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珠(那些被时光收藏的老行当)
内容
试读章节

磨刀匠

“磨剪子嘞——戗——菜刀——”

我高中时候的学校,后面是一个居民区,我时常听见一个拖着长腔的吆喝,时间很固定,下午第一节课中间,约莫十四点一刻左右。当那个点儿,英语大叔的一个喘息片刻,便悠悠传进来那捣乱的吆喝声。大家集体憋着笑,只等英语大叔的回应。他似乎也较上了劲。于是乎,一句英语落下,一声吆喝惊起,相杂相合,很是逗趣。那个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偶忆当时,不经意滤过这个桥段,那午后滑稽的中英混合,伴着我们放肆的哄笑,便把彼时欢歌的青涩岁月定格。

我闲时和几个朋友去那居民区吃饭,围过那吆喝者的观,听过他不经意的交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一个叫刘家沟的地方来。后来又去过几次,不巧,再没见过那人,大概消失了吧。这种蜗行在繁华都市的古老行当,消失并不奇怪。刘家沟,好美的名字。在我的想象中,那里定有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巷,汉白玉砌的小桥,悠悠流淌水质明澈的小河,遍地兰花随处可见,君子兰、蝴蝶兰、白玉兰、吊兰、剑兰……刘家沟民风淳朴,居民安乐,老幼得养,世代生息,生命不止。我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朴恬幽的精髓都加诸其中,这想象中的刘家沟,存在于任何可能的中华大地,可以是中缅边境的雨林,可以是物华天宝的天府,可以是南北统一的中原,可以是钟灵毓秀的江南,可以是人杰地灵的齐鲁,可以是豪放开朗的关东,可以是万古流芳的京城……南北贯通,中华神州。想象中的刘家沟,做我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记得那老人姓乔,刘家沟的乔老头。我身边的人,与他有故事,值得我用笔记。我记不清了,如果模糊了,只当我说故事。

乔老头来的时候,先吆喝上几嗓子,居民区里的人便知他来了。行至小广场,从自行车上卸下一只马扎。他的东西很是奇特,马扎要比一般的大一倍,自行车是黑色的生铁质,那种八十年代以前的大梁型号。坐下来,点根儿香烟卷儿,盘起腿来就这么在广场中央坐下。他起初的那几嗓子很是起作用,钝了的菜刀,生锈的剪刀,切不了菜,裁不了布头,都被送过来了。都是些老婆子,还有被老婆子赶着来的老头子,问起到哪里去,挥刀舞剪,道:“疤瘌乔那儿。”动作很吓人。疤瘌乔,年龄相仿的都这么称呼。额前横卧一道蚕疤,秃着脑门儿,那道疤就愈加显眼。特征缀姓,疤瘌乔就喊开了。来他这里的大爷大妈,Ⅱ觜上闲不住。疤瘌乔在一边刀光剪影,也要和他说上几句话。一杯茶的工夫,锋利如初,亮透寒光。交上五块钱,便回去了。

这天下午稀罕,来了个年轻人,姓王名山。年轻人生的敦厚,四方大脸,小眼浓眉,按理说应该是个精神饱满的小伙儿,可眼前的样子,眼皮耷拉着,头发垂下来,一副颓丧模样,像20世纪的汉奸。然而又觉得他可怜,惹人疼,不经意间总显得局促不适,一双眼眼神飘忽不定,似乎在寻一个心安。他手里握把菜刀,却不亮出来,背在背后,只是站在别人身后看,显得局促。等人走得差不多了,他才站过来,把菜刀往疤瘌乔眼跟前一放,那意思是我要戗菜刀,也不说话。疤瘌乔刚接过来这把刀,就觉得腕子瞬间重了许多,再看这刀,无尖儿无棱,全圆的刃儿,仅刀背就比一般菜刀厚出一倍,足赤的分量,不能不重。看这刀成色,不是时下市场里的不锈钢生铁刀,为的求银透雪亮求视觉效果,这把刀身锈迹已经覆住刀的本身色,全一色的黑红。疤瘌乔中食指在刀身反打一个敲响,厚重的闷出一声,便没了动静,不是脆金属绵长的清凌音。疤瘌乔心中有了数,遇到好对头,这是把钢刀,要费大力气。P2-3

作者简介
张天一,男,90后,山东东营人,青年作家,民间文化保护倡导者。
目录

磨刀匠

笔匠

捕鱼人

吹糖人

茅山号子

拉洋车

老中医

霓裳羽衣舞

皮影戏

烧饼铺子

算命先生

收藏家

剃头匠

打铁花

鞋匠

吆喝

钟表匠

变脸

纸扎匠

微雕人

鬼手

序言

接到天一的电话,要我为其书稿写个序,甚为欣喜与不安。

天一是我十二年前教过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今天的成就,从心底替他高兴;但又有些许不安,因为水平有限,生怕不能全面准确地将文稿所表达的思想意蕴与理性思考表达出来,好在天一一再宽慰,才勉为其难,便跟随心灵的步伐,抒写内心真实的感受——

读完书稿,便为之一震。

成熟老练的笔法将我带回了陈旧日子的厚重之中。我惊叹于如此有文化底蕴与历史年代感的题材。不同行当所独具的特色,如画卷一般在眼前徐徐展开,随之而来的是各个行当中独有的精神风貌及不同坚守的价值取向,更吸引我的是天一赋予其中,对人性,对世事,对世界万物轮回的思考与体悟。

