖,也早已被环城高架桥所代替。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返京,抬头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的横幅写着“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禁哑然失笑。

那么,跨越式发展背后,消失不见的又有些什么?我读高中时,每天骑车上学都会路过一条小街。街角有一家留在我们当地,没有返沪的上海女知青开的本帮菜小馆。印象中,那家饭馆的生意总是不好不坏,坐不满食客,也不至于门可罗雀。老板娘,那个女知青,无论何时都会把并不宽敞的小店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忙时她会坐到收银台后,用录音机播放邓丽君、凤飞飞的歌曲,嗑着奶油瓜子,和前来就餐的食客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偶尔抱怨下这恼人的天气。

走过这家小馆,沿着街道往前再走三五十米,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汽配城。汽配城老板一度曾是小城的风云人物,改革开放初期,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从街道供销社销售员做起,通过奋斗,辉煌时期旗下产业涉及汽修、煤炭、娱乐、地产,可以说遍布小城各行各业,身家数十亿。90年代末,这位富豪离奇失踪。一时间,满城风雨,众说纷纭。有说他是资金链断裂,得罪黑白两道,潜逃加拿大;有说他抛弃发妻,和一个小他近20岁的女大学生私奔去了香港;还有的说他吸毒,同时还有赌瘾,从广西偷渡到越南躲债……那家汽配城没多久就被政府查封,过了几年,先是改成洗浴中心,后来又改成KTV,如今那幢老楼,连带那家本帮菜小馆已提前实现“跨越式发展”,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小城目前最高档、名为托斯卡纳的欧式联排别墅群。

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街头,我忽然好奇,那个如蒲谷英般飘落至这个北方小城的上海知青,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后来又去了哪里?那个汽配城老板因何发家,又因何迅速败落?那些带我去录像厅看港台枪战片,去文化宫滑冰,打台球的哥哥日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我昔日的同学好友,多数高中毕业就没再读书。留在小城的他们有人发了财,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青年企业家,而有的人却犯了刑事案件,判了重刑……远在异乡的这些年,我不时会想起那些年,那些事,尝试着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本小说集。

收录本集中的小说,创作时间跨度较长,最早一篇写于2003年,我的处女作《小染》。最新一篇是2014年发表在《当代》上的《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写《小染》时我还不满20岁,刚读大学,忽然没了应试压力,得空便写起东西,自娱自乐。那时没什么人生阅历,只好去写高中时的成长故事。青春期难免多愁善感,为赋新愁强说词,写着写着难免落俗写了个校园小说。说真的,写的时候我毫无创作意识,完全不知道小说该怎么写,甚至可以说,直到写完,在杂志上发表了,我都不确定自己写的那三万多字可以称得上是小说。幸运的是,它竟得到了时任《黄河》杂志主编张发老师的赏识,几乎没做修改,发表了全文,这同时也算是将我领上小说创作之路。如今回过头再读这篇十多年前写的小说,能明显看出当初写得有多么露怯、幼稚,多读几段就会口干舌燥、脸红害臊。也不是没想过对这篇拙作进行较大幅度修改再收录进小说集,可转念一想,处女作不就应该有处女作的样子吗?如同19岁的少年,不懂得圆滑世故,藏拙于巧,却不失活力朝气一样。作为处女作,它题材可以不深刻,写作技巧可以不成熟,但文字鲜活,创作态度热情、真诚,也就够了。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是我近几年的费心之作,我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前后写了三次,直到完稿时也不满意,改了又改,甚至一度怀疑写得是否有意义,没想到竟得到《当代》编辑石一枫兄的赏识,几乎没怎么改动就将其发表。更没想到,数月后不仅《中篇小说选刊》全文转载,该作更是有幸获得第二届“人民文学之星”中篇佳作奖。师友们一次次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浅生活》与收录本书其他几篇略有不同的是,它写的并不是我家乡的故事,而是我23岁那年去江西婺源的一次穷游记录。那时候的婺源美得如同一幅古典水墨画,随手一拍就是张明信片。大学临近毕业,无所事事的我在婺源深山中待了一周,彼时婺源游客稀少,远没成为今日这般热门景区。回到都市后想念那里的秀美风光,便在博客上写了几万字游记。幸运的是,这系列游记偶然间被《人民文学》某位编辑读到,以中篇的形式将它登在《人民文学》2008年12期《新浪潮》栏目。几年后,我参加一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讨会,一位与会专家称《浅生活》能称得上是“非虚构写作”。这让我颇感意外,同时也略感惊喜。

其余几篇,《少年行》《再见阿豪》《去乌兰巴托》《信仰在空中飘扬》都是这些年来我在不同场合,听到友人或自述或转述,发生在家乡小城的故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故事里的主人公多是我的同学好友,那些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生活中发生的平凡小事,一一被我默默记录下来,算是送给他们,也送给自己的成长礼。

谨以此书来纪念虽没当下繁华,却伴我成长,赐给我美好回忆的温馨小城。

2016年2月1日于北京海淀蓝靛厂

目录

小染

少年行

浅生活

再见阿豪

去乌兰巴托

信仰在空中飘扬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

小城故事多

内容推荐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的添补品种。全书是被《人民文学》誉为“未来大家”的吕魁的《小染》、《少年行》、《浅生活》、《再见阿豪》、《去乌兰巴托》、《信仰在空中飘扬》等7篇中短篇代表小说结集,反映了80后实力派写手的代表成就。

编辑推荐

吕魁著的这本小说集共收七篇中短小说,其中,《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获得了第二届“人民文学之星”中篇佳作奖。《小染》则是作者的处女作,写了高中时的成长故事。《浅生活》写了作者23岁那年去江西婺源的一次穷游记录。其余四篇《少年行》、《再见阿豪》、《去乌兰巴托》、《信仰在空中飘扬》讲述的是作者在不同场合,听到友人或自述或转述,发生在家乡小城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58803
开本 32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7-07
首版时间 2017-07
印刷时间 2017-07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16
CIP核字 2016249924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