难得这样年轻的生命可以承载这样深邃的思索,就如当初教天一时的那种震撼:有灵性,有个性,有才气,能坚守住时代变迁中珍贵的记忆和独特体验。

有时候观览市面上的畅销书,五花八门却有一种共通的肤浅与浮躁。正是这种华丽的吹嘘和躁动,让我怀念一种有形的诚实,像土豆一样憨厚,像莲藕一样朴实,像老酒一样历久弥香。正是满眼的浮尘和不实感,让我急于寻找一种有根的生存,像麦田一样稳重,像日月一样持久。我想我找到了,找到年轻生命中最质朴最厚重的感觉,还有老日子里各行各业奇人的精神居所。

老行当陌生古老,却亲切实在,在天一的笔下,对每一种行当的写作都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特定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对老行当知识细致入微地描摹,又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回味,更有看过后大彻大悟的感慨。

老日子中的纯粹真挚更加弥足珍贵。

剃头匠人对于手艺的坚守与虔诚,人性中的善良与正直;收藏家身上单纯超脱的灵动之气,泰然处世的人生哲学;老日子里,捕鱼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守护,对世事轮回的顿悟。人们身上的“呆板”“傻气”,是时代烙印,更是单纯生活中人性之美的映照。

看天一的文字,不仅仅从老师对学生的期待角度,更从一个70后对老日子怀旧的独特情愫角度出发。我有感于天一简洁有力的笔法、朴素自然的文风,更怀望之前简单纯净的日子。

时间的粗化,意味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我如此感谢天一,将这些东西一点点雕刻下来,放在时光的洪流之中,给予人莫大的安慰。

作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90后写的有关老行当的怀旧书,本书值得品读。

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拿来一大沓子作品,说要让老师给写个序。这真是身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我的这份幸福,是张天一给予的。  他是我八年前的学生。说是我的学生,其实我并没有教过他一节课。那时他上高二,我是学校文学社的负责老师,编辑一本校园文学刊物,每月一期,作品完全是学生原创。高中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之余,坚持写作的,少之又少;能够写出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那时我们学校一个年级有两千余学生,张天一就是这两千分之一。

一个创作高产的年轻人,还记得天一拿来一本一本的文字给我看。是白色无格的普通作业本,那么厚的本子,写满了字。字迹内敛又略带飞扬,让人印象深刻。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读到了他的一些作品,有散文,也有小说,其中就有《微雕人》。无论从语言、结构,还是人物的塑造上,都日臻成熟。我好像从这篇小说里,看到了一个青年作家的未来。

他的小说语言,很劲道,耐咀嚼。读起来,像嘴里嚼着一粒粒油炸蚕豆,嘎嘣脆。短句子多,有时还成偶出现,带有浓郁的传统说唱艺术的味儿。一对一答之中,像两个人拉家常,又像说书人讲古,字字句句,起得干净,落得爽利。每一句,似乎都找准了读者的某个穴位,只让人读得浑身每一个毛孔都熨帖。用词用句,古雅而有质地,连贯而不黏腻。行文如清流激石,淙淙有声,语流自然,语势贯通。不读还罢,一读之下,欲罢不能。

张天一笔下的人物,都活在浮世的底层,有浓郁的烟火气,却没有丝毫的世俗气。有令人动容的人生故事,有令人敬仰的处世品行,还有一手令人惊叹的绝活技艺。他们身处闹世街区,却大隐于市。读完之后,会觉得猛然一回头,似乎街角那些个理发的、烙饼的、卖豆腐的、修钟表的,都不可小觑,他们不是身怀绝技的世间高人,就是浑身故事的闹市隐者。他们靠自己的手艺过活,技艺精,人品正。曾经沧海,心安情宁,外人看到的只是风浪过后的平静,却不知这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一场戏。他们参透了世事人心,看淡了山水风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交织一肩挑起。人人都是一座富矿,经得起深挖细掘。个个活得明白,敞亮,浑身有股利落劲儿。对世态人情,对生死天道,明白得很,通透得很。

读这本集子,你就像听故事,自在、满足。惯看人间悲剧,哀而不伤,只留一声叹息;笑看人间喜剧,乐而不淫,竟有满眼泪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命运多厄,这厄运反倒成全了他。于生于死,皆是朴素平常心,无所谓达观或超然,就那么自自然然。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却蕴了极巧妙的初心;细品之下,又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让人读得解颐,读得扼腕,读得怅然若失却又回味悠长。

不多说了。天一,上小说!

内容推荐

张天一著的《遗珠(那些被时光收藏的老行当)》由21篇中短篇小说构成,用市井小说的手法来陈说民间奇葩、市井风俗的传奇故事。每篇小说自成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讲述一位民间手艺人,每个手艺人身上都映射着一种民间文化的衰亡,也是一种精神的失去。剃头匠人对于手艺的坚守与虔诚,映射着人性中的善良与正直;收藏家身上单纯超脱的灵动之气,显现出一种泰然处世的人生哲学;老日子里,捕鱼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守护,蕴含着对世事轮回的顿悟。作者想以此引起社会对逐渐没落暗淡、继承人断层的民间文化的关注。

千百年来民间文化沧海遗珠,经过大浪淘沙繁衍生息,却也求存艰难。这些凝结着古老中华民族智慧与历史的老行当,不该被后人遗忘,从而湮没浮尘中。希望这些故事能唤醒人们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关注,给惨淡的民间文化保留一条延续的血脉。

编辑推荐

读张天一著的《遗珠(那些被时光收藏的老行当)》,你就像听故事,自在、满足。惯看人间悲剧,哀而不伤,只留一声叹息;笑看人间喜剧,乐而不淫,竟有满眼泪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命运多厄,这厄运反倒成全了他。于生于死,皆是朴素平常心,无所谓达观或超然,就那么自自然然。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却蕴了极巧妙的初心;细品之下,又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让人读得解颐,读得扼腕,读得怅然若失却又回味悠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珠(那些被时光收藏的老行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天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1191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84
CIP核字 2017036362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3:18